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今歲花期消息定

“參見陛下,”裴炎行了一禮,又衝簾後遙拜了一下:“參見天后。”

一般大臣爲了清名,通常刻意疏忽隱在簾後的那個人,但裴炎沒有,表情自然雍容,儀態大方,但論風度,滿朝之中,似乎無幾人能及。這一次將他從江南召回來,立即得到重用,破格提爲黃門侍郎,也就是那句進士及第,俯視中黃郎裡面的黃郎,門下省的二號長官。唐朝三省,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宰相議事的政事堂就在門下省內。同樣是侍郎,中書門下侍郎要比六部侍郎更有實權。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黃門侍郎的職權並不比宰相弱多少。

當然,他也是功勞的,這幾年替朝廷經營,所得幾百萬緡錢,奉公執法,處理直平,開始商賈因其罰沒而怨,幾年後看到其公平,怨聲立失。這就是政績,再說,國庫乾涸,雖連年豐收,可東征新羅,西邊又要與吐蕃決一死戰,沒有裴炎,國庫就不會如此寬裕。至於樑陸二人首倡大功,皆忘記了。難不成讓兩名商人做黃門侍郎?

還有人想得更深,這又是皇上的平衡之道。經過太子之事,朝堂上的各個宰相與重要的大佬,讓皇上不安心。可太子與裴炎之間卻有着不可彌補的矛盾。這是對朝堂的掣肘與平衡。

或者想得更深遠,那就不大好了。看到沒有,與太子作對,立即升官發財,而且升得快。

裴炎一回洛陽,就讓李治與武則天接見。

看到他舉止風範,李治也十分滿意,不愧是河東裴家出來的弟子。擡了擡手,說道:“裴卿,請坐。”

裴炎落落大方地坐下,李治開始與裴炎交談國事。國家還算平穩,主要就是邊境,新羅始終不安份。前面求和恩准,李謹行將大軍撤回後,應劉仁軌請求,命李謹行爲積石道大使,鎮守廓州,鄯廓二州成犄角之勢。聽到唐朝軍隊撤離,李謹行這個新羅禍害到了青海,新羅人又開始侵吞百濟。

新羅人才真正將唐朝弱點找出來了。由於府兵制,每一次發大軍,皆不易,要準備很長時間,才能將軍隊召集。即使李謹行所率的大部是靺鞨人,徵集也十分困難。只要唐朝大軍一發,請和避過,其他時間繼續擴張,唐朝駐兵少,無法阻止。要麼不惜人力物力,與新羅決一雌雄,可又有吐蕃人的牽制,唐朝猶豫不決。這成了唐朝的死穴。

李治無奈,只好同羣臣商議。這一塊苦哈哈的地方,這些小夷子不要命的爭,唐朝呢,每年花費不少錢帛,犧牲了無數戰士。可是佔領的百濟與高麗百姓皆不願意唐朝統治。於是想了想,將高麗王高藏與百濟王扶余隆送回去。也不是辦法的辦法,你不認我們唐朝人統治,你們國王回去了,該認他們統治吧。

然後讓他們自己與自己打去,不讓新羅一枝獨大。而且高麗與百濟的覆滅,正是新羅與唐朝聯軍所爲,雙方以前就打了許多年,有深仇舊恨。這樣呢,唐朝從容抽身,或者看誰順眼一點,出點軍隊相助,不需要多少兵馬,就將高麗與新羅全境節制。

想法是很好的,百濟之地原爲唐朝全盤所得,打到現在,有許多百姓不願意唐朝人管,逃到新羅境內,成了荒殘之地,餘下的又讓新羅吞併了許多,地盤剩得很少。扶余隆不敢回百濟原都城泗沘,只好將他安頓到安東都護府新城,封帶方王,遙領熊津都督,安撫百濟餘衆。

又讓工部尚書高藏爲遼東州都督,朝鮮王,送回遼東。這個高藏還與李威見過數面,只是這個尚書是一個假職,羣臣沒有真當那麼一回事。讓他在遼東安撫高麗餘衆,遷還原編制所有高句麗僑民。唐滅高麗後,百姓反抗激烈,李治一怒之下,多次遷移百姓於內地安置,前後達四十萬之多。現在遼東還有十餘萬戶,歸還僑民是無奈之舉,不然對付不了新羅人。

可這些僑民到來,高藏不安份了。與扶余隆一起在新城,秘密與靺鞨人聯繫,意欲反叛。其實唐朝也防了一手,沒有讓高藏到安東都護府(平壤),而在後方建了一座城新,就怕他來這一手的。無奈之下,只好將他召回,準備將這個不聽話的高麗王流到邛州安置。這一來,三國平衡掣肘朝鮮半島的計劃再次告吹。(韓史意淫說這一年薛仁貴浮海,被新羅人大敗。仔細考證,不可能的。薛回朝廷後,被任鎮守瓜州。也未見史書記載有其他出兵記錄,大約是靺鞨某一部私自出兵,連大非川之敗都記載下來,若有豈會不記載?許多史學家真的將韓史當作真實歷史,棒子的歷史可信麼?幸好考證推敲,差一點蠱惑了我)

提及此事,裴炎正色說道:“陛下,錯矣,已顛倒本末。”

這一句來得突兀,李治奇道:“何解。”

“新羅地處海外偏寒之所,得之無益,失之不惜。吐蕃亦是如此,只要不讓其騷擾邊境百姓則已。這此乃末梢也。國家纔是朝廷之本。當今二聖主政,國家富裕,百姓安寧,唯有一處不美。”

“何處?”

“陛下仁愛,天后賢明,太子有作爲,這此國家千古未有之中興跡象。可恕臣斗膽說一句,本來是國家興事,然今臣在江南,卻聽聞朝廷騷動不止。何故?”

李治沒有作聲,兒子對這個裴炎很反感,難道裴炎不在意,反而爲兒子作說客?

“陛下對太子載培,臣在濮州就有所聞。太子雖因年少,偶有衝動之舉,可也仁孝有加。之所以有種種騷動,正是太子年漸長,陛下爲國事繁榮,偶爾疾痛,於是羣下意見不一,上意爲下奪,誤會乃生。”

李治又沒有吭聲,但這一句讓他十分贊成。兒子年幼時不是這樣的,這幾年就象換了一個人,這其中很難不說,沒有狄仁傑他們的“功勞”。

“家和萬事興,天子之家,就是國家。天子之家不和,天下怎和?西晉混一宇宙,一統八荒,僅幾十年後,土崩瓦解,逃匿江南,偏居一隅,何故?八王之亂,纔是主要原因。”

李治又沒有作聲,李績與許敬宗昔日就說過,此乃天子家事,何問外人,於是得立武則天爲後,但現在裴炎卻說天子家事就是國事,天下事。還是沒有明白裴炎的用意。

“臣以爲這種騷動立即停止,二位聖上繼續主持國事,太子從旁協助學習觀摩,這纔是國家之本。”

這句話很得李治之心的,國家嘛,還必須自己掌管,兒子雖大,可是依就青澀,只能繼續學習,做一個好學生。道:“可是……唉……一言難盡……”

“陛下,天下無其難事,比如解繩,找出繩結所在,從容解去。當年楊家小娘子本是太子妃的人選,因種種二位聖上休之。此女貌美如花,太子又重情守信,後來允以良媛,又因爲種種,包括臣在內,想匡扶太子做得更好,上書進諫。又,楊尉卿與徐舍人犯錯,貶流嶺南,不適水土而亡,這本來沒有做錯,可非議衆多,於是太子讓二女去揚州避言。心中鬱郁,自會有的。”

李治腦子也不算差,硬是沒有聽出裴炎是在替兒子說話,還是在講反話。說好話,是重情,不說好話,是太子貪戀美色。

“高祖、太宗與陛下象太子之年,已是多子多女,太子只有一子,還是侍婢所出,非是國家之幸。臣在揚州也有所聞,楊家與徐家的兩位小娘子,到了楊州後,深居淺出,倒也本份。又是官宦世家,比東宮的江良媛出身好。不如調入東宮,服侍太子。太子必然感謝陛下,誤會自解。兩位聖上與太子沒有了誤會,國家才能平和,羣臣纔會安定。雖是小事,牽一髮動千鈞,卻遠比新羅之事更爲重要。”

是不是這回事,李治沒有想,只是盯着裴炎,要想着他說這些話的用意。

當然,最擔心的就是裴炎會“倒戈”。

裴炎再次說道:“天家和平興盛,國家自會興盛。只要國家興盛,休說小小的新羅,就是吐蕃又何懼哉。請陛下三思。”

……

李威不知道裴炎一進宮,真替他進言,讓幾女進入東宮。

但他也要準備返回洛陽,臨行之前,將幾位隨行官員喊到龍駒寨聚集,問道:“各位,靴衣有沒有準備置備?”

魏玄同道:“已經派人去準備了,只是……”

意想不到的情況,使新渠施工變得不易,主要是潮溼,又在冬天施工。因此,依去年之例,提前準備了藥材,另外一人一件棉衣,一件棉被,讓身體暖和。還有就是鞋子,常見是布鞋,要麼是草鞋,靴子只是有錢人家才捨得穿。去年冬天李威就看到大雪裡,許多民夫裹着襪子,穿着草鞋在勞動。可今年多在溼地,顯然不行。防潮最好用膠靴,可是現在南海諸島上沒有橡膠樹,就是有了,李威也不知如何提煉橡膠。因此,只好購買大量的皮革,製作靴子,也不是好方法,這種靴子在水裡一泡就軟了,但有比沒有好。只是價格昂貴,雖然棉花又賤了一些,但無疑又增加了大量成本。

魏玄同也算是清臣,聽到太子的種種做法,都有些捨不得了。

看着遠處的青山碧水,李威說道:“魏郎中,既然前來募役的百姓,皆是貧苦百姓。不然活又重,還有生命危險,待遇卻是薄,誰願意前來。得之於民,還之於民,權當是賑濟。還辦了實事……”

“是。”

姚璹卻看着不遠處的龍駒寨,河渠還沒有修到此處,但已經涌來許多百姓,在此地興蓋房屋,說道:“殿下,一旦渠成,此處也將成爲繁華之所。”

“那是必然。”

“而且此渠一成,關中就有了保障,”說到這裡,姚璹臉上有些興奮,雖是太子主持,可渠成後,他也有重重的功績。

“最好不用。如果用來商旅,對河渠兩邊百姓皆有幫助。但若是朝廷用來徵調糧食,終不是黃河,船舶噸位小,若是大量徵運糧食,河漕繁忙,搬運、拉縴,皆需要此地百姓負擔。又不似大運河,數千裡之遙,兩邊百姓密集。此處多山,百姓數量少,一旦大量從此調運糧帛,對此處百姓是禍害,非是幸事。”

“是,”姚璹立即正色答道。然後說道:“有,比沒有強。”

有一條可以看出來,江南的夏糧已經調到長安。這一次徵調船舶比較順利,以前不是富戶爲富不仁,自揚州到長安,多有險段,造成大量船舶沉沒,糧食損耗率近百分之二十,負擔沉重,甚至官吏連船上淹死的船工都要讓富戶自己承擔。經過這兩年的改革,先是齊聚人力,對船隻技術作了改進,成本會高些,可出事率降低了。第二個就是三門之險沒有解除,可得到緩解,廣通渠開通,不必從行程艱難的渭水中航行,又降低了出事率。因此這一年富戶積極性稍稍提高。

朝中還有能人的,看到此,又有人進諫,在原來分段航行上,承運僱內行人組織,幾十艘船爲一隊,沿途派兵護送,效率立即提高。原來從揚州到長安,因爲種種不利的因素,有可能花上半年才能抵達,或者說富戶本身在磨洋工。這一次平均只要兩月半時間就到達長安,最快的僅用了五十來天。還有沉沒的船,可與往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糧食損耗率降近百分之十。僅是這一點,一年爲國家節約數萬貫,百姓還稱爲便。

如不是考慮到李治的感受,有可能官員會舉手稱慶。

“只能這麼說了,各位,交給你們了。”說着,李威上馬東行。回洛陽了,裴炎說的話他沒有聽到,可裴炎擔任黃門侍郎的消息卻得知了。心裡想到,狄仁傑說一年,這才幾個月,難道父親,或者母親,又有什麼想法了?

正在逐磨,還沒有到洛陽,裴炎就給他來了一記悶棍。

ps:關於裴炎,因爲被武則天殺死,因此史書多作正面褒價。其實不是,裴炎與薛元超奉命查李賢,於東宮馬坊得皁甲數百領,以爲反具。是不是如此,不得而知,於是李賢流。李顯與裴炎爭,說欲以天下授韋玄貞,作爲臣子應當進諫,然而裴炎密告武則天,武則天又讓裴炎與程務挺廢李顯。李顯倒掉後,武則天以裴炎有異圖殺之。事實是有異圖,新唐書記載炎謀天謀乘太后出龍門,會久雨,太后不出而止。這段歷史因爲司馬光倒武,刻意抹武而沒有記於資治通鑑。此時李旦年還青,性又軟弱。如是忠臣,拭問扳倒了李賢,李顯,又要扳倒武則天,這個大臣倒底要想做什麼?

第194章 父子對答 驪山怪旨第372章 香車血斾(二)第275章 小重山第27章 亂點桃蹊(四)第138章 再論大非川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150章 問鼎(二)第195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上)第66章 去紈絝吧第83章 曙光(下)第19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下)第62章 和親(中)第217章 姚州之戰(二)第112章 瓦解敬宗 僞交崇儼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99章 圍城第291章 人約黃昏後第288章 名門動第296章 算蛟龍(一)第1章 正單衣試酒(一)第74章 火耗第104章 會戰(五)第84章 前夕第159章 啓航(五)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435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三)第228章 貴重大禮 破是不破(上)第114章 搶刀子(下)第164章 探(二)第5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上)第22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二)第264章 天下第361章 射日墜(三)第109章 越權第37章 孤身郊遊 商人法事第150章 問鼎(二)第227章 大明宮宴 細說原委第147章 兩聖震怒 對鸝迴歸第460章 三千樂指(二)第33章 任重道遠 虛鸞真鳳第80章 王八之氣(上)第323章 只有丹心難滅(二)第128章 終南真相 武后相譏第49章 攤牌(一)第372章 香車血斾(二)第27章 亂點桃蹊(四)第43章 成嘆息(二)第21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一)第199章 明處暗處 李逵李鬼(中)第425章 未怕金吾呵醉(三)第77章 公主撒嬌 父母奇招第90章 先聲奪人(上)第229章 貴重大禮 破是不破(下)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49章 攤牌(一)第395章 一聲羌笛(二)第118章 兇相初現 以毒攻毒第133章 絕色童姝毒餅皇后(上)第16章 夜來風雨(一)第379章 陌刀橫崖(二)第73章 兩小初會 太子病癒第99章 圍城第343章 數十年載(三)第214章 王妃是妃 堅城人城第310章 江流如此(一)第216章 姚州之戰(一)第75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下)第42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五)第254章 尚飯心不老(一)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58章 封禪的耳光(中)第249章 亮劍第167章 朱威小辨 成人事儀第151章 坊間謠傳 再讓大義第362章 射日墜(四)第126章 說服仁杰 最喜六月第76章 東都洛陽 初見父母第295章 乾坤乃大(二)第124章 臭味相投 太子謀財第308章 登樓作賦第285章 當決斷第119章 問琴(下)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254章 尚飯心不老(一)第480章 天上人間夢裡(四)第216章 姚州之戰(一)第132章 太子高梁 皇宮大宴第67章 殺殺殺!流流流!第49章 打倒賀蘭 狄姚拜貼(下)第430章 聽得念奴歌聲(一)第1章 正單衣試酒(一)第39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二)第372章 香車血斾(二)第262章 衝突第393章 憶往難寐(三)第56章 莫愁樂第371章 香車血斾(一)第468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三)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118章 問琴(中)
第194章 父子對答 驪山怪旨第372章 香車血斾(二)第275章 小重山第27章 亂點桃蹊(四)第138章 再論大非川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150章 問鼎(二)第195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上)第66章 去紈絝吧第83章 曙光(下)第19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下)第62章 和親(中)第217章 姚州之戰(二)第112章 瓦解敬宗 僞交崇儼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99章 圍城第291章 人約黃昏後第288章 名門動第296章 算蛟龍(一)第1章 正單衣試酒(一)第74章 火耗第104章 會戰(五)第84章 前夕第159章 啓航(五)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435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三)第228章 貴重大禮 破是不破(上)第114章 搶刀子(下)第164章 探(二)第5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上)第22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二)第264章 天下第361章 射日墜(三)第109章 越權第37章 孤身郊遊 商人法事第150章 問鼎(二)第227章 大明宮宴 細說原委第147章 兩聖震怒 對鸝迴歸第460章 三千樂指(二)第33章 任重道遠 虛鸞真鳳第80章 王八之氣(上)第323章 只有丹心難滅(二)第128章 終南真相 武后相譏第49章 攤牌(一)第372章 香車血斾(二)第27章 亂點桃蹊(四)第43章 成嘆息(二)第21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一)第199章 明處暗處 李逵李鬼(中)第425章 未怕金吾呵醉(三)第77章 公主撒嬌 父母奇招第90章 先聲奪人(上)第229章 貴重大禮 破是不破(下)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49章 攤牌(一)第395章 一聲羌笛(二)第118章 兇相初現 以毒攻毒第133章 絕色童姝毒餅皇后(上)第16章 夜來風雨(一)第379章 陌刀橫崖(二)第73章 兩小初會 太子病癒第99章 圍城第343章 數十年載(三)第214章 王妃是妃 堅城人城第310章 江流如此(一)第216章 姚州之戰(一)第75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下)第42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五)第254章 尚飯心不老(一)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58章 封禪的耳光(中)第249章 亮劍第167章 朱威小辨 成人事儀第151章 坊間謠傳 再讓大義第362章 射日墜(四)第126章 說服仁杰 最喜六月第76章 東都洛陽 初見父母第295章 乾坤乃大(二)第124章 臭味相投 太子謀財第308章 登樓作賦第285章 當決斷第119章 問琴(下)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254章 尚飯心不老(一)第480章 天上人間夢裡(四)第216章 姚州之戰(一)第132章 太子高梁 皇宮大宴第67章 殺殺殺!流流流!第49章 打倒賀蘭 狄姚拜貼(下)第430章 聽得念奴歌聲(一)第1章 正單衣試酒(一)第39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二)第372章 香車血斾(二)第262章 衝突第393章 憶往難寐(三)第56章 莫愁樂第371章 香車血斾(一)第468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三)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118章 問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