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陵城郊,有一羣人倍感榮耀,他們就是跨過大海趕來金陵的倭兵。
蒙大華朝皇帝特招,入華作戰,給與了他們很大的鼓勵和自信。
這是天朝對他們戰力的認可,整個日本以他們爲榮,所有的日本人都以爲這是因爲在西伯利亞的雪林殺出來的榮光。
這些倭兵的軍服十分講究,是仿照華朝最華麗的大紅色軍服制成,花了德川不少的錢,但是這種過去天朝長面子的事,花再多錢也是不心疼的。日本現在擁有大量的土著幫他們種地幹活,國內的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儘管有些畸形,但是在這個時代,他們努力地模仿華朝,還是有一定的進展,算是比較先進的國家了。
緊隨他們之後,是一羣同樣感到十分有面子的朝鮮人,他們扛着鳥銃,在王子的李卓霖親自帶領下,來到大華。
李卓霖臉上笑容滿面,他們和日本一樣,都是乘坐登萊水師的運兵船來的。在運兵船上,簡直就跟平地一樣,十分寬敞舒適。
李卓霖每一次到華朝,都能感覺到不同的東西,那是一種遠遠超過他們的先進,讓他羨豔不已。
李德久當了朝鮮國王之後,在朝鮮大刀闊斧的改革,也不怕國內的反對派猖獗,畢竟有華朝撐腰,不管在國內怎麼折騰,只要不得罪華朝就行。
這次除了帶來了朝鮮兵,還給皇宮帶來了許多年輕的女孩,敬獻給天狩帝,用作後宮宮女。
朝鮮女人溫馴吃苦,在唐朝時候就是有名的高麗婢,自從成爲元朝的屬國之後,他們向宗主國進貢的東西里,永遠都有少女。這也算是朝鮮的一個傳統了,對此侯玄演都笑納了。
宮女這個職業,實在是太苦了,有點泯滅人性,很多人連姓生活都沒有,還不算白活一世。好好的漢家女兒,侯玄演心疼吶。
所以侯玄演多次精簡宮裡的宮女數量,而沒人伺候也不現實,這時候朝鮮的宮女就不錯。
反正她們在朝鮮,過的比這裡苦多了,侯玄演有時候都爲自己的人文主義關懷和對婦女同志的無私的愛給感動的一塌糊塗。
朝鮮人在雪林中的戰績,沒有倭兵十分之一,但是卻自我感覺良好。在他們看來,雪林的每一次戰役都有他們的功勞,甚至比流血廝殺的日本人的功勞還大。這些事說出來是笑話,但是朝鮮人卻堅信這就是事實。
當然日本人肯定不承認他們和自己一樣,認爲這是華朝皇帝對朝鮮人的恩賜,免得他們覺得太丟臉。
李德久、李卓霖父子算是比較有自知之明的朝鮮人了,所以他們心虛的同時,也帶了大量的禮物前來,爭取換得侯玄演的好感。朝鮮爲了討好侯玄演,甚至專門成立了抓海狗的隊伍,負責去極北之地抓海狗,割下***,進貢到華朝入藥。
綜合戰力來看,所有人都覺得這次倭兵纔是藩屬國兵馬的主力,但是侯玄演不這麼看。
事實上,在侯玄演的心中,倭人還不如朝鮮人好用。
他想要的,無非是個狠字,對不太平的高原上那一小撮宗教狂熱分子的鎮壓,必須要這樣的人才。
朝鮮人在這方面,可謂是獨一無二,後世他們跟着美國打越南,野蠻殘忍位列所有部隊之首。
幾十萬韓國軍人被韓國政府派往越南,作爲美軍幫兇的韓國兵的名聲比他們的主人更差,燒殺淫掠。韓國兵的一大特點又是連婦女兒童也不放過,相互比賽着將新生兒活活撕成兩塊,令越南百姓不寒而慄。
韓軍司令部給參加侵越戰爭的韓軍下達的命令包括:“殺光、燒光、破壞光”、“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眼裡見到的,可以全部視爲越共”、“把水(老百姓)舀光來捉魚(越共)”、“小孩也是匪諜”、“有地道的人家,一律是越共”等等。
美國人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養的惡犬這麼能幹,隨即不斷要求韓國政府增兵,租後打到了三十一萬...
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越南人被殺怕了之後,反而對韓國很好...國內哈韓的人不在少數,韓國人在越南十分受歡迎,真是個兩個奇葩。
現在侯玄演就要放出這兩個去高原,會一會傳說中兇殘狠戾的高原人,見識一下他們到底有多厲害。
最早到達的還有一批人,他們黑黑瘦瘦的,走起路來步伐矯捷,眼裡時不時閃爍着狡黠,正是彭柱澤的二千土家族親兵。
潛象營、湘西土兵、倭兵、朝鮮兵...組成了足足四千人的隊伍,其中潛象營一百人;土兵兩千;倭兵一千,朝鮮兵一千。
將這些人投放到剛剛征服的青藏高原上,侯玄演已經可以想象到那畫面...
那畫面太美,不敢看,真不敢...
春天的末尾階段,金陵的天氣不算太好,侯玄演親自給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兵們送行。
身穿玄黑色的龍袍,頭戴蟠龍冠,侯玄演站在高臺上往下一看,自有一股帝王氣勢。
千軍萬馬殺出來的皇帝,和深宮婦人養出來畢竟不同,侯玄演的臉上帶着笑意,陰測測地十分嚇人。
負責帶隊的,是等在金陵準備當校長的彭柱澤,這是他校長生涯開啓前,最後一次出征了。
侯玄演一臉陰笑,看着校場上昂首挺胸的四千人,彭校長則大搖其頭。
“陛下,這羣歪瓜裂棗,真的能行麼?”
但從表象上看,這些的確實良莠不齊,倭兵矮、朝鮮挫、土兵黑乎乎的,潛象營的人僞裝慣了,看上去就是木訥老實的莊戶孩子。
“哈哈,人才常有,伯樂不常有。朕的安排天衣無縫,朕早就說了,就是一塊石頭,放對了地方也可以放光發熱。你就等着吧,準噶爾人不久之後就會服服帖帖的。”
彭柱澤雖然還是覺得這些人有些難當大任,尤其是那些矮小的倭人和看上去就是一羣慫包點頭哈腰的朝鮮人,但是既然陛下說了,他就帶着這羣人去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