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不合諧的聲音(2)
楊玉琴宅寓作爲合夥人經常性工作會議的聚集地已成慣例。
晚餐後汪健、楊玉琴和劉明青來到楊玉琴宅寓,研究分析近來收購工作的進度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汪健首先將一週來塑機廠收購治理工作的開展情況向大家進行了通報,重點通報了財務部、勞動人事部、設備維修指揮部的工作情況及分析意見,接着提出了調整資金組織規模,以職工安置中離職職工的清算和恢復生產的組織準備爲工作重心的工作意見。
汪健說:“按照目前的工作進度及發展趨勢,資金投入的組織規模應增加700萬元,主要用途是離職職工清算增加300萬元、收購費用100萬元、生產準備資金300萬元,爭取用一個月的時間,也就是明年元月30日春節前將離職職工的清算工作和恢復生產的組織準備工作完成,年後安排剩餘職工上崗並迅速恢復生產。”
楊玉琴說:“你的意見是將原計劃離職職工清算由800人增加到1000人,而且春節前一次性清算完畢?”
“對!”汪健肯定地說。
楊玉琴說:“若再增加700萬元,加上原有計劃的投入,我們對塑機廠的直接投入就達到了3900萬元,再加上間接的投入,總投入已超過4000萬元,以後的投入還是未知數。按照你調整後的資金安排,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還得組織1700萬元的資金才能滿足規模要求。這樣一來我們組織資金的壓力是很大的。”
楊玉琴繼續說:“春節前的一個月時間裡給我們組織資金的時間充其量只有15天,也就是說元月15日前資金若不能到帳就只能等待節後的三月份了,因爲春節前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銀行是不可能正常辦理融貸手續的。”
汪健問:“輕工模具資產抵貸的1000萬元進度如何?”
楊玉琴說:“銀行資金頭寸不足,要想盡快到位,只能到資金市場高息拆借。”
“高多少?”汪健問。
“當年拆措利息達到25%。”楊玉琴說。
“也就是說高出正常銀行利息的一倍。”汪健點着頭,思忖自語道。
“能不能將離職職工的清算推遲到三月份或者在節前控制在400人左右,這樣我們就可以緩口氣,資金的壓力就輕一些。”楊玉琴建議道。
劉明青說:“我同意董事長的意見,離職職工的清算可以推遲到三月份,清算人員也可以適當控制,不一定要趕在春節前一次性清算安置完。同時,我還是建議不要搞設備維修大會戰,也不要真正地恢復生產。收購完成後,將這些設備處理掉完事,這樣一來我們目前至少又可以減少500萬元資金的壓力,而且還能夠增加設備處理的現款收入,可以大大緩解資金困難的狀況。”
“是啊!我也覺得設備維修沒有必要,難道你真的準備恢復生產?”楊玉琴說。
“恢復生產是收購協議中明確介定的,對政府的承諾一定要兌現。每週政府的收購協調會上都盯着我們的這項承諾,既然你不贊成恢復生產,爲什麼每次都要在協調會上敦促我們一定要保證迅速恢復生產呢?”見劉明青屢次在合夥人會議上反對恢復生產,汪健抑制不住煩惱的情諸,陳述的同時反問劉明青。
劉明青在政府協調會上與合夥人會議上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楊玉琴不參加協調會是不知道的。令汪健煩惱的是他的這種態度和做法不僅矇蔽、影響了楊玉琴,而且極大地妨礙了整個收購計劃的正常組織實施。
“協調會上我代表的是主管局只能按協議要求敦促執行,至於實施過程中你可以靈活些呀!”劉明青辯道。
“是啊!協議歸協議,你還真那麼認真?”楊玉琴也附和道。
“我同意董事長的意見,對政府應付應付就行了,如果真執行,往後我們的壓力更大。”劉明青與楊玉琴一唱一合。
“靈活?怎樣靈活法?又怎樣去應付?小琴沒有幹過企業,不知道企業的運營管理規律和要求,難道你也不知道?按你的‘靈活’‘應付’,你可以去操作實施,我卻沒有這種能力。”面對着兩人的一唱一合,汪健實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向劉明青質問道。
“恢復生產不單純是執行協議的問題,它關係到能否真正意義上完成企業收購,關係到已收購的破產資產能否保值增值。而過多的人員負擔則是企業資本營運中首當其衝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就談不上資本營運,還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情急之後,汪健緩和了語氣,明確地指出了恢復生產的目的和意義,指出了職工清算安置的重要性。
“我們的企業收購是資本營運中的一種具體的方法。你們懂不懂什麼叫資本營運?它是指對企業可以支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運籌、謀化和優化配置,以實現最大限度資本增值目標。而把資產收進來就簡單地賣掉,這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市場買賣行爲,如果我們將備維修保養好後再處置變賣,或許能增加500萬,甚至上千萬的出售價值,這點道理你劉明青是應該明白的。”無可奈何的汪健繼續耐心地解釋、說服着。
“我還要提醒的是,在我們收購的資產中包括着附載在這些資產上的人的因素,如果不解決好這些人的問題,把這些附載在資產上的人員負擔解除掉就談不上對可以支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運籌、謀化和優化配置,就不可能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本增值目標,甚至連劉明青所說的最簡單、最原始的買賣都無法實現。”汪健補充說。
汪健的解釋和堅持,楊玉琴和劉明青無言以對。
沉思片刻後汪健向楊玉琴問道:“資金市場能否拆借到2000萬元。”
“近幾天伯俊一直幫我在跑,伯俊公司已折借了3000萬,我們拆借2000萬應該沒有問題。”楊玉琴說。
汪健不語,預測着成本效益。
“你不會真去拆借吧?若拆借2000萬元,到帳資金只有1500萬元,成本費用是很大的。”見汪健無語,楊玉琴不解地問道。
“這麼高的資金成本不能借,我們不能因爲協議的承諾加大收購成本。”劉明青還是極力地阻止看。
汪健沒有理會,依然不語,繼續思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