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

“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檟。。”————————【雜詩】

“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爲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所以當務之急,是收拾民心。”皇帝踩着路上薄薄的一層積雪,在這頹圮荒廢的甘陵王宮裡遊覽着。這裡原是甘陵王的宮殿,在黃巾起義的時候甘陵國被黃巾軍攻破,王室被俘,死傷殆盡,最後一代甘陵王死後無嗣,這座王宮就慢慢地荒廢了下來。皇帝走了很久纔在這裡尋到一處盛開着梅花的角落,他的目光分辨着枝頭梅花與雪的區別,輕聲說道:“朝廷制度,是爲了天下太平安定而考慮,如今吏治科確有不適之處,趁此機會將它稍作更正也好。就如同寫文章,不是誰都能妙筆生花、揮筆而就,刪繁就簡是常事。”

荀攸眼神中閃過一絲訝異,他停在皇帝身後,微微躬身聆聽。

“從今往後,徵辟察舉之人不用送往吏治科學習,只需例行策試之後方準任用。”皇帝伸手摸了摸梅花上的雪,嬌嫩的梅花立時掉下幾片花瓣:“但這不是說以後廢除此科,吏治科要成爲培養教育官員的場所,以後凡是預備提拔、升遷的官吏,都要先在吏治科學習後任用。”

其實他話還藏了一半,荀攸等人也能意會,顯然不是所有的官吏在提拔之前都有機會進入吏治科學習,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學習的人數仍舊很大,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往後只有那些皇帝準備重用的、大力提拔的優秀官吏,纔有資格進入吏治科學習。這樣一來吏治科的地位將更加超然,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有這一層‘鍍金’的經歷,會讓人在仕途上更加與衆不同、一帆風順。

將吏治科稍作修改過後,皇帝不但可以一舉收復關東士人之心,這是他主動做出的讓步,已經充分表達了善意。此外,更能借助修改後的吏治科,收攏另一批人的忠心,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皇帝不止於此,又連說道:“古來定天下者,必以網羅賢才爲要。開年後再命兗州、徐州、冀州等處守令蒐羅草野,凡奇才碩彥、學問淵通者,一體辟舉,經策試後再行錄用。倘或還有惜名不肯應試的,就任他們去,我不能因爲幾個人就壞了規矩。”

荀攸拱手道:“陛下每至一處,必下車廣徵宿老,採集遺卷,尊儒重學之風復起於關東。如今此詔既出,天下必雲集響應,人心歸附。”

皇帝哈了口氣,在冰冷的空氣中凝結成一股白霧,忽然提道:“劉公已到范陽去了?”

劉虞似乎急於立功彌補,在袁紹敗逃南皮之後,他立即重振旗鼓,在甄氏、張氏等豪強的幫助下連收上谷、中山等郡。幽州本就受過劉虞德澤,一聽到劉虞的旗號,各郡豪強紛紛豎起義旗,鮮于輔、鮮于銀等故吏也接連起兵,就連受袁紹所邀南下的烏丸等部族在得知袁紹大敗的情況後,也開始大量逃回漠北,少數捨不得漢地風物的胡兵則選擇留了下來,主動爲劉虞前驅。這樣一來,留守幽州的袁熙與閻柔的處境就很困難了,他們外無援兵,內有叛亂,自顧不暇,袁紹想讓幽州出力相助的期望也隨之破滅了。

“劉公麾下已聚齊漢、胡兵馬數萬,立志爲陛下克復幽州,斬袁紹一臂。近觀其軍容氣勢,甚有強兵之貌。”荀攸出聲言道:“有劉公徵幽州,曹操伐青州,袁紹南北之勢消,最後坐困孤城,必將爲我軍所擒。至於鄴城,不單要對張遼多加催促,更要以攻心爲上,城中沮授早有附我之心,旦聞戰報,夕可反正。”

賈詡眉頭微微聳動,輕輕頷首,似作不經意的提起道:“說起沮授,臣倒是想起了荀諶,他那天投奔反正,一直想請命自效。可其人說是內應,但功勞不顯、名聲亦不便外揚。陛下近來不是在思慮該將其部署何處麼?眼下正好是一個契機。”

“讓其入鄴城說降袁尚?”皇帝一點就通,立即反應道。

荀攸面色一沉,沒有搭話,也沒有提出異議。

“當年他能遊說韓馥相讓冀州,如何不能再遊說一次?”皇帝似乎很喜歡這樣‘有始有終’的情節,他轉身揶揄的看向荀攸,不容分說:“冀州經他之口讓於袁紹,如今又經他之口還於朝廷,可是妙極。荀君也不用多慮,鄴城孤懸,未必知道當日大戰情形,荀友若仍以袁紹幕僚的身份夜縋入城,不用勸降,只需陳述處境,使其軍心擾亂,便是大功一件。”

荀攸似乎也只是猶豫了片刻,便很從容的答應了下來,他相信荀諶的才幹,也是相信沮授最後會保全荀諶的安危:“臣代其謝陛下厚愛。”

皇帝擺了擺手,在雪地裡徘徊踱步,想了想說道:“快要正旦了,淮南的封賞正好在這個時候批下去,激勵南北軍心,提振一下士氣。”

關於徐晃等人的封賞是荀攸等人早已商量好的,徐晃被拜爲平南將軍、揚州刺史,封陽陵亭侯,更被賜持節統率東南諸軍,權勢更上一層。而甘寧則被拜爲平越中郎將,治水軍於歷陽,其餘將校如張繡、許定等人都皆有封賞不等。只是黃祖、蔡瑁等外將的去處皇帝還沒有開始議,所以雖然封賞已定,但仍未寫就詔書。

荀攸默默將此記在心裡,他如今是唯一一個待在皇帝身邊的‘尚書事’,許多詔書都需要他的附署,權力不可謂不大,但仍需事事請示:“淮南近期無事,孫策、黃祖諸軍雲集該處,既費糧草、又無效用。倘或裁撤屯軍不得,或放歸原籍、抑是調至河北聽用?還請陛下睿鑑。”

皇帝哪裡會放着這些部隊閒置生事、甚至輕易放回原籍?他當即說道:“我記得蔡瑁是南郡人?他做南郡太守本就是劉表亂命,不合制度,如今正好積功加封,將其調爲青州刺史。曹操在青州大敗高覽,連下北海、齊國,勢如破竹,讓蔡瑁前去幫他,大可爲其解決後顧之憂。”

荀攸驚了一下,謹慎的說道:“就怕曹操有異議。”

“他年輕時與曹操相親愛,我是知道的。”皇帝勾起嘴角一笑,像是這些高門子弟圈子裡年輕時的逸事,哪裡瞞得過繡衣隊伍裡消息最爲靈通的遊俠:“以袁紹兄弟爲首的高門子弟,少年時多有交遊,這本是常事,不足爲怪。有故友幫忙,曹操心裡肯定是樂意的,不然,他若是願意舉薦泰山太守呂虔接手青州,我大可以爲其改任。”

曹操眼下雖然正盼着把自己洗作純臣純將,但也在擔心朝廷真的會處處防備、約束他。譬如這青州刺史的位置,他與荀攸原本是想着以皇帝的性情,多半會讓劉備接手,沒想到最後來的是蔡瑁。儘管兩人多年未見,感情不可避免的有些生疏,但只要多加聯繫,出於利益,感情再度升溫也不是難事。曹操有了蔡瑁在後方,更能夠放心大膽的向前進。

荀攸正在想着皇帝爲何突然要給曹操擴大勢力影響的機會,然而皇帝接下來將同樣以本地人擔任本地太守的黃祖的去留說出來後,又頓時讓他釋懷了:“黃祖也是同樣,他不是善水師麼?當即拜他爲東萊太守、兼橫海校尉,練舟師清剿青州海匪。這水戰之兵,暫定五千,兩千由青州當地招募,三千人從蔡瑁、黃祖麾下兵馬總精選、帶往東萊成軍。其二人剩餘的部衆則全部遣返回荊州原籍,青壯者爲郡兵,無家者安置淮南屯墾。蔡瑁在南郡練水師經年,也讓他參與擇選、薦舉良將。”

黃祖與蔡瑁的部衆總計兩萬不到、又良莠不齊,有徐晃軍威震懾,將其整頓改編是很輕易的一件事。這支兵馬通過精簡,日後無論是配合陸上作戰北渡遼東、還是東渡三韓,都能起到未雨綢繆、出其不意的效果。皇帝通過這一番調動,既讓蔡瑁、黃祖兩個地頭蛇調離荊州,削弱了地方上的實力,又通過蔡瑁穩住了曹操的心,還讓蔡瑁、黃祖兩個彼此不對付的人待在一起,彼此制衡,可謂一舉多得。

淮南一應人事都得以解決後,當前就只剩下孫策了,這也是荀攸最關心的事情,他想知道皇帝心中對周瑜、孫策二人的顧忌究竟有多深。這二人組成的有獨立政治取向的雙刃劍,天下沒有人能自信握緊它不傷到自己,就連皇帝也是同樣。但凡是皇帝考慮眼前山峰未曾翻越,隨後峰巒又屹然突起,皇帝對孫策等人就得是防大於用。

皇帝對徐晃諸將甚至是黃祖等人都做出調動之後,說到孫策,他罕見的在最後話頭遲疑了幾分:“至於孫策……暫時讓他留在淮南,聽徐晃節制吧。至於江東各處士人,也俱以公車徵辟來朝,量能施用。”說到這裡,他又提了句:“攻壽春時劉曄督造霹靂車有功,拜其清河太守,攜匠人利器北至軍中。”

“清河太守?”荀攸輕輕重複道,他以爲自己聽錯了。

“就是這甘陵國。”皇帝不徐不緩的說道:“甘陵國已然絕嗣,還留置國相何用?不如一併改爲故稱,我聽說天下紛亂以來,各處藩國絕嗣者不在少數,自今日起一概廢除,改國爲郡。”

他雖只是點到爲止,對宗室藩王順口一提,但無疑已經隱約透露了皇帝內心深處對劉氏藩王寧缺毋濫、對遠支宗親不拘提拔的思路:“如今各處大戰陸續告結,合該聚力一處,勠力同心。徐州劉備辦事忠勤,即日起調其所部兵馬北上,我要見見這個仁厚長者。”

一番話說完,幾人也隨之退去,皇帝百無聊賴的在庭中走着,這一處被歷代甘陵王經營完善的王宮,隨着統續斷絕、也很快就要在皇帝離開後被永久封禁——直到下一個主人到來。

看着皇帝在雪地裡走來走去,穆順知道近來不僅是捷報頻傳,也是由於戰事稍停,皇帝手中沒有太多事可做,以至於在穆順看來有些無聊。穆順心裡想着,現在也就只需等待青州、鄴城等地的戰報,而皇帝親征也有一年了,一路上歷經風霜,從未刻意享受過。如今難得安定下來,不妨另外尋些事做?

他在心裡很快釐清了思路,深深吸了口涼氣,跟在皇帝身後亦步亦趨:“奴婢到冀州後,聽過不少有意思的事。國家倘若有意,不如讓奴婢說說?”

皇帝往枝頭抓了把雪,頭也不回的往穆順身上一拋:“你說你的。”

“國家可曾聽過中山甄氏?”穆順往前邁了一步,趁這個動作抖落身上的雪。

“高門望族,我豈會不知道?”甄氏祖上顯赫一時,大儒輩出,近年來雖有頹勢,但仍是百足不僵的大族。皇帝目光中流露出回憶的神色,好似想起了什麼,剛抓過積雪的手還透着微涼的寒氣,縮在袖子捏成拳:“其家中做主的甄儼,如今正在劉虞麾下,爲其收中山、常山等冀北之地,立下不少功勞。”

“陛下睿鑑。”穆順在皇帝背後拱了拱手,繼續說道:“奴婢聽說這甄儼性情還頗爲剛直,因爲不捨其妹,數次忤逆,甚至拒絕了袁紹的請親。只可惜這樣的人,上個月病死了。”

“哦?病死了?”這卻是皇帝沒有想到的,他停下了腳步,問道:“這其中有什麼有意思的事?”

“這就得說起那甄氏女了。”穆順一看正戲來了,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甄儼死後,其妹甄氏女悲哀過度,侍奉寡嫂謙敬有加,又親自教養其子。其家母對媳婦向來嚴厲,還是這甄氏女數諫,使其感動流涕,恩愛媳婦……甄氏女本就有賢惠之名,如此一來,其賢名愈發昭著。”

“甄氏女……”皇帝沉吟道,很少表露出對女色癡迷的他居然露出感興趣的神色:“就是那個被相士說貴不可言的甄氏女?”

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
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