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集解》對今本《周易·乾》卦內容的諸家易說(續)
3.附錄:
(1)附《周易·乾》歷史上的三種不同文本格式
通過筆者對《周易》一書考證,已知《周易》一書原創結構既不是以《周易》一書裡的名稱做爲繇題的春秋文本格式(由《左傳》一書記載對《周易》一書的引用和筮例稱謂而恢復出春秋時期所不同於今本《周易》格式的以《周易》名稱做每繇題稱謂的文本),更不是戰國末期進一步篡改爲"數字"卦爻格式文本。又通過《左傳》一書的卦例(《歸藏》或《連山》,及考古上發現的《歸藏》所用卦符號和名稱。反證出《周易》原創文本內容格式(見筆考的另著《周易大發現》對《周易》歷史上出現不同文本的考證)。
①《周易·乾》原創文本
(說明:原創《周易》每篇文章前有一個“六聯體”符號以括號代替,這符號裡的兩個基礎符號寫法在《周易》成書時期應是“一”與“∧”的寫法,既與其傳承時的早期符號寫法不同,也與今天所傳承的今本《周易》所謂的卦畫符號寫法不同。)
“( )乾,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羣龍無首,吉。”
②《周易·乾》春秋文本
(說明:《周易》春秋文本是“繇題”結構形式編排《周易》每篇內容的。把《周易》每篇內容分割成題目辭和六個繇辭,題目辭前有原初每篇的一個“六聯體”符號做排序,而分割爲六句繇辭前又用了《周易》的所用符號和名稱做“繇題”,是通過每篇裡的那個“六聯體”符號初劃變化而得出另一個“六聯體”符號做“繇題”,並以此類推出六個“六聯體”符號做每篇裡的六個“繇題”。因打不出此符號,故用括號代替。)
“()乾:元亨利貞。
()姤:潛龍勿用。
()同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履: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小畜:或躍,在淵,無咎。
()大有: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夬:亢龍有悔。
()坤:見羣龍無首,吉。”
③今本《周易·乾》內容格式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羣龍無首,吉。”
(2)附《周易·乾》原創文章譯解
《周易》一書是產生於西周後期的一部曾借用前人創立的記事序數(商代已經使用)“六十四畫符號”(被後人不斷篡改用之和稱之的六十四卦畫)爲題序而編寫出六十四篇文章所組成的爲君子(周天子血統的諸侯、貴族)們講述“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書。按現代哲學分類,應屬政治哲學書。
《周易》原創文本本是文章格式,所用早在商代已經產生的一套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用作六十四篇文章排序而已。所以筆者恢復《周易》原創文本形式,而去掉後來進一步篡改《周易》而增添進去的“六·九”爻題卜筮格式來譯《周易》一書。
現將原創《周易》六十四篇政治哲學文章的第一篇文章原文及譯解附下,我們看看《乾》文到底說的是什麼,與《周易集解》所引用的諸家說法出入有多大。
(《周易》六十四篇裡的每篇文首有一個以"六聯體"的“畫符號”做爲每篇的排序號,因打不出此“畫符號”,故用一個空()代替,以下均同)
(原文)
“() 乾,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羣龍無首,吉。”
(譯文)
“一 、(君子)應努力進取,自強不息。即開始通達,有利,前途光明。
潛伏時期的龍,還不到升騰的時機,不可隨意妄動。龍嶄露了頭角,有利造就偉大人物。君子終日努力不懈地進取,而到晚上警惕自省,這樣去做,不斷地磨練自己,就沒有害咎。龍能升騰起來,又能潛回淵裡,沒有害咎。龍升騰到天空上,有利於造就偉大的人物。龍飛昇到過高之處,將有悔恨。出現了羣龍,都不爭當首領,纔是天下太平的景象。”
(解說)
《乾》是《周易》裡的第一篇文章,從內容來看,是講述君子之道。即君子爲政之道。《周易》裡的君子,是指有國有家者(諸侯,大夫,即統治者)。西周時期的“君子”,是個身份概念,即政治概念,是不同於後封建社會裡的 “君子”概念。後封建時期裡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即符合封建帝王社會裡道德標準的人,都可配稱君子。後封建社會裡的“君子”是個道德概念。
《周易》第一篇爲《乾》,經考證已知六十四畫符號是早已產生,是早於《周易》一書之前的商代就已出現了。六十四畫符號不是《周易》一書裡原創。《周易》時期的六十四畫符號,還沒有衍生出八卦卦學內容。即六十四畫符號,還沒有演變成蓍筮工具。《周易》一書所用六十四畫符號,只是一種當做序數符號而已。如《周易·乾》裡的符號“ ”,應看做序號一,或第一而已。那麼《周易》裡的名稱是否與《周易》一書同時產生的?一些學者認爲《周易》裡的名稱是後人根據內容抽出來的。名稱是後來加上去的,認爲古人寫文章一般是沒有篇名的,如《論語》、《莊子》等書。筆者認爲《周易》裡的名稱與內容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周易》每篇中的“畫符號”後面跟着的一個字,或兩個字,就是每一篇文章的思想中心,是與內容是個提綱挈領的關係。後人把那第一個字(或兩個字)另抽出來當篇名,也是對的。如這第一篇《乾》(早期應爲“健”),就是《周易》第一篇名稱。但後來演變稱爲“乾卦”,這是《周易》被巫史篡改成卦爻結構形式的緣故。現在我們應改正其稱法,應稱《周易》“乾篇”或“乾文”,而不能稱其“卦”。稱卦是巫史把《周易》改變成卦爻形式後的稱法。人們習慣稱《周易》內容爲卦爻辭。又認爲那些“卦爻辭”是通過卦象(即卦畫符號取象)而填進去的爻辭,又是用來卜筮(算卦)的。這都是“象數易學”上的說法。不過現代卻有權威學者認爲《周易》是胡亂堆砌的占卜辭。也因爲對《周易》一書的註釋,至今都沒有解釋出邏輯性,系統性。無論古人註釋,或是今人註釋《周易》,總是支離破碎的。這主要是受傳統的象數卦學的影響,被引向了歧路。讀不出《周易》的邏輯性,完整思想體系,就認爲《周易》是堆砌的占卜辭。筆者認爲《周易》每篇的內容與“畫符號”沒有內在的關係。《周易》每篇都有邏輯性,即都圍繞着一個命題展開的論述。
《周易》一書出現後,流落到王室貴族的史巫手中,見《周易》一書裡所用那套符號,由此衍生出符號卜筮工具,一併把《周易》篡改成了占筮書。後來做《易傳》者,受其象數占筮的影響,以八卦取象,陰陽,爻位來解釋《周易》。再後來的帝制裡更不用說了,以經解經(以《易經》裡《易傳》經意去解釋今本《周易》的經文)成爲《易經》經學的範式,“易學”已是變味的東西。若按所謂的卦畫符號裡的八卦取象來解釋《周易》裡的文辭,是解釋不通的,若硬是按卦畫符號的取象,陰陽爻位去解釋《周易》,只能是牽強附會。正如“乾”名稱被變成八卦卦學的專有名稱後,“乾卦”取象的事物逐步增多。《說卦》裡已將“乾卦”取象爲“馬”,“天”,“父”,“首,”“君”,“王”,“玉”,“金”,“老馬”,“冰”,“木果”等。而《說卦》裡還真沒有將“乾卦”取象爲“龍”與“君子”。《周易·乾》篇內容裡出現的龍是用來比喻事理的。以龍來比喻君子處世爲政之道。在八卦卦學上的“乾卦”是沒有“龍”與“君子”的取象。“八卦”筮術與《周易》本不是一回事。《周易》一書產生的早,而八卦卜筮術產生的晚。到戰國末期乃至西漢(如《說卦》)才完成八卦筮術的理論。如陰陽爻位,“六九”,“四象”之說,是把《周易》一再改造成卦爻結構後,才產生的說法。本身“八卦”是從“六十四畫符號”中派生出來的東西,後人卻用派生出來的東西去解釋《周易》。
《周易·乾》篇是爲君子講述的爲政之道,即修身治國之道,不過寫作的手法採取的是一種比喻象徵的手法,用龍來寓意君子爲政策略,使君子明白,如何做君子的道理。
《周易》每篇都圍繞着一箇中心,在闡述着一個政治道理。如這“乾”文,就是圍繞着君子爲政而論述,不過是借龍來做比喻。《周易》一書的說理方式,多是運用比喻或經驗之談來寓意政治道理,所比喻的政治重心是君子治國安邦之道。故《周易》一書用近代以來的哲學上的分類,應屬政治哲學。
《周易》第一篇的篇名是“乾”,題目內容是“元亨利貞”。篇名和題目內容構成了每篇文章的命題。“乾元亨利貞”這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表述是“君子應自強不息,就通達順利的發展下去。”《周易》裡的“乾”並未表述或象徵爲“天”,從“君子終日乾乾”(帛書爲“君子終日鍵鍵。”),這“乾”(或“鍵”)是指自強不息或努力進取之意。即君子應具備一種精神。“貞”也不能看做是貞卜,這裡的“貞”與甲骨卜辭上的“貞”其意是有區別的。甲骨卜辭上的“貞”是向卜史問卜的人,即稱“貞人”。“貞人”多是代王去問卜的官。“貞”的初意有着對未來事情,或未知事情的問詢之意。故《周易》一書裡的“貞”不是問卜的意思,而是“未來,前景”之意的所指。在西周時期,語詞還不發達,字的借意是慣例。《周易》裡“貞”是指對未來,前景趨勢的看法。
“乾元亨利貞”,就是指“君子自強不息,就開始亨通,並有利於向前發展”。 《乾》文就是圍繞着君子應如何的自強不息及進取所展開的爲政處事上的道理。
儒學的源頭在《周易》。《乾》篇的內容,已體現了儒家圓潤處世的思想,既要瞻前顧後,又別鋒芒畢露。如後儒學上倡導的“中庸”思想。
《乾》文是以龍爲喻,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是人們崇拜的神物。人們又認爲龍的變化多端,神通廣大。這裡正是以龍來做比喻,讓君子學龍的那般變化本領。即能屈能伸。後來俗語裡常說“能大能小一條龍,只大不小一條蟲。”這不正是《乾》文裡“或躍,在淵,無咎”的詮釋麼?
從“潛龍勿用”到“羣龍無首吉”,這是《乾》文的內容。其主要是用龍來喻事理。《乾》篇內容若按段落來分,那麼“潛龍勿用”就是本篇內容裡的第一自然段。“潛龍勿用”是寓意君子在功德不到,就不要輕舉妄動。這是在講政治上的謀略,是爲君子講政治謀略。即爲有國有家者講述統治術。
《乾》文第二自然段“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裡前半段內容是比喻,而後半段內容是引申(或類同“興”)出的道理。“龍”出現了,出現在哪裡呢?“在田”,田就是田地,土地。西周時期是分封制,拿什麼分封呢?是要拿地盤來封的。有國有家的諸侯,大夫是擁有封地的。這“見龍在田”是借喻,是說君子擁有了地盤,有了立足的基礎。而“利見大人”是指一個“君子”的人物出現了。本段用潛伏的龍到出頭的時機,比喻君子具備施展才能的條件了,所以一個“大人”也就造就出現了。
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是:“君子終日乾乾,厲 ,無咎。”這一段正是本篇的中心要點。其意是“君子終日保持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這是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還要時刻保持警惕,反躬自省,這樣做就沒有害咎”。《周易》一書就是爲所處時代的“君子”(有國有家的受周王分封的血統貴族)們講述的修身齊家與治國道理。這裡正是爲君子講述了在政治仕途時刻警惕小心免遭禍患的道理。這正是王權分封制下里的儒學思想,只努力進取是不夠多,還要居安思危,因爲王權者的天下,爲官者是充滿着危險的,後封建社會裡更是如此。西周是官僚制社會走向成熟的時代,《周易》作者看到了家天下里的政治風險。《詩》裡不是已有很成熟的政治經驗麼?被認爲是西周末期產生的詩歌,即“詩序”裡所認爲大夫刺幽王的兩首詩,有這些詩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師之濱,莫非王臣。”(《北山》)
《周易》一書是西周後期產生的,《周易》作者對王制天下里的政治風險是洞察的,纔有首篇裡就充滿着政治憂患,告誡君子修身自省,纔沒有危害。
“或躍在淵,無咎。”本段還是比喻。若直譯就是“龍飛躍起來,還是潛回淵裡,沒有害咎。”這寓意的道理是,君子在自己的職位上,能伸能屈,能進能退,則沒有害咎。即不會出現災禍。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本段內容前部是比喻,後部分是闡發出的道理。龍從淵中飛昇到天空,這就寓意着事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寓意着君子終於達到了理想的位置。這就是大人出現了,這隱喻着新的諸侯王國出現了
“亢龍有悔”是指“龍飛昇的過高,就有了悔恨。”本段還是比喻,這是寓意着“高處不勝寒”的道理。
本篇最後一段是“見羣龍無首吉”,也是作者提出避免“亢龍有悔”的方法,更是作者的政治願望。即作者提出的政治主張是“見羣龍無首吉”。從“飛龍在天”到“亢龍有悔”,天上出現了羣龍,若都想當領頭的龍(即“亢龍”),那麼,羣龍之間,不就出現了惡戰嗎?這是有龍比喻地上的衆多諸侯國君,並且寓意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本篇的文字並不晦澀難懂,也非深奧莫測。
《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學,《乾》文的內容是講“君子”之道,即爲有國有家者講爲政之道,或叫統治之道。從“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這種發展變化過程上的比喻,其結果是“有悔”。若免於“有悔”,作者的政治嚮往是“見羣龍無首吉”。這可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從個人角度理解,即在爲政之道上不可妄自尊大,就避免了“亢龍有悔”。而另一方面應結合時代背景去理解,那麼,就是象徵國家(諸侯國)間應和平共治的道路。用“出現羣龍”(隱喻衆諸侯國),“而沒有首領(隱喻着都不爭當霸主)才吉祥太平”,來表述其政治觀。
在《周易》作者的時代,是諸侯國上升獨立的時期,而西周末期幽王不正是被諸侯國君聯合西戎的進攻下被殺,導致西周滅亡。《周易》作者應是生活在西周後期,作者看到的是諸侯壯大,強大的諸侯並不聽命於周王。衆諸侯猶如“羣龍”,那麼,“見羣龍無首吉”就體現了作者的政治嚮往。並不是一龍爲首的天下,作者希望的是“君子”共治天下的政治。
總之,《乾》是《周易》裡的第一篇文章,所論述的也是首要的政治問題。即“天下”如何來治,有什麼人來治的問題。作者站在時代的前沿把脈政治,提出的政治理念“羣龍無首吉”。也隱含着反對霸權,嚮往的是“君子”之間和平共治,達到天下太平。然而,《周易》一書的哲學思想被後來王權專制思潮所遮蔽。因爲《周易》一書裡的君子共治的哲學思想與王權專制思想是項背的,所以巫術迷信和王權專制思想裡一次次把《周易》扭曲成卜筮工具格式,意在遮蔽其政治哲學思想。
我們通過《周易集解》裡對《乾》卦內容註釋來看,即使後來又進行過篡改,用數字帶替以前所用《周易》裡的名稱作爲繇題而變成爻題。無論將原創《周易》一書篡改成何種格式的外包裝,但並沒改變《周易》一書裡的文字內容。其每篇文字還是那麼多,其思想內涵也不應、也不能依外包裝而改變。即使是數字爻題的《周易》外在形式,本無法改變文字上的思想內涵。可事實上因今本《周易》的外觀形式而產生的所謂“易學”,卻象螻蟻啃噬着《周易》文字思想的精髓。使《周易》遍體鱗傷,體無完膚,更使人們越來越無法認識《周易》。正如從《周易集解》彙編漢唐多家對《周易·乾》卦內容的註釋,我們通過那些解釋,就能看明白其內容的含義了嗎?不但不能,而且是更加的糊塗。這就是帝制裡面對今本《周易》而生髮出的一個學術怪胎——“象數理學”。
那麼要問,現傳承的是卦爻數字格式《周易》文本,而產生的“象數”易學。若是傳承下來的是春秋《周易》文本(以《周易》六十四卦符號和名稱做爲每卦裡的幾個繇題稱謂),因每一繇稱上既有卦畫符號,又有卦名稱,不知後人又會附會出什麼樣的易學。是不是去註釋每卦裡的繇辭(還是那麼多少的文字),其不更加的複雜。不過春秋《周易》文本格式是沒有所謂的爻數之說,只有卦象,又有繇象(每繇題裡的一個卦符號上的八卦取象)和繇名稱之說,像今本《周易》而產生的“象數”註釋法,難不成繇稱式《周易》(春秋《周易》文本)也通過外在格式而產生出“象象字”(從一卦裡的卦象和每繇題裡八卦取象和繇名稱含義,既取象又取字義而註釋其繇辭內容)易學嗎?以一書裡外在格式而產生的學說,去解讀書中的文字內容,卻是中國帝制時代裡的特有,也是世界學術史上唯一奇葩現象。用個不恰當比喻,猶如人的各種不同穿帶(外在形式),而通過其穿帶去解讀各種人的人生內涵嗎?能解釋通呢?正如通過《周易》一書卦爻數字格式而產的“象數”易學,最終是不能對《周易》一書文字內容解讀出真實的思想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