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

財富,是一個人們歷來熱衷的話題。簡單講,所謂財富,可分爲外財富和內財富:外在財富是指房屋、轎車、金錢等物質財富;內在財富是指智慧、信仰、愛心等精神財富。

外在的財富不可依賴。本來,對於人來講,外在財富和內在財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內財富,只重視外財富。這種片面的財富觀不僅沒有給人們帶來幸福,反而導致了極大的不幸。

托爾斯泰講過一個故事:從前,俄國有一個地主,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收購土地。有一次,他聽說在南方有大片沃土,只要給當地族長一小袋黃金,就能獲得一天腳程所圍繞的土地。於是他到了南方,找到當地的族長,談妥了以黃金換土地。第二天一早,他就在原野上狂奔起來,爲了圈到更多的土地,他一直不肯休息,最終活活累死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對物質的過分追求,給自己帶來的,很可能是災難。

相反,如果一個人精神上很充實,即使生活簡單樸素,也會擁有內在的寧靜和幸福。唐代有一個龐蘊居士,這是一位開悟的大修行人,他曾將萬貫家財沉入湘江,並說了這樣一個偈頌:“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遺憾的是,現代人將價值觀完全建立在物質上,一直在拼命追求物質。然而,隨着佔有的東西越來越多,幸福卻離自己越來越遠:小時候,逢年過節才能穿一件新衣服,吃一頓美餐,可是內心非常快樂;後來,物質條件極大豐富了,渾身上下都是名牌,美味佳餚隨便享用。內心卻沒有快樂可言。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物質享受當作生活目的,這叫做‘豬圈理想’。”他的話很有道理。我們知道,豬除了吃飽喝足以外,再沒有其他追求了。如果人除了物質的希求外,沒有任何精神追求,跟豬就沒什麼區別了。

佛法中有一句名言——有漏皆苦,也就是說,物質享受帶來有漏安樂,並非真正的快樂。因此,作爲萬物之靈的人,應該超越對飲食男女的耽執,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退而言之,即使不談精神層面的東西。僅從這個世界的實際情況來說,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也是不現實的。聖雄甘地說:“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有些未來學家認爲,如果全世界都達到美國的生活水平。20個地球的資源都不夠。

現在中國有1億輛汽車,這已給交通造成了極大壓力,在許多城市,堵車成了家常便飯。假如中國達到美國的標準——平均每兩個人有一輛車,全中國要有7億輛車。試想:這會給交通帶來多大壓力?會消耗多少資源?會造成多大的污染?

尋求紮根於內心的財富。

(一)內在的富足纔會帶來幸福

我去過喜馬拉雅山麓的小國——不丹,印象當中,這個國家經濟並不發達。住房、交通條件都非常一般,可是因爲人們內心很充實,沒有太多的貪慾,所以過得非常快樂。

與不丹人相比,我們有些人就不同了。由於所需太多,許多人日日夜夜都在苦幹。忙得甚至跟家人說話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閒下來享受生活了。結果,錢財倒是越來越多,可是內心卻越來越痛苦。

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爲什麼我總是得不到幸福?爲什麼我總是痛苦不堪?原因非常簡單:一是心裡的慾望太大,二是所有的努力和奮鬥是爲了自己。所以。如果這些人能放棄過多的慾望,從爲自己奮鬥轉變爲利益他人,幸福就會隨之而來。

我們看一個這方面的典範:美國有一位富勒先生,他從小有一個夢想——將來要賺到1000萬美元。爲了實現這個夢想,富勒拼命工作,30歲時他已經賺到了100萬美元。可是這個時候,一系列問題出現了:由於過於勞累,他患上了心臟病,加之沒時間照顧家人,他的家庭也出現了危機。富勒逐漸意識到,在得到財富的同時,自己也失去了許多。

經過抉擇,富勒轉變了理念,原來他的目標是擁有1000萬美元,現在他的目標是爲1000萬無家可歸者建設家園。從那以後,富勒放棄了自己的生意,投身於一項偉大的事業——“人類家園”。

漸漸地,他的努力得到了廣泛支持,美國前總統卡特也穿上工裝褲,到“人類家園”的工地參加義務勞動。目前,“人類家園”已建造了6萬多套房子,爲超過30萬人提供了住房。以前,富勒是財富的奴僕,並差點被財富奪走家庭和健康。後來,富勒放棄了自我,爲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結果成了財富的主人,並且重獲健康和幸福。

所以,想獲得幸福的人,應該考慮向富勒先生學習。有些人可能想:“我先掙錢,等變成大富豪了,再回饋社會。”其實,捐多少錢是一回事,關鍵是要有饒益他人的善心。

現代人最缺的就是利他心。我們只需稍加觀察就會發現,現在的人普遍比較自私,從高高在上的官員,到身處社會底層者,人人都在爲自己而奮鬥,整個社會充斥着“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的氛圍。要完全改變這種風氣,當然有一定困難,不過,我還是希望大家從自身做起,努力培養利他的善心。

(二)內在的富足纔是富裕

人和人不盡相同:有些人外在富裕,內在貧窮;有些人外在貧窮,內在富裕;有些人外內都貧窮;有些人外內都富裕。嚴格來講,只有內在富足纔算富,否則,即使家財萬貫,也只能算窮人。

佛經中有一個故事:

古印度有一位善生長者,他有一個價值連城的紫檀香寶盒。一天,善生長者宣佈:“我將把這個寶盒送給世上最窮的人。”聽到這個消息,貧人們紛紛前來索要寶盒。

可是善生長者對每個人都說:“你不是最窮的人。”

大家問:“到底誰是最貧窮的人?”

善生長者回答:“是波斯匿王。”

這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波斯匿王耳中。波斯匿王大怒。派兵把善生長者抓來,質問道:“看看我的倉庫,滿是金銀財寶,你爲什麼說我是世上最窮的人?”

善生長者不慌不忙地說:“大王。雖然您的倉庫裡滿是金銀財寶,可是全國有這麼多窮人,您卻沒有幫助他們,所以,您的財富是沒有意義的。另一方面,在您的內心中,對財富始終沒有滿足感,這種心態跟乞丐又有什麼區別呢?”

聽了善生長者的話,波斯匿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下令打開國庫。向人民慷慨發放佈施。

從這個公案可知,如果一個人光是囤積錢財,沒有合理地運用錢財,內心始終慾壑難填,這種人哪怕再有錢。也是不折不扣的“窮光蛋”。

當今時代,這樣的“窮光蛋”大有人在。有些人在銀行裡有鉅額存款,不僅自己捨不得用,也不願意給別人用,這樣的錢再多也沒有意義,最終只能便宜了銀行。

瑞士的銀行由於奉行嚴格的保密制度,所以吸納了來自全世界的資金。許多富人都以錢存在瑞士而感到放心。在這些存款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見不得人的秘密資金,如果儲戶生前沒來得及處理這些存款,死後這些錢就歸銀行了。前不久,我遇到一個新加坡人,他說新加坡正在效仿瑞士。銀行也開始爲儲戶嚴格保密,結果不費吹灰之力,世界各地的錢流就滾滾而來。

我不清楚在座各位的狀況,有些人也許非常富有,有些人也許並不富裕。但不管你屬於哪種人,都應該合理使用自己的錢財,除了維持日常生活,也要拿出一部分錢幫助他人,千萬不要成爲只進不出的守財奴。

從因果的角度來說,幫助他人就是增上自身的福報。現在中國有一位叫曹德旺的慈善家,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自稱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截至目前,曹德旺在慈善方面的捐款累計已達15億元,隨着善法越做越大,他的福報越來越大,事業也隨之蒸蒸日上。

(三)應當尋求內在的富足

既然富足來自內心,因此,只要我們能調伏自心,對生活抱着隨緣的態度,不管有沒有豪宅、名車,總能擁有一份滿足感,讓自己活得輕鬆快樂。反之,倘若內心沒有調伏,就始終不會有幸福可言。

可能大家聽說過這樣一個公式:慾望-實力=痛苦程度。這個公式非常經典,可以想象,一個人如果自身條件有限,目標卻訂得高不可攀,非要賺到100萬、1000萬……必定會活得痛苦不堪。

說起調伏內心,就不得不涉及佛法。在佛法中,有許多調心的獨到竅訣,如果人們掌握了這些,就能撫平浮躁不安的心。

大家不要誤會,我並不是拉你們皈依佛教。信仰佛教當然很好,一個人若沒有佛法的正見,很可能無惡不作。不過,即便你不信仰佛教,佛法中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道理,比如,平等觀、慈悲觀、無常觀,等等。

有時候,看看佛法的觀點,再看看現代科學的觀點,我們不得不對佛法的智慧驚訝不已。上個世紀,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顛覆了人們對宇宙的傳統看法,在科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其實,如果將佛教的“緣起性空”和“相對論”比較一下,人們更會大吃一驚:原來,佛法對這個道理早有宣說!

在世人粗大的分別心面前,佛法的智慧顯得異常深邃。《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乍聽這種說法,許多人根本無法理解:“不可能吧,我正在真實地賺錢、生活,這一切怎麼會是夢呢?”然而,只要以佛法的智慧深入觀察,最終就會明白,自己執著的一切,名聲、財產、地位、感情,確確實實都是一場夢。

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36章 布財陣3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72章 念力第64章 內外整合法則第28章 如法求財第30章 人間好時節第88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2第20章 涅磐的體驗第40章 親子之爭戰可以優雅地進行第57章 學會全然地信任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14章 渡7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7章 我的指導靈第24章 哲學天才尼采第6章 活在當下3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106章 與潛意識溝通的冥想第32章 共同的約定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1章 佛陀(1)第85章 四梵行4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5章 佛陀5第58章 氣場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2章 悟後纔是真修第35章 讀書會1第22章 我是誰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第59章 陰陽八卦第38章 宇宙也只是幻像第9章 渡2第43章 六祖慧能第6章 福報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第23章 幸福無需外求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95章 不生不滅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11章 幸福之旅2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123章 成熟第25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2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24章 擁抱陰影第90章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31章 天力回國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2章 佛陀2第9章 靜享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第2章 愛的語言2第84章 發現內在的力量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1章 活出自己的人生第71章 慈悲喜捨(4)第15章 親愛的,我們不必取悅別人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75章 世間八法(2)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88章 切換自卑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40章 合一第28章 菩提果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3章 愛的語言3第56章 附體現象探秘2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21章 天力講法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50章 “定家神針”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1章 佛陀(1)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121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2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
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36章 布財陣3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72章 念力第64章 內外整合法則第28章 如法求財第30章 人間好時節第88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2第20章 涅磐的體驗第40章 親子之爭戰可以優雅地進行第57章 學會全然地信任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14章 渡7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7章 我的指導靈第24章 哲學天才尼采第6章 活在當下3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106章 與潛意識溝通的冥想第32章 共同的約定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1章 佛陀(1)第85章 四梵行4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5章 佛陀5第58章 氣場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2章 悟後纔是真修第35章 讀書會1第22章 我是誰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第59章 陰陽八卦第38章 宇宙也只是幻像第9章 渡2第43章 六祖慧能第6章 福報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第23章 幸福無需外求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95章 不生不滅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11章 幸福之旅2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123章 成熟第25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2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24章 擁抱陰影第90章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31章 天力回國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2章 佛陀2第9章 靜享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第2章 愛的語言2第84章 發現內在的力量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1章 活出自己的人生第71章 慈悲喜捨(4)第15章 親愛的,我們不必取悅別人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75章 世間八法(2)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88章 切換自卑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40章 合一第28章 菩提果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3章 愛的語言3第56章 附體現象探秘2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21章 天力講法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50章 “定家神針”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1章 佛陀(1)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121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2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