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二王(下)

張戩上書說,近乞罷制置司及諸路使者,並言散錢取利爲害;及安石處事乖謬,專爲聚斂,好勝遂非,很愎日甚;呂惠卿險薄姦凶,尚留君側;而曾公亮、陳昇之、趙抃等,心知其非,依違不斷,觀望畏避,顛危莫扶,及識昧知幾,言乖誤主,均爲有罪,乞正嚴誅等事,並未施行。今大惡未去,橫斂未除,不正之司尚存,無名之使方擾,臣自今更不敢赴臺供職,居家待罪。

又說,韓絛代陳昇之領條例司,左右徇從安石,與爲死黨,遂參政柄。李定邪諂,自幕官擢臺職。陛下惟安石是信,今輔以絛之詭隨,臺臣又得李定之比,繼繼其來,牙櫱漸盛,臣豈敢愛死而不言哉?

書上後張戩又跑到中書,據理力爭,說中書四相做得不對。

王安石用扇遮面而笑。

一笑張戩不識時務,二笑張戩批評了曾陳趙三人。

曾公亮,陳昇之,你們想妥協,人家給了你們妥協機會嗎?

還有你趙抃跳來跳去,這一回看到所謂君子真面目了吧。

這一笑,三相全部難堪了。張戩並不知道,繼續道:“參政笑戩,戩也笑參政所謂,豈但戩,天下誰不笑者?”

陳昇之在邊上勸說:“察院不須如此。”

張戩顧視道:“陳相公,你難道沒有錯嗎?”

陳昇之不能答。

當然,張戩迅速貶出京城。

貶出的還有王子韶,他原先想附和王安石。看到保守派勢大。孫覺與呂公著謫命下達後。竭力解救。然而保守派不領他的情,陳襄上書說王子韶首鼠兩端,回邪反覆。兩人一道貶放。

張載聞聽後,放下祖無擇案,匆匆返回家。

張戩來到王家,一是臨行與兄長辭別,二是責問王巨。

這纔是王巨最大的難堪。

李定那事暫時還不會影響到王巨,因爲王巨母親未死。難不成真讓王巨將老薑氏接到京城來做奶奶?只能說以後可能會給王巨帶來一些後患。

不過眼下這件事,讓王巨下不了臺。

也許張戩只是一個小官,因爲變法,這兩年上來的官員,下去的官員也不知有多少。不過張戩的哥哥卻是張載,而張載又是王巨的老師。

張載與王巨一樣,對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術排斥,但對變法本身不排斥,所以張載與王巨都採取了緘默的態度。

然而張戩一鬧,不但王巨難堪了。張載也難堪了。

面對張戩的指責,王巨還不好說重話。至少在他個人觀中,對范仲淹當年將杜衍打入小人行列都有點反對,就不要說張載對王巨的恩情,對張載尊重,對張戩同樣要尊重。況且張戩個人的德操也讓人無可挑剔。

他先讓瓊娘沏上茶,然後慢慢說道:“張叔,先不談變法,晚輩先談一下朝堂的格局。一是變法派,二是不變法派,三是中立派。不過中立派夾在中間,面對兩大派系大臣的壓力,不得不站隊,所以中立派越來越少。”

“王子安,何來站隊一說,這非是黨錮,乃是國家未來!”

“張叔,我只是派別,不說黨錮,且聽我將它說完。中立派的先不管,我說變法派,不管這個法好不好,但有一部分操守上佳,也是好心爲國,比如介甫公。”

“這個好心不是爲國,而是誤國。”

“張叔,別急,我再說變法派的第二個羣體,這些人也是想爲國家好,不過操守就讓人質疑了。”比如呂惠卿,比如曾布,但王巨就沒有點名了,又道:“還有一部分,完全是投機,首鼠兩端,附和變法,是想上位升官發財的。”

“恥辱啊恥辱!”張戩聽到這裡大怒,貶官就貶官吧,爲什麼讓他與王子韶一道貶官。

“範文正一生作爲遠不及呂夷簡,爲何被別人樹爲道德偶像?非以物喜,非以己悲,張叔,你着相了。”

“好吧,你繼續往下說,”張戩氣樂了。不過他對長兄這個門生還是很看好的。

“張叔,我再說不變法派,確實這些人有的乃是好心,但開始時有幾人反對不變法的?”

“嗯……”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大家都感到我朝弊病嚴重,介甫公變法不好,那麼張叔,你認爲什麼法才使我朝弊病減少?難道是井田法嗎?青苗法都不行,如何去執行均田的井田法?”

“故介甫公變法前,期望的人很多,爲什麼後來一起紛紛反對,乃是介甫公的一些策略確實產生了新的弊端。於是許多大臣倒戈,成了反對變法的羣體,這部分人爲數還不少。還有一部分人同樣是混水摸魚,想附和上位。”

張戩默默無言,保守派系裡的“小人”同樣很多的,這也是事實。

“另外還有一些人用意很讓人質疑,我聽說許多重臣勸官家不要開邊,不能重軍,在邊境勿要惹事生非。別人我不提,但我們都是來自陝西,離邊境很近,特別是晚輩,就是在邊境長大。試問我朝有多少將領敢在邊境惹事生非,難道坐看西夏一次次派軍隊前來燒殺擄掠,難道陝西邊區百姓不是大宋子民?”

張戩再次不能回答。

但問題也就來了,要麼眼皮子一抹,隨便西夏抄掠,但這是事嗎?就算能抹下這個眼皮子,就算陝西邊區百姓不是人,可是西夏膽子越來越大,最後不是抄掠,而是侵略了。

忍不下去,就得用兵,一用兵就得需要龐大的軍費,可是國家還有巨大的積欠呢。這怎麼辦?

“還有一部分人說官家要節減,但幾代官家都在節省用費,難不成讓官家不吃飯。不穿衣服。就是這樣。又能省下多少錢帛?”

“裁兵。”

“已經裁去許多兵。”

“這幾年國家收入漸漸出現盈餘,稍忍幾年,國家積欠就能償還清了,然後再用兵。”

“這是誰說的?敵人不是傻子,難不成坐等我朝慢慢償還這個積欠?況且這點盈餘又需要多少年才能償還清楚?一用大型戰役下來,就得幾千萬貫錢帛。試問不變法,能省下這麼多錢帛嗎?再者,不變法。我朝這些弊病怎麼辦?所以不變法派裡還有一個羣體,他們也不是堅持不變法,也看到國家的困窘,只是受到別人影響,才加入到了反對行列。”

這個便是指張戩,他在御史臺,呂公著以及幾個御史纔下去,他們都是保守派,張戩必然被他們洗腦。

“然而青苗法確實是在攤派。”

“青苗法是在攤派,是有許多不好的地方。否則我也不會緘默不語,甚至讓官家失望。但它有一個重要的意義。會使我朝更富裕。”

“靠幾百萬斂財錢嗎?”

“不是,與斂財無關,但我還沒有想清楚,還有時機也不成熟,我正在謀劃安排,所以未說,但一旦執行,將會嚴重打擊到不法富豪的高利貸,所以反對的聲音同樣不會弱,我也會成爲奸臣。”

“不會,若真有那樣的方法,我會舉手贊成。”

“張叔,我只說一件事,你樂不樂意去做,國家隱田嚴重,可是國家用費浩大,故各地官員兩稅都不敢減少,然而隱田的皆是豪強,所以兩稅只能向貧困百姓攤派,導致貧者越貧。仁宗之時,派人下去查了幾次隱田,皆因爲反對聲音浩大,不得而終。如果將這些隱田查出來,國家兩稅會增加,也給了貧困百姓更多的生機。張叔,你能不能上書,請求官家嚴查隱田?”

“這個,這個……”

“張叔,知道問題所在了嗎?非是我朝窮困,在漢朝一戶人家有幾萬貫便稱爲巨賈,但在我朝,只能算是小富之家,大富之家錢財能達到百萬貫。現在問題是兩極分化,一是國家越來越窮。”

“非是,我朝賦稅越來越高。”

“當真?我只說一個問題,仁宗時稅務與現在的稅務相當無幾,但那時戶數僅是千萬戶左右,如今達到了一千四百多萬戶。人口增漲,意味着稅務可以適度增加,但國家稅務有沒有增加?至少戶數增加,也增加了管理成本。所以說國家即便稅務不變,實際是越來越窮。”

這個戶數也不大準確,古代百姓不願意分家的,然而因爲宋朝計等戶徵稅徵徭,因此逼得百姓子女衆多者立即分家,好將等戶降下去。同時又產生了詭名子戶,就是一些地方將名下財產劃在幾個甚至幾十名子虛烏有的戶數之下,好來逃避更多的徭賦。故有人說宋朝的戶數實際人口遠不及唐朝。

不過宋朝的戶數還是遠大於實際戶數的,因爲還有一個羣體,那就是隱戶,宋仁宗時周湛以江南西路百姓因爲徭賦不均,巧於隱匿,於是搜查了一下,查出隱戶三十戶。李司戶部判官李琮查了一下兩浙路的逃絕戶,居然查出四十萬隱戶。一路就有幾十萬隱戶,放大到整個國家,得有多少?

況且還有不計入戶冊的蠻蕃,但那個無所謂了,反正大多數國家不向他們徵稅的。

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巨下面一個問題:“人口繁衍無限,大地承載有限,因此每一朝一代,一旦人口達到了六千萬,都先後產生了危機。然我朝百姓人口早就超過了六千萬,張叔,怎麼辦?國家越來越窮,貧者越來越窮,一個個自稱爲君子,特別是廟堂之上的重臣,有許多人薪酬達到了幾萬貫,家有無數田宅坊產,可有幾人拿出一部分賙濟貧困百姓?爲什麼木棉司遷徙福建路百姓,那麼多人反對?原因很簡單,貧困百姓遷到兩廣,給了他們生機,然而當地的豪強們就不能僱傭到足夠的佃農工匠。張叔,爲何你不指出來?”

“何謂良好的變法,一是想辦法使國家支出降下來,二是開源,所謂的開源又分成兩種。一是真正的開源。比如說木棉司。但這種開源誰能想出多少良策?就是這樣,各個豪強仍想狠狠地咬上一口,也必然被豪強早晚瓜分掉,國家所得越來越少。二就是分均,從豪強身上剝奪一部分財富,減輕貧困百姓困難。比如說是青苗貸,真正的貧困百姓,張叔。你認爲有幾個官員會放給他們,恐怕他們餓得馬上就要死了,官吏擔心收不回青苗貸,於是不放。張叔,這回你明白反對的原因吧,不是青苗貸擾民苛民,而是變相強行地從豪強身上撥下了一根汗毛,於是讓他們不滿了。這就象當年的榷茶革新一樣。”

王巨說完了,張戩也傻眼了。

這是王巨將張戩當成長輩,才苦口婆心勸說的。

但張戩是君子啊。心地光明,於是在臨別前。又將王巨這些個問題拋將出來。

…………

又一個大朝會開始。

一個不平靜的朝會,反正這段時間朝會上在吵,散了朝會還是吵。

東西兩班許多大臣目光敵視,似乎空氣裡也充滿了刀光劍影。

不過王巨在人羣裡很安靜,這段時間他彷彿消失一般。實際王巨裁減軍器監官吏同樣也得罪了很多人,但他那一潑,讓許多大臣也心寒了,一般大臣也不大願意找王巨的麻煩。

趙頊坐在龍椅上一言不發,聽着大臣爭辨。

這時陳襄站了出來,舉着牙笏說道:“陛下以至仁求治,凡欲更張法度皆以爲民,安能有取民膏以爲貸息,而謂周公太平已試之法哉。”

陳襄,也是宋朝的一個有名老臣,天下名儒之一,還寫得一手好字,擔任官員時,似乎政績也不錯,這次同樣成了保守派的主力軍。要命的是他是福建人,似乎便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俺是南方派系大臣,同樣不支持變法!

王巨也不大注意,並且以前陳襄也寫了許多奏疏,王巨利用一些渠道,得到了他這些疏奏的部分內容,一是反對變法,二是反對王安石。不過不變法,國家怎麼辦。

陳襄便寫道:今日之弊,在於國家因循,制度未立,而侈用日廣。陛下但遴選主計之臣,付與利柄,取天下賦入之籍,度縣官調度之數,百用爲之均節,而歸之藝極,則浮費省而財用足。省徭役,薄賦斂,寬關市之徵,弛山澤之禁,修庠序之教,勸之以忠、信、孝、悌,尊賢而使能,才者進,不肖者退。農有餘財,民服其教,吏稱其治,然而國不富而政不王者,未之有也。

宋朝現在的問題確實就是龐大的費用開支。

一是兵費開支,經王巨提議後,狠裁了一下,從明年起漸漸開始不需要付出安置費用了,那麼一年會省去一千多萬貫費用。但還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除非裁去一半軍隊,然而面對西夏與遼國的威脅,誰敢這樣裁?

二是官員費用,官員數量太龐大了,如果將高級官員的薪酬減去一半,再削減掉一萬名官員,又是一千多萬省下去了。然而連王巨都不敢說,陳襄敢說嗎?

三是越來越多的宗室子弟,這部分費用三司未現,用費是內藏庫撥出來的,但若沒有這些費用,內藏庫豈不能撥出來補貼三司?可是陳襄敢說宗室子弟不贍養嗎?

四就是冗費,也就是王巨所說的冗政,陳襄所說的浮費。

官員機構重疊臃腫,導致政令不能暢通,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慶曆戰爭時,一斗粟大後方的成本不足十文,但到了前線,變成了三百多文,一千多文,並且裡面多有黴變的積年陳粟,或者是攙了太多的泥沙,導致士兵不能食。

爲什麼,正是參與的機構多,無法追究失職的官員,纔有了這些醜陋現象。

這就是浮費。

如果政令通暢,國家機構高效簡潔,官吏清廉,辦事認真,這些浮費自然會消失。

但這比實現儒家的大同還要遙遠,或者說根本不可能。

況且誰是賢者,誰是才者,此時這個賢與才二字已經嚴重扭曲。因此陳襄所說的策略,除了誇誇其談外,一點參考價值也沒有。更不要說省徭役、薄斂財,那個君王不想?如果宋朝一年財政收入壓縮到五千萬以下,保證天下歡天喜地,然而後果呢,好了,只要五年,宋朝就要滅亡了。要麼繼續借下去,那麼借下去會導致什麼後果,請看明朝爲何滅亡的!如果明朝國庫有足夠的錢帛糧草,能坐視陝西餓死那麼多百姓?那麼李自成與張獻忠能有起義造反的土壤嗎?

“朕非亡國之君,”這是崇禎在煤山臨自殺前說的一句話,想來那時崇禎心中何其之冤!

因此王巨聽到後,評議一句:“書呆子!”

陳襄不會管王巨是什麼想法的,繼續說道:“臣想來陛下之心必不如此,然則天下人皆知誤陛下者王安石也,誤安石者呂惠卿也。”

呂惠卿氣得發抖,我是支持了變法,但我不是主導者,你這個老傢伙在胡說八道。

但陳襄乃是言臣,怎麼辦呢。

陳襄繼續說:“以陛下聰明,觀天下之論議,其法制利害固已灼然也。奈何安石持強辨以蠱惑於前,惠卿畫詭謀以陰助於後,加以反覆比周小人隨時觀望,平時公議,則舉知其法之非,一撓於利,則又言其法之是。此雖陛下之至對,不能無惑,雖臣等之至忠,亦不免指爲朋黨。近者,諫官李常以言事待罪,尚令分析;孫覺以奏對反覆,落職外遷;御史中丞呂公著而下,皆以不職爲言,乞從責降。而臣獨區區未敢以請者,尚冀犬馬之誠,一悟聖意,許以青苗之法下議百官。一呂二王,天下必亡。如臣言非,則甘從遠竄,以戒妄言;如臣言是,則安石、惠卿亦乞特行貶斥,以謝天下。”

王珪惱道:“陳襄,關某何事!”

這個二王,一王王安石,那麼另一王呢?姓王的官員很多,不過除了王安石,重量級的“王”只有王珪了。

“我不是說你,而是王巨。”

趙頊終於睜開眼睛,奇怪地問:“爲何是王巨?”

關於青苗法利弊,參與的大臣很多,但王巨自始至終一言不發,這個王豈不是很奇怪了?不但他,許多人也感到納悶,包括王巨自己。

第215章 希望第563章 羞侮第328章 一個門客,一個太監第649章 海盜(中)第384章 《感事》詩第2章 黑蜂盜第629章 條件(上)第386章 謠傳第467章 兵臨第22章 禍福第700章 另一個世界(下)第410章 分道揚鑣第361章 很軟很暖和第143章 柺子第639章 八櫓船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625章 有過第11章 圍殺第864章 最後三十里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305章 獻舞(下)第179章 兄弟第817章 一波波第346章 潑污第290章 驚豔第606章 冒泡(中)第514章 死亡樂章(三)第586章 值得第301章 等機會第277章 新的誓言第666章 入彀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上)第771章 軟第512章 死亡樂章(一)第663章 老朋友第835章 同意第455章 存在第771章 軟第494章 會戰開始(上)第844章 以一當五第602章 南方第610章 小道第705章 殺母(下)第635章 抽解第358章 不可傳第54章 插釵第283章 應戰(上)第694章 一天第424章 軍監司第686章 山林第639章 八櫓船第二○七章 立學稱子第427章 擔心第477章 鼓聲(續上)第752章 找骨頭(上)第539章 會戰(四)第536章 會戰(一)第237章 三百斤第655章 一線之間第587章 燕歸來第460章 最大的底牌(上)第820章 屍車第790章 五天第345章 天下第一女(下)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507章 逆轉(上)第390章 大智慧大勇氣第217章 王巨的審判(上)第88章 提前第164章 蕃騎(下)第51章 想法第783章 如履薄冰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203章 兩位高人第295章 四駕馬車第473章 迷宮(下)第一百〇四章 公主怎麼辦下第58章 苦逼的丁家(下)第365章 鞭屍第659章 海戰(下)第261章 家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729章 考驗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下)第750章 張睦(下)第118章 舅家第129章 吹三秦第691章 不滿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687章 飛錢司第750章 張睦(下)第715章 犧牲品第127章 先帝第632章 右孫吳第665章 半郡之國第634章 足跡第109章 三丁刺一第308章 心術
第215章 希望第563章 羞侮第328章 一個門客,一個太監第649章 海盜(中)第384章 《感事》詩第2章 黑蜂盜第629章 條件(上)第386章 謠傳第467章 兵臨第22章 禍福第700章 另一個世界(下)第410章 分道揚鑣第361章 很軟很暖和第143章 柺子第639章 八櫓船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625章 有過第11章 圍殺第864章 最後三十里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305章 獻舞(下)第179章 兄弟第817章 一波波第346章 潑污第290章 驚豔第606章 冒泡(中)第514章 死亡樂章(三)第586章 值得第301章 等機會第277章 新的誓言第666章 入彀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上)第771章 軟第512章 死亡樂章(一)第663章 老朋友第835章 同意第455章 存在第771章 軟第494章 會戰開始(上)第844章 以一當五第602章 南方第610章 小道第705章 殺母(下)第635章 抽解第358章 不可傳第54章 插釵第283章 應戰(上)第694章 一天第424章 軍監司第686章 山林第639章 八櫓船第二○七章 立學稱子第427章 擔心第477章 鼓聲(續上)第752章 找骨頭(上)第539章 會戰(四)第536章 會戰(一)第237章 三百斤第655章 一線之間第587章 燕歸來第460章 最大的底牌(上)第820章 屍車第790章 五天第345章 天下第一女(下)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507章 逆轉(上)第390章 大智慧大勇氣第217章 王巨的審判(上)第88章 提前第164章 蕃騎(下)第51章 想法第783章 如履薄冰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203章 兩位高人第295章 四駕馬車第473章 迷宮(下)第一百〇四章 公主怎麼辦下第58章 苦逼的丁家(下)第365章 鞭屍第659章 海戰(下)第261章 家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729章 考驗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下)第750章 張睦(下)第118章 舅家第129章 吹三秦第691章 不滿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687章 飛錢司第750章 張睦(下)第715章 犧牲品第127章 先帝第632章 右孫吳第665章 半郡之國第634章 足跡第109章 三丁刺一第308章 心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