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丨高廟罪已

“朕即位以來,所爲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輪臺罪己詔】

初平三年六月初六。

詔修長安諸帝陵。

車駕幸長陵,祠高廟,詔諸王公、牧守及以下。

曰:

“……本朝定鼎四百載,列祖列宗,深仁厚澤,奚能縷述?意者漢室之德未有失也,而朝廷之政有所過歟?朕繼位三載,雖未能仰紹愛民之政,亦無害民之事,更無殷紂之暴也。何以海內鼎沸,百姓播越?……遭遇此變,實不可解,惟自責耳……諸公若願爲忠良,則當赤心爲國,匡朕之咎;若自甘卑鄙,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

щшш• ttκΛ n• C ○

有漢一代,歷代皇帝只有在出現重大自然災害後才下詔罪己,內容都是自謙自省,並不是真的悔過。真正下過異常誠懇、有認罪性質的罪己詔的,唯有孝武皇帝。

如今皇帝這道高廟罪己詔一出,一夜之間傳遍三輔,按這個速度,再加上皇帝的暗中推動,不消數月,便可天下皆知。

這道詔書信息量極爲豐富,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皇帝是要藉此讓民間知道朝廷革故鼎新、矢志中興的決心,並重新建立士族百姓對朝廷的信心。所以沒有讓別人捉刀代筆,而是由皇帝自己親筆寫就。

罪己詔共分爲三個內容。

“其一,是明言,本朝建基四百載,雖德運有改,但仍是天命在漢,不容有疑。”太尉馬日磾坐於堂中,向底下府掾、親信分析着皇帝所頒的罪己詔:“如此可駁‘代漢者當塗高’之讖語。”

尚書令士孫瑞着即補充道:“各地皆以爲朝廷微弱,譬如秦末逐鹿之時,便自生齊桓晉文之心,意圖爭霸,何其謬也!朝廷雖有小人爲禍,卻無苛政之烈。如今明天子在上,大漢中興有望,豈能再容宵小生事?”

堂下衆人盡皆點頭稱是。

馬日磾略有深意的看了士孫瑞一眼,點頭說道:“其二,陛下登基不過三年,受制於權臣之手,哪裡有機會匡扶天下?若是全天下皆以此罪於陛下,豈不荒謬?但陛下將朝廷之失,皆攬於己身,這是以退爲進的法子,爲的就是讓天下人看到陛下的坦誠與胸懷。”

“那其三呢?”侍中馬宇問道:“我看罪己詔的最後,似乎對我等有告誡之意?是在警示我等公卿,不得務自鑽營,要以國事爲重?”

馬宇與馬日磾同出扶風馬氏,是馬日磾的子侄輩,爲人志大才疏,好出妄言。

勸農令第五巡聞言反駁道:“豈是如此?這分明就是指那些關東方伯、州郡牧守,讓他們勿相侵害,並以生民爲重。若有違此意者,是爲加罪於陛下,自絕於世人,陛下便可以堂堂之師,征討不臣。”

馬宇仍不服氣,強詞道:“我適才所言又有何錯?朝廷現今雖俱列名臣,其中也不乏渾噩之輩。詔曰‘朝廷之政有所過’,這過既不在君,便在臣屬之中。怎麼能說陛下此詔無有警醒我等大臣之意?”

見兩人逐漸變爲口舌之爭,馬日磾不得不出言制止道:“好了!無論這罪己詔中是否有此意,我等都要加勉勤勵,切不可興意氣。”

“我等自勉,那別人呢?”馬宇說道:“桓、靈以來,朝政失措,天下紛亂,是我等士人之罪歟?還不是閹宦、外戚矇蔽於上,擅權無道所致?陛下前日在宣室召見近臣,曾言興亡三事,其中流民、羌胡二事皆有定策,而朝政失措卻未給天下士人一個交代,也未說如何杜絕,這如何讓我等自勉?”

馬日磾一時語塞,誠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這麼多年朝政之所以荒怠無道,全都是由宦官、外戚擅權所引起的。無數黨人、士子費盡千辛萬苦、捨生忘死纔有瞭如今宦官與外戚勢力一蹶不振的局面。

這個時候,正是要一鼓作氣,讓皇帝重新訂立規矩,從制度上明文約束、甚至是斷絕宦官與外戚參與朝政的權力以及躋身朝堂的途徑,實現真正的君主臣佐,共治天下。

因爲朝廷處政的權力就那麼多,出於自己的利益,自然不樂意讓外戚與宦官來分一杯羹。更何況這兩者禍亂朝綱,實在不是什麼好貨,更不能讓他們出現在朝堂之上。所以很多士族大臣都對皇帝翹首以盼,希望小皇帝能親士人、遠小人。

但沒想到皇帝心裡隱隱然防範着士人,別看主政的馬日磾、黃琬等人俱是一時名臣,也別看皇帝雖然寵信小黃門穆順,但從未准許其干政。

一時如此,不代表一世如此!

這一點,從皇帝舅氏王斌、董承接二連三蒙獲重任嘉賞,就可以看出外戚復起之勢不遠。到那個時候外戚與士族大臣必然會有一戰,無論結果是誰先低頭。只要二者合流,那麼皇帝爲了制衡,宦官再起之日也就不遠了。

皇帝如今只是用罪己詔稍提了幾句,看上去重視無比,其實是輕飄飄的一筆帶過,刻意留了一個閹宦、外戚隨時可能再興的口子,讓朝中士族大臣如鯁在喉,以至於對皇帝高舉輕放的態度大爲不滿。

“此次陛下頒詔罪己,是我大漢首次自陳歷代處政得失,直面過錯。若論給天下士人一個交代,沒有什麼能比罪己詔還要鄭重的了。”見馬日磾沉默不語,作爲關西士人的二號人物,士孫瑞嚴肅的說道:“伯軒隨侍陛前,當慎思謹言。”

馬宇不甘的說道:“但是司隸校尉董承自入朝以來,對朝政屢屢妄加非議,這可是……”

士孫瑞人情練達,精明事故,如何不知道這些人心裡打着什麼念頭、唱的什麼戲?這夥人自詡忠良,要排斥閹宦、外戚,還大漢政治清明。說得好聽,其實走的還不是爭權奪利的那一套?

朝中任何人都有各自的政治底線,只有在彼此瞭解對方政治底線的前提下,兩者才能不會撕破臉皮,在彼此容忍的範圍內互相試探、鬥智、博弈、甚至是利益交換,這纔是妥協的藝術,同時也是政治的魅力所在。

就比如司徒趙謙的底線,就是盡全力維護其弟趙溫的地位,以保證在他死後蜀郡趙氏依然能在朝廷佔有一席之地。所以在針對趙謙時,除非是想與他鬥得不死不休,否則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損害到趙溫。皇帝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纔會順水推舟,同意趙謙提出的讓黃琬爲司空的建議,好讓黃琬今後對趙溫多加維護。

投桃報李,趙謙近來也對皇帝言聽計從,無不尊奉。

在士孫瑞看來,皇帝的這道罪己詔,無疑就是向所有人公佈了他自己的政治底線,那就是‘若願爲忠良,則當赤心爲國,匡朕之咎;若自甘卑鄙,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

皇帝之所以不願在杜絕宦寺、外戚干政的事上鬆口,就是要留着這隻隨時可能破籠而出的猛虎來讓臣子們警惕。‘若願爲忠良’,那麼皇帝自然不會讓宦官這些人來擾亂局面、消耗內部實力。可若是踩了皇帝‘自甘卑鄙’、‘益增朕罪’的底線,那麼就不要怪皇帝再度啓用宦官和外戚了。

馬宇這羣認不清形勢的人,妄以爲說服馬日磾,就可以聯絡朝臣逼迫皇帝表態,實在是愚不可及。當初就連王允都沒能越過底線,讓皇帝在原則性問題上讓步,憑馬宇幾個人就能做到了?

“伯軒。”士孫瑞豎起右掌制止了馬宇的話頭,語氣帶着警告:“須知‘要君者無上’!”

這是當初承明殿策試題裡的一句話,引自《孝經》,由皇帝親自擬定,用以向朝廷宣告自己對王允的不滿。

王允正是因爲冥頑不靈,執意犯上,所以才成了皇帝眼中的‘要君者’,在之後的短短數日之間從雲巔打落至塵埃。

如今士孫瑞用這句話來提醒馬宇,讓他要以王允爲戒。

馬宇立時警醒,遂閉口不言。

“只是我等不言此事,不能說明別人不會言及此事。”黃門侍郎韋端在一旁突然插話道:“當年袁氏首誅宦寺,並以此爲傳世大功。如今陛下態度曖昧,既沒有阻絕宦寺翻身之機,就等若是無形之中削減了袁氏功績。朝中袁氏門生賓客不少,不滿之下,必然會出面鼓動。”

韋端爲人老成持重,語氣態度拿捏的極好,讓人不由自主的用心去聽:“如果那些關東士人在袁氏門客的唆使下,以正朝綱、絕宦寺爲由,上奏抗辯。我等若默不作聲,恐怕首先在道義上站不住腳,而且還會遭受攻訐。”

“由得他們鬧去。”一直沒說話的馬日磾此時開口了,他雖然自覺有義務制止宦官再起,但如今皇帝並沒有這個意思——他也相信以皇帝之明,不會做這種於國無益的事情,所以他也沒必要爲那些袁氏門生搖旗吶喊。

馬日磾說:“王允不在了,楊氏又明哲保身,這夥人在朝中折騰不出什麼來。”

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
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