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讓孩子學會覺察內在的感受

天地人身心靈合一會所會員張女士的困惑:孩子現在上一年級,學校留了很多手工作業,但是做出來的不是很好,拿到班上總是得不到老師的表揚,而其他孩子家長幫着做的,可以被貼到牆上展示,孩子很失落,我心裡也不好受。後來學校再有這樣的事,我也只好幫他一起做。但是回頭想想總覺得不對勁,這作業到底是孩子的作業還是家長的作業,是孩子在比賽還是家長在比賽。請問各位家長有過類似的經歷嗎,我們應該如何把握,懇請賜教!

夢靈的答覆:我可能看問題的角度和別人不太一樣,我首先考慮的不是作業的問題,而是當這個孩子沒有得到表揚的時候,這個家長的內心感受是什麼?從字裡行間,我感到更多的似乎是這個媽媽比較焦慮,似乎更失落一些。

記者:我想聽您說的是,家長應該怎麼辦?

夢靈的答覆:先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現在有很多家長,孩子帶的好不好,要先聽聽別人怎麼說,怎麼評價?這樣過於關心他人的想法,會促使孩子也關心外在的條件,而不關注自己的內心感會常常焦慮於他人的看法。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作業被表揚與否,只是表面呈現的問題而已!這樣,在他的成長過程當中,往往會將眼光更多地朝外,看別人的眼光行事。而沒有解決到根上。在這個問題上告訴她去幫孩子和不去幫孩子,都不是最終的答案.

記者:那你能否說說面對這樣的事情,家長如何擺正心態?

夢靈的答覆:這就對了,先調整家長的心態!先問問她,自己爲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眼光?爲什麼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她首先能調整到:做任何事情,別人評價我好,我內心有喜悅,別人評價我不好,我也不過分苦惱。這樣的話。就會帶動孩子,減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纔會更有助於他學業的正常進步。其實在平日裡我和孩子的互動過程當中,我現注重孩子的內在評價。也就是說孩子對自己的感覺和對自己的努力纔是最重要的,我會讓他學會評估自己的努力過程。相反,我不大會讓孩子關注外在的評價,好象自己取悅於他人才是好的,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就會學到以如何取悅他人來評價好壞,孩子也會擔心他人的不贊同。當他考了分數,我沒有問他們班上有多少100分的,沒有問老師表揚他了沒有,我只是問他。你自己感覺怎麼樣?你覺得滿意嗎?他在玩的很高興的時候,我不特意地表揚他,而是說,看起來,你感覺很快樂啊!如果我想問他最近的功課。我會問,你覺得你最近某某課有進步嗎?

這些話其實和常規的表揚是有不同,這些話,無形當中,會把孩子帶到自己的內心感受當中,會讓他自己學會爲自己負責,自己爲自己開心。這樣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首先自我的內心感受是很好的。

現在人爲什麼很多人活得太痛苦,就是因爲太在乎外人的評價,在乎別人的眼光,而不把目光放在自已的內心。

記者:你說的意思我大致明白了!

夢靈:前面的心態調整好了,再來談要不要幫孩子的問題和怎麼幫的問題

記者:請你從家庭教育專業的角度出發。告訴家長怎麼應對這樣的事情。

夢靈:你要的是直接答案?

記者:是的。因爲我不能在報紙上跟家長做心理輔導,我只能告訴他們該從哪些方面想問題,該如何對待問題,如何讓問題解決!

對話至此基本告一段落,夢靈卻陷入一種深深的受挫當中。一種很強烈的無力感。因爲她感到她的見解沒有被記者認同,她自認爲能從根子上幫到父母的方法,沒有被採納。或許更多的父母也會覺得她的答覆是答非所問,顧左右而又言他,沒有給他們提供真實的幫助。是的,記者的話是沒錯的,他需要直截了當的答覆,這是毋庸置疑的。

那她的受挫感又來自於哪裡?爲什麼在被別人否定了之後,有這種強烈的無力感呢?是因爲她在說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自身就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嗎?覺察了一下,她發現這種無力感不是來自被記者的否定和評價,而是來自於長久以來自己對社會當中的一個現象的困惑和反思,那就是“教育專家”和“心理專家”他們的區別在哪,誰更容易在這個社會生存?

如果是教育專家的話,可能會做出以下答覆:

一、幫孩子!孩子這麼小,他需要通過建立自信來帶動他的進步。

二、不幫孩子!我們要從長遠來看,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自己鍛鍊,這樣纔會越來越有能力;

三、適度地幫!先從旁邊協助孩子,讓他先期的作品能好一些,這樣會得到老師的表揚,然後再慢慢放手。

當她給出這三個方法之後,家長可能會有選擇地去接受。

但如果作爲心理專家來回應這個問題,就會象上面和記者互動時一樣,那家長會有什麼反應呢?家長可能會煩,我是來尋求幫助的,你囉哩囉嗦地講這些無關的話題幹什麼,前言不搭後語,我要的是方法。

從這裡大家就可以看出教育專家和心理專家的區別了,教育專家是論事實、講道理、提建議。而心理專家呢?專業術語來講,是從幫協助。

用一個故事來比較這兩者的區別。

一個年輕人在旅遊,當他經過一個岔路口時猶豫了,左右各一條路,他不知道走哪邊了。這時一個老人說:小夥子,走左邊吧,這條路呢,是一條比較寬的路,遠是遠點,但走起來舒服,放心。而第二個老人說:走右邊的吧,那條路窄是窄了點,但路近。而且還有美好的風光。最後第三個老人說;小夥子,搞清楚你此行出來的目的是什麼,然後自己去選擇。第三個老人是心理諮詢師的做法。

從這個比喻中可以看到區別,如果我們接受了心理諮詢師的協助。不管選擇哪條路,我們都遵從內心的感受,我們都做了自己認爲最好的選擇,我們的內心的矛盾和衝突會少很多。而如果我們選擇了另一直接的建議,則預測不到結果會怎麼樣,也許會好,也許會差,也許會罵人。

可是現實生活當中,似乎教育專家更吃香一些。家長一問“老師,我家孩子這樣。。。。。怎麼辦?我家孩子那樣。。。。。。怎麼辦?”當專家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之後。家長滿心歡喜,如獲至寶,而專家也更受歡迎,更容易出書成名。就象某著名電視臺著名的心理節目,心理專家放棄了心理諮詢的一些基本原則和設置。配合電視媒體的特點來做節目,他們收穫了很多。而另一些和他們有同樣水平的專家不願意苟同的。

我們這個社會究竟需要什麼?快餐?鎮痛劑?

其實我們的很多父母也是很好學的,有些喜歡聽專家的演講,希望從中獲得教育子女的方法。比如盧勤周弘等等一批教育專家就經常開講座,家長聽完了之後還喜歡私下裡向演講的專家提問,希望馬上獲得一些具體的可行的答案。我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每當父母們向專家請教完之後。獲得了一些方法,然後如獲至寶,拿回家就用,結果發現,這些方法,剛開始還好用。有了幾次或者幾天之後,卻不太管用了。其實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專家能講的都是一些原則性的東西。有些家長喜歡買各種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看書是好事,可是看得多了。卻突然發現,怎麼有些書的觀點是矛盾的?而且裡面談到的方法,不是在關鍵時刻用不出來,就是用了也沒有什麼效果。

夢靈曾經接待過一位父母,她把盧勤全套的書籍和音像製品全都看了好幾遍,可是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仍然束手無策,問題究竟在哪裡呢?並不是說聽講座和看書沒有用,而是說,每一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狀況,每一個孩子也都是獨一無二的,一些看似共通性的問題,在實際的處理上仍有個別差異。

因此,父母除了要認識到自己纔是第一線的教育者外,除了需要學習一些有效的教育子女的觀念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還需要一些教育之外的東西來補充,正所謂“欲想寫詩,功夫在詩外”,這是很有道理的。那麼什麼是“教育之外”的東西呢?

第一、父母自身心理狀態的調整是關鍵。

我們做父母的,也都是從小到大成長起來的,而每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必然會遇到很多事件,包括一些創傷性體驗,而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這些事件,不管愉快的還是創傷的,都會象拍電影一樣記錄進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當中,然後在我們以後的生活當中,會不時地被翻騰起來影響我們現在對生活的理解,對人生的看法,對周圍人的互動關係,還包括會影響我們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移情”,也就是說,我們會把我們過去對某個人某個事物的感覺、看法、態度和認識,在長大以後,轉移到另外的一些人和事物上。成人之後的我們都會帶着“移情”生活,而卻不被我們覺察,教育過程當中也不例外。曾有一位母親,平時把孩子管得非常的嚴,當孩子上了高中的時候,再也忍不住她的這種管教,結果鬧得母子倆關係非常惡劣。夢靈通過諮詢,瞭解到這樣一個情況,這位母親在自己很小的時候,也就是五六歲的時候,有一個三歲的妹妹,結果這個妹妹卻突然因爲一場大病,離她而去。從此,在這位姐姐心裡,就存有一份恐懼,感覺親人隨時會離她而去。當她成爲母親之後,她就懷着這樣一份恐懼在控制自己的兒子,害怕自己如果一旦照顧不好,兒子也會出現什麼意外。而這種母子互動模式,兒子被控制得感覺非常壓抑,而母親卻根本意識不到是自己的這種內心深層的東西在做祟,只是覺得自己是在愛孩子,是在對孩子負責。

如果在此時,我們告訴她,要給孩子空間。要放開孩子的手和腳,讓他自己去飛翔,她是根本做不到的,因爲影響她的埋在潛意識深處的這個情結沒有處理好。如果我們先去協助她覺察到她有這麼一個情緒。然後調整好,相信她就會很好地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了。“心有千千結”,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無數個這樣那樣的“結”,如果我們認不清楚,覺察不到,就會帶着這許多的“結”在生活。如果我們能通過一定的心理手段,解決好這一個又一個的結,就會很清晰地在現實中生活。這一點,真的很重要的!

第二、夫妻關係是孩子成長的良好基礎。

很多時候,當我們有了孩子。做了父母,往往會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身邊的伴侶,尤其是做妻子的,常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我有兒子了。我以後就和兒子過了,讓你爸一個人過去吧!”她是這樣說的,也許就是這樣做的。長此以往,夫妻之間勢必會出現矛盾和衝突,裂痕就會越來越大。實際上,孩子是家庭生活的反映劑,當夫妻關係不好的時候。孩子往往會出現種種不良的症狀,比如愛說謊,粗暴,甚至上網成癮和厭學。據調查,現在上網成癮的孩子,往往家庭生活都不如意。父母經常吵架,或者工作較忙,家庭關係冷淡等等。

所以有一句話就是:“愛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愛孩子的爸爸或媽媽!”夫妻關係,是所有家庭關係當中最重要的。是最值得經營的。親子關係、婆媳關係等家庭關係均是由夫妻關係派生出來的,沒有夫妻關係,也就不存在其他關係。同時,良好的夫妻關係是建立其他關係的基礎。夫妻相愛,孩子纔會在愛的家庭中長大,從父母的關係中學會什麼是愛。夫妻雙方相愛,纔會基於他們的責任更愛對方的家人。

因此在家庭的衆多關係中,千萬不能本末倒置,良好的夫妻關係在家庭關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首要位置。另外,離異的家庭也會比充滿火藥味的家庭的孩子好得多。

第三、關係大於教育。

傳統的父母,往往採用命令強制式、批評說教式、嘮叨干涉式、暴力懲罰式等和自己的孩子互動,認爲孩子是自己生下來的,不教育怎麼行?因此義無反顧地不管方法,不分場合,不顧臉面地隨時隨地用自己認爲正確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之下,要麼懦弱,要麼粗暴,要麼順從,要麼反叛,而和自己的父母也距離越來越遠。

一個初中孩子,每當一回到家中,就在自己的門上掛上“閒人免進”的字條,把父母氣得要死。還有一個高中的孩子,拿菜刀要和他身爲高級知識分子的父親幹仗。這樣的一種關係,任你父母說得再正確,教育得再得法,又有什麼用呢?當孩子對你這個人有牴觸情緒的時候,你說的任何正確的言論,都會遭到牴觸。而一個和孩子相處非常融洽的父母,她怎麼說怎麼做,孩子都會選擇首先尊重。

因此當你的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而你還能和他談笑風聲,什麼事情都能象朋友一樣敞開來談,這就是最成功的父母。

第四、最後纔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其實,當我們能做到前三點,你的個人內心狀態調整得很好,你的夫妻關係非常和諧,你們的親子關係也很融洽,第四點就顯得也沒多少必要了,教育方法其實就在前三點當中自然而然地在運用。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在一個健康、快樂、和諧的家庭環境當中,就象生長在充滿了陽光和養分的自然環境中的樹木一樣,他就能茁壯成長,而不需要任何的修剪。

心理工作者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協助父母處理好第一點到第三點的工作,這纔是最徹底、最深入的解決之策。而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在尋求教育方法的運用,而這些教育方法看似能快速見效,實際它只管得了一時,卻管不了一世。當然,這並不是說,經過心理學者的協助,做父母的就沒有問題了,孩子就沒有問題了。其實,問題仍然會存在,不同的時段,還會有不同的新問題出現。

通過提升父母們的內在品質和智慧,通過提高父母們的自信和能力,就不會被這些不斷出現的問題的表面現象所牽絆,家長們一定會自信,果敢,陽光,快樂地面對這些問題,這纔是我們做心理工作的所要達到的目的。

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2章 可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20章 世界就在我們心中第23章 接納疼痛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6章 活在當下3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13章 靈魂伴侶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60章 星光體第22章 神念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15章 渡8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10章 幸福之旅1第21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104章 當你感覺被人控制的時候第5章 佛陀5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22章 讓孩子學會覺察內在的感受第24章 撞客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47章 孝親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17章 滋養自己第2章 愛的語言2第11章 渡4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第108章 一直在路上第20章 涅磐的體驗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123章 成熟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12章 靈心療法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21章 天力講法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37章 合作第30章 參禪開悟3第12章 渡5第40章 合一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12章 靈心療法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61章 以愛的名義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14章 渡7第5章 活在當下2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25章 不再評判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28章 參禪開悟第9章 渡2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8章 自我探索之旅之前世今生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23章 接納疼痛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29章 財由心收3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6章 對生與死的思考第14章 療愈之路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13章 靈魂伴侶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29章 被接納的喜悅第6章 佛陀6第55章 附體現象探秘1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
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2章 可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20章 世界就在我們心中第23章 接納疼痛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6章 活在當下3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13章 靈魂伴侶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60章 星光體第22章 神念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15章 渡8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10章 幸福之旅1第21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104章 當你感覺被人控制的時候第5章 佛陀5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22章 讓孩子學會覺察內在的感受第24章 撞客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47章 孝親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17章 滋養自己第2章 愛的語言2第11章 渡4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第108章 一直在路上第20章 涅磐的體驗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123章 成熟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12章 靈心療法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21章 天力講法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37章 合作第30章 參禪開悟3第12章 渡5第40章 合一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12章 靈心療法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61章 以愛的名義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14章 渡7第5章 活在當下2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25章 不再評判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28章 參禪開悟第9章 渡2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8章 自我探索之旅之前世今生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23章 接納疼痛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29章 財由心收3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6章 對生與死的思考第14章 療愈之路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13章 靈魂伴侶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29章 被接納的喜悅第6章 佛陀6第55章 附體現象探秘1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