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那個名字

“這裡人煙終於正常起來,”全二長子說。

實際河北人煙也不能算是稠密,真正稠密的乃是京東到齊州一線,南方是兩浙,江南西路與福建路,然後是成都府路。

導致河北人煙不稠密的原因很多,隋唐演義,山東(崤山以東包括河北)就是主戰場,所以打得人煙荒蕪了。後來略略恢復,又有安史之亂。過了不久,又有黃巢起義。那纔是一支真正食人的軍隊,史上最醜陋的起義軍!

宋朝立國以後,河北又迎來了宋遼戰爭,真正發展起來還是澶淵之盟以後。

並且發展得很快,在宋朝絲綢最好的地區乃是京東路,也就是山東的絲綢最好。非是蜀錦,蜀錦那是工藝,與蠶絲的質量無關。次之便是河北絹綢。

但河北現在的地形與後世不同,南高北低,南方適宜種植,臨近滄州地區則很低窪,往往海水倒灌,形成大量鹽鹼地,不宜耕種。而高陽關東北雖平坦,那是邊境了,人煙同樣不多。

因此百姓所居住的地方多在河北南部地區,並且以桑蠶業爲主。

然而黃河又一波波來了,這對河北百姓傷害很大,特別是桑蠶業,一棵桑樹想要得計,最少等三年後才能成長才能採摘桑葉喂蠶,但大水一淹,什麼桑樹也淹死了。但就是這樣,河北南部地區的人煙仍比陝西稠密得多。陝西有人煙稠密的,長安地區!其他地區則沒有了,可見戰爭所帶來的創傷。

當然。在全二長子眼中。河北人口密度還是很大。直到到了滄州,才與延州相持平。

“嗯,”王巨淡淡一聲。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人口峰頂,第一次是西漢,真正大一統帶來的結果。第二次非是隋朝,也非是天寶,乃是北宋,不過曇花一現。往往沒人注意,這個原因主要是對農業與內治的重視,包括占城稻的引進與改進,占城稻在中間功勞不小。第三次乃是在清朝,雜糧造就的結果,也就是明朝載樹,清朝乘涼。第四次那是後世發達科技的產物。

包拯在嘉佑時就嘆息人煙稠密不可想像,從現在起,越來越不可想像。

但在王巨眼中,人還不是很多的。比如說現在幾里路一個村莊,能叫稠密嗎?

全二長子不知道王巨在想什麼。他又說道:“大郎,那兩個事物怎麼樣?”

“就那樣,”王巨淡淡說道。不算好,甚至都不能讓他滿意。

“但它們在京城引起了轟動。”

還是與棉被一樣,放在相國寺,這一回向遊客發放了,每人分上一點點,請遊客無嘗品嚐,許多人詢問,但幾個僕役無一人回答。

特別是那些商賈,又嗅到商機了,再三問,但無論他們怎麼問,問不出半句話,將那些商賈急得要跳腳。

不過也有消息靈通的,王雱罵這些大臣是尸位素餐,但趙頊也是無奈啊,他還得倚靠這些大臣做事,除夕夜發完了怒火,第二天又從這兩壇裡拿出大半,用食盒裝着,送到各個大臣家中。

因此有大臣以爲又是內藏庫搗鼓出來的事物,有能力將黑白顛倒過來的司馬光下去看河了,沒有司馬光,其他大臣是無奈的,畢竟國家財政太困窘。現在不管是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了。

這件事最後連王安石也注意了,但還沒有銷售,因此老王暫且觀注,未打主意。

但這是後面發生的故事,全二長子也不知道。

“大郎,人手夠不夠?”全二長子又擔心地問。

現在攤子鋪得太大,從關中到杭州,再到嶺南,讓全二長子很擔心。

“二長子,這個你不用擔心,如果是一下子推出來,人手就是一個問題。但這些年,是一步步來的,先是細鹽,隨後是竹紙,然後是燒酒,這替延州幾個商戶積累了許多管理經驗,也培養出一些管用的經濟人……你不懂,這個你就不用問了。”王巨說。不但培養了許多經濟人與管事,積累了經驗,還培養了許多人脈。

況且這背後又有趙念奴與高家,在這背後又隱隱地站着內藏庫,誰不長眼睛哪?不要說在嶺南,就是放在大名府,也未必有人敢打它的主意!

另外它還有一條,那就是真正的開源,如果與豪強搶中原的土地資源,那會很麻煩的。這個不搶豪強的利益,豪強也無輒。可能會眼紅,但不會產生深仇大恨。

就是有一條不好,三司開置木棉司,福建路那點遷民肯定不夠瓜分了。

另一個人先回到了京城。

司馬光與王巨一樣,都是走馬觀花。不過王巨顯然更負責一點,他甚至將許多河面的冰凍敲開,測量了水的深度,還觀看了積淤包括淤泥與積沙。

但司馬光下去看,只是大約看到了一下兩個河面的情況,再聽一下當地官員的報告後,便返回京城了。當然兩人體力也不一樣,司馬光是趙頊,文人,體力弱,王巨是王昭明,文武不分,體力強,也又年青之時,精力充沛。因此讓司馬光學習王巨,也是學不來的。

不管怎麼樣,這下去跑了一回,是吃了辛苦,趙頊立即召入對。

司馬光答道:“陛下,請如宋昌言之策,於二股河之西置上約束,擗水令東,等東流漸深,北流淤淺,即塞北流,放出御河與胡盧河,下紓恩、冀、深、瀛以西之患。”

“黃河積淤很嚴重嗎?”

司馬光心中五味雜陳,這個積淤乃是王巨再三強調的,但它也是事實,司馬光不承認都不行,又道:“陛下,相當嚴重。二股河不過是仁宗時黃河新道。北股河時間更早一點。然河有許多積沙了。但原來的河段河底只有淤泥,罕有積沙。甚至有的河牀本身就是平坦低窪的原野。”

“束水衝沙……”

“陛下,束水衝沙未必可行,再說也無那財力。以臣之見,則倚黃河之性,順勢而治,此爲疏導之策也,既省錢帛。又爲安全。”

“爲何卿選東流?”

“北流水勢浩大,多有太行諸水滾滾而下,加之河牀擡高,水不得泄,便易產生決堤崩潰。而且北流之水更長,不及東流入海之快。臣曾經去入海口察看過,只幾十年,因爲黃河帶來的積沙,海灘蔓延開始,在滄海處生生造就了大片沙灘。”

“那就依卿之策。”

不過王巨回來後。又帶來另一種說法。

元宵節過後,王巨同樣風塵樸樸地返回京城。讓他看。他就看,但現在國庫,有錢能根治嗎?無論那一流都不是流。因此看得很認真,帶來了詳細的數據,但未想根治,也不能耽擱了,鄭白渠那邊就要重新動工了,那纔是他的正職。

黃河是大事,不然年年缺堤,這個國家休想好了,趙頊又立即召對。

“王巨,司馬光回來了。”

“陛下,他是怎麼說的?”

趙頊將司馬光的原話說了一遍。

“陛下,北流則不可行了,不僅是太行之水衝擊,還有邊境的塘濼。”王巨說着,拿出一張紙,上面寫着原來的塘濼,濼,就是湖泊,比如現在的梁山濼,就是梁山湖,其面積不比後世五大淡水湖巢湖小多少。王巨是走馬觀花,但也看了一部分塘濼,原來面積多少,現在還剩下多少,有的甚至直接消失。

要知道真正的北流不過才二十年,以這個速度下去,不用五十年,河北塘濼能消失八成以上,到時候河北自東往西,全部是平坦的平原,宋朝慢慢防禦吧。除非能得到燕雲十六州,那何其之難?

趙頊臉色微變:“依卿之計,那是東流了?”

“東流也不可以,這是臣測量的東流深度與寬度。”王巨又呈上另一張紙,紙上王巨測量了八個地點。

然後又說道:“臣又破開一段黃河主流河面,大約測量了一下其流速與流量,雖是在枯水時季,現在黃河的流量一個時辰能達到六百多萬料(一料一立方,比如一千五百料船就是一千五百噸船),當然經過狹窄的東流時,因爲狹窄,可以逼得河水更快東流。但臣又仔細地看了一下,兩岸河堤並不高大堅固。想要迫水入東流,必須修起更高大堅固的河堤,否則汛期一來,北股水又束於東股水,河水必然擡漲。不決堤也會蔓延到平原地帶。而且就是修起高大堅固的河堤,因爲其沙量,與其地勢,幾年後又成懸河之勢,必然出現更大的決堤。這是各地的高度,陛下請觀看。”

雖然是走馬觀花,但這些數據顯然更有說服力。

“因此不管是北流,或者是東流,如今朝廷是想草修草治,那都是不行的,不過拘於財政,只能草治。但想草治,必須選擇一些低窪產量低的鹽鹼地,藉助山嶺,修起第二道堤防,看着汛期洪大時,打開堤壩,將河水分流進來。這個也可以計算。”

“也能計算?”

“現在每時辰流量大約是六百萬料,汛期大的時候,最少在一千兩百萬料,甚至一千五百萬料。那麼一天就是一億八千萬料,十天就是十八億料。如果置蓄洪區,一個蓄洪區打算五百頃,平均深度半丈,就能泄去四千萬料,十個蓄洪區就能泄去四億料。少了這四億料洪水,汛期規模就會下降近四分之一。如果特大洪汛,那麼置二十個蓄洪區,河堤就會平安無事了。再說真正的汛期也不過一個來月。臣也寫了進去。”王巨又交出最後一張紙頭。

這個並不難。

比如開封,開封十六縣只有二十來萬戶人口。

當然不止了,僅是京城就不止二十來萬戶,但京城的兵戶不能算的,外來戶不能算的,這也證明了開封城外人口不密集。造成這原因,就是有多處低窪鹽鹼地,不適宜種糧食,於是百姓養蠶載桑,或者載果樹,那能養活多少人?

然後呢,有幾大牧監。

餘下的地方人口都不大密集了。

僅是在開封地界,便可以設置起大片的蓄洪區域,甚至遠比王巨所說的五百頃面積大。

既然是草治,那麼就得拿出草治的方案。

況且開封放水積淤,也是王巨很早就提議過的策略。

這不是汛水卷泥,而是靜止澱淤,同樣是黃河水,效果卻是兩樣的。

趙頊慎重地將這幾張紙收起來。

有的他真看不明白,比如這個什麼水流量,但有人懂。

然後說道:“王巨,你那條策略很管用哪。”

“陛下,雖然是根治冗官之策,但陛下提將出來,那時很過冒險。”王巨老實地答道。如果不是自己聽到了,讓趙頊使了一招乾坤大挪移,馬上就吵將起來了。他又說道:“它也是詭道,治國用兵都是一樣,用詭道都是迫不得己之策,最好是以正爲主,以奇爲輔。”

“朕也不想啊……”

王巨心中卻在搖頭,我說得再清楚不過,既然打算變法了,幹嘛將富弼召到京城?

你也不看看富弼的家產,他能支持你打土豪,分田地嗎?一富一文,在京城,能有好事嗎?萬事難就難在開頭,開頭在吵,後面豈能不吵?

算了,讓趙頊吃吃苦頭吧。於是他又說道:“鄭白渠那邊不能再耽擱了,臣要回去。”

趙頊想留的,畢竟馬上就要動手了,但想一想鄭白渠確實不能耽擱,反正也不急這幾個月,因此說:“卿辛苦了。”

“陛下,這個就不用對臣說了,對其他大臣說吧,他們最愛聽。”

“哈哈。”

兩人相視一笑,王巨辭退。

說回就回,剛到驛館準備收拾行李,門外驛卒過來,說道:“王大夫,外面有人遞了拜貼。”

王巨接着拜貼,看到落款的那個名字,略略有些發呆。

第672章 南帝第34章 美人的煉成第865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上)第735章 最暗黑(上)第63章 親戚第334章 翻盤第371章 爲難第72章 悲情第428章 七兩銀子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770章 最嚴厲的處罰第514章 死亡樂章(三)第57章 苦逼的丁家(中)第45章 奇蹟之戰(二)第97章 放榜(下)第333章 決戰時候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361章 很軟很暖和第364章 十萬火急第46章 奇蹟之戰(三)第709章 聖儒(下)第571章 貴人第764章 進京第799章 不敢碰第408章 各自找朋友(上)第483章 誤打誤撞第274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704章 殺母(上)第631章 不過第731章 假像第26章 送禮第455章 存在第619章 拉尼娜第77章 意境第206章 重諾第274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862章 崩第635章 抽解第496章 仁多零丁的等級第350章 大家比着坑(下)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570章 戲耍(下)第516章 死亡樂章(五)第686章 山林第201章 不能喝的水第807章 肺腑之言第630章 條件(下)第287章 實話第655章 一線之間第700章 另一個世界(下)第508章 逆轉(中)第844章 以一當五第366章 誣奏第265章 朱序(下)第727章 鬧劇第512章 死亡樂章(一)第332章 水與火第45章 奇蹟之戰(二)第700章 另一個世界(下)第370章 楊家將第91章 第一躍(一)第30章 以直報怨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367章 變化第291章 一扇窗第36章 漁夫的故事第98章 祭父第403章 私軍(上)第242章 大順大順(下)第590章 戰鬥,已經開始第540章 春雷第127章 好高第634章 足跡第755章 你不懂第210章 謀事在人第808章 好消息第429章 道第504章 放棄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748章 六個大禮(中)第255章 分裂第391章 鬥將第457章 拿捏(下)第664章 預熱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662章 破城第766章 天機第815章 溫馨第285章 還不會吵架第254章 早晨的故事第152章 弟仇(下)第492章 夜襲第219章 賀蘭硯第317章 坐臥者第463章 喜相逢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244章 蕃奸第190章 亮劍第179章 兄弟
第672章 南帝第34章 美人的煉成第865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上)第735章 最暗黑(上)第63章 親戚第334章 翻盤第371章 爲難第72章 悲情第428章 七兩銀子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770章 最嚴厲的處罰第514章 死亡樂章(三)第57章 苦逼的丁家(中)第45章 奇蹟之戰(二)第97章 放榜(下)第333章 決戰時候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361章 很軟很暖和第364章 十萬火急第46章 奇蹟之戰(三)第709章 聖儒(下)第571章 貴人第764章 進京第799章 不敢碰第408章 各自找朋友(上)第483章 誤打誤撞第274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704章 殺母(上)第631章 不過第731章 假像第26章 送禮第455章 存在第619章 拉尼娜第77章 意境第206章 重諾第274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862章 崩第635章 抽解第496章 仁多零丁的等級第350章 大家比着坑(下)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570章 戲耍(下)第516章 死亡樂章(五)第686章 山林第201章 不能喝的水第807章 肺腑之言第630章 條件(下)第287章 實話第655章 一線之間第700章 另一個世界(下)第508章 逆轉(中)第844章 以一當五第366章 誣奏第265章 朱序(下)第727章 鬧劇第512章 死亡樂章(一)第332章 水與火第45章 奇蹟之戰(二)第700章 另一個世界(下)第370章 楊家將第91章 第一躍(一)第30章 以直報怨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367章 變化第291章 一扇窗第36章 漁夫的故事第98章 祭父第403章 私軍(上)第242章 大順大順(下)第590章 戰鬥,已經開始第540章 春雷第127章 好高第634章 足跡第755章 你不懂第210章 謀事在人第808章 好消息第429章 道第504章 放棄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748章 六個大禮(中)第255章 分裂第391章 鬥將第457章 拿捏(下)第664章 預熱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662章 破城第766章 天機第815章 溫馨第285章 還不會吵架第254章 早晨的故事第152章 弟仇(下)第492章 夜襲第219章 賀蘭硯第317章 坐臥者第463章 喜相逢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244章 蕃奸第190章 亮劍第179章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