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膽大包天(下)

李評本能地感到這封奏表是誣陷的,雖然程序上沒問題,韓琦上書分爲兩種,一種是公開的上書,由驛站交給進奏院,進院院交給中書,或西府或御史臺,然後根據輕重再判斷是否交給皇帝。還有一種,那就是密奏,韓琦也有了密奏之權,那麼就要由門客將書奏帶來,再交給合門使,合門使交給皇帝。不過韓琦能說這種話嗎?所以他直接交到了御史臺。

李評沒有做錯,呂公著爲難了。

若查吧,若是真的,韓琦那會很慘的。

若不查吧,韓琦興甲那是不可能的,不過出言威脅是逃不的,現在書奏又到了自己手中,到時候真相泄露,怎麼辦?

正是這種心理,可能在延和殿議事時,含糊說了一句,連趙頊都沒有太注意,只是傳到了王安石耳朵裡,這纔有了王安涕泣告狀的故事。

所以呂公著雖沒有誣陷韓琦,但也確實是犯了錯誤,最少這麼大事,你是御史中丞,爲什麼不上奏?

至此,所有替呂公著辨解的人,全部啞口無言。

但問題來了,爲什麼沈惟恭要這麼做?

兩人下獄大理寺,先是沈惟恭承認是自己指使孫棐獻書。

然而不久,沈惟恭立即翻案,司馬光喜歡揚名,每一文章出,或信,或書,那怕是奏章,都喜歡派下人流傳到井坊之中。孫棐便詐書司馬光陳五章的奏疏,上面有了韓琦這句話。然後將它拿來給沈惟恭,沈惟恭以爲是真的。便讓孫棐交給合門使李評。結果孫棐直接冒充韓琦表奏。又用韓琦門客身份,將它交給了李評。

這純粹是用孫棐做替死鬼,翻案了。

不過沈惟恭的背景很麻煩的。

他是宋朝開國名相沈義倫的孫子,沈繼宗的兒子。沈繼宗有三個兒子,惟溫、惟清、惟恭,沈惟恭是老小。

這個倒無所謂,宋朝立國一百來年了,權貴子弟不知道有多少。不要說沈義倫,就是沈繼宗都死了四十多年。

這些權貴子弟只有極少數有了出息,絕大多數已經默默無聞,比如趙普有許多後人,現在仍有許多後人擔任着官員,但這些都是低層官員,能有多少影響力?

僅是王巨裁減軍器監,就不知裁去了多少權貴子弟。

但麻煩的是沈惟恭還有一個姐姐,那就是宋真宗的沈貴妃。沈貴妃也不要緊,宋太祖與宋太宗妃子不多。但宋真宗與宋仁宗都有很多嬪妃。這些嬪妃得有多少親戚?

然而麻煩的是這個沈貴妃老人家年近八十,還活着。人去人情去。人在人情在,這個沈貴妃都快成了內宮的活化石了。聽到了弟弟出事,馬上握着柺棍,找到了曹太太與高大媽,面對這個活化石,即便傲傲的高滔滔也要尊重的。

於是高滔滔又找到了趙頊,一再叮囑,查可以,但勿得用刑。況且沈惟恭本人也有六十高齡。

正是這種情況,沈家纔得到翻案,而且盯的人多,連同孫棐,大理寺官員都不敢用酷刑,反正是死路一條了,僅是笞杖又有何,自己一死,家人還能得到沈家的庇護,於是孫棐死死咬緊了牙關。

這種情況審不下去了。

王安石也不會同意結案,若是這樣結案,無疑,孫棐是受人指使,誣衊司馬光與韓琦的。那麼會受那個人指使?

時間也讓人懷疑,它正好發生在孫覺上書之後。想一想孫覺上書能有幾個人知道?或者說是巧合,這也未免太巧了吧。

於是大理寺只好繼續苦逼地審着。

並且沈惟恭下獄,另一條路子立即暢通無阻,那就是皇城司,沒有沈惟恭操縱,大內密探也得以出動。在皇城司的盤查下,查出一件事。司馬光故意將他寫的文章傳於市井,包括他寫給王安石的三封信。這還是能公開的,不過皇城司的密探又查到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不但攻擊王安石,而且文語惡毒,署名就是司馬光。

王安石大怒,趙頊這時根本就想不到司馬光可能扮演的角色,便說:“此決非光所爲。”

就算司馬光反感王安石,但不會如此下作卑鄙吧。

王安石道:“即便不是司馬光所爲,也是因爲光好傳私書以買名,故致流俗效仿,使新法沮格,異論紛然,皆光倡之。”

然後讓皇城司的密探抓捕傳書者付獄,究治其所從得者,你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篇文章的。皇城司大肆抓捕百姓,從此開始。

這一抓又有一個人坐不住了,四方館歸司官張澤。他聽到一個消息,說是沈惟恭曾經讓孫棐在外揚言,皇子生,必不久。

這又是另一個問題,那便是古人的早婚早育,翻開史書,可以看到許多大臣第一個妻子早逝,她們多不是病死的,而是死於難產。當然,這個多不記載了。

還有許多人第一個兒子早死,包括趙頊前面幾個兒子都先後死去。但越是晚婚的,子女反而得以平安,比如范仲淹。這種情況在宋朝最明顯。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時候結婚的人早,偏偏宋朝以瘦爲美,越是瘦成了排骨,越是美麗動人。一個早婚,沒有發育成熟,一個以瘦爲美,大家一起減肥,營養不良。而且皇家聯親,多是達官貴人家的千金,不事勞動,抵抗力差。這樣的女子,還多是十幾歲的小姑娘,生下的孩子會有多健康。

所以宋哲宗的親生母親,出身於平民家庭的朱氏生一個活一個。

反正前面趙頊生下的幾個孩子先後去世,包括向皇后的兒子。

這弄不好,又成了第二個宋仁宗了。但趙頊還年青,後宮裡的嬪妃繼續在爲他造子。

然而沈惟恭卻弄出來一個皇子生。必不久。也就是以後趙頊生下的兒子。還會活不長久!

宋朝以前也有許多人胡說八道,比如趙禎才親政時,很是興奮,日夜處理政務,以他的身體骨,哪裡吃得消,不久就活活累昏過去,差一點死去。

但大臣們不領情。加上廢郭皇后,富弼上書說趙禎是不能守祖宗之訓,不敬父母,色慾之心,你暈倒是房事過多導致的。這簡單是胡說八道,晚年趙禎身體更差,但立十美,拼命造子,也沒有看他昏倒過去。

不過富弼乃是好心,而且是上書。一切擺在檯面上說話的。一沒有派人到市井上揚言,使京城風言風語。二也沒有詛咒。

這個事兒就鬧大了,即便老太君沈貴妃也不能庇護了。

因此繼續徹審下去,並且連皇城司的大內高手們都陸續出動,結果一查事情比想像的更嚴重,不但百姓,連軍營中都有謠言,說是天不佑陛下,致聖嗣不育。

爲什麼天不佑陛下,也就是你皇帝不是好皇帝。但現在趙頊勵精圖治,省吃儉用,哪裡做得不好呢,無疑就是變法。

要命的是這個謠傳還與沈惟恭那個生皇子、必不久不大吻合,也就是除了沈惟恭詛咒外,還有人在散發謠言。

王安石不作聲了,這水兒太混,反正是詛咒趙頊與變法的,那麼沈惟恭的背後,肯定不是變法派的大臣。

不過這是誰授使的?

因此趙頊便查孫覺的奏疏,因爲沈惟恭誣衊韓琦,是在孫覺上書之後,也就是受到了孫覺啓發。但孫覺這個上書,接觸到的大臣不多,包括王巨在內。

當然,也不是呂公著,呂公著在這件事上同樣很被動。

更不是文彥博,他已經是西府首相,不值,更不是變法派系,能拿掉韓琦的河北安撫使,並且還是韓琦上書辭掉這個官職,王安石順勢拿掉的,但過份開罪韓琦也不值。不說韓琦十年首相積累的威名與龐大的關係,就說韓琦的兒女親家,也非同小可,韓公彥前妻是賈昌朝堂弟賈昌符的女兒,後妻是張文昌的女兒。韓直彥是韓琦妻兄大理寺丞崔勉之女。韓正彥妻子是王曾孫女。韓忠彥之妻是呂公弼的兩個女兒。韓純彥是帝師孫固之女。韓粹彥妻子陳氏是資政殿學士陳蓐之女。韓直彥的兒子韓跂前妻是晁仲徽的女兒,後妻是範純禮的女兒……這些兒子孫子的岳家背景不算,還有女兒呢,四個女婿是王克存、王居正、李清臣、成黼,多是有來歷的人,到了孫女時,又多與吳充、文彥博、蔡京家族有聯親。

孫子孫女這一輩還沒有出來。不過兒子女兒這一輩已經聯親開始了。

做人君的肯定不喜歡這種聯親,但人家說門當戶對,奈何?

但正是這種關係,王安石豈敢將韓琦往死裡踩?本來就因變法,得罪了太多的人,但那還能說是爲了國家。若是用這個興甲,就着了下趁了。更不要說詛咒皇上無子,那對變法有何益處?爲了踩韓琦嗎,然而王安石明顯地想將韓琦撇開。

想到了這一條,趙頊便想到了一個人。

首先這個人膽大包天,有心機。

其次這個人接觸到孫覺的奏疏。

再次,這個人別人不容易想到,所以他纔敢這麼做。

那就是司馬光,爲什麼這麼做,看似疑惑,實際不疑惑,其用意就是激怒王安石,而且王安石對韓琦很反感,正好得到了什麼興甲,加上京城的詛咒,又激怒了趙頊。皇帝生氣,王安石憤怒,必然將韓琦抓捕下獄責問。不要說不可能,且看祖無擇,到現在還在獄中,案子未結呢。

一旦韓琦下獄,天塌了,那還不知道有多少人上書,甚至辭官威脅,逼到最後,就成了一種可能,會象呂夷簡那樣下去,甚至連生病呆在京城都不行,將他生生逼到洛陽去。變法結束!

甚至孫棐所說的司馬光五事章疏,就是司馬光寫出來的,然後派下人送到了沈惟恭手中,又說了什麼類似皇子生,必不久的話,沈惟恭信以爲真。纔在京城說了一些閒話。正好讓張澤聽到了。張澤對變法同樣排斥。當然不會告密,不過事情鬧大了,他也不得不舉報。

正是這種背景,趙頊開始懷疑陳襄。

不要說陳襄不可能做出,連皇子生,必不久都弄出來了,爲什麼不敢在朝堂上踩王巨的腳,再趴下。用以陷害王巨。只是王巨機靈,當場揭穿。就是這樣了,王巨還是說不大清楚。

這纔是高招。

然後趙頊與高滔滔說了,高滔滔半信半疑,也有些惱火,便將王巨召來,問了一問。也是因爲這個背景,高滔滔只是問,並沒有責備。所以王巨感到狐疑。

當然,這件公案。沾到的都不敢宣揚,連王巨也蒙在谷裡。

爭標後。皇城司還在徹查,然而趙頊忍不住。

司馬光進講資治通鑑,借用漢朝賈山上疏故事,說不當貶呂公著,李常、宋敏求等人,又說王安石誠賢,但性不曉事而愎,李定無才,呂惠卿奸邪。

趙頊聽得煩,便說:“有詐爲謗書,動搖軍衆,且曰天不佑陛下,致聖嗣不育,大約就是卿所書吧。”

換成一般人準會嚇得冷汗涔涔。然而司馬光表情平靜,說道:“臣所上書,陛下皆見之,且臣未嘗以奏昌示人也。”

趙頊指的書,乃是沈惟恭所收的那五事章疏,不是真正的奏疏,卻讓司馬光說成了真正的疏奏。趙頊心中冷笑,道:“卿所言,外人無知者,臺諫所言,朕未知,外人卻已知。”

你說你說的話,外面人不知道,可是你與臺諫所說的,朕還沒有知道,外人就知道了。最簡單的,就象司馬光寫給王安石的三封信,趙頊還沒有知道,但在開封大街小巷全部傳揚開了。只是趙頊終是人君,不好撕破臉皮講。

司馬光當場尷尬地不能回答。

不過趙頊雖然氣惱,但沒有直接的證據,只是一個猜測,所以主動轉換了一個話題道:“今天下洶洶,孫叔敖所謂國之有是,衆之所惡也。”

楚莊王問孫叔敖,我不知道治理國家的政策(寡人未得所以爲國是也,是,指事、政策法規)。

孫叔敖說,治理國家的政策,會有很多人都討厭的,告訴你也沒有用(國之有是,衆所惡也,恐王不能定)。

楚莊王說,做不到都是我這個國君的錯誤嗎,大臣們就沒有責任嗎?

孫叔敖說,國君傲慢地對待士人,認爲人才不依靠國家就不能富貴,士人也傲慢地對待國君,認爲國君沒有人才就不能長治久安。國家滅亡了國君還不知道什麼原因,士人飢寒交迫了,不能獲得相稱的地位。所以說君臣不合,那麼國家大事就沒辦法辦好。

趙頊用了這典故,是含蓄地說,治理國家的政策,會使許多人利益受到部分傷害,所以許多人反對。但國家不變,走向滅亡,士大夫也休想好。爲什麼大家不能團結一心,使國家變得富強,共享富貴?

意思是你司馬光有這個能力,爲什麼不將這個能力放在國事上,而去搞些陰謀詭計。

只要你司馬光改正,這個什麼天不佑陛下的就算了,朕也不計較了。

然而司馬光又來勁了,立即說:“然,陛下當察其是非,然後守之。可今天條例司所爲,只是王安石、韓絳與呂惠卿以爲是,天下皆以爲非,陛下豈能獨與三人共爲天下耶?”

沒藥醫了,趙頊讓司馬光退下。

然而趙頊無疑打草驚蛇了,以司馬光的才能,還不立即將一些蛛絲馬跡收拾乾淨了。

線索一起消失,不能再查了,再查下去,估計全天下,包括遼國西夏都會笑話趙頊幾個兒子早逝。因此詔書下,說是皇城使沈惟恭因爲以幹請恩澤不得志而怨懟,讓門客孫棐揚言皇子生,必不久。又牽連到了那件興甲案。於是將孫棐杖殺於市,沈惟恭後面有一個老太君求情也不管用,同樣貶到了海南島。

但不管怎麼樣,有了這個老太君與沒有是兩樣的,否則這次沈惟恭必死無疑。

此案結束,朝廷顧及了趙頊的臉面,只公開了一小部分真相。

然而這件案子,對王巨頗有利了,呂惠卿便說:“陛下,這能看到某些人爲了打壓異己,無所不用其極,王巨是被冤枉了。”

從三不足,再到皇子生必不久,那麼陳襄還不能弄一個假摔?

而且高滔滔的召見,也對王巨有利。

司馬光動不動說俺是君子,大公無私,一心爲國,雖然是迷惑了許多人,不過仔細地想,總有點假。

相反王巨說的更可信些,君子賢臣的很難學習他們,大家只是一個政客,頂多學習呂夷簡,雖有私心,不過將國家利益放在私人利益之上,用政績換取榮華富貴,也算是國家有用的臣子。

王巨這麼說了,也這麼做了,不但是政績,比如幾個作坊帶來的收益,不管王巨如何用掉的,但多用在國家上了。

因此高滔滔那邊同樣開始對陳襄產生質疑。

陳襄本人做得不果斷,遭此打臉,還想在京城裡呆下去嗎?然而陳襄嘴上說退,多少留戀京城的繁華,連上了幾封辭表,卻一直不辭退,索性象張載那樣將官印一丟回去哉,或者象王巨這樣,將軍器監的事務安置好了,等着下去吧。

不過如何處置,還沒有下來,但張若水聽到一些消息後,立即對王巨說道:“子安,恭賀啦。”

第294章 倚仗第704章 殺母(上)第64章 買馬社第231章 迷惑第92章 第一躍(二)第396章 井田第644章 長城(上)第472章 迷宮(中)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823章 值第110章 怎麼刺的第554章 一路向北(下)第446章 二王(下)第407章 真正的老師第528章 開胃菜(中)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362章 竊賊第86章 鬧大吧(五)第823章 值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389章 那個名字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72章 悲情第448章 十將-春行第8章 懷疑第427章 擔心第71章 天塌了第735章 最暗黑(上)第259章 屹立(中)第493章 夜襲(下)第810章 黑白顛倒第366章 誣奏第183章 賽跑第21章 朱鈔第648章 海盜(上)第323章 吃柿子第847章 上海務(下)第240章 保衛家園第500章 大殺器第539章 會戰(四)第385章 鬱悶唐三少第734章 愛國人士(下)第92章 第一躍(二)第652章 宋朝特色(下)第280章 不早死第344章 天下第一女(上)第519章 天上(上)第786章 動手了(下)第813章 青唐第一名將第652章 宋朝特色(下)第252章 地獄(下)第398章 困惑第205章 禁馬第367章 變化第519章 死亡樂章(八)第220章 三次點集(上)第656章 龍臀第469章 旅(下)第240章 保衛家園第601章 保馬第623章 自保第101章 見龍在田(下)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387章 天下第一武藝第645章 長城(中)第15章 夏國劍第482章 八個換一個第222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上)第829章 機會?第419章 剋星第163章 蕃騎(上)第348章 又坑了第454章 美麗的物事第444章 二王(上)第250章 九屍迎客(四)第395章 富!第448章 十將-春行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358章 不可傳第235章 孩子氣第499章 清洗第5章 斬首第224章 心驚肉跳第125章 有點難第129章 吹三秦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70章 潤筆費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18章 折服第240章 保衛家園第675章 茶馬古道第199章 這個臉不能打第66章 長大啦第25章 寶藏(下)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570章 戲耍(下)第618章 大錢第267章 龍手(中)第58章 苦逼的丁家(下)第141章 沽名釣譽
第294章 倚仗第704章 殺母(上)第64章 買馬社第231章 迷惑第92章 第一躍(二)第396章 井田第644章 長城(上)第472章 迷宮(中)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823章 值第110章 怎麼刺的第554章 一路向北(下)第446章 二王(下)第407章 真正的老師第528章 開胃菜(中)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362章 竊賊第86章 鬧大吧(五)第823章 值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389章 那個名字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72章 悲情第448章 十將-春行第8章 懷疑第427章 擔心第71章 天塌了第735章 最暗黑(上)第259章 屹立(中)第493章 夜襲(下)第810章 黑白顛倒第366章 誣奏第183章 賽跑第21章 朱鈔第648章 海盜(上)第323章 吃柿子第847章 上海務(下)第240章 保衛家園第500章 大殺器第539章 會戰(四)第385章 鬱悶唐三少第734章 愛國人士(下)第92章 第一躍(二)第652章 宋朝特色(下)第280章 不早死第344章 天下第一女(上)第519章 天上(上)第786章 動手了(下)第813章 青唐第一名將第652章 宋朝特色(下)第252章 地獄(下)第398章 困惑第205章 禁馬第367章 變化第519章 死亡樂章(八)第220章 三次點集(上)第656章 龍臀第469章 旅(下)第240章 保衛家園第601章 保馬第623章 自保第101章 見龍在田(下)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387章 天下第一武藝第645章 長城(中)第15章 夏國劍第482章 八個換一個第222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上)第829章 機會?第419章 剋星第163章 蕃騎(上)第348章 又坑了第454章 美麗的物事第444章 二王(上)第250章 九屍迎客(四)第395章 富!第448章 十將-春行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358章 不可傳第235章 孩子氣第499章 清洗第5章 斬首第224章 心驚肉跳第125章 有點難第129章 吹三秦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70章 潤筆費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18章 折服第240章 保衛家園第675章 茶馬古道第199章 這個臉不能打第66章 長大啦第25章 寶藏(下)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570章 戲耍(下)第618章 大錢第267章 龍手(中)第58章 苦逼的丁家(下)第141章 沽名釣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