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農民得有兒,也就是要有一個接香火的,一家人沒有兒,就沒有香火,你和別人吵架時你罵出的話都沒有骨氣。人家一開口就罵出一句,你這人斷子絕孫的孤寡雜種,這一句以後你就沒火力和別人吵架,這裡當然是農民的行爲,你有女有兒,別人別這麼一句也無所謂,這是山裡人的口頭罵,但罵的話成了事實,這是讓人傷心的。
女兒家一長大就嫁出去了,山裡有幾句話說的是嫁出去的,潑出去的水。女娃嫁出去後就跟了別人姓,在山裡姓是說成男人的,這樣一來,也就預料這一家人的香火到你這一家就給打斷了,這家也就完了。
所以農民想方設法也得有個兒,如果實在都沒有,那別人說你是孤寡,這就真是孤寡了。一家人沒有男人這人也不新鮮,在山裡,沒有男姓的人家也得留個女娃在家裡招一個男人上門。招男人上門像是娶兒媳婦過門一樣,女方家要請媒人到男家,需要“三回九轉”,然後纔是要“年月”、“定期”然後女方家才找人去接人,男方家也是兒子灑一樣,分三天,頭天是幫忙主要是鄰居們來幫忙,比如殺豬,借桌椅板凳,有的人家要磨豆花,指豆腐,還要炸酥,幫忙這天晚上要掛紅,第二天才是正酒,第三天叫做散客。酒期是男方家反過來要在女方家提前一天舉行,也就是男家散客女方家纔是正酒,男方家帶過女方家的東西不叫嫁妝,女人嫁過來纔是叫嫁妝。女的家招男人,男人家拿過來的東西叫做家產,男方家分給男人的,同樣是散客的第二天早上找人送過來。新郎還是不變還是男的,男女雙方不像其他地方一樣要拜堂,他們戴上紅花後一起走過堂屋中間,大方點的會給各位點頭敬禮,害羞點的進屋後就低着頭往屋裡衝。招姑爺上門的這種情況也是如此,男女雙方都會往裡衝,也有平般一輩的人故意設陷阱戲弄新娘。這是娶女人的人家,招姑爺的就這樣戲弄姑爺,大夥把洞房的門堵上,把不是洞房的那間讓開,姑娘進屋後昏了頭,見路讓開就往裡衝,當新娘衝進去後只見只個女人在裡面爲烤火邊喂孩子,這裡不是洞房,轉身一看,新郎還在那面,大夥就會一起大笑,笑得姑娘的臉紅得像蕃茄,等到新娘衝過來新郎早也進到屋裡坐在牀上。而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則男的被戲弄,但男的不比女的害羞,一般不會出錯,只是會被一大堆平輩的女人堵在門口,等新郎進門時把男的擋住,讓新娘先進去,這樣在以後生存中,女的纔會佔上風。
進屋後,當然還不能洞房,女人家有一些等輩的姑娘陪新郎新娘,一直陪到天亮,還有人說奉承話,喝酒也是少不了的。
(二)
陰山吳在富家沒男娃也成了定局,一種無法改變的事實,也當然要姑爺上門,他和大部分人一樣,要招姑爺都用小女兒招姑爺。
招姑爺主要是繼承這個家,老倆口老了的時候有個依靠。人老了,總有一天要散失勞動能力,但喪失勞動能力了還得吃飯。
所能不管招進來的孝不孝,只要有口飯吃就夠了,吳在富的小女叫吳小紅,招的姑爺叫萬昌。雖然招姑爺上門在程序上顛倒的,不過過來的男人還是男人,不是女人,男人在大部分的家庭中都是主事的。但在吳在富還沒死這期間就有兩個男人,權力在誰的手裡就得由誰來主事。萬昌的地位還沒有鞏固,當然也主不了事,吳小紅是他的女人當然得聽他的,吳在富不聽他的,反而他還得聽吳在富的。
萬昌沒有得到主事的權力,覺得自己是一個主持家庭的奇材感到委屈,這不必大驚小怪,歷史上這種事情多得很,昏庸無能的把持權力,有能力的不能上,不能上的人感到委屈,便委屈也沒辦法,只能看着,要麼就是等。
萬昌的這種情況最適合等,吳在富總有一天會老,老了他就不能把持權力,把持也沒能力了,這個家理所當然該到了萬昌的身上,到了這時萬昌就成了主人,吳在富變成了老人,吳小紅成了副主人,吳在富和他的女人都成了成員,這個家還有一個附屬品那就是傻丫,可吳在富還沒有這麼老,萬昌還不能插手這個家,也就只好好每天折磨自己的女人。
(三)
俗話說得好,自己的娃再怎麼樣也是自己親生的,招上門來的,弄得好就好,弄不好就是引狼入室,其實大部分都是引狼入室的。
雲南也有一些地方是招進的男人和女人生了娃,姓和女方家姓,這樣這家人就不會斷後,雖然這只是名義上的後代,但是這總比絕後的好,可這種改宗的事情是堅持不了幾代人的,按雲南的習慣,只能堅持三代人,三代人之後又自然轉宗到本姓。這種事只是對女方家的一種安慰,三代嘛,能見着的人都死了。可時間一長這事情在雲南的某些地方似乎成了一種風俗習慣。
吳在富老了,領導不起這個家時候到了,不得不傳給萬昌。當然,萬昌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長期拿不到這個家的領導權,怨恨積得很深,一旦拿到了這個家的領導權,他當然報復。萬昌的孩子雖然姓吳,但萬昌也姓吳,這種表面看上去,萬昌的孩子仍然是吳家的後代,只是這些孩子不叫吳在富爺爺而叫外公。
人老了,很多事也沒了得在這方面是令一個老人憂傷的,自己雖然已經是泥巴到了頸子,眼看着就要離開了人世,雖然人生養子求的是死後能有一個守孝的人,說白了就是有個人埋自己,但萬昌招進來了,招進來的人,是爲了這家的女人,還有這家的財產,但還得扶持這家的兩個老人的義務,萬昌也不例外。吳在富老了,招來了萬昌,後事當然有了着落,但卻眼睜睜看着他這一家人在他這一代就完了,香火就斷了,作爲一個老人死不瞑目的事就這樣了,但木也成舟,事實是事實,誰也改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