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

你可曾安靜地坐着,背脊挺直,動都不動地去體會沉默的美?你可曾讓你的心思漫遊,不是去想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且是擴大地、寬廣地、深入地去探索、挖掘。世界的現況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現況的投射,我們是什麼,世界就是什麼。我們大部分人都處在混亂之中,我們貪得無厭、佔有、嫉妒、苛責於人。這就是世界的現況,只是更戲劇化、更殘忍一些。但是不論你或你的老師,都不肯花一點時間來想想這一切;只要你每天花點時間,認真地思考一下這些事情,纔有可能帶來全面的變革,創造出新世界。

我很肯定,新世界必須被創造,它不是換一種形式的另一個社會的延續。如果你的心智不機敏、不覺醒,不能擴大地覺察,你就無法創造新世界。因此請你務必嚴肅思考這些問題,因爲從這種思考中,就會帶來驚人的喜悅和快樂。如果你想做一件開心的事,相信你在做它的時候一定就很快樂了。你也許想嫁給最有錢的男人,或是娶最美的女孩,或者通過考試,被某人讚美,你認爲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你就會快樂。然而這是快樂嗎?它難道不正像花朵在早晨綻放,很快就在夜裡凋謝了?但這就是我們的生命,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一切。我們爲如此表面的事物感到滿足,例如一部汽車、一份安定的工作、一些無謂的瑣事引起的小感動。就像一個男孩開心地在強風中放風箏,幾分鐘後又淚眼汪汪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如此就滿足了。我們從來不說:“我要把全心全意和整個人都投注下去。去發現什麼是快樂。”

有個小男孩提出了這個問題。玩遊戲、吃好吃的東西、奔跑、跳躍、推擠,這些就是他真正的生活。你知道的,我們總把生活分成真的與假的。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愛的事,沒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及你必須做的事之間交戰。因此生活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其中有極大的喜悅。

我們很少有人真的知道如何去思考,大部分的人只是重複着我們的書本上讀到的東西。或是別人告訴我們的事,我們的思想只是自己有限經驗的結果。我們環遊世界。有數不清的經驗,遇見許多不同的人,聽他們說話,觀察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的宗教信仰、行爲舉止。我們把這一切都記住,然後便稱爲思想。我們比較、評斷、選擇,透過這個程序,我們希望找到較合理的人生態度。但是這種思考方式是非常受限的,它被侷限在非常小的範圍裡。

你的四周充滿着生、老、病、死、金錢、地位、權力的掙扎,這個被我們稱爲人生無止境的掙扎過程。即使你還非常年輕,難道你從來沒有懷疑過這一切到底是爲了什麼?我們大部分人都希望有人告訴我們答案,所以我們拿起一本政治或宗教的書來讀,或是向別人詢問。但是沒有人能告訴我們。因爲生命不是可以從書本上了解的東西,它的意義也不是從跟隨別人或透過某種祈禱就可以獲得的。你我都必須自己去了解,我們可以做得到。只有在我們是全然地活着,非常機敏、警醒、充滿觀察力、對周圍一切都有興趣,我們才能發現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你認識你的臉孔,因爲你經常從鏡子裡看到它。現在有一面鏡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裡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覺、動機、嗜好、衝動及恐懼。這面鏡子就是關係的鏡子:你與父母之間的鏡子,你與老師之間的鏡子。你與河流、樹木、地球之間的鏡子,你與自己思想之間的鏡子。

在其中,不是看到你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你真實的情況。我可以觀察自己如何和別人說話,我對能夠給我東西的人特別禮貌,而對那些不能給我東西的人卻粗魯又輕蔑。我對那些令我畏懼的人特別用心。重要人物進來時,我趕忙站起來,但是傭人進來時,我卻毫不在意。所以觀察我自己在關係中的表現,我會發現自己是如何錯誤地表達對別人的尊敬。同時我也能從我與樹木、鳥兒、觀念及書本等的關係中,發現自己的真相。你也許擁有世界上所有的學位,但是如果你不認識自己,你就是最愚笨的人。認識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缺少了自知之明,只是收集資料或記筆記,然後通過考試。那只是愚笨的生存方式。

你也許可以從奧義書古蘭經聖經等書中引經據典,但是除非你認識自己,否則你只是一隻重複別人話語的鸚鵡。然而你一旦開始瞭解自己,不論自己多麼渺小,富創造力的非凡行動已經開始進行了。突然看到真實的自己是一種新發現,包括看到自己的貪婪、好辯、忿怒、羨妒、愚笨。從這一步開始,你就能愈來愈深入,無窮無盡,因爲自我認知是沒有終點的。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開端,在其中含藏着整個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掙扎。

多少世紀以來,我們被我們的老師、尊長、書本和聖人用湯匙喂大。我們總是說:“請告訴我,那高原、深山及大地的背後是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口中的世界,活得既膚淺又空虛,因此我們充其量只是“二手貨”的人。你自己,這個身爲人的你究竟是什麼?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可以爲你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你必須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便是智慧的開端。

你是個不朽的無限心靈,卻擁有受制的人世經驗。你的心靈是個觀察者,迪帕克?喬普拉稱之爲‘永不改變的沉默見證‘。它無法改變也不會死亡,因爲它就是那源頭,也就是神的一部分,所以你不受五種感官的限制。瞭解了死亡的矛盾,能夠讓我們不再恐懼全然覺醒的狀態。

如果你知道自己不會死,怎麼可能還會充滿恐懼?死亡就是從所有人世的擔憂中得到解放。事實上,我們一誕生爲人,就面對了靈體的死亡,並接納成爲人類的種種限制。當我們死亡時,我們則經歷了最極致的自由,沐浴在生命源頭的光輝中。我們重新回到了靈體的家園。藉由接受生命這個事實,我們可以不再使人生變成煉獄,不再害怕轉換到另一個地方(在那兒,我們將免於所有的限制)。

靈魂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包含了我們的智力、記憶、性格以及更高層意識的價值觀,它是你過去所有感覺的全體總結。你的靈魂可以改變,而且可以清除尚未解決的問題。當死亡時,靈魂將帶着所有的記憶與未完成的事而進入靈界。

我們可以用食物、清水和放鬆來滋養,我們的靈魂與心靈則需要通過愛與慈悲而得到滋潤。這是靈魂的癒合方式以及體驗終極存在的方式。

無限的靈體只知道愛。但是要界定什麼是真正的愛,則需要知道什麼不是愛。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體驗物質界的各種限制,感覺到如口渴等的種種感受,並沉迷於的享樂中(譬如飲食與)。在世間我們可以體驗到靈界沒有的情感,譬如憤怒、恐懼、敵意和悲哀。愛不是貪婪、自私、殘酷、恐懼、擔憂、沮喪或嫉妒。我們漸漸體驗到什麼不是愛,就可以瞭解唯一的生命源頭的本質。我們在人世間逐漸瞭解了造物主並不是在懲罰人類,而是通過業報法則淨化過去的種種,發揮治療自己的力量。

如果在世上有什麼事情是值得學習的,那就是我們需要遵從純粹的直觀智慧。我們的心一旦調準了宇宙之愛,它就會引領我們獲得滋養靈魂的方法。讓自己的內在被恐懼、憤怒或其他情緒所消耗,並不是你想要的狀態。這些感覺阻礙了你感受愛、幸福與和平的經驗。

你必須覺醒並護衛你的靈魂。只要不讓負面情緒控制你,就可以放下過去的創傷。你可以藉由種種遭遇自我檢視,警覺所有的起心動念,保護靈魂不受到負面情緒的污染,如此你就可以享受純粹而毫無恐懼的愛。

多數人不是因爲缺乏愛而受苦,而是因爲對體內的負面情緒缺乏警覺而受苦。我們讓自己失望,製造出各種侷限,做出種種要求以及不斷地期待。現在就請開始常養你的靈魂,騰出時間來靜坐、漫步於大自然、聽音樂、練氣功、讀好書,與好同伴共處以便更瞭解自己,不要再拿讚美、聲名、權勢、財富和注意力來填飽自己,否則你就對身外之物上癮。

“一”就是衆生的源頭,而萬有則是此源頭的燃料。整個宇宙都是由不同速度的振幅所組成的同一個能量振動,它製造出萬有的幻覺。確實,這就是你爲何無法把自己從源頭分開來的理由。如果你覺得被隔開了。你就已經被自己的幻覺洗腦了。你沒有覺醒,仍然在昏迷中。

沒有什麼好損失的,因爲宇宙法則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失去,目前存在的一切就是所有了。因此你所給出去的一切都給了自己,因爲你就是整體的一部分。如果別人讓你感覺不佳,那是因爲你讓自己感覺不佳。對別人有壞處的,對你也有壞處。你在這個世間所尋求的一切都已經在你身上了。你的心是造物主的殿堂,永恆的愛就存在其中。未完待續

第27章 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第21章 天力講法第71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14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11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第67章 體重過重來自於心事太重第69章 選擇2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95章 不生不滅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39章 天地人合一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5章 萬物本爲一體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98章 允許孩子愛你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14章 佛經與外星人2第2章 佛陀2第34章 布財陣1第28章 菩提果第74章 性與金錢第76章 非言語治療與後現代心理學第60章 星光體第114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2第16章 渡9第14章 兒子的夢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3章 這個家族還有誰在?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83章 四梵行2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28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2第44章 給孩子正能量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99章 接納孩子的叛逆第28章 參禪開悟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67章 體重過重來自於心事太重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20章 接納父母第20章 世界就在我們心中第9章 迴歸自性之旅2第103章 外面沒有別人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17章 流水線上的加工品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20章 接納父母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10章 星雲第68章 選擇1第2章 成爲心理諮詢師第65章 佛教與科學2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7章 和生命簽下一個契約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5章 佛陀5第29章 參禪開悟2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63章 放下、尊重和接納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15章 親愛的,我們不必取悅別人第65章 詞語聯想推開潛意識之門第38章 宇宙也只是幻像第2章 成爲心理諮詢師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3章 他爲何總是**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23章 五奶奶第72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2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22章 神念第12章 幸福之旅3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31章 天真的心第3章 佛陀3第14章 兒子的夢第21章 與天力的第一次會面
第27章 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第21章 天力講法第71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14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11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第67章 體重過重來自於心事太重第69章 選擇2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95章 不生不滅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39章 天地人合一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5章 萬物本爲一體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98章 允許孩子愛你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14章 佛經與外星人2第2章 佛陀2第34章 布財陣1第28章 菩提果第74章 性與金錢第76章 非言語治療與後現代心理學第60章 星光體第114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2第16章 渡9第14章 兒子的夢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3章 這個家族還有誰在?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83章 四梵行2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28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2第44章 給孩子正能量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99章 接納孩子的叛逆第28章 參禪開悟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67章 體重過重來自於心事太重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20章 接納父母第20章 世界就在我們心中第9章 迴歸自性之旅2第103章 外面沒有別人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17章 流水線上的加工品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20章 接納父母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10章 星雲第68章 選擇1第2章 成爲心理諮詢師第65章 佛教與科學2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7章 和生命簽下一個契約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5章 佛陀5第29章 參禪開悟2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63章 放下、尊重和接納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15章 親愛的,我們不必取悅別人第65章 詞語聯想推開潛意識之門第38章 宇宙也只是幻像第2章 成爲心理諮詢師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3章 他爲何總是**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23章 五奶奶第72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2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22章 神念第12章 幸福之旅3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31章 天真的心第3章 佛陀3第14章 兒子的夢第21章 與天力的第一次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