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孝按着歷史上的朱由校給第一個孩子起的名字就叫朱慈燃,朱有孝也懶得在費腦筋了。
朱有孝通過張嫣皇后生孩子這件事想到了一個嚴峻的事情,那就是在這個時代的醫療問題,就像張嫣皇后這樣的事情,一般情況下會發生母子雙亡的悲劇,因爲自己是皇帝,所以可以調動京城的所有醫生來幫忙,一般老百姓肯定做不到,就是一般大戶人家也難做到,所以就必須做到一般醫生的普及工作。
其實,無論是中醫或是後世的西醫,她們的來源都差不多,只不過由於後來由於西方的化學科學發展的比較早,造成西醫化學化了,所以現在的西藥在國內叫做化學藥,化學藥的好處在於可以精確計量、見證下藥、藥效迅速等特點,但是缺點更明顯,那就是治標不治本,還容易引起抗藥,就是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化學藥的研究速度永遠趕不上病毒的進化速度,迫使不斷的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去更新的化學藥,造成的結果就是新藥暴利、濫用。這方面無論是人用藥還是農藥都在這種範圍之內。
舉個明顯的例子,青黴素,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研製成功時,它的價格堪比黃金,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就幾乎是白菜價了,並且在七十年代使用四十到八十萬單位,到了九十年代就開始使用一百六十萬到四百萬單位的了,可想而知,這種東西對於環境的適應性有多差,到了二十一世紀,幾乎就很少有醫生再用着這種抗生素來治病了。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青蒿素,它是我國著名女科學家屠呦呦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古典醫書裡發現的治療瘧疾的方子,當青蒿素被用化學方法提取之後,療效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到現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就發現瘧疾對它的抗藥性增加了一倍,只好接着再研究、再提純。
中醫中藥的缺點也是很明顯,多數人認爲它的見效慢,甚至認爲中醫是騙人的巫術,望、聞、切、問是故弄玄虛的花招,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是對於中醫中藥的不理解。中醫的來源出於巫術,這是毫無疑問的,其實包括西醫的來源也是同樣的,那是在先古時代,人們對於各種自然現象的不理解,驅巫是對大自然的一種崇拜和敬畏,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大自然的不斷了解,逐漸把巫術和醫術分別開來,西醫逐漸向化學方向發展,而中醫因爲亞洲地區的科技發展較晚,沒有向這方面發展而已,其實這也是中國人的幸運,不然的話中醫中藥也會逐漸淡出、消失的。
中醫中藥治病其實並不慢,只不過多數時候是判斷不準,這是醫生個人的醫術問題。自古以來中醫都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代代相傳,再加上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藥物針對各地的疾病使用不同,又沒有系統的、統一的理論指導,結果就出現了五花八門的派別,又爲了各自的飯碗互相攻擊,所以到了現代中醫中藥就到了被人誤解的地步。也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是親身經歷的,一位哺乳期婦女結奶了,就是西醫說的乳腺堵塞了,先打針後輸液,整整七天高燒不退,醫生束手無策,就準備動手術了,結果碰到一位土醫生,見此症狀就很簡單的使用了一錢鹿角皮屑,用熱開水沖服,蓋上被子睡了兩個小時,醒來後什麼事也沒有了,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神奇,這只是這位土醫生判斷對了發病的原因,而且此人對於該藥的使用症狀非常瞭解,但是你要讓他去看別的病,還真不一定能行,這也叫術業有專攻吧。
中醫中藥在我國曆史悠久,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展也不相同,在周朝有名醫扁鵲,這是傳說中的人物,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幾個人的故事。在漢朝末年戰亂的年代,傷病無數、瘟疫四起,同時也成就了張仲景、華佗這樣的名醫,中醫在這個階段獲得了極大的進步。在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中醫在這時候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著名的藥王孫思邈寫出了《千金藥方》,集國家之力制訂了《唐本草》。到了明朝也是集國家之力編著了《永樂藥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即使在現代社會還在使用。可惜的是到了近代受到西方功利主義的影響,真正潛身學醫、修書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西藥的功利性利潤,致使中醫日漸趨衰,讓人們對於中醫中藥的作用失去了信心。
朱有孝的目的就是在中醫藥受到化學藥、西醫衝擊之前,要建立一套全面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簡單易懂的中醫藥理論系統,像什麼懸絲把脈之類的有些神乎其神的東西就不要再出現了,就真有人有這種技術也得是天才中的天才才能做到,他需要的是隻要有中等以上質資的人就可以理解學會的中醫藥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把中醫藥的知識普及到廣大的老百姓之中,只要老百姓都能正確認識到了中醫藥的好處,那就不會發生以後的中醫藥不如西醫藥好了,這樣只有中醫藥幹掉西醫,而不會自身衰落。
在現代社會所謂的中西醫結合,結合的結果是中藥西制方法,中藥西制的結果是吞沒了傳統的製藥方法,只提取到了某些已知化學的成分,而其他的具有輔助作用的有效成分卻自動過濾掉了,致使效果越來越差,即比不上化學藥效果好,也比不上傳統制藥的效果,用個成語說叫做“邯鄲學步”,失掉了自己的,也沒有學會別人的東西。
再一個重要的事情是中藥的組方比較麻煩,分爲君、臣、佐、使等,簡單的三、五味就可以使用或者單味就可以使用的較少,也許是組方的時候判斷不了單味藥的療效,所以複方製劑較多,最多的見過七十多味中藥組成的方子,像這樣的方藥最好是別再有,最好就是六、七味藥別超過七、八味中藥就組一個方子,凡是藥效基本相同的儘量減少使用味數。
說做就做是朱有孝的一貫個性,這個事也不需要和多少人商量,皇宮裡的太醫就有很多,各類派別的也是應有盡有,至於藏書,那還有比皇宮裡太醫院藏書更多的嗎?朱有孝找來了皇宮裡醫術理論最爲高明的太醫,準備和他諮詢一下這件事的可行性,然後看看建立起一個稍具規模的中醫中藥學校需要花上多少錢,如果太多了就和孫承宗商量,如果不需要太多的錢就當大明的騰龍銀行爲自己打廣告了。
結果,朱有孝悲劇了,太醫認爲不可能做成這件事,原因是每一個醫生都想保證自己的飯碗,誰會把自己祖宗八代以及自己辛辛苦苦積累的經驗與別人共享呢。朱有孝剛開始也覺得這老太醫的說法有些道理,但是朱有孝並不氣餒,又找了幾個年輕的剛進入太醫院的的太醫,再次詢問的結果卻是大吃一驚,這些人認爲如果真是做到朱有孝的想法,那麼會有非常多的人願意來參與這件事,也不會費用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