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

在臨牀心理諮詢與治療的過程中,往往會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兒童從父母那裡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是父母採用的負面的教養方式,如:不尊重、鄙視、譏諷和羞辱,刺傷了兒童的情感,損害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擺脫不了。這些體驗的缺乏往往造成他們過度的渴望享受生活、得到讚賞和認可。這種渴望激發他們過分的做出努力和取得成績。但是會出現自我要求過高的危險,他經常以抑鬱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終。一般情況下,即使他們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滿足他們對生活和愛的更高渴望。這些人總是體驗着他們童年時期所熟悉的痛苦感情:得到的不夠、不滿足或不可愛——在兒童時期沒有滿足的愛,會在後來的生活中執著的、神經症性地不斷的尋求。

berg明確提出了不安全感的概念,並且認爲不安全感與神經症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其後ider(1958)發展了這一關係,並提出了“不安全感人格類型”,認爲代償性的過分追求安全感,可以解釋多種多樣的神經症行爲。我國學者,如鍾友彬、許又新教授等人強調不安全感與神經症發病有密切關係。鍾友彬教授特別指出:強迫的核心是恐懼和不安全感,如對傳染病恐懼的強迫性洗手,和對門鎖的反覆性檢查,均是出於對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擔心和缺乏安全感。

我們認爲,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了安全感纔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即基本人際信任,才能積極地發掘自身的潛力。纔能有人性及價值的較充分的實現。不安全感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基礎心理特徵,當它在比較一般的範圍內的時候。就不被當作是病態的表現。不安全感是許多心因性精神障礙最根本的人格基礎,沒有安全感,就沒有自我接納,就沒有人際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導致精神障礙。

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經症的共同人格基礎。當出現不安全感卻找不到恐懼對象的時候,表現爲焦慮症;當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緊張恐懼和逃避的時候,輕則是社交焦慮。重則是社交恐怖症;當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極度沒有把握的時候,就表現爲疑病症;在感到極端不安全並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控制結果失敗後仍未放棄的時候,就表現爲強迫症,在控制不讓客體喪失的意志努力失敗後導致絕望的時候,就可以表現爲抑鬱性神經症。通常,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心中的不安全感,從而獲得安全感,甚至是過度控制(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維和行爲方面,通過利用科學、宗教、迷信、自我發明的個人迷信、思維(包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和行爲控制等方法來實現。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實踐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些個案,由於早年生活經歷中缺乏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導致成人之後面臨着許多情緒的困擾,而這些情緒的困擾多來自於他們並不滿意的人際關係,包括與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後與戀人、配偶的關係。他們要麼是退縮、迴避,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要麼強硬、固執,很難與人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表面上看來,他們有着強烈的自尊,極要面子,實際上。這種自尊是虛假的自尊,更多的表現爲他尊。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尊重、自我接納和認爲自己有價值。人際敏感是顯而易見的結果,相應的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

托爾特克知識是墨西哥印第安人世代相傳的心靈哲學和實踐的總和。米格爾在這篇文章裡強調了心靈成長的過程中不要受到別人的影響,原因是每個人的觀念不同,投射出的世界也不同,每個人活在自己所設想的世界裡,好或者壞,非外人所能評判,也非由外人所控制。

別人的語言和行爲和你沒有任何關係。別人所做的事,沒有一件是因爲你纔去做的。所有的事都是他們自己要去做的。他們並沒有想過要去討好你、傷害你、或影響你。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夢境、自己的心靈裡;他們所在的世界和我們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就算是在非常個人化的情境下,就算別人直接侮辱了你,那也跟你沒什麼關係。

他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所發表的意見都是根據他們自己腦子裡的觀念做出來的。他們在接受教化的過程中被植入了一整套程序;他們的觀點都是那套程序產生的。

如果有人向你發表意見,說,“呀!你真胖,”不要認爲這話跟你有什麼關係。因爲,事實上,這句話所代表的只不過是那個人自己的感覺、信條和觀點而已。那人企圖喂毒藥給你;如果你認爲那句話跟你有關係,你就吞下了那毒藥,毒藥就成了你的了。只要你認爲他們說的話跟你有關係,你就會不斷吞下他們的情緒垃圾,現在它們成了你的垃圾。

但是,如果你不認爲別人說的話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你能自覺地抵制別人的影響,你就不會吞下別人的情緒垃圾。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算是身在地獄之中,你也會安然無恙。這就是這一觀念送給你的禮物:身處地獄,卻不怕毒藥侵蝕。

不管對方有什麼看法和感覺那都是對方的觀念。如果你認爲別人說的話或做的事與自己有關,你就會有被冒犯的感覺;如果你感到別人冒犯了自己,你就會極力扞衛自己的信條;如果你極力要證明自己的信條是對的,別人的信條是錯的,你就會和別人發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演變成一場大鬧劇。

我就不在乎你對我的看法,我從不認爲你的看法跟我有什麼關係。當你說“米格爾,你真棒,”時,我知道這與我無關;當你說“米格爾,你太差勁了,”時,我知道這也與我無關。我知道,當你心情好的時候,你會告訴我,“米格爾,你真是個好人!”但當你生我氣的時候,你又會說,“喂!米格爾,你這個魔鬼!你太過份了”不管你怎麼說,我都不受影響。

因爲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不需要你接納我,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米格爾,你幹得真不錯!”,或“天啊!這種事你也幹得出來!”是的,我很清楚,並不是所有的事都和我有關係。

不管你有什麼看法,不管你有什麼感覺,那都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那是你看世界的方式,你的看法和感覺與我無關,因爲它們是你腦子裡化學反應的結果,不是我腦子裡化學反應的結果。你的觀點都是從你自己的信條系統裡生髮出來的,所以,事實上,你對我的看法只與你自己有關;它與我沒有任何關係。

只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不再對別人的行爲負責。如果你不再認定什麼事都跟自己有關係,你就不會再依賴別人說的話,也不會再依賴別人做的事。獨立、客觀、冷靜地分析和判斷,將成爲你做決定的唯一依據。你只相信自己,不再輕信別人;你只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不再對別人的行爲負責。如果你能真正理解這一點,如果你堅信別人的言行跟自己沒有關係,你就不會再受那些輕率魯莽的言行的傷害。

只要你謹守這一觀念,你就能懷着一顆完全開放的心“走遍天下不受傷”。你可以大膽地告訴別人“我愛你”,因爲你已經不再害怕別人的嘲笑和拒絕。當你需要什麼時,你不再害怕向別人開口。當別人對你有所求時,你也可以坦然地告訴他“沒問題”或“不可以”;你將不會再因爲拒絕別人而內疚或自我審判,也不會再因爲違心地答應別人而後悔或不快。

這樣,你就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這樣,即使身在地獄之中,你也可以照樣享受內心的平靜和快樂。這樣,你就進人了極樂世界,你就斬斷了自己和地獄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經過夢靈的疏導,李女士認識到了自己人際交往模式的缺陷,瞭解了自己外部交往模式“討好模式”的深層根源,她決定改變自己,從認可她自己的個人價值做起,不再把自己的感受放到第二位,也不再壓抑自己的感受了。她以前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時,自己的感受其實是很糟糕的。

後來,李女士主動打電話給夢靈講述她的變化。她在電話中說,原來做自己,不委屈自己,學會向別人說不的感覺也很美好。她的人際交往關係不僅沒因爲她說不而變壞,反而更加融洽了。李女士的朋友也都說李女士變得更加真誠了。

不討好別人,也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不被別人的言行綁架,跟從自己的心去做事,生活會過得更加自在美好!(未完待續)

第40章 虛與實第3章 愛的語言3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59章 吸引高靈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21章 療愈故事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24章 撞客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14章 兒子的夢第12章 渡5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57章 明心見性第6章 天力給我的靈示第13章 渡6第22章 我是誰第29章 財由心收3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20章 輪迴4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35章 布財陣2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17章 流水線上的加工品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33章 沒有觀察者的觀察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111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3)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11章 渡4第37章 處罰你的不是神,是你自己第21章 輪迴5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3章 農村奇異的野丫頭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14章 佛經與外星人2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65章 佛教與科學2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16章 渡9第18章 改變是毫不費力的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23章 接納疼痛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63章 做禪意父母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第17章 滋養自己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40章 虛與實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3章 農村奇異的野丫頭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98章 允許孩子愛你第22章 積極應對混亂時刻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24章 擁抱陰影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5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3)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21章 療愈故事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2章 職業倦怠第40章 親子之爭戰可以優雅地進行第88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2第12章 與天力的連結第3章 這個家族還有誰在?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21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23章 我心深處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1章 迴歸自性的圓滿第29章 被接納的喜悅第19章 輪迴3第5章 活在當下2第8章 渡1第20章 接納父母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12章 幸福之旅3第21章 與天力的第一次會面第25章 自性本空第8章 自我探索之旅之前世今生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27章 神秘電話
第40章 虛與實第3章 愛的語言3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59章 吸引高靈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21章 療愈故事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24章 撞客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14章 兒子的夢第12章 渡5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57章 明心見性第6章 天力給我的靈示第13章 渡6第22章 我是誰第29章 財由心收3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20章 輪迴4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35章 布財陣2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17章 流水線上的加工品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33章 沒有觀察者的觀察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111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3)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11章 渡4第37章 處罰你的不是神,是你自己第21章 輪迴5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3章 農村奇異的野丫頭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14章 佛經與外星人2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65章 佛教與科學2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16章 渡9第18章 改變是毫不費力的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23章 接納疼痛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63章 做禪意父母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第17章 滋養自己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40章 虛與實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3章 農村奇異的野丫頭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98章 允許孩子愛你第22章 積極應對混亂時刻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24章 擁抱陰影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5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3)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21章 療愈故事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2章 職業倦怠第40章 親子之爭戰可以優雅地進行第88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2第12章 與天力的連結第3章 這個家族還有誰在?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21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23章 我心深處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1章 迴歸自性的圓滿第29章 被接納的喜悅第19章 輪迴3第5章 活在當下2第8章 渡1第20章 接納父母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12章 幸福之旅3第21章 與天力的第一次會面第25章 自性本空第8章 自我探索之旅之前世今生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27章 神秘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