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2年和1913年,巴爾幹地區接連爆發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恥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於1914年7月24日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答覆。通牒內容極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奧活動,懲辦進行反奧宣傳的官民,由奧匈派員共同審判薩拉熱窩事件的“兇手”等。塞爾維亞政府接受了除違反自身憲法、損害主權的第五條和第六條外的所有條款,同時開始了戰爭總動員。奧匈帝國因塞方未接受所有條款,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1914年7月30日,俄國和奧匈帝國開始戰爭動員。

7月31日,德國向法國和俄國發出“雙重最後通牒”。

8月1日,法國、德國開始戰爭動員,德國宣佈與俄國進入戰爭狀態。

8月2日,德軍進入盧森堡。

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英國開始戰爭動員。

8月4日,德國向比利時宣戰,英國向德國宣戰。奧匈帝國於8月5日向俄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協約國方面參戰的有:英國、法國、俄國、日本、比利時以及幾個巴爾幹半島國家。同盟國參戰的是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中國。同盟國方面:奧匈帝國是當事人,德國是同盟國的核心支柱,土耳其因爲被俄國、法國、英國侵佔領土而參戰,中國一直跟德國關係密切,而且想奪回被俄國侵佔的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所以也加入了同盟國。

在德法邊境上,密佈着要塞、堡壘、地下通道。原因是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人在德法邊境的戰鬥中摧毀了法軍,然後長驅直入,包圍和攻陷了巴黎。統一的德國吞併了法國工業重地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從而很大程度的從軍事與經濟上削弱法國。

爲了防禦德軍,法國於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爲中心,構築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爲迎接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從德法邊境進攻法國,那將是死路一條!

面對着這種難以克服的堡壘要塞區域,從1891年到1906年任德國參謀總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設計了一個通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這個小小工業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

施裡芬當年就想到了德國可能面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困境,施裡芬計算,俄羅斯落後的軍事動員體制使得俄國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德國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先擊敗法國。要短時間內擊敗法國,就只能繞過德法邊境的堡壘要塞區域——借道比利時。而要借道比利時,就要拔除橫亙在比利時邊境上的列日要塞!

從8月4日,德國向比利時宣戰後,德軍就陸陸續續進入比利時邊境。和想象中的大軍壓境不同,德軍進攻都是從多路小股出擊開始,他們能打就打,不能打就繞到側後方攻擊,遇到堅固據點並不死磕,一般會等到大部隊或者重型武器支援到來之後,才進行攻堅作戰。由於列日要塞就在德國和比利時邊界,8月5日德軍就來到要塞外圍,在遭到要塞重炮轟擊後,德軍大部隊分成散兵,向列日要塞周邊運動。

但作爲歐洲三大要塞之一的列日要塞,位於默茲河與烏爾特河匯合處,北鄰荷蘭邊界,南靠阿登森林,有多條公路、鐵路、河流從列日要塞周圍經過,德軍要完全繞過列日要塞不現實,只能強攻。

列日要塞除了核心要塞外,周邊也修築了12座大型炮臺堡壘,炮臺間隔3~6公里,環形炮臺羣總周長50餘公里,部署有各種火炮400門,各炮臺築有厚度爲2.5~3米的鋼筋混凝土永久工事。炮臺的所有兵器和人員都隱藏於地下,只露出呈三角形的頂部。平均每座炮臺有120毫米要塞炮和210毫米榴彈炮各8門,所有的炮塔都用鋼甲防護,可作360度角旋轉,還可以自動升降。炮臺上又裝有探照燈供夜間指示射擊,和炮塔一樣能夠升降,還有速射炮及機槍封鎖炮臺周圍的曠野及附近的死角。炮臺之下,修有四通八達的通道與各式各樣的地下室,儲存有大量的糧食、飲水、彈藥、醫藥用品及供電設施。每座炮臺周圍還挖有很深的防護壕,壕外布有大量帶刺鐵絲網及障礙物。守衛每座炮臺的比利時軍隊一般爲2個炮兵連和1個步兵連,共400人,在各炮臺之間的曠野上還有機動的步兵連隊防守,總兵力爲2.5萬人。整個列日防禦體系被認爲是歐洲最堅強的要塞,德軍想要強攻勢必橫屍遍野。

德軍必須強攻,又不想血流成河,就只有藉助大型攻城利器了。原時空德軍憑藉420毫米口徑重炮,把列日要塞轟成了碎片,但這個時空不行,因爲克虜伯軍工廠被海軍主炮擠佔了產能,根本就沒有研發製造陸軍的超級重炮。克虜伯每年要爲德國生產五十多門400毫米戰列艦主炮,已經是極限發揮了,根本沒有產能生產陸軍超級重炮。

大家可能要問:不就五十幾門大炮嗎,能有多困難?這裡要告訴大家,還真的難上加難。要知道,幾十年後,全盛時期的日本在1941年,爲陸軍生產的重炮(200毫米以上口徑),全年總計只有24門!其中300毫米以上的超級重炮,只有2兩門!

其實,大口徑重炮一直以來,都是大國重器。當時能生產400毫米級別主炮的就只有兩三個國家,從冶煉特種合金鋼開始;到數以計日的調質;再送到萬噸水壓機鍛制初坯;然後再次退火消除應力;切掉頭尾以去除雜質;鑽掉中心部後送至加熱到1600°;然後二次精鍛;鍛成後三次退火去除應力;然後表面硬化以增加強度;記不清第幾次退火消除應力;這才做好一層炮管。一根主炮往往由多層炮管嵌套而成(一層比一層短,因爲炮尾處膛壓高,要多套幾層才扛得住),所以以上工序又要再重來幾遍,最後由大型鏜牀加工內表面,自緊身管,纔算做好一根炮管。其中任何一道工序有一點兒瑕疵,都可能在巨大膛壓下炸裂開來,幾個月的工夫全白費,又得從頭再來!

所以,德國陸軍根本就沒有400毫米以上口徑重炮,只有幾門改裝海軍的350毫米鐵道炮,但是需要在發射地點加固鐵道,所以要過幾天再能拉過來。到8月6日,列日要塞外圍聚集的德軍已經超過10萬了,他們都被這座要塞堵住了去路,炮臺內的比利時守軍靜靜地監視着這些號稱“天下第一”的德國陸軍,看看他們會怎樣進攻。

古老的東方有句諺語“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列日要塞的守軍終於等來了敵軍的進攻。

第五十七章 黃雀在後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四十九章 戰列艦交火第五十一章 落幕第三十四章 1907年經濟危機第五十一章 落幕第二十四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速度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勢第三章 機牀設備集團第四十六章 損兵折將第七十章 紐芬蘭島第二十六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防護第三十五章 變樣的海軍競賽第五十四章 波蘭戰役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十三章 光復河內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三十章 中俄戰爭第十三章 光復河內第二十五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五十二章 戰果第二十九章 哥廷根大學第六十六章 新槍(中)第三十二章 提爾皮茨第十二章 撤軍第五十四章 波蘭戰役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五章 電器公司第十章 水戰第四十九章 戰列艦交火第四十五章 英艦追擊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二十一章 銀行第六十章 慘勝第二十四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速度第二十六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防護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二十二章 藍絲帶獎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四十八章 戰列巡洋艦之殤第六十三章 布魯西洛夫攻勢第四十五章 英艦追擊第二十五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五十四章 波蘭戰役第五十二章 戰果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勢第三十一章 武器貿易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四十五章 英艦追擊第六十七章 新槍(下)第三十七章 1913年第二十章 克虜伯汽車公司第十六章 甲申易樞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三十六章 戰前準備第四十八章 戰列巡洋艦之殤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二十三章 左寶貴將軍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六十一章 遭遇第二獵殺小組第五十九章 打得準第六十六章 新槍(中)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十九章 君主立憲第八章 黑旗軍第五十五章 石油戰爭第六十三章 布魯西洛夫攻勢第二十五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七章 恭親王奕訢(下)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五十九章 打得準第一章 穿越小克虜伯第三十章 中俄戰爭第二十五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九章 新戰術第十二章 撤軍第六十章 慘勝第二十章 克虜伯汽車公司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勢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二十一章 銀行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勢第五十二章 戰果第三十六章 戰前準備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三章 機牀設備集團第三十一章 武器貿易第五十五章 石油戰爭第五十五章 石油戰爭第二十三章 左寶貴將軍第四十六章 損兵折將
第五十七章 黃雀在後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四十九章 戰列艦交火第五十一章 落幕第三十四章 1907年經濟危機第五十一章 落幕第二十四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速度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勢第三章 機牀設備集團第四十六章 損兵折將第七十章 紐芬蘭島第二十六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防護第三十五章 變樣的海軍競賽第五十四章 波蘭戰役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十三章 光復河內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三十章 中俄戰爭第十三章 光復河內第二十五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五十二章 戰果第二十九章 哥廷根大學第六十六章 新槍(中)第三十二章 提爾皮茨第十二章 撤軍第五十四章 波蘭戰役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五章 電器公司第十章 水戰第四十九章 戰列艦交火第四十五章 英艦追擊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二十一章 銀行第六十章 慘勝第二十四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速度第二十六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防護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二十二章 藍絲帶獎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四十八章 戰列巡洋艦之殤第六十三章 布魯西洛夫攻勢第四十五章 英艦追擊第二十五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戰況第五十四章 波蘭戰役第五十二章 戰果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勢第三十一章 武器貿易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四十五章 英艦追擊第六十七章 新槍(下)第三十七章 1913年第二十章 克虜伯汽車公司第十六章 甲申易樞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三十六章 戰前準備第四十八章 戰列巡洋艦之殤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二十三章 左寶貴將軍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六十一章 遭遇第二獵殺小組第五十九章 打得準第六十六章 新槍(中)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十九章 君主立憲第八章 黑旗軍第五十五章 石油戰爭第六十三章 布魯西洛夫攻勢第二十五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七章 恭親王奕訢(下)第五十八章 苦戰第五十九章 打得準第一章 穿越小克虜伯第三十章 中俄戰爭第二十五章 戰艦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九章 新戰術第十二章 撤軍第六十章 慘勝第二十章 克虜伯汽車公司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勢第四十一章 包圍第二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第二十八章 密約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二十一章 銀行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勢第五十二章 戰果第三十六章 戰前準備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第三章 機牀設備集團第三十一章 武器貿易第五十五章 石油戰爭第五十五章 石油戰爭第二十三章 左寶貴將軍第四十六章 損兵折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