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

或許爲人父母者最殷切的希望,就是眼見兒女一生有所成就;然而有多少父母明白,通抵成功最直接的路徑,就是藉助於靈性滋養。我們的社會通常不會認同這條路,而且相當反對。我們教導子女如何生存、如何守規矩、如何自我防衛、如何保持競爭力、如何堅忍不拔、克服挫折、困境及橫逆。雖然大家多認爲相信上帝是一椿好事,但傳統以來,人們將神與日常生活劃清界線。這是一項謬誤,而此一觀念的錯誤,自幼時起便根深蒂固,常常影響我們的一生。

許多人不假思索認爲,成功必然是指物質面,可以用金錢、名望或豐厚的財產來評估。這些物質成就當然可以是代表成功的某些要素,然而,擁有了這些並不保證就是成功。孩子可以獲得的成功,若以非物質層面的標準來界定,其中應包括:愛的能力、具有同情心、充滿喜悅及將歡樂散播給別人的能力、洞悉人生的意義、與宇宙的創造力相互連結的意識。上述的種種擴展了成功的精神空間,能夠導致內心渴望的成就及願望實現。

如果你在簡單的每一天之中時時感到驚喜,發掘人生的意義,你就已經成功了!更深層的說,這句話意謂了每位嬰兒的出生就是一種成功。每位孩童在面對每一天時能夠時時感到驚喜,就已經完全證明了大自然希望我們成功:歡喜過生活是人的本性。上帝的種子在人的內心紮根,當我們展開精神之旅時,即是爲上帝的種子澆灌。美善的生活是你我內心意念的寫照!隨着時間的累積,當靈性的花朵在你我內心綻放時,我們就開始親睹及體會神蹟了。

因此,父母的責任就是確保子女踏上精神之旅,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確保子女人生成功的最上策;它要比贈予子女金錢、安穩的家、甚至是夢想及情感更勝一籌。我要求各位去思考爲人父母的此一神聖觀念——僅管這觀念與您目前看待你們的父母的角色迥異

爲了闡述此一嶄新的爲人父母之道,我們需要一些實用的原則來教導子女。在我腦中所浮現的這些原則,就是我的前一本書《福至心靈——成功緻勝的七大精神法則》所列出的那七項。爲了與靈性產生關係。認識精神法則有其必要,當你練習精神法則時,就是使自己與大自然融合。其他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會導致壓力及競爭。以掙扎奮鬥爲基礎所達到的成功。也許會讓我們得到美好事物,但我們無法從這些事中覓得內心的實現或成就感。以下是用成人的語言來陳述七大精神法則:

第一條:施捨法則

或我們願意施捨所努力追求的成果,就能使個人的人生保持如宇宙般的富足。

第二條:因果法則

當我們選擇帶給他人快樂、使他人成功時,就會獲得快樂及成功的回報。

第三條:無爲法測

順其自然最不費力,順其自然能把事情變得輕而易舉,在逍遙自在、融洽調和之中也充滿了愛。當我們能善用自然力時,就能輕鬆自在的獲致成功。

第四條:意念法則

秉持與生俱來的每一個意念及慾望,就能運轉實現成功的機制。在純潛能、慾望及意念的境地內,具有無限的組織力。

第五條:超然法則

當我們願意探索充滿潛力的未知世界時,即意謂着我們服膺於創造的心靈。且願意隨着宇宙的節奏起舞。

第六條:達瑪法則

成功緻勝的第七條精神法則是達瑪法則。達瑪(dharma)是梵文,意思是生活的目的。達瑪法則是說,我們是以肉身來完成使命。純潛能境地的本質是神性,而神性藉着肉身來完成使命。若我們個體獨特的天分與服務他人的胸懷相融合時,就會體驗心靈狂喜及忘我的境界。而這就是一切努力的最終目標。

第七條 純潛能法則

一切天地萬物之源,就是純意識境界,純潛能是致力於將混沌未明轉化爲顯明的表現。

不論你將上述稱爲法則或原則均無妨,它們均是使靈性從心靈的無形世界顯現於物質的有形世界之法則;也是你我可以謹記於心,然後以真言或公允的態度來善加運用的原則。

爲何我們會需要此類的原則呢?爲何不直接教導子女愛上帝就好了呢?

這是因爲七大精神法則能夠使你我與大自然互起共鳴。當我們下意識的將生活與精神法則重疊,就是在邀請宇宙的力量協助自己成功及富足,這正是認清個人的造物主及運用他無限力量的主要關鍵。前人曾被教導如何以用心、和諧及最具創造力的方式過生活。因爲這是能擁有一生成功的好方法,因此,讓你我將之傳與子女

。而當我們確實做到,心中將感到無比的喜悅及自豪。

每一種心靈的教誨或傳統或多少均涵蓋於七大法則內,五千多年以前的印度吠陀經內,也完整囊括這七大法則。

七大法則的願景爲:

人類是由身、心、靈所構成。其中以靈爲首要。因爲它使我們與一切的本源——意識的永恆地——相連結。若是連結的關係愈密切,我們就能夠感受到宇宙的豐富,而沉醉其中——這豐足的宇宙實現了世人的願望及慾望。當這種連結關係中斷,人們將感到痛苦及掙扎。讓每個人沉浸於無限成功的喜樂滋味,是神的本意。

因此。成功是至爲自然的事。

傳授孩子純真開放的觀念

向孩子說明七大精神法則時必須採用適合孩童、且較具體的說法。幸運的是,這些原則也適用於孩童,甚至連幼童都能銘記於心。

第一條:學習付出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第二條:瞭解因果

每當你做出一個決定時,就改變了未來。

第三條:順其自然

不要輕言說不——一切順其自然。

第四條:珍視現有

每起一個念頭,就是播下了一粒種子。

第五條:放手得失

盡情享受人生之旅。

第六條:活出自己

你一定有存在的理由。

第七條:發揮潛能

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事事皆有可能。

從小培養靈性觀念的孩童,長大後將瞭解有關宇宙運作這般基本的問題:他們會領悟出內心及外在的創造力來源;出能夠學習不做批判、學着保持誠實及熱愛真理——這些均是待人處事最寶貴的技巧;他們也不會對人生的意義充滿無力、恐懼及焦慮的感覺——這正是使大多數成年人內心枯槁的暗瘡。

給與孩童精神面的滋養是最有深度的養育之道。切勿用嚴格、缺乏彈性的方式將原則加諸於孩子身上,強迫他們要乖乖聽話。千萬不可用說教或嚴厲訓誡的方式表達七大精神法則,而應像訴說個人人生般自然的傳遞信念讓身教重於言教。

每一個孩童皆有自己屬靈的生命力。這是因爲孩子童與生俱來均有無限創造力及屬靈的悟性,但是並非每一位孩童都知道這個事實,靈性必須經過滋養、培育及鼓勵,果能如此

。孩童天真的心靈就會生長茁壯,方能經得起物質世界的橫逆。

疏於培養靈性,對無限的創造力空間沒有影響,但願卻會嚴重損及一個人一生的機運;與上帝爲伴,使我們成爲宇宙的孩子,反之,你我皆是在宇宙中載浮沉的孤兒。

試舉一例,七大精神法則指出:你是爲了某一原因而來到人世。而孩童降臨人世的原因,可以用以下簡單的日常用語道出:

? 我如何讓今天過得與以往不同?

? 我發現了自己具有哪些才能?

? 我曾經得到什麼美妙的經驗或禮物,讓我感到自己與衆不同?

? 我曾經做過哪些事。讓別人感到與衆不同?

以上均是爲何我會來到人世這一基本問題的另類簡單問法。我們幼時皆曾經問過類似的問題,只不過父母及師長並未真正的給予解答,而我們也就不再繼續追問下去。沒有學會用簡單方式探索人生意義的孩子,有朝一日必須設法在更艱難的環境下,尋求此生的宗旨。通常我們會延至十八、九歲或二十歲纔開始探求生命的意義;有時候很不幸的。還會延到人生髮展最動盪階段的中年期纔開步,這是因爲一般人在青春期的後期,思想叛逆且情緒波濤起伏;到了中年期則由於死亡的意識不斷升高,因此往往會對人生的意義感到困惑。學生時期的我們,內心經常與偉大的宗教導師及哲人觀念交戰,總是捲入生存是否有意義這類話題的爭辯中。

然而,若從三、四歲起就開始讓孩子瞭解你是爲了某一原因而降臨世間的觀念。就能夠使他們的未來改觀。這樣的孩子會了解探索的意義,當然也就不會將探求人生意義的課題往後挪,要一直等到內心已紛擾到極點時,纔不得不着手進行。我此生爲何而來不是令人驚懼的疑惑,反而應該是一個人所能展開最愉悅的探索。如果我們也能以此態度教導孩子,就是幫了孩子一個大忙。孩童單隻要致力探求其中一個法則,就會比仍將神或上帝永遠鎖在抽象世界的無數成年人,更有能力過精神富足的生活。

真正的心靈成長總是以奇妙的方式改變一個人;它使人頓悟,也仍能讓人保有純真。我們往往藉着佯裝更善於看透人生,而迫切的想要遠離童年。如此一來,雖然使我們變得熟諳人生規則、懂得規避懲罰、善於表現及不輕易暴露缺陷——我們摧毀了本身的純真,也損害子女純真無邪的天性!

在上帝的眼中,人人皆是純真無瑕。而純真的人沒有所謂應受懲罰或遭天譴的事,每一日都是煥然一新,充滿了愉悅與驚奇。孩童及成人的純真之間只有一項差異:後者是經過領悟後的純真——這正是我們在灌輸給下一代觀念的同時,又能保有以真理爲基礎,擁有的純粹、清新及純樸的特質。

從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你就是他的心靈導師。若你建立一個信任、開放、不做批判及歡喜接受的環境,孩子也會在經驗後,加以吸收成爲他的心靈特質。

我們所期望的理想父母,對子女應是全心全意的付出愛,但在你我所處的社會中,孩子卻面對家庭內外太多缺乏愛的環境。不用擔心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愛勝任心靈導師,只要把靈脩當做一種生活的技巧。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

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24章 擁抱陰影第9章 迴歸自性之旅2第30章 參禪開悟3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9章 奇夢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5章 佛陀5第65章 詞語聯想推開潛意識之門第17章 滋養自己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29章 狗屠夫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12章 與天力的連結第23章 癔症第23章 癔症第56章 罪孽清理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5章 萬物本爲一體第95章 不生不滅第1章 活出自己的人生第31章 新年大聚會第58章 氣場第13章 渡6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101章 佛眼看愛情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14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第47章 微笑 感恩和遊戲第6章 福報第22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2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59章 陰陽八卦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26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39章 天地人合一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20章 輪迴4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29章 狗屠夫第73章 靈魂伴侶與緣分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82 章 四梵行1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32章 共同的約定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3章 他爲何總是**第8章 自我探索之旅之前世今生第4章 誰是傷我最深的人第50章 “定家神針”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102章 重生訓練之接納父母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35章 布財陣2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20章 愛的教育第22章 積極應對混亂時刻第5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3)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21章 輪迴5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5章 活在當下2第101章 佛眼看愛情第28章 參禪開悟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63章 放下、尊重和接納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96章 與父母和解第93章 皇家舞者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25章 不再評判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35章 布財陣2第2章 佛陀2第23章 五奶奶第3章 這個家族還有誰在?第91章 進入當下有意識的覺知第38章 定期清理心靈垃圾第21章 好大一棵樹---系統排列第15章 幸福之旅6第2章 成爲心理諮詢師
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24章 擁抱陰影第9章 迴歸自性之旅2第30章 參禪開悟3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9章 奇夢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5章 佛陀5第65章 詞語聯想推開潛意識之門第17章 滋養自己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29章 狗屠夫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12章 與天力的連結第23章 癔症第23章 癔症第56章 罪孽清理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5章 萬物本爲一體第95章 不生不滅第1章 活出自己的人生第31章 新年大聚會第58章 氣場第13章 渡6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101章 佛眼看愛情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14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第47章 微笑 感恩和遊戲第6章 福報第22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2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59章 陰陽八卦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26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39章 天地人合一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20章 輪迴4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29章 狗屠夫第73章 靈魂伴侶與緣分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82 章 四梵行1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32章 共同的約定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3章 他爲何總是**第8章 自我探索之旅之前世今生第4章 誰是傷我最深的人第50章 “定家神針”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102章 重生訓練之接納父母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35章 布財陣2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20章 愛的教育第22章 積極應對混亂時刻第5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3)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21章 輪迴5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5章 活在當下2第101章 佛眼看愛情第28章 參禪開悟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63章 放下、尊重和接納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96章 與父母和解第93章 皇家舞者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25章 不再評判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35章 布財陣2第2章 佛陀2第23章 五奶奶第3章 這個家族還有誰在?第91章 進入當下有意識的覺知第38章 定期清理心靈垃圾第21章 好大一棵樹---系統排列第15章 幸福之旅6第2章 成爲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