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丨仕宦郎署

“臣當弱於其君也,乃後臣事君順之;子當弱於其父母,乃子事父母致孝也。”————————【太平清領書·卷三十六】

正如馬日磾所料,袁氏的門生故吏在朝中的反對不僅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招致了皇帝的不滿。

皇帝沒有直接針對他們,反而是下了道詔書,痛斥了近幾十年來‘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官場亂象。爲此特意命謁者僕射楊衆轉拜五官中郎將,領左中郎將劉範、右中郎將牛亶對所有的三署郎官進行嚴格的學識與道德審查。

前文已提到,三署郎官是官僚隊伍中的幹部儲備和人才梯隊,按規矩,他們只需熬上兩年資歷,就可外放郡縣、內擢尚書,升職加官簡直不要太容易。等到他們憑藉關係和互相吹捧的‘清名’成爲公卿,就能反過來提攜那些已經退居二線、曾提攜過他們的‘恩公’後人。

如此反覆,一代一代,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地域、血緣、師承爲紐帶的士族圈子。

這個圈子的裡面,最爲著名的就是弘農楊氏與汝南袁氏這兩個東漢中後期實力最爲強勁的頂尖豪門,跟隨其後的就是扶風馬氏、龍亢桓氏等豪族。這些豪族曾在宦官與外戚的壓力下,彼此聯姻、交流學問,共同組成了龐大的士人集團。

集團內部以黨人自居,互稱君子,推崇德行,點評時政。在宦官專權的黑暗時期,他們就是朝野的一股‘清流’。

在沒了宦官與外戚這兩個共同的敵人以後,本就存在嫌隙的士人內部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分裂,比如馬日磾與王允所代表的關西士人與關東士人之爭、以楊琦爲首的弘農楊氏與背後支持王允的汝南袁氏的鬥爭、甚至還包括以趙謙等邊地出頭的士人爲博一席之地而挑起的紛爭。

也正是由於士人內部激發的矛盾,皇帝才得以遊刃有餘,從容利用各方勢力,好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如果當初王允懂得退讓,封賞公正,對各方勢力不偏不倚。以馬日磾一開始對王允的好感,完全有機會統合士人集團,到那時就算皇帝手腕再了得也無計可施。

只可惜性格決定成敗,而且當時的情況以及王允背後的支持者們也不容許他這麼做。

現在皇帝任用楊衆去排查、清除袁氏在朝中的殘餘勢力,就是要讓楊氏加大與袁氏的隔閡,促使士人的分裂。若有人問,楊氏與袁氏有姻親之好,不肯相幫怎麼辦?

如果是以前外戚、宦官還在的時候,大敵當前,楊衆確實不會樂意做皇帝的刀子。可現在二者皆已弱不成勢,已經到了摘取最終的勝利果實的時候,爲了自家的百世榮華,哪裡還會顧忌往日的情面?

皇帝早就對袁氏表示過不滿,上行下效,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地方,打擊袁氏,已成了向皇帝靠攏的‘投名狀’。

楊氏也不例外。

在奉詔以後,楊衆稍作思量,便選擇毫不猶豫的執行下去,但是光祿勳楊彪卻及時攔住了他。

“做事要多思量。”面對自家從弟,楊彪諄諄道:“這回清查,你應當高舉輕放,稍作姿態即可。最多排除數名不堪的郎官,切莫將事情鬧大。”

楊衆奇道:“這是何一說?”

說完,楊衆便反應過來,對方可是光祿勳,名義上是五官、左、右中郎將以及三署郎的長官。如果自己將清查範圍弄大,導致大批人因此罷官,楊彪作爲光祿勳會有失顏面。

“你大可放心。”楊衆寬慰道:“你才任光祿勳多久?此事與你毫不相干,不會有人說你失職。”

楊彪苦笑不已,道:“我可不是爲此憂心,我且問你,一旦有郎官德不配位者,你該如何?”

“陛下詔旨說的明白,無論是誰,一概罷官處置,這放在以往也是如此。”楊衆理所當然的答道。

“那、”楊彪接着問道:“這些人學識不精、德行不足,又是誰舉薦他們爲郎官的呢?若是陛下有意追究,那舉薦之人是否也要一併懲處?”

這話讓楊衆頓時冷汗直流,本以爲只是例行考察郎官、順帶打擊異己的小事,沒想到可能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如果皇帝有意追根究底,那麼不僅是這些不合格的郎官,連帶着那些舉薦者、甚至是他們背後的家族、彼此結成的圈子都要遭受毀滅性打擊。

皇帝兵權在手,威權無兩,旁人自然不敢、也不會直接去怪皇帝,要怪就只會去怪這件事的執行者楊衆,甚至是他背後弘農楊氏都要爲此躺槍!

這個時候哪怕弘農楊氏選擇了忠於皇帝、哪怕弘農楊氏有意打壓袁氏一系士族勢力,他們也不會樂意被皇帝當刀使,並因此而得罪大批士族,甚至背叛自己的階級。

本來還想在此事上積極表現以獲得皇帝認可的楊衆,如今存了消極的念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明白了,這次清查,當務求寬大。陛下若有意追究舉薦之人,我等當力諫勸阻,絕不可讓事情牽連過深。”

“陛下威權日隆,定策之前,尚許旁人暢其所言、提出反對,但只要事情定下來了,便決不允許旁人再做饒舌。”楊彪這段時間摸清楚了皇帝的行事風格,有意強調道:“是故不到萬不得已,切不可輕易諫阻。”

這麼一說,楊衆深以爲然,思慮片刻,終於想出一個穩妥的法子:“不如這樣,此次清查,以學識爲主。須知品性不能以題策考試優劣,如何察之?是故所有郎官,一旦入選郎署,皆可視爲德行稱位,不需考察。”

學識會因個人的勤奮與否而有進退,這可以通過考試檢驗出來,並且可以將被清查的郎官怪罪爲其自身在入職後放棄學問,而不是在入職之初就不精於學。

這樣既能撇清舉薦者的責任,又能應付皇帝交代的差事,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善。”楊彪贊同道:“正當如此。”

於是在楊彪的支持下,有光祿勳的背書,五官中郎將楊衆行事便再無阻礙。連續三天舉行了大小十數次策試,每次都是在承明殿內舉辦,按規制都有皇帝親臨,策試的結果以及罷黜的名冊也都由皇帝御覽決定。

凡事都推給皇帝裁決,楊衆儘可能的扮演着一個執行者的模樣,如此不僅讓楊氏避過了這次可能出現的風波、順帶清除了袁氏在朝中的後備勢力,而且由於這次盡力控制清查規模和追究力度,還使楊氏在朝中的聲望劇增。

清查的結果報到皇帝的案頭,雖然並未盡如其心意,但也勉強算是有一個好的結果。至少他因此明白了楊氏在關鍵性問題上的立場,以及罷黜了所有與袁氏親近的郎官。

另外通過這件事情,皇帝也知道了士族之間哪怕彼此不和、互相爭鬥,但在遇到根本利益時還是會選擇抱成一團。如果皇帝真想徹底打破士族壟斷政治、輿論、經濟等種種局面,就只能依靠兩種人。

一個是出身於士族、屬於既得利益者,但思想卻超越了階級的人物,比如招致所有士大夫口誅筆伐的王安石。

另一個就是非士族出身的權臣來爲皇帝做打手,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有很多,比如臭名昭著的魏忠賢。

這兩個人,一個站在國家的利益,願意背叛自己的階級;一個則是維護皇權與自身的權力,不惜殘暴士族。

而皇帝打心裡需要的、欣賞的其實還是第一類人,只可惜目前皇帝還沒有觀察到一個願意背叛士族,爲他效力的王安石。

不過不要緊,‘王安石’不可求,‘魏忠賢’卻多得是。

眼下大力扶植董承的勢力,讓董承成爲皇帝的‘魏忠賢’,無疑是皇帝最好的選擇。這樣既能讓自己與士族之間有一個緩衝,不至於撕破臉,而且還能消耗、掣肘董承的勢力,並在關鍵的時候把董承拿出去當替死鬼,暫時平息衆怒。

只不過,如今最重要的是董承此人願不願意做皇帝的打手,以及他本人至少要有爲官最基本的政治素養和能力。

前者倒好說,皇帝這幾天有意在立後這件事上懸而未決,就是爲了讓支持伏貴人的弘農楊氏等士人、與支持宋貴人的馬日磾等士人互相鬧騰。等到皇帝直接納董氏爲後,遂了董承心願的同時,必然會引起其餘兩方人的不滿。

到那時哪怕董承有意與士人打好關係,那些人也不會接受一個叛而復降的、非士人出身的外戚,兩者之間的敵對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

但若是董承沒有那個政治覺悟,則一切免談,皇帝也不會讓一個政治小白壞了他的大事。那個時候,皇帝在不願讓王斌站在風口上的情況下,也就只能退求其次,去扶植最不願去扶植的宦官勢力了。

所幸,董承在三署郎官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所上呈的一道奏疏充分證明了他確實擁有讓皇帝扶植的價值。

“陳言開上林屯田疏。”

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
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