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奈何煢獨

“死生異路兮從此乖,奈何煢獨兮心中哀。”————————【詩女史纂】

皇帝在冊立董氏之後,隨即給宋都與伏壽分配了新的居處,一個是披香殿、一個是鴛鸞殿。這兩個地方保存的最爲完好,相隔又近,很適合兩人私下往來。

做好這些之後,皇帝便動身前往萬年公主的居處。

才下鑾輿,便見萬年公主劉姜與另一位年紀約在二十三四歲的秀麗女子並肩而立,站在階下。

“皇姐。”皇帝與劉姜打了招呼,把頭看向另一邊,猶豫了一下,說道:“皇嫂。”

唐姬捏緊了手絹,一聲‘皇嫂’讓她眼圈登時紅了起來。

“好了,有話進去說。”劉姜說道,便帶二人進殿。

唐姬是廢帝弘農王劉辨最寵愛的妃子,在弘農王被李儒獻酒毒殺之時,兩人曾歌舞相和,場面悽婉無比、令觀者淚下。

弘農王死後,唐姬就此返歸鄉里,其父想讓她改嫁,唐姬以死相逼,堅決不允。後來李傕劫掠潁川,看中唐姬的美色,想要強娶,唐姬堅決不允。後來由於忙着反攻長安,李傕一時無暇顧及他事,這才避免了昔日皇妃受辱。

直到李傕就戮,賈詡在聽聞唐姬在軍中之後,立即上疏將她請回宮中,這樣纔算是結束了唐姬提心吊膽的經歷。

按道理來說,唐姬不過是廢帝弘農王劉辨的一個妃子,還不是皇后,劉辨身死國除,她更是與其他宮女一樣被遣散回家,不能以一個王妃自居。此時她雖然被請回宮中,但她的身份依然很尷尬,如果說她是皇妃,那麼劉辨就該是正統,從而就會削弱皇帝的合法性。

如果不承認,那麼唐姬的待遇恐怕免不了要再度被遣返回家,給劉氏做個沒有名分的媳婦。

但現在看來,唐姬這些天的憂慮總算可以消解了,就憑皇帝剛剛那一聲‘皇嫂’,最起碼可以表明皇帝心裡還是承認她的身份的。

唐姬到底該給個什麼樣的名分,這不僅是唐姬需要擔憂的問題,更是讓皇帝感到棘手的問題。

說句不好聽的,皇帝得位不正,缺乏正統合法性。他只是孝靈皇帝的庶子,之所以能有今天,全都要感謝董卓篡逆弒君,將他扶上了皇位。在那些士大夫眼中,皇帝是踩着其兄長的屍體上位的,哪怕這並不是皇帝的本意、哪怕董卓死了,皇帝依舊存在着政治污點。

就因如此,很多關東士族,出於別的政治訴求,堅決質疑皇帝的合法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紹謀立劉虞爲帝,直接導致了中央與地方的分裂。

東漢末年,許多關東諸侯都不承認朝廷的威權,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跟皇帝的合法性與正統性有關。

現在皇帝比其他人看得開,他不在乎那些諸侯對他有沒有虛無縹緲的尊重,既然你不承認我是皇帝,那就打唄,皇帝正愁找不到理由說服那些仍存有‘尊王攘夷’思想的朝中大臣對地方州牧開戰呢。

要知道戰爭,永遠是摧毀既得利益階層的神兵利器。

對待唐姬,皇帝來時就已想好了:“皇嫂暫且在這住幾日,這幾日我會與太尉他們爲皇嫂商議出一個名分,以慰皇兄之靈。”

“不、不。我……”唐姬心裡着慌,她本是個極爲貞烈的人,不然也不會以死反對改嫁。面對皇帝給出的恩遇,她本能的想出口拒絕,劉辨已經死了,還留她一個名分做什麼?想到這裡,她心裡愈加悲痛。

“當初皇兄待我姊弟不薄,你久在身邊,又不是不曾見到。”劉姜沉穩的安慰道:“如今你身爲遺孀,又肯爲他捨身守節,陛下自然不會虧待你。”

皇帝心存別的想法,有意借題發揮。故在宣室舉辦的內朝會議上,皇帝主動提起了這件事:“董卓禍亂朝綱、危害天下,在此期間,朝中不乏忠臣義士,以死相抗。如今逆賊伏法,朝廷應該對那些被董卓殘害的臣子有所表示,恩蔭子孫、贈與哀榮,以示朝廷不忘忠臣。”

趙謙這些天臥病在牀,眼見就要不行了,朝中很快就要由三足鼎立變爲馬、楊之爭,誰知道這時候皇帝橫插一腳,力排衆議,冊立董綺爲後,拜司隸校尉董承爲車騎將軍。

雖然還未錄尚書事,但董氏外戚在朝堂異軍突起,與士族分庭抗禮之勢再難阻擋。這意味着什麼,無論是馬日磾、還是楊氏衆人、更或是時日無多的趙謙,都心知肚明。

太尉馬日磾本就因爲這件事對皇帝心存不滿,此時司徒趙謙因病缺席,座中就屬他官階最大,皇帝有所垂詢,他不得不第一個說話。

雖然皇帝提議的是件有利於士人的好事,但馬日磾的回答依然有些敷衍:“陛下仁義,是臣等所不及。”

皇帝將馬日磾的搪塞看在眼裡,不動聲色的越過了尚書令士孫瑞、僕射楊瓚,徑直問向特許陪聽的外朝官趙溫:“衛尉有何見解?”

尚書僕射楊瓚與侍中楊琦兩人對視一眼,眼底驚異之色一閃而過。

衛尉趙溫似乎早有預料,從容的應道:“眼下關中安靜,臣私下裡也曾與司徒商議,要對荀司空、蓋京兆、伍越騎等捨身維護社稷、仗義抗董的忠臣予以追賞。怎料陛下寬仁,臣還未上疏,便把話說在了前頭。”

這話比馬日磾的要真誠、用心許多,皇帝欣慰的點點頭,道:“司徒老成謀國,這件事還得問詢他的意見,你回去後尋機說與他聽,何人該賞、如何封賞,你代其上疏與我。”

這無疑是將一個收買人心的絕好機會交給了趙溫,馬日磾在旁見了後悔不迭,要是早反應過來這是皇帝給士人沒有立世家皇后的補償,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與皇帝意氣用事!

尚書令士孫瑞看着馬日磾只顧一時得失、抿着嘴難受的模樣,在心裡很失望的嘆了口氣。

楊琦想的尤爲深遠,皇帝這是有意要示好趙謙一系,希望藉此來排擠馬日磾,讓士人內部不諧。至於對楊氏……楊琦想起皇帝剛纔的態度,可能是不想針對太多,也可能是近來楊氏立場表現低調,所以皇帝只是暫時冷落,沒有以前那麼親近了。

皇帝沒有興趣去思索這些人的心思,很快拋下了一個重磅炸彈:“弘農懷王是先帝嫡長,未有失德於天下,而董卓倒行逆施,廢帝弒君。我本庶次,卻因此而居帝位,內心實爲不安、愧見父兄。”

看着底下衆人一副驚疑不定的神情,皇帝沉着的說道:“我有意恢復弘農懷王的帝號,追諡爲孝懷皇帝,諸君意何如?”

這本是爲劉辨正名,維護正統的好事,可馬日磾、士孫瑞、楊琦等人的臉上偏偏沒有一點高興的神色。哪怕是在一旁躍躍欲試,隨時準備附和皇帝的趙溫此時也皺着眉頭,猶疑不定。

皇帝發覺自己是沒講清楚,引起了衆人的誤會,讓衆人以爲自己這是在試探朝臣是否心懷故主,所以才一個個小心謹慎。

他理了理思緒,說的不能再直白了:“我聽說關東諸侯反董之時,有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等人盟誓,稱‘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話裡只說董卓弒殺吾兄,絕口不提如何翼戴新主,恐怕在有些人眼裡,我這個由逆臣擁立的皇帝,並不算是真正的皇帝。”

“陛下,這可能是隻言之誤,彼等應該沒有這個意思。”馬日磾罕見的爲關東世族說起話來。

皇帝看了馬日磾一眼,知道對方主要是在安慰自己,至於是不是真的有爲關東世族說話的意思,那就不知道了。

他嘆了口氣,從席上起身,在原地踱步,道:“不論他們有沒有這個心思,如今朝廷偏居長安,遠離關中,不通輿情。是時候要昭告天下,朝廷將撥亂反治,追賞受到董卓迫害的忠臣義士。”

“弘農懷王已追諡爲帝,以後我一旦有子,當擇一過繼。最重要的是,”皇帝轉身正對着衆人,嚴肅的說道:“如今斯人已矣,我纔是孝靈皇帝唯一留存的血脈,肩負漢室中興,繼任大統,我當之無愧、義不容辭!”

衆人俱是凜然,正襟危坐,聚精會神的聽皇帝說道:“若以後還是有人膽敢質疑,不尊朝廷,休怪我心狠!”

“唯!”第一個應答的是最會鑽營的趙溫,他奉承道:“所謂‘國有禮敬自強’,陛下首倡孝悌,以身作則,爲臣民表率,黎庶皆服德化,不借刀兵而以仁義得天下。”

說完,趙溫又恍然想起近日盛傳唐姬入宮,受到皇帝與萬年公主厚待一事,立即把此事作爲一個極好的表現機會。

“弘農、”趙溫改口道:“孝懷皇帝雖未立後,但其妃嬪唐氏本性節烈、恪守貞潔,朝廷應當彰其賢德。臣請陛下詔,重新修葺孝懷皇帝陵園,使唐姬居之,以貴人禮相待。”

“善。”趙溫說的處處都是皇帝心裡想的話,可謂是契合聖意,皇帝大感欣慰,如果手下臣子都是這麼善解人意,辦事妥帖就好了。皇帝在心裡感慨了一下,這算是將趙溫徹底納入親信的範疇,準備在趙謙死後重點扶持的對象。

“正好要派侍御史裴茂前往雒陽,爲靈懷皇后遷陵,孝懷皇帝的事也就一併辦了吧。”

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
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