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氣溫有些陰涼,早晨的太陽撒在身上暖洋洋的。
麻線表面有些粗糙,織成的毛衣有點扎皮膚,但相比起悶熱的獸皮就很好了。
“這身毛衣還算不錯,媳婦的手藝還是很不錯的。”陳昊整了整身上的開衫毛衣,感到很滿意,屋裡面的風裡希聽到這話後頓時覺得十分開心。
媧氏族人很多都有一件麻線毛衣穿,這得感謝女人們利用空餘時間將其織出來。
陳昊整完衣物,就將幾個匾裡面的莧菜種子,收進陶罐裡存放,留着明年進行種植,這些種子可是部落發展榨油業的伊始。
“唉,不知道這種莧菜種子的畝產如何。”陳昊搖了搖頭,將一匾匾黑色油亮的種子收進陶罐裡,然後放入屋裡放好。
其實現在的媧氏族對植物油並不需求,所以陳昊纔沒那麼快讓族人種植以榨油爲目的的莧菜。
只不過這種莧菜能當菜吃(吃的是沒有完成長成的時候),也能充當飼料,陳昊就想着在這些用途的基礎上發展榨油業,滿足一下自己的飲食需求,而且莧菜油還可以作爲燈油,現在開始發展榨油業也是時候了。
放好種子,走出門口,就被一個腿部有些毛病的中年女人擋住了。
“藤嫂。”
這便是住在隔壁屋的藤嫂,也是大傻二傻的母親,她負責部落的藤製品編織。
藤嫂有些尷尬地笑道,“太昊,你能不能給我一些糧食...我的糧食吃完了...”
“糧食?沒有人找你修藤籃嗎?”
“沒有...”
陳昊記得上年在分配糧食的時候,雖然分下去的糧食是完全足夠整個部落的人吃一年的。
但一些製造工人、養殖人員等非農人員所分配的糧食是不夠他們吃一年,而其它從事農業的人員卻是足夠他們吃一年有餘。
當糧食收上來後,陳昊就會按照一定的配比將糧食重新分配。
其實就是利用稅收手段,就是按比例,在農戶裡多收一些糧食上來分給非農人員和留一部分作爲餘糧。
一般來說,農戶自己種出來的糧食越多,留存給他們自己的糧食就越多。
陳昊這樣分配的原因主要是爲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讓種田的農業人員留下更多的糧食,他們就會更賣力地種田。
非農人員從事非農工作,比如讓他們造藤籃、修石器、養殖等。
那麼其他人找他們修工具或者換新工具的時候,其他人就會給他們一點糧食作爲報酬,捕魚的人捕到魚回來,大家就要用自己的糧食交換,養殖人員殺了豬,大家想吃豬肉也要用糧食來換。
這樣即使非農人員分配的糧食不夠吃一年,也能靠自己的手藝得到額外的糧食而養活自己,於是非農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會提高。
這便是部落現在實行的私有制!
當然,如果部落需要幹集體活動時,比如集體去採集,那麼共同勞動得來的食物就要平均分配。
如果要去挖石灰石、修磚窯、修曬穀場等建造公共設施,陳昊就會直接讓每戶人分時分批地進行無償的義務勞動。
部落內部一切的交易都是以糧食爲媒介。
糧食是有用的,即使有多餘的糧食,還能用來交換其它物品。
這樣既能提高大家的勞動積極性,又避免了因爲糧食的剩餘而出現浪費。
這便是私有制,當每個人的糧食出現剩餘的時候,就自然地產生的第一件私人物品(糧食)。
藤嫂是生產者,她的糧食不夠,其實說白了就是生意不好。
陳昊想了一下就明白了,現在媧氏族的女人得以從食物的生產中解放,她們會從事其它的工作,比如編造藤籃、修地籠這些工作,既然自己家的女人能修也有時間修,那爲什麼要花糧食讓你幫我修呢?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這是資源自由分配的產物,所以藤嫂沒有生意,就沒有糧食。
陳昊有些無奈,好在家裡還有多餘的存糧,就拿了五斤粟給藤嫂應急。
藤嫂家裡擺放着很多新造的地籠、漁網、背籃等編織品。
部落人以前需要編織品的時候,就會過來用糧食跟藤嫂換,可現在很多人都會造,大家就不捨得花糧食換工具了,工具壞了就自己修,或者有技術的人就自己到外面摘一下蘆葦枝自己編,自己編的就是自己的工具,爲什麼要花糧食買你的呢?
所以,現在藤嫂家裡就囤聚了大量的存貨,這也是因爲糧食足夠剩餘,令部落的手工業得到發展,手工業產品也出現了相當的剩餘。
藤嫂的手藝非常好,她編織的藤籃、背籃都是精美的工具。
可現在卻滯銷了。
大家寧願用自己編的粗糙藤籃,也不願意花糧食買好的,其實主要原因是大家覺得不值。
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降階,原來五斤糧食才能換一個藤籃,現在改爲兩斤糧食換一個。
這樣大家一看,這麼便宜,有很多糧食的人就覺得自己只需花一點糧食就能換到便宜的好貨,就會把自己的糧食換出來。
陳昊跟藤嫂,還有兩名跟着藤嫂工作的老人,一起將部分的藤製品搬到小廣場上。
然後,陳昊就吆喝起來:“過來看哦,促銷大減價,原價五斤糧食的藤籃,現在只需兩斤糧食就能帶回家。”
一陣吆喝過後,果然有很多種田大戶拿着糧食過來要換一些精美的藤製品回去,這些精美的藤製品可是更耐用,更好用,自己又造不出這麼好的,就買回去,反正也不貴。
賣掉了部分藤製品,竟然得到兩百多斤的糧食,真是小看了部落人的購買力,這些糧食足夠藤嫂一家和兩個老人吃到秋收了。
今次的事件也提醒了陳昊,是時候作出一些調整了。
隨着部落的手工業發展起來,手工業產品的價格就得下降,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所有的商品都是一開始時比較貴重,然後隨着技術的普及而慢慢降階。
藤製品的技術比較低端,被部落人學會後,所以就得降階。
而制漆、製鞋這些需要一定工業技術的產品就無需降階。
陳昊又瞭解過,製作這些技術產品的工人進賬了很多糧食,於是他便從他們之中把一部分的糧食收歸到自己的旗下作爲稅收,用於建設部落。
而石器的製造雖然不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但因爲製作石器比較花力氣和需要時間。
所以以石叔爲首的石器工人並沒有出現財政問題,他們的存糧也是中規中矩,陳昊乾脆就不收他們的稅了。
負責養殖的人員因爲畜牧業還沒有徹底爆發起來,所以他們的財政跟石叔一樣,陳昊也不收稅。
“唉,之前部落沒有發展起來,只是種田能產生多餘的糧食,我就收取農戶的糧食、捕魚人捕的魚作爲稅,因爲只有這兩樣物品在當時出現剩餘,可現在,部落方方面面都發展起來,之前的制度就有些不合適了,各行各業都需要進行整改。”
“幸好今日藤嫂提醒了我,不然部落的運作很快就會變混亂。”
“糧食是重要的物品,擁有足夠多的糧食,才能更好地管理部落。”
這個時候,陳昊想到了漢字的“稅”字。
這字拆解下來,便是代表穀子的禾,代表交換的兌。
媧氏族因爲種田技術的提高,而產生足夠多的可用於交換的糧食,自己爲了更好地協調部落內部的各種人員,而很自然地用糧食作爲“媒介”,正好跟這個“稅”字一樣。
在地籠發明出來後,就出現兩個男人爭奪一條魚的時候,部落的私有制就開始萌芽,當時陳昊當時將分配權攬在手中,以徵收魚的方式來開始讓大家認到識稅,在田地糧食得到豐收後,陳昊又以分配的方式,讓大家知道上交糧食的行爲也是稅。
接下來,陳昊就定製了稅制,其實主要是農業稅,就是農戶應該上交多少糧食。
而其它的像制漆、製鞋、製陶、養殖、捕魚等的非農產業就收歸爲部落所有,以僱傭的方式給製作的工人、養殖人員、捕魚人員發放糧食作爲工資,並按勞獎勵,由部落自負盈虧。
要將這種稅制實行,就得擁有足夠的存糧,可陳昊現在又沒有足夠多餘的糧食。
所以他打算等到秋收過後纔去慢慢實施稅制,並且明確地將非農產業收歸爲部落(自己)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