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墨學(二)

終於驚動了學宮。

正常的消息傳播是不會傳這麼快的,就算因爲新年到來,家住齊國的商賈帶回去了關於墨術的消息,但也不至於這麼快就驚動孟軻這位天下大學閥。而且還有當世墨學宗師尹文。我估計這個結果,多半是朱氏忍不住了,在暗中推波助瀾。

樑成對於這個消息是最興奮的:“夫子,咱們走吧!”在他心目裡,稷下學宮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地方。在南郭淇等人看來,陶邑還沒站穩腳,何必那麼着急去齊國呢。而且大冬天的,大雪封路,寒冰塞川,不是已經都說好了明年開春再走麼?

我放任他們去爭論,反正一家人不怕吵。我已經追加了一條墨法:墨者不與外人爭辯。若是有心求教墨學的,傾自己所知予以教育,但不可以與外人爭辯。

“辯本就是子墨子爲了讓門人更深瞭解墨義而採用的手段,這種手段只能在內部用,一旦與外人爭辯,就違背了更高的墨義原則‘非攻’。語言也是一種攻擊。”我道。

衆人諾諾,唯有樑成提出了“尚同”的問題。

墨子在“尚同”的問題上立場明確,百姓必須與長官意志相同,長官與諸侯意志相同,諸侯與天子意志相同,最後大家和天的意志相同。尚同可以說是兼愛的基礎,如果不同,則兼愛就是水中花鏡中月。

“子墨子只是提出了總綱,”我道,“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所以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對外要求同存異,現在內部統一意識。若是墨者之間都不統一,和談天下大同?”所以我在墨者內部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在討論過程中可以各抒己見,一旦形成決議就必須同一而行。

一般來說,他們民主,我來集中。

現在是他們民主的時候,我一言不發。他們一天討論不出結果,我就等一天。我是想等到春暖花開再去臨菑的,但又不能壓迫樑成的積極性,只能如此。

好在衛國那邊幫我解了燃眉之急。

有許多人在學習了墨學之後,感覺鄭藝嚴無咎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求知慾了,在過完年之後就結伴趕來陶邑,希望能夠跟隨我繼續學習。

的確,對他們來說,現在已經是新的一年了。

黃河下游的周室與同姓諸侯國,如韓、魏、衛都是以十一月,也就是子月爲歲首。子月朔日就是新年元旦,稱爲周正。楚國雖然一早就與周室分庭抗禮,不過鑑於對子商的厭惡,也採用的周正。

宋國是周室的國賓之國,繼承的商後室宗廟祭祀,所以行的是商正,以十二月爲歲首。齊國不知道爲什麼也是行商正,師父沒跟我說過。

秦、趙是夏後室的故地,所以分晉之後不再使用周正,而行夏正,以一月爲歲首。

理論上來說,一個行商若是跑得快點,一年之中可以過三次年。

所以衛國的學子們興奮地過完了年,跑到陶邑一看,這裡還在準備過年。

既然人多了,需要準備的東西也就多了。於是去齊國的事自然就擱置下來,我也開始戊日講學,上午講墨義,下午將墨術。各一個小時,散學之後自己去複習,並且要學習擊劍。

現在龐煖應該已經到了燕國,不知道他們在那裡過得怎麼樣。因爲見識過了他的劍術,我總覺得朱氏幫我找來的劍士有些不入流,只好當做給孩子們鍛鍊身體的體育活動。

樑成見一時半會的確難以啓程去齊國,便也不再堅持了。他現在也迷上了講學,非但講小學,還對教育大學頗有興趣。加上下面也有學子說十日一講太漫長了,所以我讓樑成在甲日開講,這樣戊日的時候還可以順便回答他們的疑惑。

樑成的口才不錯,對於墨義的瞭解也比其他墨者強,屬於知識分子出身的墨者,與那些追隨者很容易產生共鳴。我旁聽了兩次之後,也就不去管他了,把精力放在了研讀《墨子》和《論語》上。去了齊國勢必會與孟軻發生爭論,要是能用孔丘的話打他耳光就更好不過了。

陶邑的生活比濮陽更優渥,甚至到了頓頓肉食的地步。樑成曾對這種情況表示擔憂,但是人家既然送來了,總不能往外扔吧?

我提出了以工代賑,共濟會發動國人捐款捐物,組織人力趁着冬天挖掘水渠,疏浚河道,絲毫沒有民怨的解決了政府應該辦的事。當然,陶邑的地方政府和朱氏的私產一樣。這筆錢我當然也不會讓政府白得好處,過年的時候當地政府給每個共濟會家庭都送去了一筆年金,數量不多,討個口彩。一時間陶邑大治,驚動了宋王。

見到宋王的使者時,我決定還是早點離開陶邑算了。現在的宋王就是史上鼎鼎有名的“桀宋”,宋康王。嚴格說來,他纔是第一個將國君的位置禪讓給兒子,自己稱主父的人。不過他比趙雍強的是,他在不滿意兒子之後,又把國君的位置奪回來了,兒子也被他流放去了國外。

桀宋兩個字就可以看出他的地位。這個詞並不是說“像桀一樣的宋王”,而是暗指他已經取代了他老祖宗“紂”的地位,能夠和桀相提並論了。雖然市井傳聞很多,不過比較靠譜的就只有他把裝了牛血的皮袋挑起來,用弓箭射,並且派人鞭笞大地——所謂射天笞地。

我覺得這更像是個精神病人。

不過宋國在他手裡也有點中興的氣象。在孟嘗君帶着諸侯聯軍攻打函谷關的時候,宋王偷襲了齊國,搶了六座城。孟嘗君當然不幹,回頭的時候卻又被他打敗了。燕國以爲宋國經此一戰會削弱,想來佔便宜,結果被打回老家。魏襄王表示這麼做不厚道,想出兵教育他,又怕蹈齊燕後塵,所以拉上楚國。結果宋國一挑二,打退了兩國聯軍之外還搶了兩座城。

這都是前兩年的事,若是再往遠說,他還滅了滕國,那可是文王之子的封國。

如此顯赫的戰功,諸侯心服口服,稱他“五千乘勁宋”。

“他可是搶了自己舍人妻子的暴君。”我對使者道,“我怎麼會去見他呢!”

宋王搶了舍人韓憑的妻子,這個故事流傳得比較廣,但是漏洞百出,我並不是很相信。不過看這位使者的反應,讓我不由懷疑確實是真的——他居然羞愧而出。讓一國國君的使者羞愧總是不好的,所以我讓南郭淇他們抓緊時間收拾東西,發出遷徙通告,我們要儘快離開宋國,前往齊國。

“尹文子是墨學前輩,讓他們久等是我的罪過。”我對衆人說。

於是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

同時我也知會了朱氏,讓他們在宋國的人幫我穩住宋王……我可不想還沒成爲鉅子就得罪一個有精神問題的暴君。

這一天,厚厚的雲層不知被那股風吹得無影無蹤,空氣中的寒意在冬日之陽的溫暖下有所緩解。人和牲口都噴着濃密的水汽,裸露在外的耳鼻被凍得通紅。有幾個有錢人家的孩子戴着口罩和耳罩,袖着雙手坐在車上準備出發。

我帶上手套和頭盔,翻身上了流馬,衝來送行的國人行禮告別,一蹬車輪一騎當先衝了出去。車輪上已經釘了防滑釘,使我能在冰雪中行進。

事實證明我多慮了……雖然天比較冷,但還沒到結冰下雪的程度。這個時代的中原,一年能下一兩場雪就算是多的。偶爾地上能有積雪,就足夠歌舞慶祝了。不過冬天趕路還是和夏天趕路一樣痛苦。寒風割面,飲食無着,一羣人搓着手跺着腳圍着一堆篝火卻沒有一點溫暖的感覺。

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本性。有人畏懼了,有人抱怨了,有人依舊興致高昂,但是所有人都在成長,抱怨的不抱怨了,不抱怨的坦然接受了。畏懼的不畏懼了,不畏懼的勇敢衝在前面了。

在最艱難的時候,隊伍裡響起了一個嘔啞嘲哳的聲音:

“棠棣之花,鄂不輝輝,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野聚矣,兄弟相尋。”

……

一遍,兩遍。

一個聲音,兩個聲音。

所有人都唱起了這兩段歌,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雄壯整齊的聲音。聲音穿透了寒風,讓人熱血沸騰。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跟這麼一羣人在一起,我終於理解了當年站在守城第一線的墨家子弟,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身後的城池,更有一份濃濃的兄弟情義。

終於,我們踏上了薛邑的土地。

迎接我們的人並不友好。他們手裡端着劍,身穿最近從趙國流行開來的劍士服,披散頭髮,有的還裸露出手臂上的紋身。

我並不是很奇怪會發生這種事,因爲這塊土地是孟嘗君父子兩代人的封地。孟嘗君遍天下的收羅雞鳴狗盜之輩,然後給他們娶妻,養活他們,讓他們住在薛城繁衍後代。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忠於誰,但是他們對孟嘗君惟命是從。

兩百年後,將有一位對於我來說是後世史學家的人路過這裡,感嘆道:“這片土地上全都是暴徒和刁民,孟嘗君真他媽幹了好事啊!”

這位後世史學家名叫司馬遷,我看到這些刁民暴徒的剎那,腦中浮現出這位黑鬚飄飄的儒雅史家罵人的情形。

第76章 喋血沙丘(二)第147章 奪城(三)第227章 迴歸(三)第232章 總爲浮雲遮望眼(二)第190章 處士(二)第188章 報仇(四)第1章 相府第66章 借刀殺人(二)第269章 這是要天下伐齊了麼?(二)第278章 天下伐齊和我的見聞(一)第126章 撤離第198章 定身封(一)第13章 秦王和宣太后第246章 先打了再說(二)第147章 奪城(三)第24章 士師(四)第169章 兼收(三)第193章 崩塌(二)第197章 九尾(三)第171章 兼收(五)第10章 諍臣第88章 夢蝶(二)第279章 天下伐齊和我的見聞(二)第42章 敵友(三)第175章 牽引(四)第80章 喋血沙丘(六)第72章 沙丘大朝(三)第141章 陣中(五)第266章 今非昔比的趙國(一)第212章 又見故人來(三)第261章 封君與成婚(二)第215章 賢良淑惠的王后(三)第53章 安陽君(二)第53章 安陽君(二)第117章 墨社(七)第29章 間諜(一)第170章 兼收(四)第151章 故里(三)第129章 新城(一)第89章 墨徒(一)第80章 喋血沙丘(六)第192章 崩塌(一)第141章 陣中(五)第12章 可怕的秦國第39章 眼線(三)第67章 借刀殺人(三)第30章 間諜(二)第12章 可怕的秦國第275章 我們也行動吧(一)第89章 墨徒(一)第214章 賢良淑惠的王后(二)第1章 相府第256章 曲阜之會(三)第113章 墨社(三)第258章 秦國的震怒(二)第185章 報仇(一)第273章 伐齊之前(三)第273章 伐齊之前(三)第41章 敵友(二)第21章 士師(一)第7章 娛樂活動第106章 墨學(四)第78章 喋血沙丘(四)第139章 陣中(三)第192章 崩塌(一)第227章 迴歸(三)第55章 邯鄲六月(一)第145章 奪城(一)第197章 九尾(三)第107章 墨學(五)第133章 信陵(一)第81章 武靈悲歌(一)第135章 開戰(一)第43章 大司寇(一)第242章 下手(一)第71章 沙丘大朝(二)第240章 我與趙成不得不說的故事(二)第230章 農家(三)第250章 大軍出發(三)第33章 不世名將(一)第226章 迴歸(二)第258章 秦國的震怒(二)第115章 墨社(五)第116章 墨社(六)第144章 小吏(三)第47章 問鬼神(二)第223章 回國(二)第90章 墨徒(二)第55章 邯鄲六月(一)第263章 封君與成婚(四)第253章 摧枯拉朽(三)第201章 年尾(一)第163章 司徒(四)第230章 農家(三)第52章 安陽君(一)第232章 總爲浮雲遮望眼(二)第225章 迴歸(一)第210章 又見故人來(一)第244章 下手(三)第179章 狐影(三)
第76章 喋血沙丘(二)第147章 奪城(三)第227章 迴歸(三)第232章 總爲浮雲遮望眼(二)第190章 處士(二)第188章 報仇(四)第1章 相府第66章 借刀殺人(二)第269章 這是要天下伐齊了麼?(二)第278章 天下伐齊和我的見聞(一)第126章 撤離第198章 定身封(一)第13章 秦王和宣太后第246章 先打了再說(二)第147章 奪城(三)第24章 士師(四)第169章 兼收(三)第193章 崩塌(二)第197章 九尾(三)第171章 兼收(五)第10章 諍臣第88章 夢蝶(二)第279章 天下伐齊和我的見聞(二)第42章 敵友(三)第175章 牽引(四)第80章 喋血沙丘(六)第72章 沙丘大朝(三)第141章 陣中(五)第266章 今非昔比的趙國(一)第212章 又見故人來(三)第261章 封君與成婚(二)第215章 賢良淑惠的王后(三)第53章 安陽君(二)第53章 安陽君(二)第117章 墨社(七)第29章 間諜(一)第170章 兼收(四)第151章 故里(三)第129章 新城(一)第89章 墨徒(一)第80章 喋血沙丘(六)第192章 崩塌(一)第141章 陣中(五)第12章 可怕的秦國第39章 眼線(三)第67章 借刀殺人(三)第30章 間諜(二)第12章 可怕的秦國第275章 我們也行動吧(一)第89章 墨徒(一)第214章 賢良淑惠的王后(二)第1章 相府第256章 曲阜之會(三)第113章 墨社(三)第258章 秦國的震怒(二)第185章 報仇(一)第273章 伐齊之前(三)第273章 伐齊之前(三)第41章 敵友(二)第21章 士師(一)第7章 娛樂活動第106章 墨學(四)第78章 喋血沙丘(四)第139章 陣中(三)第192章 崩塌(一)第227章 迴歸(三)第55章 邯鄲六月(一)第145章 奪城(一)第197章 九尾(三)第107章 墨學(五)第133章 信陵(一)第81章 武靈悲歌(一)第135章 開戰(一)第43章 大司寇(一)第242章 下手(一)第71章 沙丘大朝(二)第240章 我與趙成不得不說的故事(二)第230章 農家(三)第250章 大軍出發(三)第33章 不世名將(一)第226章 迴歸(二)第258章 秦國的震怒(二)第115章 墨社(五)第116章 墨社(六)第144章 小吏(三)第47章 問鬼神(二)第223章 回國(二)第90章 墨徒(二)第55章 邯鄲六月(一)第263章 封君與成婚(四)第253章 摧枯拉朽(三)第201章 年尾(一)第163章 司徒(四)第230章 農家(三)第52章 安陽君(一)第232章 總爲浮雲遮望眼(二)第225章 迴歸(一)第210章 又見故人來(一)第244章 下手(三)第179章 狐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