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君主立憲

此次中法戰爭,是清朝近幾十年對外戰爭首次獲勝,極大的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威望,重塑了民族自信,而恭親王奕訢在這次戰爭中力挽狂瀾,居功至偉,個人威望也到達了頂點。同時,恭親王奕訢手中掌握着天下義軍的軍權,而忠於慈禧太后的軍隊被法國侵略軍打垮,可以說恭親王奕訢已經奪取了最高權力。

1886年元月,恭親王奕訢改組軍隊,將這次中法戰爭中戰績輝煌的義軍整編爲朝廷正規軍,定期發放糧餉,淘汰了在戰爭中表現不佳的舊軍隊。擴大軍械局,增添德國機牀,爲大規模換裝毛瑟M1871式步槍做準備。同時,大量採購克虜伯公司所生產的火炮,武裝軍隊,加強海防。海軍方面,重建馬尾造船廠,全套引入克虜伯造船設備,同時購買德國現役軍艦,以供急需。

政治方面,學習歐洲列強建立君主立憲制,組建了國會。由於恭親王奕訢本來就是總理大臣,所以奕訢順理成章的擔任總理,負責來到國會,決斷國家大事。並且制定了憲法,將總理和國會的職責、權力寫入憲法。這樣一來,大清朝的皇帝就成了一種象徵,並沒有實際權力。

其實國內的有識之士,早已耳聞西方列強的君主立憲制,對比中華兩千多年的皇權至上,君主立憲制明顯進步。君主立憲制的核心是法律至高無上,法律面前衆生平等,對老百姓來說至少比皇權至上好了很多,這是人心所向。

有法律做依據,有軍隊做靠山的恭親王,繼續改革政局。朝廷更名爲政府,政府的架構按照西方列強逐步改編,原來的忠於太后的官員,自然排除在新政府之外,重要崗位全部換成了恭親王自己的人。

幾家歡喜幾家愁,恭親王奕訢大權在握,慈禧太后可就不高興了。慈禧和光緒皇帝在國難當頭的時候,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一直沒有返京。以前光緒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最高權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現在忠於慈禧的軍隊被打垮了,跟隨慈禧的官員被撤換了,國家的大事也輪不到她插手了。慈禧的心理落差極大,從萬人敬仰到無人問津,現在就連經濟來源也被別人掌控了。

前幾天國會通過一項法案,規定今後國家每年劃撥皇室開銷一百萬兩銀子,交由皇帝自行分配,一個字都沒提太后。慈禧實在忍下去了,在避暑山莊當着衆多奴才大罵恭親王奕訢、大罵君主立憲制度、大罵國會,說一百萬兩銀子打發要飯的都不夠。(史實上慈禧太后過個六十歲生日,花費超過一千萬兩白銀。當時中國和日本正在打甲午戰爭,有人勸慈禧不要挪用海軍軍費,慈禧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後來甲午戰敗,日本得到朝鮮、遼東、臺灣,中國賠償兩億兩白銀。真是“一人慶壽,萬里疆無”!)在氣頭上,慈禧還揚言要帶人打回北京,滅了恭親王奕訢,廢除君主立憲制和國會。

沒幾天慈禧的話就傳了出來,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君主立憲制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你慈禧還想着太后垂簾聽政,那是開歷史的倒車,沒人支持她。(三十年後的袁世凱要恢復帝制,結果被全國人民反對,只當了八十三天皇帝就一命嗚呼。)於是,國會再次開會,立法決定國家每年劃撥皇室的開銷由一百萬兩銀子減爲十萬兩。你慈禧都揚言要廢除國會,那國會對你也不客氣了,專門通過一項法案,查抄慈禧太后的個人用品,凡是逾規越據的東西一律沒收。

來查驗慈禧個人用品的負責人是個老學究,他一進門看見慈禧太后身上穿的鳳袍就不樂意了。原來慈禧極度自大,按規矩鳳袍的圖案是“龍在上、鳳在下”,慈禧爲了體現自己至高無上,專門把鳳袍的圖案改成“鳳在上、龍在下”。老學究是個講究人,認爲慈禧的鳳袍不合禮制,要求慈禧除去身上的鳳袍。慈禧太后當時就發飆了,高聲叫罵:“你算個什麼東西!居然給我下命令?!要脫我的衣服!我要滅你九族!”

老學究沒說話,旁邊帶隊的是個義軍首領,上去一腳就把慈禧太后踹翻在地,跟着一槍托狠狠地砸在慈禧太后的腮幫子上。慈禧的牙碎了好幾顆,人也昏了過去。

俗話說:牆倒衆人推。慈禧是個極端強勢的女人,以前她掌握着中國最高權力,人們只能順着她、依着她。現在慈禧失去了權力,誰還願意受她的氣,這次皇室開銷由一百萬兩減爲十萬兩,身邊的人都恨她,這時候更是沒人維護她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利了,一羣義軍衝了過來,扒下慈禧的外衣,又查抄了慈禧的行宮。慈禧身邊的人一看這形勢,都樹倒猢猻散,全跑了。光緒皇帝一直被慈禧壓着,也很恨她,這次因爲慈禧罵街,自己的開銷從一百萬兩白銀減爲十萬兩,對慈禧更加不滿。所以慈禧遭罪,光緒覺得她是罪有應得,也不想搭理她,只是礙於情面,每日給她送兩碗冷飯,應付了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掌握了國家權力之後,恭親王修定了對外國策。其實也沒什麼好選擇的,除了德國,其他列強都只想來中國搶東西,而德國是賣東西,兩下一比較,當然覺得德國好。而且這次中法戰爭中,德國的武器確實派上了大用場。另外,別的列強在中國賣的產品對中國本土產品衝擊很大(例如:洋布),而德國賣的產品卻是中國急需甚至是渴求的(比如:機牀)。由於這次中法戰爭中,德國站在中國一邊(德國本來跟法國就是死敵),中國民間對德國的接受度也比較高。所以,恭親王奕訢選擇了親德的對外政策。

現在看來,小克虜伯的中國之行,收穫巨大。現在中國向德國進口大量機牀、武器。由於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失敗,所以國庫並不充裕。給不出現錢,只能用礦產抵錢。中國的有鎢礦、錳礦、釩鈦礦、鎳礦,這些德國都沒有。於是兩國聯合開採,德國負責勘探和提供技術裝備,中國負責開採和運輸(到海港)

要開採礦石,必須用到礦山機械,克虜伯的工程機械設備廠收到大量來自中國的訂單,工程建設公司也派出專業人員幫助中國礦山建設。礦石開採出來後,要運到碼頭,需要鐵路和輪船,克虜伯的鋼鐵廠生產的鋼軌也源源不斷髮往中國。兩國之間大幅增長的貿易,還帶動了海運行業,造船的訂單和碼頭機械的訂單源源不斷的傳到造船廠、工程機械設備廠。

造船廠的訂單真是接到爆滿,小克虜伯的造船廠每年都在擴建,但還是跟不上訂單增長的速度。美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全世界第一,也帶動了船運行業的高速發展,小克虜伯在美國的造船廠,產能一直接近飽和狀態。現在又要承接中國和德國的訂單(中國與德國之間的貿易大幅增長),就有點兒應接不暇了。克虜伯造船廠的管理法寶:統籌法、模塊組裝、項目經理制,讓小克虜伯的造船廠有着世界第一的生產效率,號稱萬噸級貨輪“百日交船”。但即使這樣,也要三班輪到,日夜不息,才能滿足交付。中德之間不光是商業船舶的訂單大幅增長,小克虜伯的造船廠還承接了來自中國的軍艦訂單。

這次中法戰爭,法國軍艦可沒少建功,平馬尾、下基隆、佔塘沽,哪一樣都是靠着海軍打出來的。這年代一個國家,沒有海防在世界上混不下去。中國不光從德國訂購了大量軍艦,還購置了很多岸防炮。這次戰爭中,法軍的後裝線膛炮給清軍留下了深刻印象,戰後很多中國軍方代表,都要求購置後裝線膛炮。

所謂後裝炮,就是從炮尾裝填炮彈,這比從炮口裝填炮彈的前裝炮要快。中國大部分岸防炮還是炮口裝填炮彈的前裝滑膛炮,使用的炮彈是個實心金屬圓球,用動能去砸敵方軍艦。而歐洲列強的軍艦上裝備了後裝線膛炮,可以發射爆破榴彈,對敵方殺傷極大。落後就要捱打,中國裝備大量換裝後裝線膛炮,以防禦敵寇。

不過即使是後裝炮,也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速射炮。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完全體速射炮是法國M1897 75mm野戰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75小姐”。早期的火炮是沒有後坐裝置的,射擊時火炮會向後退,需要炮手把火炮推回原位、重新瞄準,才能進行第二次射擊。這就太慢了!

史實上:1879年德國人豪森內發明註冊了世界上第一個液壓駐退復進裝置,利用液壓缸內的壓縮空氣和緩衝塞,吸收火炮後坐能量並使炮管回覆原位。當時的德國陸軍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認爲這個專利沒有價值,因此拒絕採用。到了1894年,法國人莫阿從豪森內手上買來了這個專利,並率先將其用在了陸軍野戰炮上。後來德國人在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見到法軍的75mm速射炮每分鐘能發射二十次,大爲震驚,這才又回頭引進液壓駐退復進裝置。

小克虜伯當然不會放任德國人才流向他國,直接把豪森內僱傭了下來,專門實驗和完善自己的發明,而且把液壓駐退復進裝置裝配到克虜伯生產的大炮上,並在全世界範圍內註冊專利,這在將來會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豪森內在德國賣不動自己的發明,不等於克虜伯賣不動。軍方高層常年採購克虜伯家的軍火,大家互相之間非常熟悉,當克虜伯演示了一場火炮射速比賽後,軍方高層立即要求全面換裝帶液壓駐退復進裝置的速射炮。

以速射炮劃時代的射速,再加上中國與德國的關係,小克虜伯相信:繼這次換裝後裝線膛炮後,不久的將來中國還會再次換裝帶液壓駐退復進裝置的速射炮!

第六章 恭親王奕訢(上)第四十五章 英艦追擊第三十一章 武器貿易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十章 水戰第十二章 撤軍第二十五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四十二章 世界第一陸軍第六十五章 新槍(上)第四十六章 損兵折將第四十八章 戰列巡洋艦之殤第十章 水戰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三十二章 提爾皮茨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三十二章 提爾皮茨第四十四章 海上獵殺小組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二十一章 銀行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三十四章 1907年經濟危機第六十八章 1916年俄國形勢第七十章 紐芬蘭島第四十章 英法聯軍賽跑第二十三章 左寶貴將軍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三十一章 武器貿易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五十二章 戰果第十七章 北京之戰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六十六章 新槍(中)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六十五章 新槍(上)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三章 機牀設備集團第六十一章 遭遇第二獵殺小組第六十章 慘勝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二十四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速度第四十章 英法聯軍賽跑第五十七章 黃雀在後第六十八章 1916年俄國形勢第一章 穿越小克虜伯第五十二章 戰果第三十二章 提爾皮茨第十二章 撤軍第十一章 空城第三十九章 德法邊境戰役第五十四章 波蘭戰役第六十一章 遭遇第二獵殺小組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七十章 紐芬蘭島第十八章 反攻第三十二章 提爾皮茨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六十一章 遭遇第二獵殺小組第七章 恭親王奕訢(下)第十章 水戰第四十五章 英艦追擊第四十四章 海上獵殺小組第十九章 君主立憲第三十四章 1907年經濟危機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六十章 慘勝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四十八章 戰列巡洋艦之殤第五十四章 波蘭戰役第四十四章 海上獵殺小組第九章 新戰術第六十章 慘勝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七章 恭親王奕訢(下)第十八章 反攻第十一章 空城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六十七章 新槍(下)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六十八章 1916年俄國形勢第八章 黑旗軍第二十四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速度第七章 恭親王奕訢(下)第六十五章 新槍(上)第十六章 甲申易樞第四十九章 戰列艦交火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六章 恭親王奕訢(上)第十七章 北京之戰第三十九章 德法邊境戰役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七十章 紐芬蘭島第二十一章 銀行第五章 電器公司第四十章 英法聯軍賽跑第二十三章 左寶貴將軍
第六章 恭親王奕訢(上)第四十五章 英艦追擊第三十一章 武器貿易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十章 水戰第十二章 撤軍第二十五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四十二章 世界第一陸軍第六十五章 新槍(上)第四十六章 損兵折將第四十八章 戰列巡洋艦之殤第十章 水戰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三十二章 提爾皮茨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三十二章 提爾皮茨第四十四章 海上獵殺小組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二十一章 銀行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三十四章 1907年經濟危機第六十八章 1916年俄國形勢第七十章 紐芬蘭島第四十章 英法聯軍賽跑第二十三章 左寶貴將軍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三十一章 武器貿易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五十二章 戰果第十七章 北京之戰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六十六章 新槍(中)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六十五章 新槍(上)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三章 機牀設備集團第六十一章 遭遇第二獵殺小組第六十章 慘勝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二十四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速度第四十章 英法聯軍賽跑第五十七章 黃雀在後第六十八章 1916年俄國形勢第一章 穿越小克虜伯第五十二章 戰果第三十二章 提爾皮茨第十二章 撤軍第十一章 空城第三十九章 德法邊境戰役第五十四章 波蘭戰役第六十一章 遭遇第二獵殺小組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七十章 紐芬蘭島第十八章 反攻第三十二章 提爾皮茨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六十一章 遭遇第二獵殺小組第七章 恭親王奕訢(下)第十章 水戰第四十五章 英艦追擊第四十四章 海上獵殺小組第十九章 君主立憲第三十四章 1907年經濟危機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六十章 慘勝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四十八章 戰列巡洋艦之殤第五十四章 波蘭戰役第四十四章 海上獵殺小組第九章 新戰術第六十章 慘勝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七章 恭親王奕訢(下)第十八章 反攻第十一章 空城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六十七章 新槍(下)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六十八章 1916年俄國形勢第八章 黑旗軍第二十四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速度第七章 恭親王奕訢(下)第六十五章 新槍(上)第十六章 甲申易樞第四十九章 戰列艦交火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六章 恭親王奕訢(上)第十七章 北京之戰第三十九章 德法邊境戰役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七十章 紐芬蘭島第二十一章 銀行第五章 電器公司第四十章 英法聯軍賽跑第二十三章 左寶貴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