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回 五虎八彪

混亂的二月。隨着劉明幼子劉夏登基的一紙通告。曹操和孫權的根基都因此而產生了動搖。保皇派的傳統觀念,在這些地方,還是有着相當深厚的根基。

而相對於外界的混亂,劉明治下的各個州郡,那就平靜的多了。畢竟,劉協的禪讓對幽州人來說是一個好消息,是一個讓他們早就決定效忠了對象,有了一個明確而又正式的身份。

只不過,劉明幼子劉夏的登基,不過是一個過渡。故此,在荀域地冷處理下,幽州範圍內,都保持者平靜,都在醞釀着讓劉明登基的激情。畢竟,相對於一個不知所謂的皇上劉協所撣讓小孩,劉明本人,纔是他們真正效忠的對象。

不過,就算如此,劉明幼子所獲得大統身份,仍然讓幽州的全體人員振奮無比。

而此時,身爲當事人劉明,卻對外界的混亂和平靜,沒有什麼特別在意。只是看着眼前的兩道表彰微笑。

這兩道表彰,不是別人的,正是曹操和孫權的兩道表彰。

而且兩個人的表彰幾乎都是如出一轍,都是恭賀劉明之子劉夏繼承大統。並表示出臣服之心。只是,曹操聲稱,偶感重症,不良於行;而那孫權卻說嶺南民亂,國事爲大,不敢擅離。說白了,那就是曹操和孫權,全都無法到幽州來朝賀天子了。

面對這封信,劉明並不感覺意外,以曹操、孫權這樣的大勢力,那都是有着爭霸天下的野心。怎麼可能就因爲劉明小孩的一個正統身份而真正臣服?又怎麼可能因此而置身於險地?

不過,這對劉明來說也並沒有任何影響,當初劉明通告天下,也就是爲了把大統的名分爭過來,並動搖曹操和孫權的統治根基罷了。

而且,如今,雖然曹操、孫權他們沒來。可很多的小的家族。以及一些邊遠府縣,都各自表明了各自擁護劉明正統的決心,這就足夠了。

劉明嘿嘿一笑:“既然曹操、孫權他們不來,那咱們的第二步計劉也該實施了。”

荀域點頭應諾。隨之,一道詔書傳到曹操那裡,讓曹操送山陽公劉協到幽州宗親團聚。

這一道詔書,當時又讓曹操一陣鬱悶。

對曹操來說,放前皇上劉協走,並沒有什麼。畢竟劉明地幼子劉夏登基,這個前皇上劉協,就沒有多少地政治用處了。

可問題是,如果放了劉協到劉明那裡,萬一劉協亂說亂動,那曹操可就危險了。畢竟劉協的皇后伏氏,以及貴妃董氏,那都是喪身在曹操的手中。連帶着,還有一個爲出生的皇子或是公主。那劉協要是把這些都捅出去,那曹操可就萬死不足以抵其罪了。

這一點,絕對是當初王允萬萬沒有想到地。當然了也有可能是王允根本就沒想過的。

不過,對於曹操來說,曹操就不能不想周全了。而且,曹操還想到:若是在今後實在和劉明拖不過去了。這前皇上劉協還是曹操的一張政治牌。完全可以利用前皇上劉協的部分聲望來抵消劉明的政治優勢。

故此,曹操斟酌再三,還是萬萬不能放劉協走人的,此外,曹操此時已經和孫權暗中通了消息,結下聯盟。共同敵對劉明,曹操也比當初更加有根一些。

於是,曹操再次上書,表明山陽公劉協因身體不適,傳皇位給劉夏,現今身體更是不好。比曹操還不如,更是不能輕動。

劉明見到曹操的這封表彰,哈哈大笑。這大舅哥還真能信口雌黃的。

不過,劉明笑歸笑,該執行的計劃,那是一點也不能耽誤地。

次日,劉明上朝,懷抱其子劉夏。

此時小劉夏剛滿週歲不久,也就剛剛能坐得穩如泰山。一雙大眼睛,烏黑透亮。看什麼都新鮮的樣子,特招人喜愛。

可是,殘忍的政治,卻把這麼一個小孩給推到了浪峰上。劉明覺得特對不起自己這個小兒子,決定就在今天,就把這個枷鎖從自己兒子身上解開。

按着事先的計劃,劉明剛坐下不久,陳琳就上本道:“自帝登位以來,強梁曹操,孫權,盡絕朝賀。蓋因天子年幼,故乃相欺。且,天子年幼,事理不得辨,雖太尉大人攝政,可代爲行事。終究名不正,言不順。羣臣無可寄託,而臣又聞孟子言:五百年必有聞世者出。由充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策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今漢克秦,又近五百餘歲。

太尉大人持掌幽州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越古超今,雖唐、虞無以過此。乃當世之聞世者。羣臣會議,言漢氏中興,當在太尉大人。望太尉大人,不負羣臣,以山川社稷爲重,自領漢氏大統。威懾不臣者。依次,上合天心,下合民意,祖宗幸甚!生靈幸甚!臣等議定,特來奏請。”

陳琳說罷,那些事先知道,自然齊聲附和。事先不知道的,也是人微言輕,用不着提前知道。故此,此時也不敢亂說什麼。只有初來乍到地王允,對此措手不及,分外的意外。

王允當即站出來說道:“不妥,不妥,想高祖提三尺劍,斬蛇起義,平秦滅楚,創造基業,世統相傳,確近五百餘年,可陛下雖幼。並無過惡,且,太尉大人乃陛下生父,自古帝位傳承,都是由上給下,由子承父,哪有由父承子的道理?”

王允剛剛說完,素有賢名地華歆就站了出來說道:“自古以來,確無父承子業一說不假。可我幽州基業,一磚一瓦,皆由太尉大人親建,又何來父承子業一說?至於那個名號。不過是一場鬧劇。週歲幼兒,如何管得了國家大事?”

華歆朗聲喝問,那真是拳拳爲國之心,可彰

日月,王允立時無話。

隨後,華歆又悲天憫人的言道:“而今,幸得太尉大人攝政,尚且無事,可此例一開,後世若有雷同,必然效仿,那是幼子勤政,不是後宮垂簾,就是權臣弄國。必將國無幸事,民不聊生。故爲蒼生計,懇請太尉大人廢此陋俗,以爲後世表率。使後世若有雷同,取宗室賢哲親政。使我大漢長久不衰。”

劉明假意說道:“話雖如此,可我子承接大統,乃先皇所賜,我爲朝臣,不可輕越。”

荀域則邁步而出,朗聲說道:“天地君親師,五常並列,天子雖尊,可仍是主公之子。主公又有何逾越之處。何況,今天子年幼,品行不定,聰慧不顯,爲蒼生計,主公也應先自立,而後擇德而傳,豈可輕率就將此位歸咎幼兒。”

荀域剛說完,荀攸又邁步而出道:“我文武官僚,皆欲奉主公爲帝,定天下而興劉氏,共圖功名;不想主公堅執不肯,如此,衆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天下必爲逆臣篡奪,臣惶恐。懇請主公爲天下蒼生計,起登大寶。”

劉明再次推辭道:“非我推阻,實恐天下不明之人議論。”

蔡邕當即邁步而出道:“聖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今主公名正言順,有何可議?豈不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隨着蔡邕說完,劉明手下地衆位大臣,楊軍、華倫,郭嘉、賈詡,荀域、荀攸,華歆、柄原,陳琳、稱衡,糜竺、孫乾等等,全都上前跪倒,齊請劉明榮登大寶。

那劉明貼身的典韋更是爆喝道:“主公登大寶,乃是天意人願,不可辭。”

此時,羣情激奮,就是剛纔跳出來說話的王允,都被融入了這股熱烈的氣氛中,贊同劉明稱帝。

此時,劉明還假意道:“陷我不義,皆卿等也!”

郭嘉等人一陣爆汗:太卑鄙了!

倒是那楊軍,就跟沒感覺的一樣,興高采烈的說道:“主公既允所請,便可築壇擇吉,恭行大禮。”

隨即,送劉明還宮,令糜竺於天壇籌備。

那天壇早在聘請黃月英之時,就已建成,此時重新裝扮,倒也簡單。不多時,諸事齊備。衆大臣,又是一頓好請,把劉明恭請到壇上致祭。

陳琳在壇上,高聲朗讀祭文道:“惟興武元年四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已,皇帝明,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漢室不幸,權臣又起,帝協受逼,爲保漢室血統,傳宗室幼子夏。然,帝夏年幼,國不可一日無主操持。故,羣下將士,恭請明代帝位。明感衆意不可違,恐違之,漢室有失,又感衆人忠誠,唯告罪與天,躬領天罰,一身擔之。然,明又懼無德恭帝位,詢於庶民,外及遐荒君長,金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明一人。明畏天明命,又懼高、光之業,將墜於地,謹擇吉日,登壇告祭,受皇帝璽綬,撫臨四方,惟神饗祚漢家,永綏歷服!”

讀罷祭文,蔡邕率衆官恭上玉璽。

劉明接過玉璽,捧於壇上,仍然再三推辭道:“明無才無德,請擇有才德者受之。”

郭嘉等人雖然心中惡寒,可仍然推舉楊軍上前說道:“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於天下,況是大漢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復何讓焉!”

隨後,荀域、荀攸當即率文武各官,皆呼萬歲。

劉明也隨即心滿意足地正式登位。

而後,劉明改元爲炎黃元年。立萬年曆,今後再無新帝登基改元一說,以爲萬世長存。

隨後,劉明設三閣一處:

由王允,荀域;任龍圖閣首任閣老。下轄:管寧,華歆,邴原,孔融,孫乾,蔣方,陳震七大主事。

以及外務荀攸;交通劉安;財政糜竺;教育顧雍;格物馬鈞;農業田豫;勞動李昕;文化劉豐;工商糜芳;內務楊堅;環境呂平等十一部門。

由大仲裁方正,以及楊軍;任仲栽閣首任閣老。下轄:李政,張浩,劉放,陳安,陸鳴,高爽,賈非七大主事。皆各仲裁所公推之無私者。

由蔡邕領文淵閣首任閣老,下屬一百八十三個主事。皆各州公推之德高者。

最後,劉明自領軍機處,下屬:郭嘉,賈詡,田豐,沮授,黃月英,徐庶,田疇七個軍機大臣。

其後,劉明又封:關羽,張飛,呂布,趙雲,典韋爲五虎上將。

封:高順,臧霸,黃忠,張遼,華雄,顏良,文丑,甘寧爲八彪上將。

封:馬超,官亥,拓跋鷹,熊灞,龐德,馬岱,宇文虎,源義忠,劉桐,蔣欽,周泰,郝昭爲十二猛將。

餘者各臣工,也盡有封賞。

當下,這番封賞,那真是人心大振。只不過,劉明地兩個軍機大臣田豐,沮授,以及八彪上將的黃忠,還遠在羅馬,不能及時通知。就連劉明的五虎上將,如今除了典韋之外,也是各鎮一方,暫時還不能回來朝賀,稍稍的美中不足。

但是,劉明地朝廷規模,經此,確是確立下來。而且,經過劉明手下各大報紙的煽情,幽州百姓,無不對劉明爲了百姓而登位,歡慶不已。

而此時已是新年四月。劉明的手下的張魯和馬鈞經過一年的督辦,大量的自走神雷車已經就緒。霹靂神雷,更是已經囤積了兩百萬枚。

此時,劉明既有大義,手下的軍兵百姓又是熱血沸騰,欲求天下一統。劉明也就順應民願,昭告天下:曹操迫害前天子,並至今挾持前天子不還,故以之紂伐!

隨即拉開了籌謀已久的天下統一戰。

第407回 直指本心第209回 自大狂第132回 庭變第587回 局第382回 當忽悠遇到忽悠第525回 火炮第454回 拼命第113回 腐敗第298 貿易隱患第10回 按勞分配第167回 常勝子龍第545回 計中計中計第508回 信仰第580回 酒後真言第385回 大笑的曹操第354回 吃一塹,長一智第149回 叫屈第482回 膽大包天的呂布第75回 皇甫嵩哭窮第268 劉備哪裡跑第269回 非人類第126回 天下勢第490回 張飛和呂布得功過第589回 明白人周瑜第474回 生存還是毀滅第632回 神嘴劉明第380回 君子貴慎獨第567回 馬超反救魏文長第262回 遷都第391回 冷笑的曹操第160回 紅眼第119回 呂布的報應第178回 郭嘉對賈詡第518回 五雷正法還是手雷第237回 張遼顯神威第10回 按勞分配第81回 不可小瞧的蘇雙第182回 賈詡之策第62回 馬屁精董卓第484回 諸葛亮出世第13回 深挖洞,廣積糧第50回 重整旗鼓第586回 徐元直舌戰江南第39回 狠狠地打之鐵騎噩夢第347回 狼騎兵的覆滅第507回 山海東來第419回 星火計劃第632回 神嘴劉明第245回 恐懼的反應第496回 讓諸葛亮震驚的蔡瑁第399回 把柄第153回 亂第50回 重整旗鼓第308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四)第135回 不結盟政策第409回 智慧第189回 不足爲信第4回 一瓶茅臺值多錢第312回 意外第341回 三個陣營第589回 明白人周瑜第108回 各有妙計地二百四十八回 曲折第59回 天不絕曹操第618回 趙雲樂啊!第600回 明目張膽偷懶的劉明第407回 直指本心第292回 西征(上)第173回 上 晉陽之戰第150回 分歧第41回 神秘人之黃巾隱患第597回 翻雲覆雨司馬懿第29回 關羽戰張飛第345回 屠殺第328回 禰衡到第525回 火炮第212回 戰爭促進社會進步第200回 五路大軍第33回 歲在甲子第529回 神罵第433回 雛也要第430回 釜山第319回 尋人啓事第537回 二喬第503回 變,變,變第93回 出使烏桓第566回 魏文長夜救馬孟起第136回 小強第146回 噩耗第8回 第一次人代會第356回 敗退第114回 幽州整風第250回 機會第89回 軍紀第368回 高手就是高手第32回 突騎兵和強騎兵第285回 議第411回 出兵挹婁第523回 始末
第407回 直指本心第209回 自大狂第132回 庭變第587回 局第382回 當忽悠遇到忽悠第525回 火炮第454回 拼命第113回 腐敗第298 貿易隱患第10回 按勞分配第167回 常勝子龍第545回 計中計中計第508回 信仰第580回 酒後真言第385回 大笑的曹操第354回 吃一塹,長一智第149回 叫屈第482回 膽大包天的呂布第75回 皇甫嵩哭窮第268 劉備哪裡跑第269回 非人類第126回 天下勢第490回 張飛和呂布得功過第589回 明白人周瑜第474回 生存還是毀滅第632回 神嘴劉明第380回 君子貴慎獨第567回 馬超反救魏文長第262回 遷都第391回 冷笑的曹操第160回 紅眼第119回 呂布的報應第178回 郭嘉對賈詡第518回 五雷正法還是手雷第237回 張遼顯神威第10回 按勞分配第81回 不可小瞧的蘇雙第182回 賈詡之策第62回 馬屁精董卓第484回 諸葛亮出世第13回 深挖洞,廣積糧第50回 重整旗鼓第586回 徐元直舌戰江南第39回 狠狠地打之鐵騎噩夢第347回 狼騎兵的覆滅第507回 山海東來第419回 星火計劃第632回 神嘴劉明第245回 恐懼的反應第496回 讓諸葛亮震驚的蔡瑁第399回 把柄第153回 亂第50回 重整旗鼓第308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四)第135回 不結盟政策第409回 智慧第189回 不足爲信第4回 一瓶茅臺值多錢第312回 意外第341回 三個陣營第589回 明白人周瑜第108回 各有妙計地二百四十八回 曲折第59回 天不絕曹操第618回 趙雲樂啊!第600回 明目張膽偷懶的劉明第407回 直指本心第292回 西征(上)第173回 上 晉陽之戰第150回 分歧第41回 神秘人之黃巾隱患第597回 翻雲覆雨司馬懿第29回 關羽戰張飛第345回 屠殺第328回 禰衡到第525回 火炮第212回 戰爭促進社會進步第200回 五路大軍第33回 歲在甲子第529回 神罵第433回 雛也要第430回 釜山第319回 尋人啓事第537回 二喬第503回 變,變,變第93回 出使烏桓第566回 魏文長夜救馬孟起第136回 小強第146回 噩耗第8回 第一次人代會第356回 敗退第114回 幽州整風第250回 機會第89回 軍紀第368回 高手就是高手第32回 突騎兵和強騎兵第285回 議第411回 出兵挹婁第523回 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