不知爲何,王佑總感覺自己和劉威揚這位父皇之間並不親近。雖然劉威揚對自己態度始終友善,恢復自己三殿下身份之後,也給了符合自己身份的待遇,可是他就是和劉威揚親近不起來。自始至終都是敬畏遠大於親近,望着劉威揚就感覺是看着一位偉大的帝王而不是個父親。乃至於在自己成爲三殿下之後,這種感覺非但沒有減弱,反倒是越來越強烈。就像是現在,明明御帳內只有父子兩人,劉威揚的態度也並未像王景說得那般嚴肅,可他還是感覺兩人之間遠隔千里,說話也謹小慎微,反不如和王景相處來得親切。說話之時,也是畢恭畢敬,和做梟衛統領並沒什麼區別。
“兒臣帶領部下與神狸斥候交鋒之後,從他們嘴裡問出了那支輸送隊的消息,兒臣便順勢摸了上去。但是那支輸送隊護衛衆多戒備森嚴,梟衛寡不敵衆不敢輕舉妄動。不過事後調查車轍,從轍痕深度判斷,這支輸送隊所運輸的貨物分量格外沉重。從車隊規模、車軸情況以及揚塵情形判斷,車上裝的絕非糧草或是刀槍、鎧甲!”
“因此你斷定,車上承載的乃是大炮?”劉威揚微微一笑:“瑞兒,你不覺得這個判斷太過武斷麼?”
明明劉威揚所這句話的時候語氣裡並無怒意,反倒是有幾分戲謔的意思,可是王佑依舊覺得心頭巨震,彷彿犯了什麼大錯隨時都會受到懲罰,乃至額頭上也因此沁出一層汗珠,連忙解釋道:“兒臣當然不敢就拿這麼點線索就妄言胡虜運送的是大炮。實在是那支隊伍太過詭異,其戒備之嚴密兵力之多,已經超出一支運輸隊的必要。更有甚者,隊伍中甚至還有幾名巫師坐鎮。而且他們輸送物資的目的地,乃是落魂嶺。”
“落魂嶺?”劉威揚的聲音也爲之一變。落魂嶺乃是距離此地數十里的一座山峰,其地勢既高且險,但屬於孤峰獨立沒有山體掩護,只有些許丘陵爲藩屏,於兵家而言,這樣的山峰屬於死地,並沒有多少戰略價值。哪怕山勢再險,再如何易守難攻,只要把山峰團團包圍斷絕汲水之道,山上有再多兵馬也是死路一條。正因爲這個原因,聯軍從未把落魂嶺納入攻擊目標,也不認爲神狸會扎兵於此自尋死路。
可是如今聽王佑這般說,劉威揚反倒動了心思。事出反常必爲妖,神狸固然是一羣有勇無謀的蠻徒,可是能帶領神狸大軍一路反擊至此的,絕不會是無能之輩。況且如今多了龍吼大炮這個變數,情況就更爲特殊。那座孤峰扎兵無用,如果變成炮臺就很難說了。
他連忙取來地圖在案几上展開,又把王佑叫來一起揣度。王佑道:“若是神狸以落魂嶺爲炮臺,沿落魂嶺兩翼佈陣與我軍進行決戰,我軍的中軍就暴露於炮口之下。爲防炮擊,只能把兵馬分散在兩翼攻打神狸兵馬。”
劉威揚搖頭道:“仗不是這麼打的。神狸如果在山頭從容佈置,大炮必然可以四周轟打,兩翼也不見得安全。更爲可慮的乃是我們這是聯軍而不是自家兵馬,周、齊、楚等軍皆不曾見過大炮。只要聽到炮響就要嚇破膽,更別說讓他們頂着炮彈衝鋒。想想神狸人第一次見到龍吼大炮時是何等狼狽,就知道我們的兵馬到時候是什麼樣子。那時候不過是一炮,就讓神狸大軍狼奔豕突,聯軍兵馬尚不如神狸兵馬堪戰,只怕會更加不像樣。這炮,絕不能讓它打響!”
王佑也持同等看法,他之所以向劉威揚彙報,也是這個原因。他繼續說道:“神狸的巫師向來金貴,運輸隊裡更是從不曾有巫師出現。這幾名巫師的存在,也是兒臣起疑的原因。不過未免打草驚蛇,兒臣不敢輕易動手,因此也不敢斷言那一定是炮。”
劉威揚道:“你不必解釋了,爲父沒有怪罪你的意思。你做的很對,這種事不需要看到證據,只要懷疑就夠了。再說那些巫師未必是護衛,很可能是爲了把炮運到山上,才隨同其一起行動。落魂嶺山路難行,龍吼炮又十分笨重,尋常人要把那樣的笨拙物件運到山上可不容易。那些巫師神通廣大,或許能做到這一步也未可知。總之,此事關係重大,就算不能坐實,也要把它當成真的防範。真讓神狸建起炮臺,這邊牆之外,就成了他們的天下了。”
王佑道:“那就讓兒臣帶領梟衛,把這些大炮盡數摧毀!”
“不可莽撞。龍吼炮乃是此番勝負關鍵所在,神狸如果選擇落魂嶺爲炮臺,必然嚴加戒備。你貿然行動,只會是送死。你是大燕的殿下,不能把自己的性命不當回事。爲父還準備把這大好江山交給你,豈能讓你去冒險?眼下你還是帶着梟衛仔細調查,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證據再說。若是消息確實無誤,爲父親帶一軍,去摧毀這些火炮。”
“父皇,這使不得!”
劉威揚一笑:“怎麼?看不起爲父的本事?當年我帶兵三徵神狸的時候,你還不曾出生呢。爲父我也曾頂着漫天箭雨率軍衝陣,那箭啊貼着耳朵飛過去,也未見得就比大炮安全多少。爲父當時不曾怕,難道現在反倒怕了?這些事你就別操心,安心去做你的事就好。對了,記得帶上你的好友楊陌,讓他幫襯着你。你們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把大炮的事情訪查明白,爲父重重有賞!爲父本來想留你陪朕一起用膳,可如今出了這等事,朕也沒了心思。還是等滅了神狸之後,你我父子再開懷暢飲不遲。”
王佑這時候也沒有心思吃飯,不過從劉威揚嘴裡聽到這話,還是覺得不太舒服。等回到住處,發現王景還在,又給自己準備了酒菜,心中更覺得古怪。總是覺得和這位叔父在一起,才真正像一家人。
王景見他回來,連忙起身相迎,隨後問道:“殿下,陛下那裡情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