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章 迎接拜訪

不過他想要完全清閒下來是不可能的。今年允熥宣召了所有封在北方的藩王入京朝見,這些藩王除了秦王之外也都沒有推絕,帶着隨從趕來京城吃喝玩樂兼與皇上以及其他藩王聯絡感情。

除此之外,加封吳王的朱允炆心裡大概也知曉允熥對他與對其他藩王不同,所以每年過年都入京朝貢,且每次都帶上自己所有的妻妾兒女。好在杭州離着京城不遠,又有水路直通,倒也不算多費事。去年允熥在廣州,他擔心帶着孩子遠赴廣州再鬧出病來,所以隻身去的廣州。今年一切如常,他自然要帶齊所有人。

允炆是他的親兄弟,又是兄長,允熥爲了表現兄友弟恭,在京城只要自己有空一定會出城迎接,今年也不例外。這一日臘月二十七,允熥聽報信的吳王府的侍衛說吳王殿下即將趕到京城,遂坐上馬車帶着儀仗趕往京城北門。

允熥帶人趕到北門,稍作休整,允炆已經帶領家人從船上下來向京城緩緩而行。他聽到城門處有皇上的儀仗,忙從馬車上下來,帶着自己的正妃馬氏走到允熥面前行禮道:“臣見過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馬氏也躬身說道:“妾見過陛下。”

“這可使不得。”允熥忙走上前,雙手扶起允炆,又命宦官扶起馬氏,對他說道:“二哥,咱們兄弟之間講這些虛禮做什麼?何況二哥是我的兄長,該是弟弟對二哥行禮纔是。”

“國禮重於家禮,陛下爲天下之君,我雖然爲陛下的兄長,但也是臣,自然要向陛下行禮,又豈敢接受陛下行禮。”允炆馬上說道。

對於這番話允熥很喜歡,不過還是說道:“哎,這怎麼好。不過在宮裡咱們私下裡見面的時候,可千萬不要如此,就依照兄弟們見面的禮節就好。”允炆推脫幾句,也點頭答應。

允熥又叫文奎上前對他爹行禮。文奎建業三年入京在皇家學堂上學,一直沒有回過杭州,只是每年過年父母朝貢才能見一面。允炆與馬氏每年都入京,也有思念他的緣故。

允炆見到自己的長子很激動,不過剋制住了情緒,只是問了問學業;可馬氏卻忍不住了,一把抱住自己的兒子哭了幾聲,又連聲詢問他在京裡吃的怎麼樣,住的怎麼樣,下人聽不聽話,等等。

允炆撐不住面子,呵斥道:“這成何體統!京裡有陛下與皇后照看,豈會缺了文奎的吃得用得!”

馬氏似乎有些怕允炆,聞言不得不放開抱着文奎的手,擦了擦眼淚又對允熥行禮道:“妾失禮了,請陛下恕罪。”

“二嫂子你趕快起來,家常瑣事我如何能夠受嫂子的禮。何況母子相沐乃是天性,有何失禮之處?”允熥忙道。

馬氏悄悄側頭看了一眼允炆,見他沒有反對之意,才直起身子。

他們兄弟又說笑幾句,允炆忽然看着允熥身後的一個小姑娘問道:“陛下,這可是敏兒?不過二年不見,已經長這麼大了。”

“不,她不是敏兒。她是樑國公藍珍的侄女藍思齊。”允熥笑道。

“我說呢,長相與敏兒差別確實有些大,一直不敢認。”允炆隨即擡起頭來對允熥說道:“陛下,來迎接臣,爲何帶着她來?”

允炆一直反對將思齊養在宮裡,認爲對藍家榮寵過盛。不過允熥和當年還在世的朱元璋都願意,他也管不着。但是來迎接他還帶着思齊就不妥了吧。

“噢,是思齊要回家過節,正好今日出宮,弟弟就順便帶她一起出來了。待會兒弟弟還要將她送到樑國公府。”允熥說道。

“陛下,再怎麼說,她也不過是臣子之女,陛下親自將她送回府邸,不太妥當。”允炆馬上說道。

“也不僅僅是爲了送她。弟弟想着今年先後有四位老將軍過世,深感當年爲大明浴血奮戰的老將軍愈發少了,所以過年要前去拜訪一番就選在了今日,路過樑國公府門前的時候將她放下就是了。弟本想在皇宮設宴款待兄長,但奈何拜訪老將軍們已經安排妥當不好更改。待明日弟在宮中設宴款待。”允熥解釋道。

“陛下爲國事忙碌是正理,臣豈敢因爲私事耽誤陛下的事情。”允炆說道。

他們二人又閒聊幾句,允炆拜別允熥,帶着文奎向吳王府而去。允熥也坐上馬車,下令儀仗隊返回皇宮,其餘的人向洪武街而去。

思齊坐在車上,牙齒咬着嘴脣,輕聲對允熥說道:“舅舅,是不是思齊在場,讓吳王殿下有些不高興?”

“他只是太過於守規矩,倒也不是不高興。”允熥安慰道。

“舅舅,可是,”思齊欲言又止。

“不必擔心。”允熥摸着她的頭又道:“舅舅是不怕這些流言蜚語的。整天顧忌這個顧忌哪個,什麼也不必幹了。舅舅既然把你養在宮裡,就不會在乎別人說什麼。”

“是,舅舅。”思齊點頭道。

不一會兒馬車來到洪武街,開到長興侯耿炳文的府邸門前。允熥留思齊在車上,自己從車上下來,命侍衛去叫門。耿炳文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封的第一批爵爺,也是現存的唯一一位洪武三年加封世爵的人,資歷之高在當今大明無以倫比,允熥來拜訪老將,當然要頭一個拜訪他。

長興侯府上的門子一開大門就知道是宮裡來人,馬上恭敬說道:“見過這位侍衛大人。可是陛下有東西要賞賜給我家老太爺?可有聖旨,是否需要我家老太爺到中庭接旨?”

“趕快將中門打開,皇上來拜訪耿侯爺了!”張無忌伸手抓住把手,又拍了一下說道。

門子聽到這話心裡一顫!乖乖,皇上親自過來了!馬上答應:“就開門!就開門!”隨即吩咐另外兩個門子趕快將中門打開,自己一溜煙跑進了府裡。

兩個年紀略小的門子也嚇得不輕,一時間竟然楞在原地,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張無忌又不耐煩的敲了一下門把手,他們兩個才如夢初醒,忙不迭的開門。

不一會兒,耿炳文帶領全家男女老少幾十口子人全部穿着正裝,來到門口跪下說道:“臣耿炳文見過陛下,陛下萬……”

豈料他這番話還沒有說完,允熥已經快步上前將他扶起來,笑道:“老將軍不必行禮了。這天寒地凍的,老將軍再染了風寒可就不好了。”

耿炳文知自己雖然現在還沒生過大病,但身子也一年不如一年了,若是凍病了也有違皇上的本意,也就沒有堅持行全禮,而是又寒暄幾句就與允熥一起走進府裡,在客廳落座。

允熥坐在主位,喝了一口茶,笑道:“這是洞庭碧螺春?確實不錯。”

“臣對於茶是沒有講究的,能喝就成,也不管是不是茗茶,這都是臣的兒孫們尋摸來的茶葉。能入陛下的口也是它們的福氣。”耿炳文陪笑道。

“茶葉又不通靈,什麼福氣不福氣的。你也是大明的老將軍了,可不能像有些人一樣只順着朕拍馬屁。朕要想將大明治理的好,可不能每天只聽到阿諛奉承之詞。”允熥說道。

“是,是,臣知曉了,下次一定改,一定改。”耿炳文忙說。

允熥又問他身子現在如何。耿炳文答道:“託皇上的福,臣身子還硬朗,沒病沒災的,腿腳也還利落,即使讓臣上陣殺敵也不含糊。”

“這就好。你們這些當年跟隨皇爺爺一起南征北戰的老將是越來越少了,朕年紀還輕,沒了你們的輔佐,遇到戰事就心裡發慌。”

“陛下,如今藍珍等諸將也都顯露出了自己的本事,就是臣也自嘆弗如,陛下不必憂心。”

“這可不同。你們都是經過大明從弱至強之人,現在的這些將領都是一領兵大明就處於鼎盛之時,前後打的幾仗也都是佔盡優勢,即使勝了也算不得太過本事,還需要你們教導。”

允熥這說的是實話。現在這些中生代將領,即使年紀最大的徐暉祖之流,長大領兵的時候也已經是洪武十幾年了,大明早就佔盡優勢,除打蒙古之外的仗相當於吊打幼兒園小朋友,即使打蒙古只要帶兵的將領謹慎也不至於吃敗仗;最近的這次攻打安南之戰雖然他很重視,但也是以衆欺寡,胡季犛又即無官心也無民心,大軍必勝無疑。

但即將開始的對撒馬爾罕之戰可不同。雙方出動的總兵力不會差很多,帖木兒因爲戰無不勝所以軍心士氣也高,允熥雖然早先對於此戰很有信心,但在確切消息傳來後也不免惴惴不安。

而耿炳文又是大明最爲出名的守將,允熥不由得在他面前就吐露出了自己的擔心。

耿炳文也知道他在擔心對撒馬爾罕之戰,待允熥說完後寬慰道:“陛下,臣等也不是天生就會打仗,也是在戰火中歷練才歷練出來的這些打仗的本事。現在這些將領都天資聰慧,必然不會比臣要差。”

聽了耿炳文的話,允熥心情稍緩,正要再說什麼,忽然笑道:“瞧朕,說是來探望你的,怎麼說起了這些?”隨即不再提剛纔的話題,改爲說輕鬆的話。

又與他聊了一會兒,允熥起身告辭。耿炳文不敢留客,只能站起身來送他出府。允熥笑道:“不必了,愛卿雖然身子還硬朗,但也要注意防寒,不必送出門來了。讓耿璇來送就好。”

耿炳文也不矯情,推脫一次就留在了屋裡,讓長子耿璇代替他送皇上出府。耿璇答應一聲,與弟弟們一起陪着允熥向府外走去。

“耿璇,你現在中軍都督府裡爲都督,爲朕將這一府打理的甚是有條理,讓朕省了不少心啊。”一邊走着,允熥一邊說。

“啓稟陛下,臣在中軍都督府裡不過是依照規矩辦事。”耿璇謙虛的說道。

“就是依照規矩辦事纔不易。”允熥嘆了口氣,說道。耿璇站在一旁,沒有搭話。

允熥也無意對此多說,又道:“自從朕即位已來,你一直在五軍都督府辦差,雖然差事辦得不錯,朕離不得你,但一直辦這樣的差事,以後的史書上可就不會有你的名字了。自古以來,指揮將士打仗的將領都有赫赫威名,如衛霍、二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誰知道在他們領兵打仗之時管着太尉府或十二衛的人是誰?”

“你是朕的藩第之人,朕豈能不照看於你!所以朕決意明年派你出征西北,你可願意?”

“臣決不辱命!”耿璇馬上大聲說道。他身後的幾個弟弟聽到這話也都十分高興。

耿璇早就想領兵出征了,不光是爲了自己以後在史書留名,更是出於現實考慮。

雖然掌管五軍都督府這樣的衙門也算是位高權重,但武將要顯露自己的本事最直觀的地方還是戰場,只有在戰場上立下功勳纔能有赫赫威名,才能讓人服氣;若是沒有戰功,在五軍都督府裡也坐不穩當。他已經遇到過很多在戰場上立下過功勞的將領,或許是他的錯覺,他總覺得這些人對他略帶輕視之意。

並且不僅是他,他的幾個弟弟雖然曾在地方任職,但也沒有帶兵打過仗。若是長此以往,他們家有可能就敗落下去。

所以他一直想要帶兵出戰。但是允熥不知怎麼,一直沒有讓他出去打仗,他也不敢主動去求,一直蹉跎至今。好在皇上終於想起了他。‘這一戰我一定要好好表現,立下戰功,讓皇上知道我還有些本事。’他想着。

“好,那朕就等着愛卿的捷報了。”允熥笑道。

第441章 北巡——扶桑第1377章 妹第234章 事前準備不敢懈怠第848章 終於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第813章 探望第691章 猜到第694章 滇緬的詢問第473章 親子第244章 向父親求助第1312章 船與人到京第1449章 印度攻略—命名全世界第785章 大案——發現第409章 德州之戰——防彈衣第673章 經緯西南——奴婢和佛教第888章 好吉利的章節號第309章 何福與宋晟第1359章 爲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第1717章 遠征印度的那一堆人終於要回京了第438章 功高莫過救駕第637章 相模國番外22:女朋友與警察第887章 奸細案的波折第1265章 車禍引發的事情第162章 撫慰第1399章 李案的終結第771章 大案——繼續第101章 玻璃第1258章 婚第1013章 離京坐船第1014章 用少林寺主持搞事情第787章 大案——捉到(五千字章節)第1554章 印度之戰——夜殺第1445章 對歐洲的謀劃—歐洲人的議論第1203章 外交無小事,麼?第643章 國旗國徽第1494章 蘇州驚變——推脫第852章 刺激進兵第443章 北巡——返程黃金命名與封賞第1699章 理番院迎來了他們意想不到的頭兒第1147章 如同,如果番外17:新來的朝鮮同學第456章 再至沙州第1807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推恩西南第810章 戰安南——出發前第988章 朝鮮交鋒第56章 ……陰謀——重點第1061章 決戰——阻攔第555章 廢舉人和印度數第1383章 事情第1097章 決死的差事第1696章 終於打消了這個念頭第1718章 下一步的鋪墊與孟加拉的“終結”第1437章 閒聊第1745章 他老婆也不一般吶第1093章 血色——報了第839章 多邦城——最後第377章 兩地的變故(三)第422章 洛陽發現第739章 色目後裔(完)——儒學第246章 接旨第533章 府試第1186章 吃起來有流淚的感覺第805章 臨高韓第350章 徐府與英王第584章 奴僕第785章 大案——發現第375章 兩地的變故(一)第1122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告一段落第805章 臨高韓答覆本章說與其它第1759章 開羅——爲什麼第942章 三楊之一回京啦第617章 榮譽感第68章 四名太監第355章 齊王府之亂第831章 多邦城——阮勳第1019章 趕路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273章 正名第284章 獨眼狼第1358章 回到京城第691章 猜到第1656章 巴布納——合圍第298章 討論南洋事第238章 楊任來滬第1471章 打臉第1028章 最虛弱之時第1419章 加封與解釋第343章 安王府第372章 燕周浙第1171章 繼續調查第1667章 巴布納——結束第1364章 不同的想法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719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北部灣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291章 家族宴第1052章 最終決戰——永明左衛第1784章 工業時代——搗毀機器運動第152章 追悼
第441章 北巡——扶桑第1377章 妹第234章 事前準備不敢懈怠第848章 終於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第813章 探望第691章 猜到第694章 滇緬的詢問第473章 親子第244章 向父親求助第1312章 船與人到京第1449章 印度攻略—命名全世界第785章 大案——發現第409章 德州之戰——防彈衣第673章 經緯西南——奴婢和佛教第888章 好吉利的章節號第309章 何福與宋晟第1359章 爲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第1717章 遠征印度的那一堆人終於要回京了第438章 功高莫過救駕第637章 相模國番外22:女朋友與警察第887章 奸細案的波折第1265章 車禍引發的事情第162章 撫慰第1399章 李案的終結第771章 大案——繼續第101章 玻璃第1258章 婚第1013章 離京坐船第1014章 用少林寺主持搞事情第787章 大案——捉到(五千字章節)第1554章 印度之戰——夜殺第1445章 對歐洲的謀劃—歐洲人的議論第1203章 外交無小事,麼?第643章 國旗國徽第1494章 蘇州驚變——推脫第852章 刺激進兵第443章 北巡——返程黃金命名與封賞第1699章 理番院迎來了他們意想不到的頭兒第1147章 如同,如果番外17:新來的朝鮮同學第456章 再至沙州第1807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推恩西南第810章 戰安南——出發前第988章 朝鮮交鋒第56章 ……陰謀——重點第1061章 決戰——阻攔第555章 廢舉人和印度數第1383章 事情第1097章 決死的差事第1696章 終於打消了這個念頭第1718章 下一步的鋪墊與孟加拉的“終結”第1437章 閒聊第1745章 他老婆也不一般吶第1093章 血色——報了第839章 多邦城——最後第377章 兩地的變故(三)第422章 洛陽發現第739章 色目後裔(完)——儒學第246章 接旨第533章 府試第1186章 吃起來有流淚的感覺第805章 臨高韓第350章 徐府與英王第584章 奴僕第785章 大案——發現第375章 兩地的變故(一)第1122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告一段落第805章 臨高韓答覆本章說與其它第1759章 開羅——爲什麼第942章 三楊之一回京啦第617章 榮譽感第68章 四名太監第355章 齊王府之亂第831章 多邦城——阮勳第1019章 趕路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273章 正名第284章 獨眼狼第1358章 回到京城第691章 猜到第1656章 巴布納——合圍第298章 討論南洋事第238章 楊任來滬第1471章 打臉第1028章 最虛弱之時第1419章 加封與解釋第343章 安王府第372章 燕周浙第1171章 繼續調查第1667章 巴布納——結束第1364章 不同的想法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719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北部灣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291章 家族宴第1052章 最終決戰——永明左衛第1784章 工業時代——搗毀機器運動第152章 追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