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皇帝親征,太子監國是應有之意,然而這對於剛剛到達弱冠年齡的胤礽卻是第一次。他奉康熙旨意學習政務已經有相當時間了,雖然康熙有時候也讓胤礽代批一些摺子,可是康熙之後一定會再評點一番,碰到要緊事,更是事先需要稟報康熙而後處置,這讓胤礽不由得生出些“這太子當的太爺窩囊”的想法。這回康熙要御駕親征,諾大的一個紫禁城,自己就變成了當家作主之人,怎能讓他不興奮呢。
胤礽心中一片澎湃,他努力抑制了一下自己激動的情緒,道:“兒臣明白皇阿瑪的苦心,兒臣一定不辜負皇阿瑪的囑託。”
康熙讚許地點了點頭,道:“朕以佟國維,馬齊爲輔政大臣。他們都是勳戚,又久在上書房六部行走,熟知政務,你遇事要多聽他們的意見。”
wωω▲TTKΛN▲¢o
胤礽此時卻莫名其妙地多了一句嘴,道:“兒臣此次監國,深感責任重大,佟國維,馬齊兩位兒臣自然要倚重,只是此番皇阿瑪出征,兩位重臣文治之能雖然出衆,于軍務上卻顯單薄。糧草後勤之事,索額圖頗爲熟稔。兒臣是否可以其同爲輔政,以策萬全?”
康熙沉吟了一下,沒有說話。胤礽猛得意識到自己剛纔太過魯莽,讓他恨不得煽自己幾個大耳刮子,這不是指明瞭索額圖是*嗎?
過了一會,康熙面上還是淡淡地微笑,絲毫看不出一點慍色,道:“索額圖朕還是帶在身邊,他多次和葛爾丹,羅剎國打交道。這次出征,朕也頗有倚重他之處。你若是有什麼問題,不妨多問問佟國維,他是朕用出來的,上過戰陣之人,必能襄贊於你。”
胤礽不敢再多說什麼,便泱泱地告退了。
康熙待胤礽步出殿外,臉上頓時浮現出一片陰沉之色。
不幾日,理藩院司官商南多爾濟的一張緊急夾片被理藩院侍郎文達地道了御前。上奏報說:葛爾丹兵馬已於去年十一月初五日以前到達塔米爾之北齊勞圖河,兵四營,三萬人。並於五六月間沿克魯倫河而下,進逼昆都伯碩克圖,車臣汗,土謝圖汗,喀爾喀蒙古。且葛爾丹秘密聯繫羅剎國使臣基比列夫,要求羅剎沙皇派軍與之會合共同攻擊。
康熙接報大怒,當即着調科爾沁,喀喇沁蒙古旗兵一萬,駐防陰山一線,並調直隸兵壹千,宣化鎮兵六百,藤甲兵壹千,內外火器營兵兩千隨聖駕親征。以裕親王福全爲撫遠大將軍,皇長子胤禔副之,領八旗綠營兵三萬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爲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札副之,領軍兩萬,出喜峰口。內大臣佟國綱,索額圖參贊軍務,出人意料的是,革員明珠居然也被康熙特旨隨軍。
胤禛也接到聖諭,要其統領內火槍營,與費揚古隨扈聖駕中軍,七月十六日啓程。胤禛抽了個空,去見了一次戴鐸,他到底是第一次出征,心裡多少有點忐忑,想去討個章程。
戴鐸尋思了片刻,道:“四爺,以戴鐸所見,四爺上次給皇上的摺子得了一個大彩頭,這纔有了皇上讓四爺統領內火器營的續文。目下戴鐸於此次出征之糧草有一良策,請四爺即刻呈於皇上,這既合了四爺先前專心後勤的心思,還可爲四爺在功勞簿上再記一筆。爺將兵時間尚短,是否能夠成軍一戰,尚未可知。不若揚長而避短,領軍於外,莫若輔弼於內啊。”
胤禛細細地咀嚼着戴鐸的這一番話,突然展顏一笑,道:“戴先生未雨綢繆,這一片心意,若是胤禛不受,倒顯得胤禛矯情。如此,胤禛先謝過了。摺子稍後待胤禛謄寫之後就呈給皇阿瑪。至於先生所擔心之事,胤禛瞭然於胸。只是這次,胤禛倒是頗有些信心,內火槍營此次必然能大放異彩。”
戴鐸微微笑道:“既是如此,戴鐸預祝四爺馬到成功。”
胤禛突然想起明發的聖諭之中關於明珠的一筆,便問道:“皇阿瑪特諭明珠隨軍,先生以爲這是爲何?明珠已是革員一名,且素來不見長於軍務,皇阿瑪如此安排,可有深意?”
戴鐸不加思量,答道:“皇上親征,太子必然監國。索額圖,太子一黨,權傾本朝,皇上調索額圖參贊軍務,就是要把他控制在身邊,這便表明皇上實際上並不放心太子。而皇上此番選取的輔臣,佟國維,馬齊是也。佟國維,親的是四爺您,而馬齊,無黨無派,由他們看着太子,皇上才安心。至於明珠,這位大阿哥的親舅舅,雖然倒臺,然其門生故舊朝中不在少數。況且此次,大阿哥被委以重任,統率重兵,遊弋於聖駕左翼,若是明珠與他兩相聯合,一內一外,太子豈不危矣。所以皇上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把明珠帶在身邊,也就不怕他做竓了。”
胤禛苦笑了一聲,不再多言了。誰知道這次康熙把自己帶在身邊,動的又是什麼腦筋呢。
告別了戴鐸,胤禛匆匆趕回宮中,迎面就碰到了太子,胤禛循例請了個安,就見太子熱情非常,以便扶着胤禛起身,一邊道:“四弟,軍中辛苦了。瞧你現在又黑又瘦的,真讓二哥心疼。”
胤禛一邊鄙夷太子的虛情假意,卻又不得不也虛與委蛇道:“有勞太子掛心了。胤禛經過這些日子的歷練,自己感覺身子骨強健了不少。”
太子道:“如此甚好。看皇阿瑪聖諭,讓四弟率內火器營拱衛中軍?皇阿瑪的安危可就係於四弟身上了,凡事可要仔細些個。”
胤禛見太子擺出儲君的架勢,便也面上多了幾分鄭重,道:“臣弟謹遵太子教誨。”
太子見胤禛一臉肅容,便微微一笑道:“這麼又臣弟臣弟的這麼生分,來,到二哥房裡,我有些要緊事要和你說。”
這真是有點怕什麼來什麼。看見太子又擺出一副兄友弟恭的架勢,胤禛就知道,敢情這位仁兄又有貓膩了,不由得心中一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