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以名銘志

與李信的會面,有牛金星與宋獻策兩位健談的人相陪,自然相談甚歡。

先是一番寒暄與謙恭後,便談到了李信當年做的《勸賑歌》。

李創說道:“伯言兄弟在杞縣多行仗義之舉,卻被人誣爲蠱惑百姓鬧事,密謀造反,實在是大明朝的不幸。‘官府徵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這話說的就是現實。你我兄弟二人想的差不多,都是除暴安良之時,叫百姓與兄弟們過的更好,活的更輕鬆。”

“說起這個,伯言心中便倍感慚愧,”李信搖頭苦笑道,“闖王行的是革命之師,伯言只知在饑民與官府之間奔走疾呼,最終卻落個下獄待斬的禍害,實出意料之外。”

“伯言不必苦惱,此時的官府之中多爲敗類,只想着自己,哪有伯言的心胸一心爲民請命。如果不是飛來橫禍,亦不會被逼的放下身價,揮師起義前來投奔闖王。其實這些都是冥冥中的命運安排,更是大明氣數已盡。闖王本是應星下界之天神,早該得到天下,現在上天派遣各路英雄豪傑前來相投,更如武王伐紂,以成必得之勢。”

牛金星接着說道:“獻策兄說的對,如今天下危機四伏,民生潦敗,正是爲國爲民之人風雲大起之時。闖王舉兵金縣,一路除暴安良,甚得民心,已然應驗‘十八孩兒兌上生’的讖語。伯言兄弟文武雙全,德才兼備之人,金星亦仰慕非常,就連闖王亦是讚口不絕,期盼早日相見。”

“哈哈哈,是啊,”李創雙手扶膝,前後動了動身子,愉快地說道,“能得到伯言兄的幫助,實在是老天爺爲自成打開了南天門,亦是伯言綻放才華,一展宏圖偉略之時。”

“闖王與牛先生實在是過講了,”李信微笑欠身說道,“伯言本是碌碌無爲的書生,本想在家中安享天年,從沒想過榮華富貴。沒想到杞人之憂,爲伯言帶來了殺身之禍,實在沒什麼宏圖偉略的才能。今天能得到闖王的接納,只恨學識淺薄,無以爲報,與兩位先生同輔佐闖王,早日成就大業,赴湯蹈火再所不辭!”

宋獻策笑道:“正如你們書生所言‘道不同不相爲謀!’,伯言亦不必如此謙恭不已。闖王招攬天下英才,求賢若渴。伯言此來對自己來說正如魚得水,對我們來說亦是雪中送炭。只要兄弟們齊心協力,一心爲民,幾年之內不怕他大明江山不倒。”

“對,正如宋先生所說,齊心協力,自成本是粗人,客氣的話就不說了。伯言兄弟,咱們這羣兄弟都是樸實的農民出身,肚子裡都是直腸子。自成不能說所有人心中想法都一樣,但是有一點是誰都不會懷疑的。”

說到此處,李創輕擊青石桌面,說道:“哪便推翻朱家王朝,打土豪,分田地,叫百姓們人人平等,快樂地活下去。

但是兄弟們都是出身草澤,沒什麼文化,正因爲如此,纔會在前些年的戰鬥中屢次崛起,卻又屢次戰敗。所以,總希望多來些有學問、有膽識的在一起成就大事。打天下,拯救百姓這種事,可不比收菜種地,當中有太多的學問。需要些懂兵法,懂謀略,懂經濟的人,一起開創大業,成功的機會纔會變得更大,更有希望。

你們三位來到自成軍中,不但是兄弟,還是兄弟們的老師。從今以後,我們志同道合,親如兄弟,患難與共。到時候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文獻文才,武獻武功。文武齊心協力,不怕大事不成?”

李信聽後心中亦非常感動,他感受到了李創的直白豪爽,反抗明朝的決心與氣勢,說道:“得到闖王如此信任,伯言感念闖王知遇之恩之時,怎敢不竭盡全力以效忠心,即使粉身碎骨,亦不能報闖王之萬一。”

幾個人越聊越開心,越說越高興,李信激動之餘,亦忘記了旅途的疲勞,不願意早早睡去。

說來說去,便說到了造反的初衷,再說到許多造反人的名字,爲什麼都是綽號,甚至是俗的不能再俗的渾名。

李創便爲衆人解釋了‘闖王’的由來,早年間,敢於直接舉旗幟造反,目標是推翻大明朝的高迎祥,爲表明立場,不願意用渾名,並自封爲‘闖王’,闖字亦是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的意思。

李創與高迎祥從來都不願意投降,也是證明自己反對明朝的決心,以便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在高迎祥遇難後,因身爲‘闖將’的緣故,李創便再充扛起大旗,一心爲民,這個名號就被保留了下來。

任何年月中造反都是株連九族的大罪,甚至連同村的人,都難免被髮配到邊疆之地受貧寒之苦。所以很多人爲了不連累親人九族,就隨便起了個渾名,漸漸地被叫開後,能知道他們名字的人,也是少數的頭領。即使這些頭領知道名字,卻也不清楚他們都是什麼地方的人,就算被官兵捉住,也能保住親人的性命不受傷害。

如過天星惠登相,爭世王賀錦,曹操羅汝才,亂世王黨守素,皆是如此。其實他們的名字早已列入朝廷的逮捕令上,卻依然有很多官員不知道他們誰是誰。

說到此處,牛金星笑道:“伯言兄已一心造反,家人都已遣散而去,卻爲何要改名字呢?難道你也怕朝廷報復不成。”

“伯言之名,本爲父母所起,今日被逼上梁山,亦超出了父母所願,每每想起逝去的父母,便心如刀絞。兄弟在闖王帳前願爲忠臣良將,在父母面前卻變成了不孝之子。所以,兄弟不想再用前名,表示以前的李信已經死去,想要救得新手,令太祖太宗在天之靈,亦不會因爲我的不孝而傷心無語,蒙塵遭羞。”

“老弟的名字想怎麼改呢?”三人同時問道。

“愚弟心想以名銘志,表明願隨闖王身邊做一偏將,堅持造反到底的決心,再表革命成功之日,解甲歸田,長做隱士的夢想,便思考着改名爲‘伯巖’,字爲‘林泉’,以證明志如磐石,堅定不移……”

第29章 欲飛的子彈第33章 臣何去何從第80章 陷入重圍第7章 命運的拐點第64章 紙上談兵第18章 事有不妙第116章 有膽來追第164章 暗箭難防第4章 雙劍合璧第76章 各懷鬼胎第5章 練兵之所第35章 誰更厲害?第79章 隆德告急第4章 行軍襄陽第97章 驚弓之鳥第42章 從容赴死第15章 儒士與美女第109章 命運使然第11章 我們都是寶第25章 震天雷第6章 一擲驚魂第129章 入關昌平第8章 意有所指第55章 尋求突破第4章 全國通就是好用第6章 一擲驚魂第45章 一匹黑馬第41章 絕地黃河岸第107章 禍不單行第42章 瘋狂的木棍第158章 路依舊在前方第157章 造反的意義第3章 一路向前衝第117章 就不信邪第22章 最後一絲絕望第63章 再入重圍第6章 一擲驚魂第15章 儒士與美女第119章 邊大綬第46章 水漫開封第3章 紅娘子第88章 再謀前路第120章 福至如斯第2章 敗的狼狽第5章 鬧元宵與賞牡丹第22章 以名銘志第151章 不愉快的交流第5章 練兵之所第76章 各懷鬼胎第156章 給我挖個坑第30章 煞氣未消再沉澱第93章 三請獻忠第17章 我爲你補充第42章 從容赴死第18章 不是結局的結局第19章 渴飲秦人血第15章 儒士與美女第5章 鬧元宵與賞牡丹第4章 行軍襄陽第31章 帶着大炮去戰鬥第48章 南下太行第4章 黃龍捲起第99章 如潮而至第116章 有膽來追第39章 烽煙四起第135章 衆生像第28章 笑談闖王第27章 少年的遺憾第38章 立竿見影的復仇第43章 佈防朱仙鎮第23章 無法任性第109章 命運使然第4章 黃龍捲起第75章 人心不古第14章 生死之間第8章 福兮禍兮第58章 好事多磨第24章 鋼鐵之師第43章 誰是魔鬼!第11章 奉天命者第68章 嗜血人龍第8章 福兮禍兮第30章 自有揣度第79章 隆德告急第13章 老頭何在?第26章 不是兄弟第9章 做人的底線第17章 甕中之鱉第154章 此路不通也得走第138章 不認識怕字第117章 就不信邪第134章 事與願違第54章 此路不通第119章 邊大綬第39章 烽煙四起第94章 三過商洛第150章 數夫當關好難開第107章 禍不單行第26章 張鼎的偶像第7章 生的渴望
第29章 欲飛的子彈第33章 臣何去何從第80章 陷入重圍第7章 命運的拐點第64章 紙上談兵第18章 事有不妙第116章 有膽來追第164章 暗箭難防第4章 雙劍合璧第76章 各懷鬼胎第5章 練兵之所第35章 誰更厲害?第79章 隆德告急第4章 行軍襄陽第97章 驚弓之鳥第42章 從容赴死第15章 儒士與美女第109章 命運使然第11章 我們都是寶第25章 震天雷第6章 一擲驚魂第129章 入關昌平第8章 意有所指第55章 尋求突破第4章 全國通就是好用第6章 一擲驚魂第45章 一匹黑馬第41章 絕地黃河岸第107章 禍不單行第42章 瘋狂的木棍第158章 路依舊在前方第157章 造反的意義第3章 一路向前衝第117章 就不信邪第22章 最後一絲絕望第63章 再入重圍第6章 一擲驚魂第15章 儒士與美女第119章 邊大綬第46章 水漫開封第3章 紅娘子第88章 再謀前路第120章 福至如斯第2章 敗的狼狽第5章 鬧元宵與賞牡丹第22章 以名銘志第151章 不愉快的交流第5章 練兵之所第76章 各懷鬼胎第156章 給我挖個坑第30章 煞氣未消再沉澱第93章 三請獻忠第17章 我爲你補充第42章 從容赴死第18章 不是結局的結局第19章 渴飲秦人血第15章 儒士與美女第5章 鬧元宵與賞牡丹第4章 行軍襄陽第31章 帶着大炮去戰鬥第48章 南下太行第4章 黃龍捲起第99章 如潮而至第116章 有膽來追第39章 烽煙四起第135章 衆生像第28章 笑談闖王第27章 少年的遺憾第38章 立竿見影的復仇第43章 佈防朱仙鎮第23章 無法任性第109章 命運使然第4章 黃龍捲起第75章 人心不古第14章 生死之間第8章 福兮禍兮第58章 好事多磨第24章 鋼鐵之師第43章 誰是魔鬼!第11章 奉天命者第68章 嗜血人龍第8章 福兮禍兮第30章 自有揣度第79章 隆德告急第13章 老頭何在?第26章 不是兄弟第9章 做人的底線第17章 甕中之鱉第154章 此路不通也得走第138章 不認識怕字第117章 就不信邪第134章 事與願違第54章 此路不通第119章 邊大綬第39章 烽煙四起第94章 三過商洛第150章 數夫當關好難開第107章 禍不單行第26章 張鼎的偶像第7章 生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