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9節 成功的開始

直躬案,劉徹這樣的裁決,儒法黃老,勉勉強強,都可以捏着鼻子接受。

於儒家而言,這樣的判罰沒有危機封建家庭社會的穩定和人倫道德的次序,對法家來說,律法的威嚴得到了維護,而對黃老派來說,就更好了——從此以後都不必頭疼這些家庭糾紛了。

這就是政治的本質了。

假如你不想掀桌子,那就只能妥協,找到一個所有相關各方都能接受和容忍的方案。

待到衆人都三呼萬歲,表示接受自己的裁決後,劉徹臨襟正坐,問道:“那三北案,又是何事?”

“啓奏陛下……”一直沒有參與進直躬案的紛紛擾擾的法家巨頭張恢,終於下場,他巍顫顫的拄着柺杖,對劉徹微微恭身,說道:“這三北案,乃是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

雖然,所有人都清楚,天子肯定是知道三北案的由來的。

但此刻,所有人都揣着明白當糊塗。

“春秋時,有魯人隨其君戰,三戰三北,彼時,孔子爲魯卿,負國家社稷之重,執司法之權,乃詢其故,彼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於是以爲孝,舉爲吏……”張恢說話,帶着濃重的河內口音,發音有些類似粵語,是以聽起來頗有種後世學校裡那些普通話不標準的老教師講課的感覺。

但,張恢說話的口氣,卻相當的感染力,讓人聽着很舒服,儘管微微有些怪異,但卻並不反感。

他說着,就再次鞠躬致意,道:“臣等與儒家諸公所爭執的點,就在於此……”

他微微擡眼,望了一眼董仲舒、胡毋生以及其他諸位儒家博士,眼中充滿着輕蔑和挑釁意味,嘴中聲音也提高了一個音調:“臣等法家以爲,仲尼當日之所爲,使魯民怯於外戰……而儒家諸公卻以爲不然……”

儒家衆人聽着,感覺臉上都是火辣辣的,一些臉皮薄的年輕人,甚至不敢擡頭看其他人,只能深深的將腦袋埋起來。

特別是公羊派的學者,都是尷尬不已。

因爲,他們知道,這個事情,孔子當年的確做錯了!

本來,這也沒有什麼。

做錯了就做錯了唄。

只要大家咬死了‘孔子思想沒有錯,假如有錯,那錯的肯定是世界’,誰還能奈何得了自己不成?

但問題是,現在的場合,不容許他們再這樣撒潑耍無賴。

甚至,不容許他們狡辯!

現在這裡,是什麼地方?

太學勤學閣!

上首的那個男人是誰?

大漢天子!

大堂兩側,端坐的是什麼人?

三公九卿,列侯勳臣!

而今日的大漢帝國,是一個由軍事貴族爲主,以軍功將門和地主階級爲框架的帝國。

當着天子和滿朝文武的面,再硬着頭皮,狡辯和詭辯,無疑是自尋死路!

天子不可能接受儒家在三北案上立場。

滿朝文武,甚至天下的軍事貴族,更加無法容忍類似於三北案這樣的事情。

這也是現在的儒家,與後世儒家面臨的環境的最大不同。

執政的、秉政的,一直到控制和主導國家權力的。

全部都是軍事貴族,至少也是軍事貴族的集團成員。

這與後世儒家體系下的文官政府是有本質差別的。

最重要的是,現在的大漢帝國,至少在廣大的北方郡國,上至列侯、諸侯、下到庶民,沒有人會支持儒家在三北案上的立場。

儒家上下確信,只要自己敢在這個問題上,堅持己見。

那就必然會自絕於天下,自絕於朝堂。

天子不會容忍有人打着孝道的旗號,去當逃兵;列侯貴族們也不會准許,自己的麾下有人在戰場上當逃兵。

但問題是——事涉孔子,容不得儒家退縮。

倘若沒有了孔子這塊招牌,儒家的吸引力和對天下人的號召力,就要下降一個等級。

而這極有可能導致,未來的年輕人,不再來到儒家的學苑求學。

那些貴族、那些大商賈,也不會再如現在這樣的慷慨。

沒有了年輕人的補充和貴族、大商賈的贊助,儒家拿什麼去對抗法家和黃老派?

怕是,要被墨家都騎到腦袋上耀武揚威了。

是以,沉默片刻後,胡毋生終於行動了起來。

只見這位大儒,在兩位弟子的攙扶下,走到場中,拜道:“陛下容稟:三北案,只見與韓非子之作,未有信史可證!老臣以爲,此乃無中生有之事,還望陛下明察之……”

張恢卻是早知儒家會拿這個事情來說事,他笑了一聲問道:“韓非子難道還能誣陷孔子不成?”

胡毋生哼了一聲,拒絕回答這個明顯是坑的問題。

張恢哪裡肯放過這麼好的機會?他立刻就痛打落水狗,逼問道:“那敢問鬍子,鬍子對於人主舉匹夫之行的事情,如何看待?”

這也是三北案,儒法爭論的焦點了。

法家認爲,國家、政府,不應該被個人道德所綁架,以國家利益爲先。

於是,戰國時期,法家執政的國家,都是赤裸裸的肉弱強食,一副帝國主義範。

得寸進尺這個成語,就是由法家所創造的。

而對於儒家來說,將個人道德、禮法標準,置於一切之上,卻是他們賴以爲生存的根本。

是以,胡毋生幾乎是毫不猶豫就回答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若有君子,能率衆行善,安邦養民,如何不可以爲天下表率?萬世之師?”

“周公之後,何人可以以道德治天下?”張恢不甘示弱的反駁着:“豈不聞以子產之賢,管仲之才,尚且需要明法度,立刑罰,方能安天下?”

…………

兩人激烈的辯論着。

在剛開始,兩位巨頭還能就事論事,只論三北案。

但很快,辯論的範圍就擴大了,而且,參與的人也多了。

這邊的法家博士,指責儒家虛僞,那邊儒家就反駁法家‘苛政酷法,必不能久’。

吵着吵着,就從純粹的辯論,變成了相互的人身攻擊。

當然了,知識分子,讀書人罵人,那是一個髒字也不帶的。

像法家,動不動就諷刺儒生們‘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其言談者,爲設詐稱,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簡單的來說,就是沽名釣譽,除了吹牛,沒有任何才能,偏偏卻又是國家的寄生蟲,依附在主人身上吸血。

儒家,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特別是公羊派的學者們,脾氣暴躁的很,立刻就反諷法家只會殺人,不懂治政。

這兩派,越吵越厲害。

然後,自然而然的,就當着劉徹的面,上演了一出全武行。

不得不說,現在的儒家學者,特別是公羊派和韓詩派的學者,戰鬥力那是槓槓的。

當然,法家也不差,基本上,法家的學者都是北方人,人高馬大,膀大腰圓,而且在多數時候,法家的學者,還兼職了武將。

等閒的人,三五個也未必是一個法家學者的對手。

不過,儒家人數衆多,立刻就碾壓了法家。

在混亂中,一隻不知道是誰的靴子,飛到了坐在左側看戲的丞相周亞夫的頭上。

剎那間,整個大廳安靜了下來。

周亞夫的臉色,更是跟吃了翔一樣難看。

儒法兩派的學者和門徒們,知道闖了禍,連忙全部跪下來,對劉徹拜道:“臣等君前失儀,死罪死罪!”

幾位巨頭,更是脫下帽子,深深的頓首謝罪。

而那個將靴子丟到周亞夫頭上的人,更是惶恐不安的低着腦袋,連大氣都不敢出。

其他人更是嚇了個半死——還好,這靴子只是飛到丞相頭上。

萬一,若是飛到了天子身上——哪怕只是飛到天子的案前,這也是大逆不道、大不敬的死罪,罪人自然是要被殺全家,而其他人也脫不了干係。

劉徹卻是忍着心裡的笑意,對周亞夫問道:“丞相怎麼樣?”

周亞夫將那隻飛到自己腦袋上,讓他丟了面子的靴子摘下來,拿在手裡,出列拜道:“賴陛下洪福,臣並無大事……”

並無大事,那就是有事嘍!

劉徹揮揮手道:“傳太醫!”

立刻就有一位太醫鑽出人羣,提着一個藥箱,跑到周亞夫面前,仔仔細細的檢查了一遍。

又是把脈,又是檢視頭皮,還讓周亞夫張嘴伸出舌頭觀察了一番,又讓他讀了一遍文章,然後,這太醫跪下來對劉徹拜道:“啓奏陛下,以臣之診斷,丞相當無大礙矣!”

劉徹又揮了揮手,讓此人退下。

“儒法兩派,就是如此治學的嗎?”待到太醫退下去,劉徹站起來,走到周亞夫面前,將之扶起來,拉住他的手,冷冷的看着儒法的巨頭們,冷哼道:“若丞相有所閃失,爾等賠得起嗎?”

大廳之中的將軍列侯們,更是怒目而視,瞪着儒法的博士以及學生。

周亞夫在軍隊之中,非常有威望,很得人心。

他待兵如子,在軍隊上下,都很受擁戴。

另外,他還是武苑山長,現在的漢軍之中,超過七成的高級將領,都曾經在他座下聽講,甚至有許多人曾經蒙他親自指教和點撥。

正所謂,一日爲師終生爲父。

在將軍列侯們眼裡,儒法兩派的博士們加起來,也沒有周亞夫重要。

若非劉徹在這裡坐着,他們恐怕早就已經拔出了佩劍,要這些渣渣給他們一個交代了。

即使如此,在這些久經沙場的大將的怒目之下,儒法的許多年輕人,都是感覺膝蓋一軟,兩股戰戰。

畢竟,這些將軍列侯,哪一個人不是從屍山血海裡爬出來的?

哪怕是胡毋生、董仲舒和張恢等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是心裡面敲着鼓,忐忑不安。

此刻,他們終於想了起來。

今日的大漢帝國的主人,是列侯將軍,是軍功貴族。

旁的不說,當今天下,三成的郡守,七成的郡尉,都是軍人出身或者將門、列侯子弟。

更可怕的是——天下超過八成的亭長、里正,是退伍士卒擔任的。

哪怕是經過了考舉加成後,力量擴張的文官系統,加起來,也不是這些控制了槍桿子的武將的對手。

“臣等有罪,伏請陛下治之!”所有人全部跪下來,頓首拜道。

………

劉徹卻是在不經意間,與周亞夫對視了一眼。

這就是劉徹和周亞夫想要的結果。

哪怕是坐在一側的晁錯,此刻也是興奮不已。

毫無疑問,這並不是意外,而是設計好的情節——不過,這個設計的劇本,似乎有些變化,在最開始的劇本里,可是要有靴子飛到劉徹案前,然後他再發作的。

不過,不要緊,飛到周亞夫頭上也差不多。

怎樣,都是借題發揮。

“爾等如此治學之態度,真是讓朕太失望了!”劉徹冷着臉,嚴肅的訓斥着:“朕看,以後卿等就不要再上書議論國政了!”

儒法的博士們聞言,都是大吃一驚,甚至連黃老派,也都是心裡疙瘩一聲。

這參政議政,可是文人士大夫們與時俱來的最愛啊!

甚至可以說是他們根本無法割捨的愛好。

畢竟,只要是個讀書人,誰不幻想,自己就是那商君,就是那孟子,就是那慎到呢?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指點江山,鍼砭時政,左右國政。

現在,天子卻要剝奪他們的這個權力!

這讓他們根本無法接受!

不過,許多人擡頭看了看劉徹的表情,又看了看那些狂怒的將軍列侯,只能是低下頭,說道:“臣等謹奉詔!”

沒有人敢去觸怒一個暴怒的皇帝和一羣暴躁的將軍。

最起碼,沒有人敢帶這個頭!

“還是等天子消氣了,再去求情吧……”許多人在心裡想着,沒有人知道,這其實是蓄謀已久的事情。

劉徹在心裡微微一笑,第一步已經邁出了。

這就是成功的開始。

當然,劉徹深知,僅僅是這樣,是不可能斷絕學術界干預政治的。

因爲,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知識分子插手和干預、影響國政的傳統。

想要讓人們習慣,並且適應,學術與政治分離,還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和制度的建設。

第1063節 屠殺(2)第1258節 匈奴的計劃(2)第1183節 強大的工匠(1)第943節 微行第344節 背鍋俠(4)第1145節 經濟(2)第1263節 上谷第1000節 法家也要順應時代第612節 匈奴體系(2)第695節 學閥們的狂歡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1353節 決戰(5)第107節 喪心病狂第95節 進擊的文青(1)第1152節 安排第246節 太子劉德(2)第925節 授田第176節 周陽由的恥辱日第1176節 儒墨和解第108節 衆生百態第1070節 血戰(1)第210節 貨幣戰爭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1151節 教育第112節 父親第1108節 高闕會戰(1)第117節 李廣難封(2)第799節 戰前(3)第518節 昆明池第63節 修改第1046節 戰河陰之強敵(1)第848節 武夫當國(1)第892節 改造石家(2)第1033節 磨刀霍霍(2)第1393節 畫大餅(2)第1592節 統治(2)第411節 考舉(4)第1508節 學術腐敗第1022節 替死鬼(1)第307節 神器(2)第404節 無題第603節 魚海!魚海!(3)第738節 王者歸來-墨家(3)第464節 大朝儀(4)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1544節 不對稱的戰鬥(1)第22節 晁錯的陷阱第1章 復活第1313節 賞賜(2)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1180節 講道理(1)第59節 微服(1)第612節 匈奴體系(2)第483節 閱兵第1502節 擔憂第1383節 高漲的輿論第966節 省親(2)第386節 制度第1344節 武以止戈第183節 鹽鐵官營第550節 無題第659節 南巡(3)第1456節 掀桌子(2)第514節 張湯的野望第1025節 恐怖的安東(2)第222節 劉安要悲劇了第40節 考舉?科舉?第1004節 漢三藏第708節 淘金浪潮(6)第1326節 怎麼辦第816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4)第910節 樓船的腦洞(1)第709節 思慮第862節 新時代的序幕第1501節 商賈的力量第259節 破逐鹿之妄說第250節 塵埃落定第763節 打擊一小撮(2)第623節 立法精神第658節 南巡(3)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515節 聰明第1492節 深海(2)第345節 兄弟們(1)第1386節 聰明的商人第1127節 波瀾(1)第1330節 秩序與交通第980節 戰略欺騙(1)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358節 微服(1)第391節 馬政第278節 只有一個辦法!第1168節 藝術(2)第1265節 戰略(1)第1498節 兩個任務(1)第674節 暖冬第715節 龍城大會(2)第241節 新丞相的人選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438節 收買(3)
第1063節 屠殺(2)第1258節 匈奴的計劃(2)第1183節 強大的工匠(1)第943節 微行第344節 背鍋俠(4)第1145節 經濟(2)第1263節 上谷第1000節 法家也要順應時代第612節 匈奴體系(2)第695節 學閥們的狂歡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1353節 決戰(5)第107節 喪心病狂第95節 進擊的文青(1)第1152節 安排第246節 太子劉德(2)第925節 授田第176節 周陽由的恥辱日第1176節 儒墨和解第108節 衆生百態第1070節 血戰(1)第210節 貨幣戰爭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1151節 教育第112節 父親第1108節 高闕會戰(1)第117節 李廣難封(2)第799節 戰前(3)第518節 昆明池第63節 修改第1046節 戰河陰之強敵(1)第848節 武夫當國(1)第892節 改造石家(2)第1033節 磨刀霍霍(2)第1393節 畫大餅(2)第1592節 統治(2)第411節 考舉(4)第1508節 學術腐敗第1022節 替死鬼(1)第307節 神器(2)第404節 無題第603節 魚海!魚海!(3)第738節 王者歸來-墨家(3)第464節 大朝儀(4)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1544節 不對稱的戰鬥(1)第22節 晁錯的陷阱第1章 復活第1313節 賞賜(2)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1180節 講道理(1)第59節 微服(1)第612節 匈奴體系(2)第483節 閱兵第1502節 擔憂第1383節 高漲的輿論第966節 省親(2)第386節 制度第1344節 武以止戈第183節 鹽鐵官營第550節 無題第659節 南巡(3)第1456節 掀桌子(2)第514節 張湯的野望第1025節 恐怖的安東(2)第222節 劉安要悲劇了第40節 考舉?科舉?第1004節 漢三藏第708節 淘金浪潮(6)第1326節 怎麼辦第816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4)第910節 樓船的腦洞(1)第709節 思慮第862節 新時代的序幕第1501節 商賈的力量第259節 破逐鹿之妄說第250節 塵埃落定第763節 打擊一小撮(2)第623節 立法精神第658節 南巡(3)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515節 聰明第1492節 深海(2)第345節 兄弟們(1)第1386節 聰明的商人第1127節 波瀾(1)第1330節 秩序與交通第980節 戰略欺騙(1)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358節 微服(1)第391節 馬政第278節 只有一個辦法!第1168節 藝術(2)第1265節 戰略(1)第1498節 兩個任務(1)第674節 暖冬第715節 龍城大會(2)第241節 新丞相的人選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438節 收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