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的畏罪自殺,在法國,在歐洲各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當然,在歐洲以外,是引不起那怕是一丁點的波瀾,就算在仍然與法國作戰的中國,也引不起任何關注,八杆子打不着的,誰管你法國總統是人是豬啊。
對此,大部分法國人是相當高興的。也是,這個傢伙,憑着憲法中規定的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條款,牢牢地坐在總統的位置上,對膽敢反抗的法國人進行殘酷的鎮壓,法國人心中早就想着幹掉他了。而且,這個傢伙,眼看着法國既然戰敗,就想把國家出賣,投入到德國人的懷抱中,利用德國的軍隊,維持着自己在法國的統治,這樣的人,死了,有什麼關係呢。當然,也有一部分法國人不這樣想,畢竟,戴高樂是經過合法選舉選出來的總統,他就算表現再差,在法國國內也是有一定支持者的,特別是那些即得利益者,例如,戴高樂一向關照有加、雙方合作非常愉快的法火商,在修建各種各樣的軍事工事中發了大財的法國建築商,以及通過販賣、掠奪德國被佔領區內財富而發了大財的一些軍官,甚至包括由於戴高樂的不斷光顧和第一夫人的言傳身教而名聲大振的巴黎性行業工作者,等等。這些人一直是戴高樂的堅定支持者,而且,其在國內有着相當大的影響力,甚至於可以左右法國的經濟,他們對戴高樂的死,表現出了深深的懷疑。
在福熙元帥發表聲明後纔不過半個小時,德國外交部就發表了一份聲明,聲明中指出。德國從來就沒有派人與戴高樂聯繫過,也不存在戴高樂以法國領土換取總統寶座的交易。戴高樂是德國地敵人,在他的命令下,法隊攻入德國。並在德國犯下了滔天罪行,使德國西部的人口整整減少了兩成。因此,德國人根本就不會與戴高樂談判,德國人唯一想做的,就是把戴高樂抓到德國,讓他在柏林接受歷史地審判。由此可見,福熙元帥所說的戴高樂因爲畏罪而自殺的理由根本就不成立。戴高樂是被法國人殺死的,而殺死他的人,正是一直想取而代之的法國總參謀長福熙元帥。
德國人的一番聲明,讓這個事件再次變得撲朔迷離了起來。說老實話,德國人說地有道理。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德國人不恨英國首相布萊爾,卻對法國總統戴高樂恨之入骨,法國人打仗不行,可是。燒殺搶掠的確是有一手。特別是法國的大兵們從來就不管他們胯下那玩意兒,在德國欠下了大量風流債。而做爲這支部隊的頭,德國人當然對戴高樂沒有任何的好感。再說了,現在同盟國佔據了絕對優勢,法國離滅亡已經不遠了,德國也沒有必要答應戴高樂這個條件啊,一旦德國佔領法國,到時候,想佔多少就佔多少。還用得着答應那個破條件。還用得着把另一半領土交給戴高樂來管理?
英國人顯然也不相信這種聲明。在德國人發表聲明後一個小時,英國政府也發表了一份耐人尋味地聲明。聲明中指出。法國總統戴高樂是英國的好朋友,正是在戴高樂的領導下,英法兩國才能夠友好地合作了五六年。英國政府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戴高樂與德國有着暗中的聯繫,而且,在所謂的自殺前十幾天,戴高樂仍然在跟大英帝國首相布萊爾商量如何禦敵地事情,因此,對於福熙元帥的解釋,英國方面持懷疑態度。英國人地聲明,無疑是給已經人心惶惶的法國再投入了一枚巨型炸彈,連英國人都不相信戴高樂會畏罪自殺,那麼,這個世界上又會有誰相信呢?
不但如此,英國人還立刻將這種懷疑付之行動。除了在法國東部和東北部的三個軍外,英國還有三十三個軍,全部部署在里爾一帶,與十六個法一起,把個從敦刻爾克南下的道路堵得嚴嚴實實的。自打梅斯開打之後,法國的十六個軍陸陸繼繼調走,並經由鐵路和公路,運到巴黎和梅斯前線,剩下的只有英國的三十三個軍了。可是,戴高樂地死訊一傳出來,原本還呆在戰壕裡面地英國部隊接到命令,立刻收縮成幾個集團,擺出了一付自保的態勢,對從敦刻爾克出來騷擾地德國部隊理也不理,任由其在法國大地上橫行無忌。表面上,這是英國對戴高樂無故死亡的一種有點兒激烈的表現,可是,只有英國高層以及同盟國的幾個大佬才知道,這是英國人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勢,一種向同盟國求和的態勢。
經過幾天的談判,薩道義終於與德國外交部達成了協議,由英國派出一位副首相秘密趕到中立國丹麥,在那裡與德國、中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及保加利亞的外交部長秘密談判,談判的時間就定在七月十二日。英國人一直認爲,這只是個程序問題而已。薩道義既然已經跟同盟國的高層達成協議,按照歐洲人的一向想法,這個協議就基本上已經確定了。對於薩道義的努力,布萊爾很是滿意,薩道義給大英帝國爭到了不少的利益,或者說,薩道義讓英國少損失了不少東西。布萊爾清楚地知道,亞洲和澳洲的殖民地是要不回來的了,已經被中國人吞了下去,你別想着讓他們再吐出來。要是談判的是原來大清帝國那樣的談判人員,那倒是有可能,說不定還可以從中國人手中再摳點兒東西出來。可是,現在參加談判的是中華共和國的外交人員,他們一慣的作法是,我的就是我的,你要是想要的話,憑實力來舀好了。因此,薩道義根本就沒有在亞洲和澳洲問題上與中國方面有着太多的糾纏,他直接向同盟國方面提出,加舀大這個殖民地他們要,非洲的殖民地,他們也要一半左右。在非洲,各國殖民地犬牙交錯,英國人佔的份額相當不錯,能夠保住一半,布萊爾就可以偷着笑了。對此,威廉二世口頭上答應了,並且答應英國方面,由他出面做中國人的工作,相信中國人看在德國的面子上,會同意這份協議的。
既然協議馬上就可以達成,英國人也就不在乎法國人的感受了。戴高樂之死,正好讓英國人有了退出戰爭的藉口,而且,這樣做也可以讓同盟國的人知道,英國的確是有大誠意要與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這種順手人情,英國人一向挺擅長的。只是,英國人的舉動,卻讓法國大爲吃驚。部隊結陣自保,那意思太明顯了,同盟國如果發動進攻的話,英國人連一兵一卒也不會派出的。可是,福熙元帥對此卻無可奈何。現在,梅斯方向的混戰,已經達到了另外一個高度。戰鬥的規模不斷擴大,雙方所動員的兵力,跟索姆河戰役也差不了多少。只是,索姆河戰役的時候,協議國參戰的有好幾個國家,其中英國和美國所投入的兵力並不比法國少,而此次梅斯會戰,只有法國一家與德國人硬拼,法國打得相當吃力。不單是與德國人,法國還得與中國的空軍以及奧匈帝國的騷擾部隊鬥個你死我活。這一段時間來,奧匈帝國的部隊陸續進入瑞士,到十一號的時候,進入瑞士的部隊數量已經達到了五個軍共二十五萬人。對於奧匈帝國集結在邊境一帶的三百七十萬大軍來說,這樣的兵力簡直是毛毛雨,可是,對於亞歷山大上將來說,奧匈帝國這二十五萬部隊的到來,簡直是一件要人命的事情。奧匈帝國部隊的戰鬥力與法國相差無幾,他們有二十五萬進來了,法國就得抽出十幾二十萬應對,如此一來,法瑞邊境的那四個軍就不能夠動用,梅斯方向,法國人就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優勢,混戰,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相當艱苦的事情,而且,雙方的損失都相當大,這十天八天的混戰,法國起碼有三十萬人喪失了戰鬥力,而德國方面情況也不見得好多少,喪失戰鬥力的估計也有二十萬人左右。現在,戰場已經大規模擴大,不但把南錫都包括進去,就連斯特拉斯堡也不能倖免。斯特拉斯堡幾度被德國人進攻,幸好有一個法及時進入本已放了空營的斯特拉斯堡,纔算保住了這個軍事重鎮。可以說,英國人這個時候所發表的聲明,以及他們在里爾一帶所採取的集結自保的戰場態勢,簡直是朝法國人的腰眼上狠狠地捅了一刀,根本就不顧及法國人的死活。一旦同盟隊從敦刻爾克傾巢而出,巴黎北面,連個抵擋的兵都沒有。不過,到這個時候,英國人也顧不了那麼多了,他可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都保不了了,又怎麼有心思顧及盟友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