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

“天下悉邪,不能自知。帝王一人,雖有萬人之德,獨能如是何?”————————【五事解承負法】

張魯已有了些悔意,剛纔這番話其實是《太平經》裡的論點,當年張角就是靠着太平道掀起叛亂,如今他居然敢當着漢家天子的面講述‘反書’……幸而皇帝沒有讀過《太平經》,不然自己可能要橫着出未央宮了。

他心裡已有了退縮之意,可聽皇帝饒有興趣的語氣,卻不甘放棄這麼好的機會,於是狠下心來說道:“先人有功,後人行惡還可得善;而先人有過,人行善反會得惡。如今災異頻仍,是中古以來,政綱缺失之故。災變萬種,不可勝紀,此等積久復久。愚人無知,反以怪罪當時之君,以責當時之人,豈不冤結?”

話一說完,張魯便戰兢的等待着答覆,皇帝沉默了許久,就在張魯一顆心都被提起來的時候,方纔說道:“宦寺之禍,起於孝和,後繼之君疏於治亂,以致孝桓、孝靈以來,政多缺失。如今輾轉承負,卻傳到了我的頭上,恐怕這就是爲什麼說‘禍福不在善惡,善惡之徵不在禍福’的緣故吧?”

張魯心裡一突,險些癱軟在地,當他聽見皇帝說‘承負’二字的時候,就已經覺得不妙了,這說明皇帝看過《太平經》!

‘承負說’是《太平經》針對東漢中後期的社會危機、以及頻發的災異所提出的一套理論體系,它認爲人們行善或行惡均可以傳承給後代,多發的‘災異’也不一定是當時之君失道的結果。這是承繼‘天人感應’說逐漸不適應當時的需要、屢被世人質疑之後,對其進行修繕補充的新理論。

但它到底是造就了太平道的教旨,皇帝爲什麼會對這卷書有所涉獵?難道說……

張魯越想越覺得不對,心裡隱然有一個驚人的猜測,卻想也不敢往下想。

“你不要想岔了。”皇帝冷漠的語氣給張魯澆了一盆冷水。

張魯身子一抖,低聲道:“臣不敢。”

皇帝見狀,嗤笑了一聲,道:“賨邑侯杜濩及樸胡等七姓夷王、部族皆已遷至三輔,習我漢家風俗與教化,蜀地五斗米道信徒也大致遷入隴右等郡。你在長安也有些時日,與彼等昔日治頭、祭酒可還有往來?”

“罪臣不敢!”張魯驚懼道:“罪臣當年受駱曜等奸人矇蔽,意圖據地自守,孰料此舉違逆天道。幸而得遇王師,使罪臣醒悟,如今蒙受國家寬赦,罪臣自當改革本心,豈敢再有是非?”

場面一時靜了下來,桌案上小巧的博山爐垂直地冒着細煙,堂塾裡飄着清香。

張魯在漢中治理數年,設義舍、寬大刑罰,當地漢夷皆便宜心悅。皇帝對這個治理理念頗爲好奇,但此時看張魯膽戰心驚的模樣,知道還不是繼續深問的時機,作爲一個宗教領袖,皇帝絕不會將張魯就這麼白白的拘禁在長安城,而是要找到合適的位置讓他發揮出更大的效用——比如說西域,相較於後世的綠色,以及數百年後由此東傳、盛行的佛教,當地有個經過改造後的本土宗教更符合朝廷的利益。

當然這一切都還很長遠,要想徹底紮根西域,除了軍事與政治上的舉措以外,經濟與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軟實力。皇帝打算現在開始未雨綢繆,他已經在太學屬下新設了一個宣化科,專用於向歸附內地的異族宣揚漢文化,使其徹底同化,此次歸附來的巴郡夷人、賨人,以及在幷州的南匈奴,都是宣化科的試點。

等到一切水到渠成,就是皇帝向外開拓的時候了。

“回去以後,多想想今日爲何要詔你來,等想明白了,再上奏疏與我。”皇帝擺了擺手,示意對方退下,奈何張魯始終低着頭,沒有看見皇帝的動作,還是穆順在門外眼尖,出聲催促了幾句。

張魯這時才行禮告退,趁着起身的功夫,他飛快的看了皇帝一眼,只見這個幾乎以一己之力收復半壁江山的皇帝竟是出奇的年輕,十四五歲的模樣,麪皮白皙,下頜有點尖,顯得清瘦;那一雙劍眉和飽滿的額頭,卻帶着少年人鮮見的沉着與剛毅。姿顏雄偉,也勿怪乎會有這般功績,張魯心裡愈加懾服,不等皇帝察覺,便立即移開目光,匆匆告退。

直到張魯的背影消失在眼前,皇帝這才展開手掌,露出其中久握的玉印。其身後的桌案上除了那隻焚香的博山爐以外,還有一方印泥,以及一張白紙。紙上鮮紅的印着六個篆字,並列兩排,上書:‘陽平治都功印’。

這方玉印相傳是天師張道陵所制,不僅象徵着教內權柄,在後世之人的眼中,被口口相傳,成了能夠剋制鬼神的法器。此時這件‘法器’好端端的躺在皇帝的掌心,皇帝想起後世的種種傳言,又看了看這塊樣式平凡的玉印,不免有些好笑:“是以訛傳訛,還是有意附會,到底不得而知。”

他將這方玉印重新放回桌案上,另一邊穆順悄然又走了回來,輕聲道:“陛下,靈臺令求見。”

皇帝心中立時想到,這是祈雨的日子推算好了:“宣。”

果然,劉琬入內見禮之後,說的就是此事:“陛下,經由靈臺候風、候氣待詔日夜司候,終不負詔命,推得祈雨時日。”說到這裡,他壓低了聲音,小心說道:“三五日內,必有雨下。”

按照皇帝在後世所知的常理,七月上旬就該有東南季風北上進入華北乃至於東北地區,可如今小冰河期引起氣候反常,很多自然現象不能遵照常理,所以往年七月上旬就該來的雨季,一直到八月中旬才姍姍來遲。

不過,事關朝廷的威信與皇帝的顏面,這等事還得萬分謹慎爲好,皇帝問道:“靈臺是如何探知的?”

劉琬坦言道:“靈臺待詔除了依往例司候以外,又奉陛下先前之諭,暗中查訪十數名以往每逢陰雨之前、便會骨節痠痛的人。此番彼等大多皆有痠痛之兆,又與靈臺司候所得若合一契,是以臣敢斷言,近日內必有雨下。”

皇帝這才心安,可惜此時尚且沒有測量大氣壓的氣壓計,不然測算天氣會更準確,穩妥起見,皇帝說道:“那就取個整數,定爲八月廿日好了。”

劉琬自無不可,其實他心裡也是沒有底,能穩妥些也是好的。

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
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