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3)

天力靈示:正是愛,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和永恆的能量;正是愛,能夠讓我們帶着我們的偉大和可悲,繼續生活在喜樂之中。

在《活着,爲了什麼》一書中,作者以馬內利以法國天才數學家、物理學家、思想家帕斯卡的《沉思錄》爲主軸,深入探討了人生存的意義。在以馬內利看來,帕斯卡的思想分爲三個範疇——物質的範疇、精神的範疇和心靈的範疇,而帕斯卡思想以及人類歷程的高峰,是在心靈的範疇即愛的範疇裡。而在《貧窮的富裕》中,以馬內利修女則分享了她對真正富裕的發現——施予和接受大量的愛,以及獲得幸福的步驟——拋卻外在的富裕,接受匱乏的生活;走出空洞的自我,以便走向他人。以馬內利修女自己正是拋卻物質而讓生命獲得全面綻放的最具說服力的證人。

以馬內利修女原名瑪德蓮?桑剛,1908年出生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1928年正式宣誓成爲修女。正如以馬內利的名字一樣,以馬內利修女一生踐行着“神與我們同在”的上帝的旨意,幾乎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窮苦人士。尤其是1971年在她即將退休之際,由於目睹開羅拾垃圾者的艱苦生活條件併爲之震動,決定從此生活在他們中間,儘自己所能幫助他們。1993年,她以85歲的高齡被迫“退休”。回到法國後,繼續爲貧窮人士奔走,她的事蹟開始逐漸傳播開來。成爲繼特蕾莎修女之後,又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女性。

“天哪,活着爲了什麼,這個話題太沉重了,自己的事情還忙不過來呢。”或者是“修女寫的,嗯,肯定是宣傳宗教的,咱們平凡人不可能像她那樣甘於奉獻的。”

其實不是這樣的。這位今年已經100歲的修女是個可親可敬的性情中人。也是在真理和信仰的道路上苦苦思索的人,她的書既充滿了愛心和慈悲心,又不乏真知爍見。

在這本書中,首先是對這個時代,現代人以及其弊病的深刻領悟。物質的富裕和空虛,不公正的制度,貧富差距。等等,這些我們大部分人從報道和自身經歷中已經有所體會。難能可貴的是,修女還探討了貧窮的根源,跨國公司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以及我們所持有的不道德的價值觀等。

其次,對解決之道的分享。以馬內利修女不是簡單的批判現象,她還提供了簡單易行的解決之路。就解決之路的探討並不是簡單的佈道。她分享了自己在思想上的成長過程以及在開羅,蘇丹和土耳其的經歷。

修女的思想受帕斯卡影響至深。就是那個寫?“人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柔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維的蘆葦。”的帕斯卡,著有《思想錄》。

在解決方案中,修女的見地體現了愛心,理性的思考以及感性激情的結合。“人啊!?並不是你的銀行存款,你的事業成就,你的淵博學問,構成了你的價值;而是你原始特有的本性,一種做自己。做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的飢渴,一種讓你的智慧,你的心,你的意志能夠獲得全面展開,超越所有外在壓力的飢渴,構成了你。”

“對他人開放,付出關懷,生命的目標將不再是擁有越來越多的資產。剝削他人以圖利,而是放棄自己最虛僞做作的一面,讓潛藏深處的心,這顆‘施比受更有福’的心得以涌現。”

總結修女的見地。對個人的快樂而言,其實質在於擺脫對自我的迷戀和物質的羈絆,尊重內心對於愛,分享,信任,尊重,簡單純樸的人際關係的渴望,不斷達到自我的超越。

知識不是智慧,而理性本身是有諸多侷限的。比感性和理性探討更爲重要的,是我們去關注那些更爲簡單的,質樸的本質。不需要大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有着對於愛,分享,被尊重和認同的渴望,都希望全面綻放自己,並且幫助他人。其核心,是愛。

在那些最普通的人身上,蘊含着熱量。如果我們錯了,那麼我們就改吧,從最小的行動開始,去關心他人,去分享,去把自己打開。

花更多的時間在培養溫暖的,友愛的,分享的人際關係上吧,不再把別人當作任意榨汁的檸檬。理性的思考,自我的探索,感性的衝動,都不能真正救贖。學會去愛,是一種需要分享和互動的學問,只有在實踐中學習。

對愛情和承諾持有忠誠,珍惜每一段關係,因爲我們的心不會因爲多彩的誘惑而更加開心的,它能夠帶來的只是更多的焦灼,飢渴和絕望,彷彿飲鴆止渴。

一段美好的家庭關係,一定是每一個人獲得幸福的關鍵。每一個男人的心中,都有對於心心相印,相濡以沫的伴侶的渴望;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對於溫馨,無私和寬容的母愛的渴望。對這種渴望的迴應和滿足,依然是每個女性的職責,也是她們的幸福所在。即便在今天她們有了更多在事業上實現自我的機會。這並不是不平等,這是兩性差異和互補的天性造成的。

所以,是的,如果有一天真正需要,我想我可以爲了家庭放棄工作,遷居別處。所放棄的不過是一份工作,一份薪水,而不會放棄的,是對自我價值的思考,以及對自我實現的追求。

學會去放手的愛,以及無私的愛。對伴侶,對孩子,甚至對自己都是一樣。

仔細想想,我們的愛裡的確帶着太多的佔有和榨檸檬的心態。“這個人對我好嗎,適合我嗎,會永遠愛我嗎。能讓我幸福嗎”……說到底,對方不過是讓自己幸福的工具,一旦不再具備這種能力,或許就會被拋棄-這是多麼可怕的態度啊,然而它的的確確反映在大多數人的思維模式裡,很多時候,還是以愛的名義。

在這種心態下,人們很容易感到失望。進而質疑對方,以及對人生悲觀。也許我們要從一開始就知道,這種榨檸檬的態度是不對的。但還是一樣不能免俗。因此,下次當你提出要求的時候,想想你能爲別人做點什麼,而不是別人還需要爲你做點什麼吧!

這樣的原則不僅僅用於愛情,也適用於所有的人際交往。甚至人道主義援助工作。修女說,我們應該尊重被人,包括別人拒絕的權利。放下自己的優越感(還有功利心),以一顆平常心去尊重,瞭解對方,幫助對方,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全身而退。在修女的內心。包含着不僅有愛,還有對平等,自由,獨立的推崇,這也是現代普適價值觀最核心的要素吧。

……?一個性情的,直率的,熱忱的靈魂,她比所有嚴密的邏輯推理更能打動人。原來我們需要的都一樣,都是那種愛的溫暖,分享的樂趣。以及不斷提升自我的充實。

人,不僅是一根會思維的蘆葦,還是一種充滿了靈性和愛的生命。多好啊。

豐子愷先生著有一本書,名叫《佛無靈》,其中有一篇是寫人生追求的,說在人生追求上有三層樓,一樓是爲了滿足物質生活而活着,大部分人生活在這層;二樓是爲了滿足精神生活而活着。這部分人比前者少;三樓是爲了靈魂生活而活着,這部分人最少。

有的人滿足於一層樓的生活,把追求物質生活當成生活的目標,沒有意識到還有精神生活和靈魂生活的層面。他們把內心的需求都外化爲物質,以爲擁有了各種的物質就滿足了內心,可是在這物質的追逐中,他們始終沒有滿足的時候,有了房子想車子;有了車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沒有厭足。當有了女子又不知道珍惜,想要更多的女子,因爲他們的精神空虛,總想通過不斷地佔有來填滿。可沒有精神和信仰,內心是無論如何都滿足不了的。這就需要他們登上第二層樓。

人生的第二層樓是爲了滿足精神生活而活着,不同的人有着各種不同的愛好——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戲曲收藏,這些都屬於陶冶情操、怡情養性的精神享受,很多人滿足於這種自娛自樂的消遣,以爲這就是高水平的生活方式了。

更多的人愛讀書,通過閱讀可以體驗作者的精神世界,不同的作者寫不同的書,水平都不一樣,只有那些經過大浪淘沙留下的經典,那些閃耀人類智慧光芒的書纔是真正的精神食糧,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庫。選擇什麼樣的書讀,反映了一個人精神生活的水平。

好書是良師益友引人向上,壞書可能會引人墮落。因爲現在會寫字的人到處都是,其中不都是思想純正高尚的,這樣的人寫出的東西很可能會帶着作者自己的思想垃圾,污染閱讀者的心靈,尤其是沒有分辨能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影響。所以選擇讀什麼書時要謹慎。?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會受到書的影響,改變我們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夠博採衆長、融會貫通,還會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世界觀、方法論,隨後,看問題、遇到事時會有自己的主見,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當思想到達一定的高度,思考進入一定的深度,我們會產生一些令我們困惑的問題,於是去書裡找答案,會發現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解釋,使人很容易聯想到瞎子摸象。這些問題包括:人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人有沒有靈魂?人的生命是就這一段呢,還是有前生後世甚至無始無終?大千世界芸芸衆生,爲什麼各有各的命運,命運是由什麼決定的?如何把握命運?天堂、地獄、極樂世界這些宗教裡描述的地方到底存在不存在?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問題迫使我們去尋找,於是需要我們再上一層樓,站在更高的位置看這個世界,於是我們就開始了尋找心的歸宿的旅程。

第60章 多維度覺察自己第3章 愛的語言3第21章 療愈故事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9章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17章 輪迴1第13章 靈魂伴侶第27章 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軟存活第28章 菩提果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10章 星雲第71章 慈悲喜捨(4)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3章 愛的語言3第23章 五奶奶第19章 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財富之路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5章 萬物本爲一體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69章 選擇2第3章 夢魘1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2章 悟後纔是真修第1章 愛的語言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二 卷大隱隱於市前言第60章 星光體第10章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學會愛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50章 “定家神針”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21章 輪迴5第25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2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25章 自性本空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50章 “定家神針”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34章 布財陣1第28章 菩提果第38章 定期清理心靈垃圾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10章 渡3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10章 星雲第27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11章 幸福之旅2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21章 天力講法第33章 看潛意識如何掌控你的人生第4章 誰是傷我最深的人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80章 對生命保持覺知第7章 出於愛去做事1第21章 療愈故事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21章 療愈故事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28章 參禪開悟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10章 世間所有相遇 都是久別重逢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38章 宇宙也只是幻像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102章 重生訓練之接納父母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95章 不生不滅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11章 神奇的催眠術第31章 天真的心第三 卷前言空靈
第60章 多維度覺察自己第3章 愛的語言3第21章 療愈故事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9章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17章 輪迴1第13章 靈魂伴侶第27章 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軟存活第28章 菩提果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10章 星雲第71章 慈悲喜捨(4)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3章 愛的語言3第23章 五奶奶第19章 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財富之路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5章 萬物本爲一體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69章 選擇2第3章 夢魘1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2章 悟後纔是真修第1章 愛的語言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二 卷大隱隱於市前言第60章 星光體第10章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學會愛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50章 “定家神針”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21章 輪迴5第25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2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25章 自性本空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50章 “定家神針”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34章 布財陣1第28章 菩提果第38章 定期清理心靈垃圾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10章 渡3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10章 星雲第27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11章 幸福之旅2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21章 天力講法第33章 看潛意識如何掌控你的人生第4章 誰是傷我最深的人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80章 對生命保持覺知第7章 出於愛去做事1第21章 療愈故事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21章 療愈故事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28章 參禪開悟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10章 世間所有相遇 都是久別重逢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38章 宇宙也只是幻像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102章 重生訓練之接納父母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95章 不生不滅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11章 神奇的催眠術第31章 天真的心第三 卷前言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