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正版讀者請十分鐘之後再看,謝謝
蜀漢的大軍在諸葛瞻的統領之下,浩浩蕩蕩地離開了成都,向東而行,旌旗蔽日,槍戟如林,氣勢巍然。
劉胤暗暗觀察,諸葛瞻雖然沒有正式地出征打過仗,但其行軍時秩序井然有條不紊,宿營時壁壘嚴明營帳齊整,如此治軍嚴整,比久戰疆場的老將也不遑多讓,看來諸葛瞻自幼熟讀兵書,深諳兵法之道,當真有乃父之風。
不過——劉胤卻是暗暗搖頭嘆息了一聲,諸葛瞻表面上看起來軍陣森嚴壁壘嚴明,但只憑這些,就可以打仗了嗎?劉胤對歷史上的綿竹之戰是記憶猶新的,那場關乎蜀漢前途命運的大戰最終以諸葛瞻的低級錯誤而葬送掉了,諸葛瞻只學到了諸葛亮的皮毛,就自以爲天下無敵了,但在久經善戰的鄧艾面前,他白的就如同小學生一般。
或許是諸葛瞻缺乏歷練,象鄧艾這樣的名將,幾乎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從基層走上來的,諸葛瞻仕途青步平雲,沒有經歷過任何的波折和磨礪就到達了人生的顛峰,位極人臣,但這樣的人生經歷對他指揮打仗幾乎是沒有一點的幫助,在順境中成長的人,一般都是比較驕縱孤傲的,但遇到挫折,卻明顯比逆境中成長的人抗壓能力低。
如果諸葛亮可以多活幾年,如果諸葛瞻可以在邊關前線多些磨礪,也許綿竹之戰的悲劇便不會重演,但這種假設是不可能存在的,蜀漢能征慣戰的大將諸如姜維、宗預、張翼、廖化現在都到了前線,成都能執掌兵權的,除了諸葛瞻之外,真的再無旁人了,歷史非常巧合的又一次將諸葛瞻推到了前臺,去肩負起蜀漢興亡的重擔。
而他的對手,卻是由鄧艾換成了陸抗。別看陸抗現在默默無名。但他卻是東吳的最後一位名將,陸抗的成名之戰是幾年以後的西陵之戰,以三萬之衆一舉挫敗晉軍的八萬大軍並攻殺叛將步闡,這一戰也讓陸抗名揚天下。強大的西晉在滅掉蜀國十七年之後纔有機會滅掉吳國。正是由於陸抗戎守邊關十餘年,晉人始終未敢越雷池半步,而陸抗去世之後,吳國失去了中流砥柱,不過幾年的光景就被西晉所吞滅了。
此時的諸葛瞻。卻並不知道他的對手有多麼可怕,意氣紛發,銳意而進,就連隊伍最前面的那兩面用金絲銀線勾勒出來的“漢”字和“諸葛”字號的大纛也是迎風招展,絲毫不掩飾主帥的躊躇滿志。
劉胤很想提醒一下諸葛瞻要對陸抗提高足夠的重視,但話到嘴邊劉胤又咽了回去,雖然說出徵的那次談話之後諸葛瞻對他的態度親和許多,但也並不表示他就可以在諸葛瞻面前直言無忌。此刻的陸抗的確是籍籍無名,只是頂着陸遜之子的頭銜而已,也拿不出任何的驕人戰績。要諸葛瞻相信陸抗是一個可怕的對手,劉胤可拿不出什麼令人信服的說辭來。
相比於劉胤,似乎閻宇的關係要和諸葛瞻更親近一些。閻宇的臉上掛着招牌似的笑容,對諸葛瞻更是恭敬之至,言聽計從,諸葛瞻的命令,閻宇執行起來是不折不扣。雖然諸葛瞻知道閻宇和黃皓交情不錯,但伸手不打笑臉人,何況閻宇也是蜀中難得的重將,曾出任庲降都督和永安都督。稱得上是實力派的將領,此番東征,諸葛瞻還要對其多方倚重,所以二人的關係看起來很融洽。
閻宇巴結諸葛瞻不難理解。諸葛瞻既是此次出征的主帥,更是朝中的首輔大臣,一向投機鑽營的閻宇如果不巴結諸葛瞻的話,反倒是讓人奇怪了。
不過讓劉胤費解的是,閻宇不但刻意交好諸葛瞻,就是和自己的態度也是極爲地友善。甚至算是上是謙恭,按理說,閻宇是右將軍,雖然被劉禪取締了大將軍的封號,但他的品秩還是在劉胤的安西將軍之上,犯不着來巴結自己呀?
不過幾日,大軍就已經趕到了東廣漢郡的郡治郪縣。東廣漢郡是延熙年間析廣漢郡東部四縣而新設立的郡,只下轄四個縣,面積不大,但卻是成都的東面門戶,戰略位置極爲地險要。
郪縣也是此次劉胤所規劃的防線,而兵行至此,諸葛瞻並沒有停止進軍的意思,不禁讓劉胤暗暗地心急。
大軍在郪縣留駐一晚,第二天早晨準備開撥之時,劉胤翹首以盼,總算是等來了阿堅的“利好”消息。爲了慎重起見,劉胤沒有派普通的斥侯兵,而是派最擅長偵察刺探和追蹤的阿堅前往江州去刺探軍情。阿堅果然不負劉胤的期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了吳軍的最新動向情報,立刻返回稟報給劉胤。
這個消息對於劉胤而言,算是“利好”,但對於蜀漢大軍而言,卻無疑是一場災難,以陸抗領銜的吳軍不但已經偷襲攻陷了江州,而且此刻倍道而行,前鋒已逼近德陽,距離郪縣也不過只有三四天的路程了。而且吳軍的數量根本就不是此前人們預計的三萬之衆,而是整整的十萬大軍,數量超出蜀軍一倍不止。
很顯然,吳軍在攻克永安之後,立刻向川東大規模地增兵,十萬大軍入川,看來吳人的胃口肯定是不止侷限於川東幾個郡,他們的野心是要拿下整個的益州。
由於吳軍在攻克永安之後封鎖了整個川東的水陸交通,所以蜀漢朝廷對永安的狀況不甚瞭解,若非是羅襲前來稟報,恐怕吳軍真的兵臨成都城下,纔會如夢初醒。儘管如此,蜀漢朝中對形勢的預估還是過於樂觀,認爲入川的吳軍兵力至多三四萬,估計還沒有打到江州,更不可能對成都形成危險。
但事實上吳人此時吞蜀的決心異乎尋常的大,不但兵力雄厚遠超蜀人的估計,他們行動迅速更是出人意料,來勢洶洶,不但已經拿下了巴東重鎮江州,更是向北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