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君臣一心

劉備想讓諸葛亮代替自己會成都坐鎮,總攝朝政。

是的,是總“攝”朝政.就跟張太嶽的那個“吾非相,乃攝也”的“攝”是一個意思。

換句話說,劉備給了諸葛亮一人執掌成都朝政的權利,殺伐臧否,皆可自己決斷。

這個權利實在是太大了,大到龐統,黃權紛紛色變,而諸葛亮本身也是大驚失色,跪求劉備三思。

劉備卻只是笑了一下,親自攙扶起諸葛亮,說道,“你我君臣一心,何須如此?!”

這話是真心的。

劉備這個人吧,看人的眼光是極其毒辣的,對於諸葛亮,他是真的放心。

兩人相處了也已經有十年了,對諸葛亮的人品性格,劉備自認是非常的瞭解的。

如果說,龐統,法正,黃權等人,多少心裡還有點派系和集團利益在身的話,那麼諸葛亮,可以說是盡力的做到了一切以國事爲重。

這是劉備最欣賞,也最看重諸葛亮的地方,也是劉備敢把權利交給諸葛亮的最重要原因。

當然,某隻穿越土狗其實也有這樣的資質,但穿越土狗在做事上,遠不如諸葛亮思慮的那樣周全,而且有時候吧,個人喜好容易影響情緒.否則劉備其實也可以放權給張溪的。

劉備是暫時真的不想回成都去,一方面他確實想呆在長安,享受一下勝利的果實,另一方面,只有當他不在成都的時候,有些人才會跳出來,有些矛盾纔會激發出來,讓他看清楚接下來該怎麼辦。

但成都這地方,劉備也得承認,現在依然還是大漢的根基所在,這地方是絕對不能亂的,如果沒有文武雙全的重臣坐鎮,恐怕也不穩當。

而如今劉備麾下的的這些人裡面,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就是諸葛亮了。

黃權跟蜀中世家的關係太近,放回去肯定不適合,而龐統軍略長於政務,法正需要在漢中坐鎮,張溪.長安總得有個擅長理民撫軍的全才吧?!

也就只有諸葛亮,身份資歷夠,能力也強,肯定能壓制住成都城內的那些魑魅魍魎,同時還能順藤摸瓜的弄點動靜出來,敲打一些不安分的人,加強朝廷在成都的控制力。

這事兒,是方方面面的問題,不是諸葛亮,真做不好這些事兒。

至於放這個權,那也是因爲對象是諸葛亮,換成其他人,劉備也未必這麼大方。

諸葛亮這次回成都去坐鎮,如果沒有足夠的權利,很多手段他也施展不開,如果再不能自己決斷,還要劉備遙控指揮的話.長安離成都可是有千里之遙呢,有些事情根本來不及請示的。

因此,劉備纔會這麼痛快的給諸葛亮權利就是諸葛亮自己還有些含糊。

畢竟,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啊!

如今的諸葛亮,可不是那個經歷過夷陵之戰後萬事傾頹,不得不硬着頭皮自己上的諸葛亮。

雖然劉備出征的時候,諸葛亮一直是坐守後方,也有一定的治理權力,但很多事他還是要上報劉備,爭取劉備定奪的。

別的不說,就舉一個例子。

當年劉備打漢中之戰時帶走了時任蜀郡太守的法正爲軍師,而當時諸葛亮爲了穩定後方,想要任命楊洪爲新的蜀郡太守,他一樣要先打報告給劉備,得到劉備的同意後再任命楊洪爲蜀郡太守。

而如今呢,劉備放權,諸葛亮再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可以直接自己任命,只需要事後跟劉備報備一聲就可以了.這麼大的權利,諸葛亮是真的沒經歷過。

對於這個事情,諸葛亮始終是有些惴惴不安的,但劉備也有劉備的想法和概念,他不僅堅持了自己的決定,並且隔天就把假節的文書和節仗送到了諸葛亮的手裡。

順帶的,催促諸葛亮早點出發,早日抵達成都,主持朝政工作。

諸葛亮也沒辦法,只能是領命啓程,前往成都。

而諸葛亮前腳剛走,後腳劉備又下了一道詔令,招禮部尚書秦宓趕赴長安,主持祭典大禮。

劉備要挑選吉時,前往先漢皇帝陵寢,祭拜祖先。

這也是一件大事,同樣是政治意義非常重大的事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宣高着大漢再次興盛的標誌。

順帶的,劉備也是用這個事兒作爲藉口,暫時駐紮長安不歸。

畢竟,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嘛.祭祀從來就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從準備到真正祭祀,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

尤其是這麼重要的政治事件,不管劉備怎麼大搞特搞,都是屬於正常現象,一直滯留長安不歸,也是一個正當理由。

但這事兒對秦宓來說,卻有些喜憂參半。

喜的是,這種祭祀,必然是要名留青史的,而且如果大漢真的二次中興的話,那麼第一個舉辦這種祭祀的人,必然會被史冊所銘記。

而主持這樣祭祀,制定所有祭祀禮儀的人,必然會被天下公認爲大儒這是秦宓夢寐以求的事情。

前些年,隨着許靖的去世,蜀中乃至整個劉備集團,在文化方面就被魏吳兩地儒者所輕視堂堂一方勢力,連個知名儒者都沒有,還敢說什麼“禮儀之邦”麼?!

別提司馬徽啊,司馬徽就是一個招牌,一個吉祥物,而且他也沒有正式出仕劉備集團,而且就司馬徽那個年紀,什麼時候嚥氣都有可能。

當然,最重要的是,魏吳兩國的儒者這麼說,丟的不僅僅是季漢的臉,蜀中儒者的臉也一樣丟盡了。

但如果劉備真的找自己主持這樣的祭祀典禮,並且自己能出色的完成任務.如此禮儀盛事都能操辦了,誰還敢說大漢無大儒?!

到了那個時候,不管天下人內心怎麼想,至少在嘴上,也得把自己歸類於天下大儒裡.這是秦宓夢寐以求的事情。

但有喜,自然也有憂。

如今蜀中世家內部暗流涌動,想要聯合起來勸諫天子回京,這事兒秦家雖然沒有參與,但到底也是聽說了的。

畢竟,天子回京的話,對身爲蜀中世家一員的秦宓,也是有很大的好處,再加上他的官位之高,不可能沒人通知到他。

甚至,秦宓也希望天子能早日歸來.要遷都也可以,但至少不能是現在啊。

可如今天子一封詔書,卻把自己調去長安主持祭祀大典,很難說這裡面有沒有天子要斷絕蜀中世家們上奏通道的因素在裡面。

萬一天子舉辦完祭祀大典後,直接就宣佈遷都.那秦宓這個禮部尚書,到底是同意,還是反對呢?!

秦宓爲此很糾結,而蜀中世家們,則是更加的糾結。

如果只是單純的天子要祭祖,把秦宓調去長安,那蜀中世家也沒啥好說的,畢竟這屬於秦宓這個禮部尚書的本職工作。

但偏偏這個調離的時間點太讓人難受了。

諸葛亮剛剛從長安出發,還沒走到漢中呢,秦宓就被調去長安.這中間的二十多天時間裡,天知道天子是怎麼想的?!

難不成真的必須通過東州派來上達天聽?!

真要這麼做的話,就李嚴那個人的德行,他能便宜你了?!

爲此,蜀中世家們,再次在李氏的牽頭下,聚在了一起,商議一下對策。

“今秦尚書奉旨北上,以天子詔令而言,短期內必不可能迴轉京師天子之意如何,我等如何知之?!”李禹再次主持回憶,問道。

柳伸對此略作沉吟,說道,“李公倒也不必過分憂慮,中書令已奉旨回都,待其歸來,我等自然知曉。”

柳伸那意思,遷都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搞定的事兒,咱們沒有必要急於一時。

可楊家家主楊充聽不下去啊,微微皺眉,說道,“中書令雖然奉旨回都,然來意如何,我等未知也若其回都,乃是主持遷都事宜,又該如何?!”

楊充那意思吧,就是諸葛亮爲什麼回來,他們也沒有得到任何信息。

萬一諸葛亮回來是爲了遷都做準備的呢?!

畢竟,這可是諸葛亮。

諸葛亮在成都坐鎮多年,治政能力毋庸置疑,如果劉備要遷都的話,最合適操辦這些事情的人,必然是諸葛亮。

而如今成都私下暗流涌動,楊充也不相信劉備會對成都的情況一無所知.如果劉備真的無意遷都,只是打算在長安祭祖完畢後就班師回朝,那麼回來安撫蜀中世家的人,也應該是黃權,而不是諸葛亮纔對。

諸葛亮回成都,總給楊充一種非常不安的暗示。

這點,其實不只是楊充,甚至很多的益州世家們都是這麼認爲的。

原因也很簡單,這些益州世家們,已經被這幾十年紛亂的局勢和劉璋父子的放縱,給徹底慣壞了。

他們到現在,始終都認爲,不管是劉焉父子,還是劉備,想要治理好蜀中,就必須跟他們合作,遇到事情,就必須先跟他們商量着來。

如今一看劉備有意遷都,同時回來安撫他們的人還不是同爲蜀地人的黃權.這讓他們有些接受不了了。

楊充其實還好,楊家能混到如今的地位,他的哥哥楊洪還能成爲蜀郡太守,說明楊家在這一代,還算是能識時務的一代,雖然着急,但終究沒有慌亂。

而李禹和柳伸兩人,本身就是才能出衆,同時也是執掌偌大家族多年,都是沉得住氣的主。

但有些沉不住氣的人,可就沒有那麼好的耐心了。

“天子不知輕重,豈有久離國都不歸之理我等身爲人臣,當力諫之纔對!”張參突然的站起來,慷慨激昂的說道。

李禹有點無語的看着這人腦子不好使就算了,怎麼身份認知都出現了問題?!

你們張家算哪門子劉備的臣子?!

沒記錯的話,我們李家分支還有個庲降都督李恢,武陵司馬李球出仕,柳家也有柳隱從軍,楊家的楊洪如今正式蜀郡太守.伱們張家有哪個子弟出仕大漢了?!

好吧,就算你臉皮厚,但問題是

“張公以爲,當如何諫之?!”李禹沉吟了一下,問道。

張參那個一臉得意的看看在場衆人,然後得意的說道,“我家三房小子,與漢嘉太守黃元有舊,而黃元又素來與中書令不睦,今天子滯留長安不歸,中書令獨身南下卻又不知來意,莫不如”

得,明白了!!!

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821章 主帥對決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1232章 勸降司馬懿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467章 涼州人選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1051章 戰略第335章 徐庶在行動第739章 私宴第427章 人情交換第915章 增援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722章 東吳有變第146章 回府第662章 張溪罵陣第917章 談判條件第151章 趙累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45章 初成第457章 換將第870章 夜襲第1233章 孫權的壓力第424章 中軍突擊第49章 大勝第1026章 張飛衝陣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77章 練兵衝突第683章 影響第144章 張機第1104章 鬱悶的曹肇第1159章 分工第205章 局勢變化第592章 變小心的馮習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256章 鍊鐵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984章 聯姻第489章 閒着容易出事兒第740章 諸葛的苦衷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800章 郭淮的疑慮第152章 魚鱗圖冊第905章 同行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583章 搶時間第1051章 戰略第653章 進兵策略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1193章 蒼山嶺之戰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516章 長安的應對第98章 劉表病重第207章 好事連連第557章 冒險還是保守第9章 寇封第47章 曹仁第1092章 共議第401章 突襲第158章 送犁第137章 中箭第980章 張昭的態度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1088章 遭遇顛倒第918章 商議四伐第505章 陳倉守將第455章 張郃摸魚第78章 開始練兵第981章 搖擺的孫權第368章 分兵第43章 輸了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777章 來者可是第1166章 戰略制定第821章 主帥對決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816章 曹叡的決斷第547章 逃命第601章 柳隱的壓力第275章 成都來信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82章 蒙衝第184章 南郡異動第208章 雒城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881章 關羽的異常第855章 潼關之戰(十)第189章 置地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319章 劉璋的選擇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163章 確定身份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600章 包抄後路第393章 曹魏的反應第875章 司馬昭的誤判第194章 示範區
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821章 主帥對決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1232章 勸降司馬懿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467章 涼州人選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1051章 戰略第335章 徐庶在行動第739章 私宴第427章 人情交換第915章 增援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722章 東吳有變第146章 回府第662章 張溪罵陣第917章 談判條件第151章 趙累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45章 初成第457章 換將第870章 夜襲第1233章 孫權的壓力第424章 中軍突擊第49章 大勝第1026章 張飛衝陣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77章 練兵衝突第683章 影響第144章 張機第1104章 鬱悶的曹肇第1159章 分工第205章 局勢變化第592章 變小心的馮習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256章 鍊鐵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984章 聯姻第489章 閒着容易出事兒第740章 諸葛的苦衷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800章 郭淮的疑慮第152章 魚鱗圖冊第905章 同行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583章 搶時間第1051章 戰略第653章 進兵策略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1193章 蒼山嶺之戰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516章 長安的應對第98章 劉表病重第207章 好事連連第557章 冒險還是保守第9章 寇封第47章 曹仁第1092章 共議第401章 突襲第158章 送犁第137章 中箭第980章 張昭的態度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1088章 遭遇顛倒第918章 商議四伐第505章 陳倉守將第455章 張郃摸魚第78章 開始練兵第981章 搖擺的孫權第368章 分兵第43章 輸了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777章 來者可是第1166章 戰略制定第821章 主帥對決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816章 曹叡的決斷第547章 逃命第601章 柳隱的壓力第275章 成都來信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82章 蒙衝第184章 南郡異動第208章 雒城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881章 關羽的異常第855章 潼關之戰(十)第189章 置地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319章 劉璋的選擇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163章 確定身份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600章 包抄後路第393章 曹魏的反應第875章 司馬昭的誤判第194章 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