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真的是中計了?
文鴦也是悚然一驚,如果城外真的有蜀軍的埋伏的話,那情況就不太妙了,畢竟這次文鴦進信都城來,也不過只帶了一兩千的騎兵。13579246810
指望一兩千的騎兵能守住信都城,那純屬扯淡!文鴦不敢怠慢,立刻率兵衝出城去,如果真的中了蜀軍的埋伏,在空曠的野地上,騎兵還有逃跑的機會,但如果被堵死在城中,那可就真的要死了。
剛一出城,就看到信都的東面,塵煙大作,鐵騎隆隆,有撲天蓋地之勢,向着信都城席捲而至。
文鴦定睛一看,塵煙之中隱約可以看到晉國的旗號,原來並不是蜀軍的伏兵,而是晉國的青州軍殺到了。
既是自家人馬,文鴦也就安心了,他吩咐手下騎兵亮出自己的旗號,列陣相迎。
先前文鴦心中還有一個疑團,那就是蜀軍爲何會撤得如此匆忙,現在看來,這便是一個很好的解釋了,原來是青州的援兵已至,劉胤爲了避免腹背受敵,所以才主動地撤走了。
好個奸滑的劉胤!
文鴦頓時生出一絲的無力感,劉胤的運兵之道果然異於常人,該打的時候,迅猛有力,不給對手任何的喘息之機,該守的時候,固若金湯,滴水不漏,不給對手任何的可趁之機,該撤的時候,卻是雷厲風行,果決專斷,沒有半點的拖泥帶水。
這樣的對手,纔是真正可怕的對手,冀州的州城,那可是重中之重的戰略要地,說放棄就放棄了,沒有半點的棧戀,拿得起放得下,如此的胸襟氣魄絕非是一般人可比的。
可以預見,劉胤無論此前還是此後,都必將成爲晉國的大敵,如果天下真有人可以撼得動晉國基石的話,那必定也是劉胤無疑。
文鴦這邊胡思亂想,對面卻是來如疾風,一彪人馬很快就衝到了眼前,旗幟上赫然顯現着大大的“馬”字,毫無疑問,來者正是青州刺史馬隆。
馬隆發跡於青州,在此之前,也不過是兗州的一個小小武官,此前從未在洛陽任過職,所以文鴦也是隻聞其名,不識其人。
顯然對面的青州軍也看到了晉軍和文鴦的旗號,原本抱着的敵意頓時也消散了,人叢之中閃出一將,白馬銀甲,披了一件綠色的披風,整個人看起來很清瘦,頗有幾分儒雅的氣質,與尋常那些槐梧有力,威猛高大的武將全然不同。
只見他在馬上衝着文鴦這邊拱手道:“敢問那位是文將軍?”
“在下便是,尊駕可是馬將軍?”文鴦回禮道。
馬隆臉上立刻露出了笑容,道:“久仰久仰。在青州,在下早就聽聞文將軍之大名,勇冠三軍,名振天下,今日得見,真乃三生之幸也。”
文鴦在朝中少有人緣,大多數的人都避之唯恐不及,更別說對文鴦有所恭維了,此刻馬隆一見面,就竭力地盛讚文鴦之名,文鴦臉上也露出了難得的笑容,拱手道:“馬將軍客氣了,素聞馬將軍聲震青兗,今日有緣相見,果真英雄本色也。”
馬隆微微一笑,道:“文將軍謬讚了,在下些許微末之功,又怎能與文將軍相提並論,此番奉聖諭前來冀州討伐蜀逆,某不敢怠慢,倍道而馳,希望可以助汝陰王和文將軍一臂之力,不過看現在的情形,倒是我多慮了,文將軍順利拿下信都城,可喜可賀啊!”
文鴦苦笑一聲,如果說劉胤是被嚇跑的,有人會信嗎?但事實就是如此,信都這麼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在司馬駿和文鴦十五萬大軍的圍困之下,堅守多日未失,現在蜀軍大舉反攻,文鴦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卻因爲青州大軍的來援,蜀軍是棄城而走,反倒是文鴦未發一矢未損一兵就輕而易舉地進入了信都城。
馬隆遠道而來,不知道信都之戰的內情,看到文鴦已經拿下了信都城,自然要恭賀一番了。
文鴦倒也不好再解釋什麼,當下便邀請馬隆入城,再怎麼說他也是冀州刺史,馬隆前來,倒也不妨讓他盡一盡地主之誼。
馬隆的青州軍前腳剛到,司馬駿率軍後腳便趕來了,當他看到文鴦已經拿下了信都城,反倒是怏怏不快起來。
雖然司馬駿是討逆大都督,全權指揮冀州戰事,拿下信都這樣的大功勞自然也不會少了他的那一份,但是此役司馬駿打得並不光彩,中了劉胤圍魏救趙之計,被人家調虎離山,在信都和鄴城之間疲於奔命,無所作爲。
如果說文鴦這一戰是經過全力廝殺浴血奮戰拿下的信都,司馬駿很可能心情會稍好一點,畢竟人家努力過,付出過,但現在的情形卻是蜀軍主動的撤走了,讓文鴦兵不血刃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信都城,等於文鴦撿了一個大漏。
這個走了運的傢伙!
司馬駿在心中暗暗地腹誹着,不過表面上他還得維持一份客套,現在冀州刺史和青州刺史都歸於他的麾下,晉軍兵力達到了近二十萬人,再加上匈奴人的降兵十萬,司馬駿擁兵三十萬衆,又拿下了冀州的州城信都,一時是風光無二。
司馬駿立刻向洛陽朝廷報捷,同時秣兵厲馬,準備揮師北進,一舉消滅盤距在冀州北部的逆蜀軍隊。
洛陽朝廷聞訊之後,也是一派歡欣鼓舞,首戰旗開得勝,大漲晉國的士氣,看來司馬駿事先表示三個月之內消滅蜀軍,絕非狂妄之言,晉軍挾得勝之師北進,收復冀並二州,完全是指日可待。
司馬炎大喜之下,賞賜無數,同時給司馬駿下令,要他即刻進軍,不給蜀人以任何喘息之機,徹底地將他們全部殲滅。
司馬駿領命之後,不敢怠慢,立刻是兵分三路,西路由文鴦率領,從阜城出發,直取下曲陽,東路由馬隆率領,從廣川出發,直取南皮,中路由司馬駿親統,從信都出發,直取河間郡。
三路大軍,浩浩蕩蕩,氣吞如虎,殺向了冀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