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探(二)

這個問題又不可小視的,否則不要多,一兩百年後,宗室將成爲唐朝新的一大吸血蟲。

一路走,一路想,也沒有想出來什麼好辦法。難不成讓宗室子弟全部做平民去?實際上有分封制,比如第一代的親王,到了第二代的嗣王、郡王、公,候,伯,男,子,再到平民。比如漢朝的劉備劉皇叔,人家就是一個平民。還有劉秀,也等於是一個平民。

還沒有到那地步。

無論怎麼分封,一代接着一代,更多的新人冒上來,這個吸血蟲隨着李唐立朝時間越長,危害性越大。

不由地撓起頭,奶奶的,這個皇帝做得太苦逼了。自己好歹還是後世一個算得上有學問的人穿過來的,可許多的地方,就想不出好的策略。

到了武則天的行宮門口,結果武則天未見。

這一路上也沒有冒泡。

雖心裡有準備,面結這結果,武則天很失望的。

李威又對太監說道:“你再去通稟一聲,就說,母后的幾個兒子,孫子全部在此,閤家團聚,這也是人倫之樂,還是見上一見吧。”

“喏。”這個太監有些眼生,李威不認識,但一直小心謹慎的回答。東都的事,他也害怕。

回去通稟,還是不見。

李令月有些悲傷的問:“大哥,母后她,她……?”

“小妹,什麼也別說。”李威沒有解釋,想要母親快樂,很簡單,將自己手上的玉璽一交,軍國大權一讓,母親馬上就快樂了。眼下解決不了。看幾年後,母親性子能不能安定下來。否則想一家快快樂樂的團聚,不大可能。

返了回去。

魏元忠走了進來,說道:“陛下,這裡有一個楚州百姓寫來的奏摺,臣以爲陛下要看一下。”

“一個百姓的奏摺居然驚動宰相?”李威笑了笑,將奏摺打開,馬上臉色就陰了下去。奏摺寫的東西不多,因爲文化淺,寫得很白。可是直指時政,而且就是他興師動衆的水利之政。

論仁愛百姓,自古以來莫過於陛下也。兩渠一開,生民萬家。又興全國水利也,以圖開山鑿海填湖,廣興陂塘堰渚圩堤防,闢田於民,使民有田可耕,有麻可織。然政令未起,各地豪強侵佔湖泊沼澤,圈圍爲己,塞堤爲私。江南之地多有富豪使深湖變成圈圩,臣民又聞河北河南之地,亦有富豪侵佔水利之事。今年聞陛下歸,此風益熾。臣憂也。江南之地多雨,湖爲平田,水少民不得灌,雨多水不得出,長久之,澇災必顯於江南矣。河南河北之地,縱雨水少,豪紳侵佔水泊,民之灌溉亦難也。而工程始大,每一圩堰,非是一州縣所能爲之,國家花費巨浩,所謀利者僅少餘人,百姓反受其災也。

這一段話很淺白,若不是李威數次講水利,卻有可能有許多大臣不懂。

陂,就是山田,或者山邊的河田與溪田,有的陟田規模很小,有的陟田規模很大,這個歷史比圩田歷史更早,春秋時就有陂田出現。

塘,指海邊上築起的大堤,出現的塘田,主要集中在蘇北、浙閩。

堰,是指大型水庫以及相關的水利工程,所帶來的灌溉農田,這個分佈更廣泛,從河南河北到關中到劍南,只要有能力,都能帶來大量的堰田。最有名的就是都江堰。

渚,就是江中的小洲,有的小洲同樣開始開耕出來大量的耕田。

圩主要集中在長江次沿海地區,從潤州往西到安慶以東,安徽與江蘇一帶,淮河與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也有大量的臨湖臨江臨河地區,可以開耕出來做爲圩田。對後者,李威是最看重的,一是開發晚,即便唐朝在開發,還是原始地帶,有大量開發的空間。二是產量高,都是沃土,有充足的水源,還有氣候適宜,他正準備到長安後,再從占城引進佔城稻,進行育載,改良江南的水稻種子。水稻的產量始終比小麥高梁會高的。

還記得兩首詩,一個是楊萬里寫的,圩田歲歲續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夾路垂揚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洲。他不是拍馬屁的大臣,也寫了許多百姓辛苦的詩篇。從這個側面角度,可以反應宋朝圩田對百姓的造福。並且范仲淹、賀鑄都寫過類似的詩篇,賀鑄在一首詩裡明確寫出了產量,一溪春水百家利,二頃夏苗千石收。宋朝比唐朝產量略高,在李威指導“勾引”下,唐朝也只是勉強達到一畝地三石,若是扣除放大的田畝,還是不足。宋朝略略有餘了。但圩田卻一畝地達到了五石。面對如此大的回報,李威不知道罷了,知道了手中還有帝國最高的權利,怎能不心動?

若是全部開發出來,十萬平方公里總是有的,也就是一百五十萬頃地。唐朝能有幾個百萬頃耕地?不用全部開耕,僅是開耕一半,就有可能達到近百萬頃田地,還是一等一的良田。看看青海擠來擠去,也不過擠出來了幾萬頃地。這些新地一頃僅打算收三百石糧食,就有可能養活現在唐朝所有人了。當時與狄仁傑說過後,狄仁傑眼裡都閃起了綠光。

賬不能這樣算,到了那時候,若是人口猛烈繁衍,增加了一倍,這個優勢又會失去。但若是沒有這個糧食呢?到時候民以食爲天,沒得吃,又有這麼多百姓,會是什麼樣的局面?

所以一個個磨拳擦掌,準備大施身手。

但這封奏摺無疑是一個當頭棒喝。

若真象奏摺上所寫的,那個問題可大了海去。

水利最大的關健就是出水與儲水。

再怎麼圈,也要保持大量的水庫、湖泊存在,水勢浩大的時候,它能起來儲水作用,減少澇災。爲什麼史書在宋朝以前,很少記載到江南的澇災,想一想就可以知道了,大量的沼澤湖泊,怎麼可能有澇災產量?乾旱時,它又能起到灌溉補充作用。往長遠說,還能對環境有着很好的保護。

所以李威再三說勘測,不能隨便圈。

第二個就是出水。一旦大修水利後,汪洋變成平地,再怎麼留,大量的肯定不存在了。水勢一大,那麼河流裡的水流量會增加,甚至比圩田能擡出幾米十幾米高的水位,比如後來的破圩就是這樣產生的。那麼這種情況下,不但有保留大量的儲水湖泊存在,還要保留足夠的河流,甚至在挖寬挖深,能迅速將河裡的汛水泄流到長江去。

但若是象奏摺上所寫的,一個個豪強伸出手來,那麼湖泊淤塞,河道堵埂,沒有了蓄水的空間,沒有了泄水的通道。只要雨水大,汛期長,會出大事情。北方好一些,可是豪強們將手伸出來,也必然會帶來不小的影響,並且對灌溉影響更大。

將奏摺合上,看了看名字說道:“魏卿,替朕草擬兩道詔書。”

“喏。”

“楚州民司萬清上疏有功,遷爲尚書工部水部員外郎,以此疏頒發天下。並詔令長於農稷生產、水利之學官民,各赴縣州,亦或朝廷,上書己見。若有切中時宜者,國家納采,即赴賞賜,有大功者,賜於官職。”

魏元忠有些訝然。

但隨着釋然,開始書寫。對司萬清升遷得太快,有可能是唐朝建國史上最快的升遷,一個平民老百姓一下子躍成了從六品的官員。不知道進入朝堂後能不能適應。

可考慮到若沒有此人的上疏,下面各給官吏也畏於列強,會知情不報。一旦動工後,實際情況卻被各個列強瓜分,那麼最後局面,就會變成皇帝與所有列強,豪門與地主硬抗。這個結果,就是太宗皇帝都不願看到的。這時候加入的人不多,還能及時阻止。這個升遷也就不那麼重了。

“再詔,自今以後,凡是所有陂塘堰渚圩堤防,各地官吏必須詳細調查,繪製成圖,說明興修具體策略與方法,報上級覈實。所以新田,由朝廷分配,還於百姓。凡自調露年朕議興修水利後,私自築圍、埂、堤、壩者,勿論望門庶族、權貴宗室,一律收爲國有。由戶部覈實,分配於貧地與佃戶,以均天下貧富。”

魏元忠擦了一把汗,均貧富?

不過併吞之風太烈了,雖然鄭家帶了一個好頭,仍然有大量的地主與望門在繼續併吞,長久下去,對國家也沒有好處的。那怕就是將幾萬裡海外的什麼美洲佔領了,象這樣吞併下去,幾百年也吞完了。

李威繼續說道:“凡有阻攔者,一律懲戒,輕則沒收田產,重則流放,若是帶頭興師動衆反抗者,斬無赦。地方官員包庇者,一律免去所有官職,終身不得錄用。”

李威真的動怒的。你們還真當我是神馬仁愛,一個老好人,好欺負。

又說道:“自咸亨三年起,自朕爲了福澤於民,與先帝倡導多方耕種養殖以來,侵佔廢棄沼澤者不究,然侵佔河渠水道湖泊,影響灌溉者,一律退耕返水。又,勿論何人,不得私自侵佔江河湖泊,謀爲己用,勿令者,一律嚴懲不怠。又,竹紙興起,多有作坊侵佔江河溪渠,謀己力,害水利,自詔書起,全部退返。缺水者,於荒地經地方官員覈實後開塘,適度引水,否則查沒作坊所有資產。又,關中河南之地,以至全國,多有大戶人家,佔水設碾,舂磨糧粟脂粉,以爲己利。各地官員即詔書日起,覈實灌溉用水之量,確認設碾數額,多餘者,全部酌情查沒。違令者嚴懲不怠以上若是官吏處置不公,當地民衆可以上疏朝廷,以求公正。”

後面李威都想到過。原來準備各個大戶代表到長安後,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的協商解決。

然而司萬清的上疏,讓他氣壞了。

水利可以說是國家的根本。就是放在後世,也十分重要的,況且現在這種脆弱的生產方式。

可是魏元忠頭腦很清醒,他沒有往下寫,而是說道:“陛下,且聽臣一言。剛剛臣看了司萬清的奏摺,感到事情很嚴重,並且實際的,有可能比司萬清寫得更嚴重。”

“嗯,他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寫起來會有忌諱。”

“就是他有的不敢寫出來,可僅憑他一人之言,恐難信服天下。以臣之見,不若讓臣派出一些可靠的官員爲使者,到各道察看,然後快馬回京,將實情向陛下稟報。這樣,向天下頒發詔書,也會更有理有據。”

李威沉思了一下,說道:“好。不過將第一道詔書頒發了吧。另外派出使者,不可讓地方官吏知道,改用其他的藉口。以免被地方官吏誤導。”

“喏。”

魏元忠離開後,李威怒氣漸解。

剛纔是生氣了,然而想一想,無論那一朝一代,那一個國家不是有一大堆麻煩事,無法解決的。

自己是地主階級的頭子,反而率領貧困階級,在向地主階級作鬥爭,算那門子事?

PS:關於水利的事,若是懂,寫起來很精彩的。不過主角不適合皇帝,而是地方官員纔好。有可能下本書會寫到水利的細節,放在宋朝寫也更合理一些。剛剛看到一個故事,長樂女錢四娘前往將軍灘前築陟,溪流橫溢,陟輒壞,錢四娘憤而投水死。好節烈的女子。這本書簡單粗獷的帶過了。但李威只要真的將這些事務做好了,就是不發展航海,一個更完美的唐朝也必然出現。

再說一件有趣的事,某縣官接到小民報案,我的菜園被某某撿到,前去認領不給,請縣大老爺做主。此縣令糊塗了,這不是其他東西,菜園子怎麼撿?這就是葑田,下面的爛茭葦等草根,上面架木排浮泥,種稻,甚至種蔬菜。不過注意了,得用繩子栓緊,否則一夜過來,就飄到某一處地方。這也說明了古代人的智慧。

第282章 背棘去第104章 母親的懷抱(二)第7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下)第167章 朱威小辨 成人事儀第37章 東園岑寂(二)第421章 約綵鸞歸去(二)第132章 春雷(四)第104章 會戰(五)第217章 姚州之戰(二)第288章 名門動第299章 元不是池中物(一)第476章 便當日親見霓裳(三)第51章 黑山之戰(上)第89章 諸神的黃昏第194章 父子對答 驪山怪旨第120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中)第90章 迴文對句 活捉美女(中)第138章 春雷(十)第314章 方來還有英傑(二)第42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五)第30章 多情更誰追惜第153章 問鼎(五)第427章 甚輦路(二)第478章 天上人間夢裡(二)第151章 問鼎(三)第18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上)第91章 迴文對句 活捉美女(下)第174章 合(二)第43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六)第294章 乾坤乃大(一)第343章 數十年載(三)第50章 三位大賢 指點迷津第85章 前夕(二)第57章 封禪的耳光(上)第366章 長槍縵纓萬里(三)第107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二)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110章 會殺人第16章 夜來風雨(一)第39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二)第239章 交換第262章 衝突第46章 輕重第254章 陳事第477章 天上人間夢裡(一)第144章 定(六)第179章 合(七)第61章 許家僵持 太子昏之(下)第58章 封禪的耳光(中)第286章 哭好啊第107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二)第157章 啓航(三)第292章 今歲花期消息定第231章 奉儀破例 蠻人入京第28章 曲轅犁出 國老心折第155章 啓航(一)第134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中)第433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一)第258章 炮錘第342章 數十年載(二)第417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四)第460章 三千樂指(二)第106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一)第77章 公主撒嬌 父母奇招第271章 江談第407章 望不盡(一)第113章 高人鬥法 仁杰略輸第277章 十萬貫第181章 吐蕃傲貢 楊敏觀燕第131章 空還空 懼更懼第21章 馴馬三策 聖聽遠達(下)第54章 進宮(上)第46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九)第376章 勇臨寒磧(三)第234章 標點爭執 二女事泄第166章 探(四)第19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下)第66章 圖窮(上)第112章 天外飛來的可憐人兒第197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下)第312章 江流如此(三)第330章 孤城絕域畫角(一)第74章 微調第98章 第二次聲東擊西第169章 探(七)第59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下)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252章 決心第462章 春不歸來第83章 大帽壓頂 小虐彥伯第128章 終南真相 武后相譏第264章 天下第161章 啓航(七)第340章 蕃胡菸灰(四)第45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八)第465章 到春時欲睡(三)第65章 血氣,是要見血的第26章 東宮調教 《上邪》求憐第220章 姚州之戰(五)第413章 樓臺歌舞(二)
第282章 背棘去第104章 母親的懷抱(二)第7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下)第167章 朱威小辨 成人事儀第37章 東園岑寂(二)第421章 約綵鸞歸去(二)第132章 春雷(四)第104章 會戰(五)第217章 姚州之戰(二)第288章 名門動第299章 元不是池中物(一)第476章 便當日親見霓裳(三)第51章 黑山之戰(上)第89章 諸神的黃昏第194章 父子對答 驪山怪旨第120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中)第90章 迴文對句 活捉美女(中)第138章 春雷(十)第314章 方來還有英傑(二)第42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五)第30章 多情更誰追惜第153章 問鼎(五)第427章 甚輦路(二)第478章 天上人間夢裡(二)第151章 問鼎(三)第18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上)第91章 迴文對句 活捉美女(下)第174章 合(二)第43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六)第294章 乾坤乃大(一)第343章 數十年載(三)第50章 三位大賢 指點迷津第85章 前夕(二)第57章 封禪的耳光(上)第366章 長槍縵纓萬里(三)第107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二)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110章 會殺人第16章 夜來風雨(一)第39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二)第239章 交換第262章 衝突第46章 輕重第254章 陳事第477章 天上人間夢裡(一)第144章 定(六)第179章 合(七)第61章 許家僵持 太子昏之(下)第58章 封禪的耳光(中)第286章 哭好啊第107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二)第157章 啓航(三)第292章 今歲花期消息定第231章 奉儀破例 蠻人入京第28章 曲轅犁出 國老心折第155章 啓航(一)第134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中)第433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一)第258章 炮錘第342章 數十年載(二)第417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四)第460章 三千樂指(二)第106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一)第77章 公主撒嬌 父母奇招第271章 江談第407章 望不盡(一)第113章 高人鬥法 仁杰略輸第277章 十萬貫第181章 吐蕃傲貢 楊敏觀燕第131章 空還空 懼更懼第21章 馴馬三策 聖聽遠達(下)第54章 進宮(上)第46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九)第376章 勇臨寒磧(三)第234章 標點爭執 二女事泄第166章 探(四)第19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下)第66章 圖窮(上)第112章 天外飛來的可憐人兒第197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下)第312章 江流如此(三)第330章 孤城絕域畫角(一)第74章 微調第98章 第二次聲東擊西第169章 探(七)第59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下)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252章 決心第462章 春不歸來第83章 大帽壓頂 小虐彥伯第128章 終南真相 武后相譏第264章 天下第161章 啓航(七)第340章 蕃胡菸灰(四)第45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八)第465章 到春時欲睡(三)第65章 血氣,是要見血的第26章 東宮調教 《上邪》求憐第220章 姚州之戰(五)第413章 樓臺歌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