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7節 裁決(1)

在做了做樣子後,劉徹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諸子和羣臣們給自己戴上的這頂高帽子。

然後,他就問道:“既是如此,那卿等就說說看……”

“臣等所爭執者,乃是直躬案與三北案之是非……”那位法家學者拜道。

這直躬案和三北案,劉徹當然清楚,但是,他卻故意裝傻,問道:“何爲直躬案?何爲三北案?”

這時候,儒家再也忍耐不住——若這主動權被法家所佔去,那麼,毫無疑問,儒家這一次可能要載一個大跟頭。

於是,董仲舒的另外一位弟子呂步舒立刻就出列拜道:“啓奏陛下,請容臣爲陛下道來……”

劉徹自然准許——就算在如今的廷尉衙門裡,也是允許罪犯自辨的嘛!

“陛下,這直躬案,乃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件盜羊案……”呂步舒深深的拜道:“如《呂氏春秋》所載:楚有直躬者,其父竊羊而謁之上,上執而將誅之。直躬請代之。將誅矣,告吏曰:“父竊羊而謁之,不亦信乎?父誅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誅之,國將有不誅者乎?”荊王聞之,乃不誅也。孔子曰:異哉!直躬之爲信也,一父而載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如無信也……”

劉徹聽着,卻是露出了微笑。

“這儒家果真是深得春秋筆法神功之要啊……”劉徹在心裡嘆道:“後世公知們的手段,也不過如此了……”

事實上,直躬案有多個版本。

譬如,這呂氏春秋裡的這個版本。

而呂氏春秋裡記載的這個版本,卻是所有版本里,最美好、最溫柔,也最完美的版本。

直躬舉報其父盜羊,最終被楚王赦免。

毫無疑問,這是儒生們所需要的。

由此一來,就規避了忠孝不能兩全這個問題,更凸顯出了儒家堅持的價值觀。

但問題是——法家要與之論戰的,乃是韓非子、莊子的那個版本啊!也就是那個黑暗結局。

那個直躬舉報自己老爹盜羊,結果被令尹所殺的版本。

是以,法家立刻就暴走,那位年輕的學者,更是立刻插口,拜道:“啓奏陛下,臣與儒家所論,非此之論也!乃《韓非子》所載之公案:楚有直躬,其父盜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爲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

呂步舒立刻就拜道:“吾未有聞此之說也,君莫要無中生有,欺君罔上!”

這個指責就太犀利了!

而且,太過於誅心,太過於自我。

就連劉徹也是眉毛微微一皺,這也是劉徹一直不太喜歡儒家的原因。

在儒家眼裡,只有他們記載的東西,纔是真的。

其他人記載的,假如有利於他,像是直躬案上的《呂氏春秋》記載的東西,他就認,而《韓非子》之中記載的故事,他卻當做看不見。

一如當年孔子整理《詩經》《尚書》,也如當初子夏筆削春秋。

這種無視神功和鴕鳥神功,劉徹曾在後世的公知身上,也見過無數次。

確實很噁心。

但,劉徹很清楚,作爲皇帝,他可以用自己的意志來間接的影響和干預學術與思想的發展,但獨獨不能親自下場,用自己的意志取代諸子百家的意志。

那樣的話,會起一個很壞的頭。

更會抹殺掉思想和學術的多樣性。

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會變成自己所討厭和不喜歡的人。

就像那個故事,勇士辛辛苦苦殺死了惡龍,但最終,他卻變成了新的惡龍。

所以,劉徹微微笑了兩聲,然後說道:“史書之上,衆說紛紜,卿等何必爲了這諸家之別而爭執呢?且以朕之見,恐怕,無論是《呂氏春秋》之載,還是《韓非子》之論,其本質,是一樣的吧?”

當然是一樣的!

董仲舒出列拜道:“聖明無過於陛下,《論語》有曰:葉公語孔子:吾黨有直躬者,其父壤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而這正是這樁千秋公案的最終起源之所,也是儒法數百年紛擾的關鍵所在。

直躬案,本身沒什麼了不起的。

但因爲涉及了親親相隱這個儒法兩派的矛盾,在數百年來,一直沸沸揚揚。

當年,大量的儒生入秦,都被法家趕了出去,就是這個原因。

道不同,不相爲謀。

董仲舒既然下場,張恢當然也就坐不住了,他微微動了動眼簾,在他左側的一位法家博士立刻就出列拜道:“啓奏陛下,臣兩千石《韓非子》博士鄧偃請奏……”

劉徹轉過頭去,看到此人,連忙道:“公請言之!”

這位鄧博士,雖然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但,他的弟子之中,卻是有着許多大能。

武帝前中期的多位法家幹吏,都是出於他的門下。

最有名的,莫過於鹹宣。

鄧偃拜道:“臣以爲董子所言及所舉大繆也!孔子以爲,父爲子隱,子爲父隱,便是直,那臣敢問,楚君何在?楚法何顧?難道說,爲了孝,連忠也不要了嗎?”

他瞪着眼睛,直視着董仲舒,咄咄逼人的說道:“敢問董子,若有人目睹其父,意欲禍亂天下,行竊國之事,此人當如何?”

這立刻就讓董仲舒啞口無言。

這也是親親相隱理論的漏洞所在。

當然,最重要的是,董仲舒的公羊派,本就不太講究什麼親親相隱。

只是礙於孔子,不得不與法家戰之。

見到這情況,穀梁派的一位博士,立刻就出列答道:“鄧子,勿須狡辯,也不必如此玷污我輩!”

他拜道:“陛下,臣《穀梁春秋》博士王遠可答鄧子此問!”

在得到劉徹許可後,他一揮長袖,對鄧偃說道:“若有人子,目睹其父意欲禍亂天下,行竊國之事,自可自縛其父,閉其家門,阻其惡行……實在不然,還可以大義滅親!周公誅管蔡,孔子稱讚,春秋曰:子從弒君之賊,國之大逆,不可不誅,故曰:大義滅親是也!”

特進元老石奮也出列拜道:“啓奏陛下,臣先祖曾有訓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泆,所自邪也。”

嗯,這石奮的先祖,確實是那位春秋中大義滅親的主人公……

所以他出來刷一波臉,倒也無可厚非。

鄧偃卻是嘿然笑道:“公之言大善!”說着,他就對董仲舒和石奮以及王遠長身一拜,然後,圖窮匕見,問道:“若如曾子,遇其父盜羊,苦主來尋,君等何以對?是大義滅親?還是如孔子一般,坐匿其弟子之罪行,還予以粉飾之?”

這纔是儒法兩派幾百年來在一個小小的直躬案上你來我往,大打出手的根本原因——因爲這個案子,早就已經不在直躬之案的細節上,甚至不在直躬案本身上了。

因爲,這干係到了孔子、曾子以及曾子之父。

這個事情,是這樣的。

大約在數百年前,春秋之時,孔子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叫葉邑的地方。

葉邑的主人,是一個叫葉公的士大夫,也就是成語葉公好龍的主人翁。

這位葉公自然很有錢,起碼,在春秋時期屬於那種有錢的名人。

而孔子師徒,周遊列國,來到葉邑這個楚國的地盤時,早就窮得響叮噹了。

在這之前,孔子甚至陷於陳蔡之間,窘迫到了,弟子們偷來羊,烤熟後送給孔子,孔子不問來源,接過來就狼吞虎嚥,弟子們偷來衣物,孔子同樣也不問來源,接過來就穿。

而到了葉邑後,孔子師徒雖然沒有這麼窘迫了。

但卻也好不到哪裡去。

所以,某天,一隻羊跑到了曾子的父親曾點的院子裡,自然,這隻可憐的羊被直接開膛破肚,祭了五臟廟。

但不巧,葉公知道了這個事情,於是上門找到孔子。

葉公是個要面子的人,當然不好直接質問:你們偷了我的羊,給我個說法。

他就轉着圈子對孔子說:“我們這裡有個叫直躬的,他爹偷羊,於是將其父舉報……”

孔子自然已經通過曾子(曾參)知道了這個事情,同樣,孔子也是個要臉皮的,哪裡肯讓自己的弟子成爲小偷(那樣,他豈非就成爲了小偷的師傅?),於是就狡辯道:“在俺們哪裡不是這樣的,父親給兒子隱匿過錯,兒子幫父親遮掩過失,這纔是真正的直率坦白,君子之行啊!”

總之,這個故事就是這樣子的。

一切,都只是當時的特殊形式下,一場有關面子之間的紛爭。

但,到了幾百年後的今天,這個事情,就成爲了儒法之間的大問題。

甚至,成爲儒墨之間百年的口水戰中的一場焦點戰役。

墨翟當年甚至諷刺孔子說:夫飢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贏鮑,則僞行以自飾。污邪詐僞,孰大於此?

意思就是在飢餓困頓之時,不惜妄取以求生,在飽腹有餘之際,就用虛僞來粉飾自己,裝扮自己,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儒生還無恥的人嗎?

順便說一句,墨翟對孔子的態度,是諸子百家的先賢裡最不屑的。

墨翟先生在世的時候,直接稱呼孔子爲‘孔某’,其不屑如此,墨家的門徒自然有樣學樣。

譬如曾子,被墨家門徒稱爲‘曾盜羊’,子貢、子路,被稱爲‘亂貢、賊路’……

總而言之,孔門七十二賢,在墨家眼裡,就沒有一個好東西……

哦,或許有,冉求,是個特例……

但也就是如此了。

到法家,由於子夏先生的緣故,客氣了許多。

但在意識形態和屁股,以及追求上面,卻是南轅北轍了。

這是因爲儒法追求的理想不同。

儒家,要求的是恢復三代之治,以齊周政,最好把井田也復活了,這樣,儒家就認爲世界將沒有混亂、戰爭、苛政。

百姓也可以相安,天下可以太平。

但法家卻認爲,這是在做夢!

國家不強大,軍隊不強大,就要被人宰割。

而要國家強大,軍隊強大,就要富國強兵,爲了富國強兵,就必須集權,必須用嚴密的法律和充分的物質獎勵來激勵百姓,使得人人都爲了國家,爲皇帝而戰鬥。

在這樣的情況下,直躬案,就變得分外的刺眼了。

對法家來說,居然有人膽敢隱匿犯罪分子的罪行?簡直是無法容忍和不能接受!

必須幹他丫!

因爲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法家很清楚,一旦有人可以藉口父爲子隱,子爲父隱,那麼,遲早,就會擴大到整個家族,然後宗族。

這樣,家族利益和宗族利益,就凌駕於國家利益和君王利益之上,法律的尊嚴更會蕩然無存。

而儒家卻覺得,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夫夫婦婦,是一切的核心,不變的真理。

若是一般的小罪,譬如說,偷盜、搶劫、女幹X,或者偷稅漏稅什麼的,父子、夫妻、兄弟之間當然要互相包庇和保護了。

除非此人,喪心病狂到了悍然要去破壞國家,禍亂天下的地步,不然就絕不提倡,甚至是反對家庭內部的成員檢舉他人的罪行。

另外,這也是儒生們立足的根基之一。

南方和三河地區的地主貴族們爲什麼支持儒家?

還不就是儒家提倡和推崇大家族,大宗族,並且維護大家族、大宗族的利益。

但可惜……

劉徹望着儒家的這些巨頭,這些博士,這些精英們,暗自搖了搖頭。

漢室和劉氏,最討厭的就是大家族、大宗族了。

因爲這會削弱國家的力量,影響國家的稅收、徭役乃至於軍隊的戰鬥力。

原因很簡單,漢室除了口賦田稅以外的其他稅收、徭役、兵役,都是按照戶口來徵收的。

一個五口之家和一個十口之家的差別,意味着國家的力量和財力減少了一半。

而一般的大家族,通常都是幾十口甚至數百人聚集在一起。

這等於,大家族大宗族是在挖國家的牆腳來肥私!

是以歷代劉氏天子,對於大家族大宗族,深惡痛絕,想盡辦法,用盡手段的將之拆散。

在政壇上,更是極力鼓吹‘一夫狹五口而治百田’的理想社會模式。

具體到劉徹身上,對於大家族和大宗族,更加不喜歡。

在他眼裡,每一個大家族、大宗族都是隱患,都是未來的定時炸彈。

恨不得全部拆掉!

第1407節 裁決(1)第478節 引導第760節 交易第219節 一箭三雕第71節 早朝(完)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1306節 摸着石頭過河第1479節 安東之患(1)第1009節 高闕會戰(2)第1016節 戰前準備(2)第1597節 太初曆第689節 吊打文青(2)第1483節 爲政績論(2)第1527節 作戰方案(2)第500節 法統第487節 開源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1407節 裁決(1)第104節 栽贓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1145節 經濟(2)第798節 戰前(2)第844節 善後(1)第208節 調查(2)第1029節 狂歡(3)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724節 統一戰略第1173節 真正目的第1111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138節 自作聰明第877節 安排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1576節 流血的單于庭(4)第1486節 儒法分道之因第655節 無奈第163節 周陽由必須死!第722節 猶豫的趙胡第875節 安北都護府第216節 基本盤第765節 諸王圍攻第10節 齊王的問題第1318節 運動戰(2)第174節 最兇殘的敵人是叛徒第924節 土雞瓦狗(3)第1497節 委派第1310節 協議第395節 無題第897節 租船(1)第767節 軟弱的官僚(1)第797節 戰前(1)第1195節 紛紛擾擾(2)第1603節 僵持(2)第975節 陌刀威武(3)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458節 趙佗!第766節 轉變的想法第382節 殖民(2)第140節 睚眥必報主父偃第1255節 軍功制度(2)第1562節 夏務運動第1574節 流血的單于庭(2)第1404節 忐忑第598節 軍臣的決斷第1530節 刷經驗(2)第1391節 畫大餅 1 除夕快樂第199節 要走正路啊第1464節 甜棗第437節 收買(2)第259節 破逐鹿之妄說第1009節 內閣(1)第1027節 狂歡(1)第54節 袁盎的勸告第53節 條候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1363節 三個世界(2)第100節 網第404節 無題第152節 滅蝗策第258節 各方的反應第1330節 秩序與交通第1234節 世界從今天改變(1)第897節 租船(2)第388節 展示肌肉(1)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1039節 呼衍當屠的決斷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1525節 北匈奴的反應第1569節 攪局者第48節 忠臣第661節 背景第583節 漢越一體化計劃(1)第1211節 新法家(4)第661節 背景第162節 內王外霸第506節 陷阱第1312節 賞賜(1)
第1407節 裁決(1)第478節 引導第760節 交易第219節 一箭三雕第71節 早朝(完)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1306節 摸着石頭過河第1479節 安東之患(1)第1009節 高闕會戰(2)第1016節 戰前準備(2)第1597節 太初曆第689節 吊打文青(2)第1483節 爲政績論(2)第1527節 作戰方案(2)第500節 法統第487節 開源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1407節 裁決(1)第104節 栽贓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1145節 經濟(2)第798節 戰前(2)第844節 善後(1)第208節 調查(2)第1029節 狂歡(3)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724節 統一戰略第1173節 真正目的第1111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138節 自作聰明第877節 安排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1576節 流血的單于庭(4)第1486節 儒法分道之因第655節 無奈第163節 周陽由必須死!第722節 猶豫的趙胡第875節 安北都護府第216節 基本盤第765節 諸王圍攻第10節 齊王的問題第1318節 運動戰(2)第174節 最兇殘的敵人是叛徒第924節 土雞瓦狗(3)第1497節 委派第1310節 協議第395節 無題第897節 租船(1)第767節 軟弱的官僚(1)第797節 戰前(1)第1195節 紛紛擾擾(2)第1603節 僵持(2)第975節 陌刀威武(3)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458節 趙佗!第766節 轉變的想法第382節 殖民(2)第140節 睚眥必報主父偃第1255節 軍功制度(2)第1562節 夏務運動第1574節 流血的單于庭(2)第1404節 忐忑第598節 軍臣的決斷第1530節 刷經驗(2)第1391節 畫大餅 1 除夕快樂第199節 要走正路啊第1464節 甜棗第437節 收買(2)第259節 破逐鹿之妄說第1009節 內閣(1)第1027節 狂歡(1)第54節 袁盎的勸告第53節 條候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1363節 三個世界(2)第100節 網第404節 無題第152節 滅蝗策第258節 各方的反應第1330節 秩序與交通第1234節 世界從今天改變(1)第897節 租船(2)第388節 展示肌肉(1)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1039節 呼衍當屠的決斷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1525節 北匈奴的反應第1569節 攪局者第48節 忠臣第661節 背景第583節 漢越一體化計劃(1)第1211節 新法家(4)第661節 背景第162節 內王外霸第506節 陷阱第1312節 賞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