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糧食危機(上)

文天祥等人在上書房一等就是兩個時辰,感到非常惱火,別的不說,現在這種危急時刻謝道清居然出來搗亂,白白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罪過實在是太大了。他們無一不是事務纏身的人,軍國之事多得忙都忙不過來,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關係着南宋的命運,寶貴的時間給謝道清如此浪費,任誰心裡也不會好受。只是他們礙於做臣子的本份,纔沒有表達出來,心急的高達都不知道在上書房裡走了多少圈了。

正在文天祥他們焦慮不安的時候,李雋進來了,身後還有一個光頭和尚,正是明霞大師。

“這位是明霞大師。”李雋爲明霞大師介紹起來。

李雋這人新奇的想法太多,多得讓文天祥他們都來不及接受,他們對李雋的評價是淵深若海,深不可測。這次他就更厲害了,居然帶了一個光頭和尚來參加御前會議,這可是史無前例的事情,就是翻遍歷史書也是找不到,可以說是驚世駭俗之舉了,文天祥他們驚訝得下巴都差點掉下來了。

心急的高達馬上就反對道:“皇上,你怎麼讓一個和尚來參加這種規格的御前會議,這不是胡鬧嗎?也太太太兒戲國事了。”要是眼神可以殺人的話,明霞大師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高達他們有這樣的反應,李雋是一點也不奇怪,示意他們坐下,道:“高將軍不要亂說,學有專精,人各有其能,這用人嘛自然是要因人而用之,不能一概而論之。明霞大師,請坐。”端過一張椅子。

“謝皇上。”明霞大師向文天祥他們施過禮,道個罪才坐了下來。

李雋坐下來,緩緩道:“明霞大師精通梵文,瞭解身毒國的風土人情,因而,我決定身毒就由明霞大師協助宜中他們。明霞大師早年到過身毒,對身毒很是瞭解,有大師協助你們將事半功倍。大師有道高僧,急於國難,願意隨商隊去身毒,當翻譯。”

文天祥等人方纔明白爲什麼李雋會帶明霞大師來參加這種規格的御前會議了,心想李雋用人真的是“不拘一格”,人盡其才,居然連和尚都派上了用場。

驚訝之餘又很是佩服,文天祥道:“皇上聖明!唯纔是舉,大宋之福!百姓之福!”

高達他們連連點頭,表示贊同文天祥的說法。

李雋要求培養翻譯人才這一思想給很好地給執行,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翻譯人才。同時,也爲日後“大宋外國語學院”的創建打好了基礎。外國語學院裡最爲亮麗的風景線就是以明霞大師爲首的一羣光頭和尚教授梵語,這成爲一段佳話。

“你們要記住一點,對外交流、貿易要做到機智靈活,不要墨守成規,能靈活處理的就靈活處理。”李雋一臉嚴肅地賜予真言。

這話的意思表面上聽起來是在說處理事情時要靈活,實際上的意思是說在對外貿易中腦樸就坑,能佔便宜就佔便宜,能佔多少就佔多少。李雋很有修養,說得很有技巧。

文天祥,陳宜中,陸秀夫,趙良淳,明霞大師他們萬萬想不到溫文爾雅的李雋居然還有這麼一副商人本質,忍住心中的好笑點頭稱是。

心直嘴快的高達笑呵呵地說:“皇上,你說得太對了,有便宜不佔也太坑自家了。”文天祥扯了一下高達的袖口,便個眼色,高達忙改口說:“咱華夏是禮儀之邦,自然是公平對待,公平對待。”

他的表演真的成了欲蓋彌彰,李雋忍不住莞爾,文天祥他們也是相顧微笑,明霞大師不停地口喧佛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李雋凝思了一下,接着道:“自古以來,富饒的江南是天然的糧倉,堅壁清野以後,大部分將成爲無人地區,不僅得不到足夠的糧食,反而成爲一個包袱。連年戰爭,朝庭糧食儲備早就消耗得七七八八了,再出現大規模的難民,必然要鬧糧荒,糧食就成爲頭號難題。我思慮再三,來年的糧食只好從南方,主要從閩越地區和珠江三角洲調運糧食,解決危機。陳宜中,陸秀夫,你們到了以後,要抓好糧食生產,做好南糧北運的準備工作。”

“臣遵旨。”陳宜中和陸秀夫領旨。

這是高屋建瓴,真正意義上的遠見卓識,就算是眼光獨到之人也不見得能提前想到,文天祥佩服之極地道:“皇上深謀遠慮實是讓人欽佩。珠江三角洲土地肥美,固然是天然的糧倉,由於地處嶺南之地,自古人口稀少,沒有足夠的人開墾荒地,致使良田無人耕種。臣以爲,可以把難民向珠江三角洲疏導,在朝庭的幫助下,讓他們生產自救,如此一來,既可以穩定社會治安,又給朝庭解決了安置難民的難題。”

李雋不得不讚嘆文天祥什麼事都想到頭裡去,點頭道:“履善所言,我同意,我也是這個意思。我打算,政府發給耕牛,生產工具,頭三年都不收稅,第四年起開始實行十一稅。我還打算,撥出一百萬兩銀子成立一個糧食收購基金,收購富餘糧食,用保護價格收購。如此一來,豐年,不會因爲糧食大視邙減少收入。欠年,可以把收購的糧食出售,平抑糧價,不致於糧價飛漲。”

以保護價收購糧食,來平衡糧價,歷朝歷代都推行過,由於種種原因,百姓得到的實際好處有限。李雋採取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使得這一措施很好地執行,使得無數的百姓受益。

趙良淳站起來道:“皇上,朝庭正值多事之秋,最缺的就是銀子,要是撥出一百萬兩銀子,恐怕無法支付軍餉,應付眼前局勢,還請皇上三思。”

陳宜中,文天祥,陸秀夫和高達深表贊同,點頭道:“是啊。皇上,趙大人所言有理,還請皇上三思。”

對於這點,李雋早就深思熟慮了,道:“這事,我計算過了。要是按照以往來推算,趙卿所言確爲至理。現在,朝庭辦了賈似道充公了五百萬兩銀白銀,可以應急。海外貿易開展得好,可以得到很多銀兩,再加上賦稅,支撐三兩年不會有問題。”

文天祥等人雖認爲李雋講得有理,仍是不能贊同。陳宜中奏道:“皇上,朝庭收稅,歷來是十稅五,臣以爲十稅其一太輕,十稅其二方可,還請皇上准奏。”

李雋不無遺憾地道:“歷朝歷代,增加財政收入的主要方法就是提高稅率,這是個誤區。糧食的產量是如此之低,實在是讓人痛心,貧瘠的土地畝產量不足百斤,良田也不過三四百斤,老百姓本身就吃不飽,要是稅率再提上去的話,無異於雪上加霜。你們都知道,在大宋那些貧窮的地方,有很多女人是靠喝粥渡日的,爲了一家人的活路,她們不得不忍受這種痛苦,把糧食省下來給漢子吃,漢子吃飽了纔有力氣幹活,才能支撐家庭。高稅率就是這一悲劇的催生物。”李雋站起身來,大聲宣佈:“我決不允許這種悲劇重演。”

李雋讀史至此,每每掩卷長嘆,爲那些婦女的悲慘生活流淚,現在,自己有這個機會,可以爲她們不再餓肚子做一點事,他是不會放過的。

李雋的話擲地有聲,又悲天憫人,讓人悚然動容,陳宜中,文天祥,趙良淳,高達,陸秀夫等人知道李雋所言不虛,忍不住嘆息,臉露悲慼之色。

明霞大師不停地喧着佛號,不知道說了多少聲“阿彌陀佛”。

第60章 席捲淮西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32章 大都風雲(上)第63章 再接再勵第59章 長江水道第28章 連環計第50章 攻佔松江第46章 郭侃之謀第26章 天津登陸戰(下)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62章 焦山水戰第11章 百姓擁戴(上)第14章 糧食危機(中)第18章 重慶戰役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53章 黃河上的較量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15章 新式科技(上)第68章 宮闈秘情第15章 新式武器(下)第21章 議和(上)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56章 東線圍殲戰第72章 重拾民心第30章 衝冠一怒(上)第73章 圍殲郭侃(上)第54章 郭侃入伏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結束感言第28章 連環計第44章 南洋賓服(下)第44章 喜慶春節(上)結束感言第42章 遠洋艦隊第22章 議和(下)第52章 伏兵四起第20章 生財之道第61章 直搗汴京第46章 異軍突起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1章 政治黑手第22章 淮西兵變(中)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84章 首戰日本第75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41章 御駕親征第42章 遠洋艦隊第53章 黃河上的較量第62章 大獲全勝第69章 運籌幃幄第26章 天津登陸戰(下)第41章 御駕親征第65章 會師汴京第57章 郭侃受命第40章 針鋒相對第4章 威懾羣臣(下)第80章 元太子真金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18章 重慶戰役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15章 新式科技(中)第12章 軍事學院第47章 火燒碭山第2章 幕後主使第24章 全民教育第70章 清風子的手段第23章 特種作戰(上)第87章 第二戰場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43章 南洋賓服(上)第50章 懲漢奸詔第26章 揚州會戰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7章 貴妃柔情(中)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52章 伏兵四起第33章 計中計第43章 埃及蘇丹第90章 忽必烈之死第53章 黃河上的較量第64章 馳援江南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65章 會師汴京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30章 衝冠一怒(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下)第4章 威懾羣臣(上)第42章 遠洋艦隊第24章 全民教育第68章 合圍汴京第25章 臨安血戰(上)第31章 新技術(下)第1章 龍騰萬里(下)第52章 伏兵四起第18章 重慶戰役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67章 另類研究第6章 斷然收網
第60章 席捲淮西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32章 大都風雲(上)第63章 再接再勵第59章 長江水道第28章 連環計第50章 攻佔松江第46章 郭侃之謀第26章 天津登陸戰(下)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62章 焦山水戰第11章 百姓擁戴(上)第14章 糧食危機(中)第18章 重慶戰役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53章 黃河上的較量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15章 新式科技(上)第68章 宮闈秘情第15章 新式武器(下)第21章 議和(上)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56章 東線圍殲戰第72章 重拾民心第30章 衝冠一怒(上)第73章 圍殲郭侃(上)第54章 郭侃入伏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結束感言第28章 連環計第44章 南洋賓服(下)第44章 喜慶春節(上)結束感言第42章 遠洋艦隊第22章 議和(下)第52章 伏兵四起第20章 生財之道第61章 直搗汴京第46章 異軍突起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1章 政治黑手第22章 淮西兵變(中)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84章 首戰日本第75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41章 御駕親征第42章 遠洋艦隊第53章 黃河上的較量第62章 大獲全勝第69章 運籌幃幄第26章 天津登陸戰(下)第41章 御駕親征第65章 會師汴京第57章 郭侃受命第40章 針鋒相對第4章 威懾羣臣(下)第80章 元太子真金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18章 重慶戰役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15章 新式科技(中)第12章 軍事學院第47章 火燒碭山第2章 幕後主使第24章 全民教育第70章 清風子的手段第23章 特種作戰(上)第87章 第二戰場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43章 南洋賓服(上)第50章 懲漢奸詔第26章 揚州會戰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7章 貴妃柔情(中)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52章 伏兵四起第33章 計中計第43章 埃及蘇丹第90章 忽必烈之死第53章 黃河上的較量第64章 馳援江南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65章 會師汴京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30章 衝冠一怒(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下)第4章 威懾羣臣(上)第42章 遠洋艦隊第24章 全民教育第68章 合圍汴京第25章 臨安血戰(上)第31章 新技術(下)第1章 龍騰萬里(下)第52章 伏兵四起第18章 重慶戰役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67章 另類研究第6章 斷然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