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bookmark

可以看見敵軍,敵軍卻看不到我,未戰就勝了一籌。

百里無忌以楊廷式、桂勝彬、許紹龍、陳克、楊勇毅五人爲骨幹,組建起這支隊伍,並令明國幾個軍械坊專門組織力量對熱氣球的載重、高度及安全降落進行改進。

對於安全降落,百里無忌給出了降落傘的建議,由於此時熱氣球的升空高度僅三四十丈,並且敵人沒有如此距離的遠程武器可以對熱氣球進行攻擊,所以,小型的固定支架降落傘,就如同雨傘般的簡易降落傘就能方便、有效地對人員逃生起到保障。

只要傘骨足夠堅韌,傘面略微加大之後,足以支撐一個人的份量即可。

而後續的改進這就需要軍械坊根據實際使用狀況進行調整了。

剩下的幾個月,在明、周、遼三國和平的局勢中轉眼過去。

和平的日子過得很快,轉眼之間就到了年底。

光復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周國西面邊陲的軍隊開始出現異動,迅速向慈、晉、丹三州集結,而趙匡胤的三萬大軍也從夏州調往綏州集結。

百里無忌得到飛鴿傳書後的第一反應就是,令江都府二十萬新軍進入戰備狀態,令彭曉艦隊在金陵、江都兩港口集結待命。

但百里無忌沒有下達任何對明周邊界的戒備措施,甚至將徐州的駐防軍隊也南撤回到了濠州。

百里無忌等這一天等得太久了,他不敢給趙匡胤一點壓力。就怕趙匡胤一害怕就又縮了回去,如此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馬月才能再有機會了。

百里無忌急,而趙匡胤更急。他自然不想等到柴宗訓長大成人,萬一也是個象柴榮一樣的英主,那趙匡胤的九五美夢豈不是鏡花水月?

趙匡胤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向訓、鄭恩已經同意了他的做法,柴榮早逝,令這些執掌重兵的將領一下子失去了效忠的對象,也失去了對前途的希望。一朝天子一朝臣。何況如今繼位的只是一個七歲的孺子,誰能保證他能象他的父親一樣英明,縱然英明。那也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後的事了。

這種刻骨銘心地失望,令得向訓、鄭恩還有鳳翔節度使王景等人答應了趙匡胤的要求,聯合起來爲他們的未來背水一戰。

這種方式在這個時代太正常了,正常的就象是後世的跳槽一般。後周太周不正也是在這批將領的簇擁之下“上訪”成了皇帝麼?如今不過是再來一次而已。

光復十年正月初一。

正當周朝上下喜迎新春的時候。突然接到靈、鹽州方面傳來的加急軍報:阻卜軍再次大舉南犯。邊疆告急!

無獨有偶,夏州定難節度使趙匡胤也傳來緊急軍報:數萬阻卜軍南犯。

如此一來,兩相印證,周朝上下自然信以爲真。

臨朝的小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訓孤兒寡母哪懂什麼軍情。

本以爲平穩的政權交接已經半年過去,可以安穩地坐穩皇位,卻不想這新年的第一天就發生瞭如此大變。

小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訓都嚇的不知所然,便召宰相們前來議事,範質們哪有什麼好主意。只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請陛下發兵征討便是。”

當小符太后詢問派何人統率大軍出征時。大臣們有了異議。

李谷與王樸一致認爲趙匡胤都點檢之職名存實亡,只是爲安撫其沒有下旨罷免,如今應該讓前都點檢張永德官復原職率軍出征。

而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則一致舉薦太尉李筠爲帥領軍出征,同時認爲此時大戰在即,這個當口罷免趙匡胤都點檢之職恐怕不妥,罷免之事應當戰後再議。

原本李谷、王樸就算是再堅持也不可能能強過範質、王溥、魏仁浦三相的實力,然小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訓在柴榮臨終前得到了柴榮遺命“內事不決問範質,外事不決問王樸”,再加上張永德是柴榮姐夫,一直以來忠心耿耿。

於是,小符太后穩定下情緒,選擇聽從李谷與王樸的建議,令張永德率十萬禁軍出征,而開封京城周邊僅剩下十五萬禁軍。

張永德兵權失而復得,自然雄心壯志在胸,要在戰場上建立功勳。

他率十萬禁軍馬不停蹄地一路西進,可惜事與願違,八天後,大軍剛進入晉州地界,就被四面而來的大軍包圍起來。

這大軍自然就是趙匡胤、向訓、鄭恩、王景等部所組成的。

張永德原本還想抵抗,不料所率禁軍中將士一見到趙匡胤等人,便一致請求歸降,張永德知道已經無法號令大軍,只能默許。

其實張永德一見到趙匡胤就知道大勢已去,趙匡胤此人一向以講義氣而聞名於周國禁軍,爲將士所愛戴,可以說除了柴榮,第二個就是他了。而如今柴榮不在了,還有誰能與他對抗?

趙匡胤順利地接手了十萬禁軍的指揮權,他並沒有對張永德不利,反而敬爲上賓。平日裡,二人私交就不錯,而在趙匡胤心裡,張永德只是個勇將,根本無法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對他不利,徒增自己的惡名反而不美,索性以禮待之,也能更加彰現自己的仁義。

趙匡胤手中已經掌控的軍隊已經達到近三十萬人,其中由他自己的三萬,向訓四萬,鄭恩二萬,王景三萬,各節鎮軍隊五萬餘人,加上現在歸降的十萬禁軍。

稍加整肅之後,趙匡胤派大批斥候南下打探明國的反應,同時命大軍由晉州經澤州南下孟州,囤兵於西京洛陽。

數日後,周國開封聞知趙匡胤串聯數鎮謀反,張永德所率十萬禁軍竟不發一矢投降了趙匡胤這個忘恩負義之徒,朝野震動,要知道朝廷唯一能夠對外作戰的就是禁軍,而二十五萬禁軍一下子沒了十萬,這已經徹底動搖了朝廷的根基。況且,此消彼長,趙匡胤卻平白增添了十萬大軍。

朝廷中四位宰相心驚膽顫,李谷、王樸又悔又惱,急得都快哭了。

李谷動情的握住王溥的手說:";王大哥,怪我太大意了,結果惹出這場潑天大禍來!”

王溥慘叫一聲:";李哥,你掐痛我了。”(……)

第三十九章第44章 戰爭再次爆發第四十八章第一百四十一章第二十三章第七十章第一百三十二章第9章 四海鹽鋪第一百七十六章第二百五十八章第八十四章第一百九十章第二百三十三章第五章第七十六章第八十一章第九十一章第三十三章第二百一十五章第67章 忠州之戰第二百四十三章第96章 ,第十八章第66章 彭士愁降服第二百二十五章第二百七十八章第60章 南平王遺詔第六十八章第6章 賭還是不賭第4章 初見蓉兒第58章 高蓉蓉的選擇第五十六章第一百四十九章第十三章第二百二十四章第6章 布衣樑震第一百三十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二百六十九章第37章 廣囤糧第50章 潭州保衛戰第九十五章第六十五章第12章 王妃被殺第二百二十三章第一百零八章第一百零八章第三十五章第五十三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五十四章第82章 販賣火器第2章 逃婚(二)第53章 民意所向第八章第6章 布衣樑震第92章 滿載而歸第68章 活捉安思謙第五十四章第19章 君王之理第1章 和州載第一百六十八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二百六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一百零八章第二百二十二章第十三章第一百四十章第66章 彭士愁降服第二十四章第一百二十四章第61章 連下三州(一)第七十六章第78章 撲朔迷離第93章 慶州暴亂(五)第六十五章第五章第六十五章第十五章第二百四十章第69章 重逢百里義第三十七章第六十二章第68章 活捉安思謙第88章 七年的等待第三十七章第七章第二百零一章第四十二章第二百零四章第十五章第七十四章第八十三章第4章 初見蓉兒第三十七章第32章 以武立威第16章 離蜀之時第七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第44章 戰爭再次爆發第四十八章第一百四十一章第二十三章第七十章第一百三十二章第9章 四海鹽鋪第一百七十六章第二百五十八章第八十四章第一百九十章第二百三十三章第五章第七十六章第八十一章第九十一章第三十三章第二百一十五章第67章 忠州之戰第二百四十三章第96章 ,第十八章第66章 彭士愁降服第二百二十五章第二百七十八章第60章 南平王遺詔第六十八章第6章 賭還是不賭第4章 初見蓉兒第58章 高蓉蓉的選擇第五十六章第一百四十九章第十三章第二百二十四章第6章 布衣樑震第一百三十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二百六十九章第37章 廣囤糧第50章 潭州保衛戰第九十五章第六十五章第12章 王妃被殺第二百二十三章第一百零八章第一百零八章第三十五章第五十三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五十四章第82章 販賣火器第2章 逃婚(二)第53章 民意所向第八章第6章 布衣樑震第92章 滿載而歸第68章 活捉安思謙第五十四章第19章 君王之理第1章 和州載第一百六十八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二百六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一百零八章第二百二十二章第十三章第一百四十章第66章 彭士愁降服第二十四章第一百二十四章第61章 連下三州(一)第七十六章第78章 撲朔迷離第93章 慶州暴亂(五)第六十五章第五章第六十五章第十五章第二百四十章第69章 重逢百里義第三十七章第六十二章第68章 活捉安思謙第88章 七年的等待第三十七章第七章第二百零一章第四十二章第二百零四章第十五章第七十四章第八十三章第4章 初見蓉兒第三十七章第32章 以武立威第16章 離蜀之時第七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