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真正的老師

張載也走了過來。;..

此時大小蘇在宋朝開始漸漸有了很大名氣,但與張載不同,一個是在詩詞歌賦文章上的名氣,一個是在儒學上的名氣。

“見過子厚兄,”小蘇站起來唱了一喏。

這叫各敘各的,比如王巨與侯可雖然歲數懸差巨大,不過平時還是以平輩論交,但二程卻是侯可的外甥,張載與二程平輩相交,豈不是亂了套?但一點也不亂,同樣,各敘各的。

現在張載與王巨住在一起了,二程必來拜訪,然而二程若是對王巨擺長輩姿態,那會有的苦頭吃!

“子由,勿用客氣。”

瓊娘又過來沏茶。

小蘇繼續吐槽:“子安,可聽說過李參?”

“知道一點。”王巨答道。

他不但知道,而且比較清楚。

今年自京城回到鄭白渠後,王巨也開始做準備了,因此與葛少華以及趙度通信中,刻意問了幾處民情,這也是趙度留意巴蜀百姓生活情況的由來。

然後又讓陶青與黃良悄悄外出,打聽一下各地情況,包括一些重要官員的情況。可能消息來歷不明,但多少會產生一些幫助作用。

比如現在王巨對許多地區百姓情況便有了一個籠統的瞭解,只有對荊湖兩路、廣南西路與江南西路情況不大熟悉。

Wωω ▲тTk ān ▲¢ 〇

情況比王巨想的要好得多。

流民流匪開始增加,一部分就是三丁刺一,這是韓琦的錯。還有一部分是災害。韓琦有一部分錯。若無黑窟窿。國家有財政了,救災及時,流民流匪也會少一點,但就是朝廷有錢賑災,還會產生一部分流民流匪。

龐大的積欠,但攤派到每一個人身上,也不過一人一貫錢,壓力不是太大。也不能說沒有壓力。比如趙曙死後,百姓的反應,趙頊死了,全國百姓哭嚎,實際趙禎晚年吏政開始敗壞了,但老百姓哪裡知道?只感到他們生活在變好當中。趙曙死了,那個百姓哭過?這證明了趙曙即位後幾年的積欠,已給百姓帶來了負擔,所以百姓不喜。

也就是說百姓開始感到壓力,但壓力不是太大。這對於王安石變法可不是好消息。支持的力度與土壤不足夠多!

有些官員也感到財政的艱難,因此支持變法。但同樣如此,力度不強。

因此王巨時常在想,如是韓琦不罷相,帝相爭繼續持續兩年呢?不過這只是想一想,韓琦那是氣不過才那樣做的,當真將趙頊架空兩三年,那結果不是謀反,就是死路一條了。

這種情況也反應在張載身上,他來到京城後,寫了一首詩,芭蕉新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旋隨新葉起新知,願學新心養新德。

一首詩七個新,也說明他對變法的態度。

王安石與他談話時,張載說了兩條,你推行新法,只要是以國家利益爲出發點,天下之士都願意聽從你。第二是變法中要與人爲善,廣泛聽取不同意見,這樣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如果不這樣,強行推行新法,肯定會失敗。

在這一點上,師徒二人觀點驚人的相同。

不過張載也有張載的時代拘束性,變法用意就是斂財,想斂財又想與人爲善那是不可能的。但斂財可以,必須拉攏大多數人,至少表面上做做樣子,然後集中力量打擊少數人,那麼反對聲音也會小一點。而不是王安石該拉攏的不拉攏,該打壓的卻不打壓。

當然,他們都是這時代的頂尖人物,身在局中,能想出這麼多很不容易了。

不過這樣一來,在本質上與王安石就產生了衝突,由是張載難以得到重用。

但根源卻是宋朝還沒有爛到骨子上,廣大百姓與官員沒有產生急切用激進手段變法的願望,這也是後人痛恨王安石,反而將韓琦當成功臣的原因。

然而張載與二程不同,二程馬上連節操也不要了,但張載自始至終對變法從來沒有攻擊。雖然不同意王安石變法的方式,不過張載知道國家不變不可了,變了總比不變的好。

這也贏來了王巨對自己這個老師的更加尊重。

不過能認真象王巨這樣分析,對於王安石與張載來說,太過勉爲其難,也太不公平了。

此外還有王巨讓陶黃二人打聽的重臣消息,包括這個李參。

王安石的真正老師,不是范仲淹,事實他恐怕都看不起范仲淹發生的那次改革。

也不是桑弘羊與王莽,這兩人只是給了他一些借鑑,真正的老師就是這個李參。

李參在定州通判時彈劾夏守恩父子貪贓枉法,夏守恩乃是宋真宗藩邸功臣,但被他彈劾下去,於連州編管。參見變法對權貴外戚的打壓,這些權貴外戚平日所做所爲確實太過份了。

李參知荊門軍時,以前朝廷伐竹是調派,但李參將此法更改,變爲向商民招標採購,參見坊場河渡。

李參擔任陝西轉運使時,發現百姓準備春耕生產資金往往不足,於是向百姓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也提升了農業產量。這種低息貸款就是青苗錢。幾年後,陝西軍民糧食就得到了好轉。

李參還提出輦錢之法。

宋朝河北河東陝西三路駐紮大量軍隊,本地租賦不足以供給軍隊所需,調民夫運糧又會憂民,於是趁豐熟之時,買進大量糧草以備消耗。買進的方式有三種,一是現錢交易,不過三邊現錢有限,此法很少施用。二是攤派徵購,低價強買,這是苛政,也很少實施。三是商人先將糧草運到邊境,朝廷支付茶鹽香藥交引和京師錢鈔,商人再到指定地點領回茶鹽香藥等貨物賣出去換錢。不過朝廷信用有限。往往各種交引胡濫發行。導致商人不願意前往。或者商人與官吏勾結,運過去的糧草不是玩意。

因此有了李參的輦錢之法,就是將現錢直接運到緣邊地區,就地購買糧食,或者向商人購買糧食,按其質量,給其價格,省卻了中間的環節。減輕了百姓負擔,並且得到的糧草至少能食用。

這一輦中之法,直到現在,依然在部分使用。

參照王安石變法,均輸,市易!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能臣,並沒有得到宋仁宗重用。後來國家置局經度國計,讓李參與王安石、王陶領之,李參氣憤地說,官各有職。臣如不能勝任,當從廢黜。不然,請罷此局。意思是讓我做我就做,不讓我做我就不做,何必弄兩個毛孩子進來?

但王安石不生氣,這次前面到京城,後面就推薦舉了李參,讓趙頊在殿柱上寫上李參的名字,不過李參此時又老又病,趙頊不能任用了。

可開始時,王安石還沒有想到青苗錢,他一心撲到均輸法上了。

知同州趙尚寬,知唐州高賦,知齊州王廣淵與知陳留縣蘇涓同時上書,讓國家興辦義倉。

什麼叫義倉呢,就是讓各地一些有良心的豪強,於豐年時自發地出糧食,或者向家中收成不錯的百姓徵收一些糧食,放在義倉裡,到災荒之年時,拿出來賑災扶貧。

王安石立即否決。

史書上於王安石想青苗法,這才否決。因此到了南宋打倒王安石後,又將義倉拿了出來。

嚐到苦頭了,開始執行還是不錯的,但最後各義倉全部被侵佔挪用。災時一粒糧食拿不出來,平時反而成了一種苛政。

爲什麼如此?正是它的管理不規範,正規的常平倉與常惠倉都管不好了,況且這種義倉!在儲存中,可鑽的漏洞太多太多。

實際標準的治弊方法,還是王安石的倉法,不過現在免役法未出來,倉法也沒有辦法出來。它們是母子,免役法是母,倉法是子。

倉法未出來,這個常平倉同樣是一個大黑窟窿。

因此呂惠卿與王安石將李參的青苗錢翻了出來。

兩人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參照王廣淵,王廣淵於齊州扣壓了五十萬糧帛下來,放貸給災民,秋後百姓連本帶息歸還了七十五萬,利息高達百分之五十,實際不對,不止百分之五十,因此它只有半年時間。但百姓爲什麼會感謝?大災過後,一無所有了,得到這個貸款後,立即得以春耕生產,一口氣就回過來了。

況且我們這是二分利,也就是百分之二十。

有人說半年百分之二十,一年豈不是四分利?那也不對的,這是春天放,秋天收,明爲半年,實爲一年。真還不起,到了第二年還是按二分利息算。

因此青苗法的利息是二分利,而非是四分利。若是出現四分利,那是下面胥吏變相弄出來的!

有了它,遇到災情時,百姓便能迅速得活。朝廷還不需要承負什麼經濟損失。

第二個理由就是李參的理由,貧困人家太多了,許多人因爲春荒,沒有足夠的資金春耕生產,導致整個年景欠收。有了青苗貸後,便會得到充足資金去春耕生產。

成功的例子,李參!

第三個理由更加充分,農民連口糧都成問題了,那麼向誰貸?富人。特別是那些官戶,有功名的與出家的,一不納稅,二不當差,三不交租,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爲什麼僧牒那麼值錢。不是有那麼多人想做和尚道士,奧秘就是這個僧侶戶不需要納稅應差!

那就借吧,但這一借問題來了,那不是青苗法的二分利,講良心的也是月息六分,一年是百分之七十二。不講良心的是百分之三百,並且還要利滾利,不是年滾,而是月滾。不借則罷,一借的結果,最後地也沒有了,連妻子女兒都成了人家的婢女!好在這不是明清,否則一年還不知道有多少女子爲了貞節而投河自盡……

不僅是鄭白渠數縣有之,長安一帶更狠,不僅是普通商人,文彥博家人都幹過,而且乾得很厲害。不要問文彥博信佛的人,怎麼做出這種事,僧侶戶也照樣在做,一個比一個厲害。

但有了青苗法後,這些高利貸的醜陋行爲就狠狠打擊了。最少狙擊了兼併之勢。

王安石還承諾,不會抑配,意思就是百姓願意貸就貸,不願意貸也不會強貸,而且不貸沒關係,一貸還要種種條件,無家產無業遊民不會貸,想貸的人必須有擔保人,正當良民,纔有資格貸之。一是保障貸給正經人,二是保障有貸有收。

看看,這個好處是不是更多?而且還有李參與王廣淵成功的例子,說服力夠強吧。簡直是大大的仁政!

關健問題能爬上來的,那一個是差的,包括小蘇,沒有一個是好忽悠的。

王安石就將這個草呈遞給了小蘇看,小蘇當場就急了。

第25章 寶藏(下)第692章 聲東擊西計第685章 打開天窗說亮話第346章 潑污第23章 香玉第167章 鐵門第814章 狗不如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366章 誣奏第89章 高家第89章 高家第375章 交待第50章 滿意第667章 第二國(上)第517章 死亡樂章(六)第159章 錢哪(上)第594章 長子第826章 紙老虎(上)第850章 磨古斯第254章 早晨的故事第792章 大捷(上)第689章 待發第305章 獻舞(下)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394章 開始了第422章 楹聯第370章 楊家將第785章 動手了(上)第171章 貴人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93章 第一躍(三)第564章 退一步第68章 悲催的馬政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224章 心驚肉跳第589章 兩個蠢貨(下)第659章 海戰(下)第381章 五分心第44章 奇蹟之戰(一)第666章 入彀第317章 坐臥者第228章 有些歡喜有些憂(上)第163章 蕃騎(上)第278章 述職第28章 高人第828章 青丹谷第636章 仙境第752章 找骨頭(上)第106章 捉他第217章 王巨的審判(上)第362章 竊賊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112章 省錢第257章 吾願往第668章 第二國(下)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84章 鬧大吧(三)第204章 空頭支票第619章 堵水導水第163章 蕃騎(上)第291章 一扇窗第408章 各自找朋友(上)第854章 囚籠(中)第452章 爭標第127章 好高第704章 殺母(上)第802章 有了第17章 有點少第177章 買撲第786章 動手了(下)第223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下)第150章 葬花第49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下)第168章 坦白第453章 一路向北(中)第391章 鬥將第734章 愛國人士(下)第169章 大功績(上)第73章 自作孽第749章 六個禮物(下)第454章 美麗的物事第829章 機會?第772章 不殺第572章 提醒第152章 弟仇(下)第47章 奇蹟之戰(四)第694章 一天第261章 家第156章 文臣(下)第203章 兩位高人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672章 南帝第77章 意境第682章 嚇一嚇第184章 子午山剿匪記(上)第624章 縮影第354章 驕傲(上)第455章 韓公,賜教第94章 第一躍(四)第55章 後悔的趙禎
第25章 寶藏(下)第692章 聲東擊西計第685章 打開天窗說亮話第346章 潑污第23章 香玉第167章 鐵門第814章 狗不如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366章 誣奏第89章 高家第89章 高家第375章 交待第50章 滿意第667章 第二國(上)第517章 死亡樂章(六)第159章 錢哪(上)第594章 長子第826章 紙老虎(上)第850章 磨古斯第254章 早晨的故事第792章 大捷(上)第689章 待發第305章 獻舞(下)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394章 開始了第422章 楹聯第370章 楊家將第785章 動手了(上)第171章 貴人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93章 第一躍(三)第564章 退一步第68章 悲催的馬政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224章 心驚肉跳第589章 兩個蠢貨(下)第659章 海戰(下)第381章 五分心第44章 奇蹟之戰(一)第666章 入彀第317章 坐臥者第228章 有些歡喜有些憂(上)第163章 蕃騎(上)第278章 述職第28章 高人第828章 青丹谷第636章 仙境第752章 找骨頭(上)第106章 捉他第217章 王巨的審判(上)第362章 竊賊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112章 省錢第257章 吾願往第668章 第二國(下)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84章 鬧大吧(三)第204章 空頭支票第619章 堵水導水第163章 蕃騎(上)第291章 一扇窗第408章 各自找朋友(上)第854章 囚籠(中)第452章 爭標第127章 好高第704章 殺母(上)第802章 有了第17章 有點少第177章 買撲第786章 動手了(下)第223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下)第150章 葬花第49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下)第168章 坦白第453章 一路向北(中)第391章 鬥將第734章 愛國人士(下)第169章 大功績(上)第73章 自作孽第749章 六個禮物(下)第454章 美麗的物事第829章 機會?第772章 不殺第572章 提醒第152章 弟仇(下)第47章 奇蹟之戰(四)第694章 一天第261章 家第156章 文臣(下)第203章 兩位高人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672章 南帝第77章 意境第682章 嚇一嚇第184章 子午山剿匪記(上)第624章 縮影第354章 驕傲(上)第455章 韓公,賜教第94章 第一躍(四)第55章 後悔的趙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