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信仰的最基本原因,接下來就得想法解決這個問題,朱有孝看了看宋獻策,宋獻策則是在聽完黃道周的話以後還在細細的琢磨着,分析、思考遇到的問題,正在想法解決。
大概過了一刻鐘的時間,宋獻策這才慢慢的敘說起來:“按照黃先生的說法,是因爲土地貧瘠,老百姓生活貧困纔是造成信仰的盛行,信仰又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那麼我們是不是首先從改變他們的生活條件開始,讓他們信仰我們的生活理念呢?如果我們能夠讓他們能夠生活得比以前更好一點,那麼他們是不是就會和我們一心一意的合作呢?這裡必須有一個計謀問題,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有句話叫做‘一升米恩,一擔米仇’,必須要有合適的謀略,才能真正的收服人心,這就需要我們也得有一個讓他們接受的思想,這就算是信仰吧。
“陛下,微臣認爲,要從生活開始改變他們的信仰,就得從最底層的人開始,按照黃先生的瞭解,在西域那片地方,多數是貧瘠的土地,貧困的老百姓,那麼在冬天凍死、餓死的應該不計其數,那麼在生死關頭最重要的就是想法能夠怎麼活下去,如果我們能夠讓他們活下去的話,在加以思想的引導,或者說是信仰的教化,那麼他們被同化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但這需要一個限度,必須讓他們知道感恩,不能變成仇視。
“現在武當的老道也在這裡,我想咱們這樣做也許能行。首先是在西域那裡廣建道觀,這一點可以讓戶部加以支持,然後在哪裡囤聚一定的衣食物品,平時接濟衣食無着的乞丐和過往的商人。在天寒地凍的冬天,接受將要凍死、餓死的普通百姓,也不需要讓他們吃飽穿暖,只要能夠吊住一條命就行,然後就向他們傳播我們的道教經義,飲食文化。其二就是前幾頓飯可以隨便人去吃,但是要想繼續能夠吃到一碗稀粥,那就必須每天聽取我們的道教經義,接受我們的飲食文化,否則不會再有飯吃。也許有比較頑固的人,也可以讓他們自便,凍死、餓死也不要親自去管,可以讓他們自己的親屬勸說。其三就是必須配備一定的武力,配備武力的目的是爲了震懾頑固之輩。因爲當那些接受我們信仰和飲食習慣的人,肯定會和另外一部分人發生信仰的衝突,那時候就必須要有我們的人依靠武力來保護他們。這樣一來,接受我們保護的人才會死心塌地的和我們站在一起,然後替我們向其他人宣傳我們的好處,這也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四就是分配一定的土地或者牛羊放牧,我們的商人優先、優價接受購買他們的物品,培養出接受我們信仰的一批商人,再由他們替我們宣傳,形成滾雪球一樣的效應,擴大我們的影響。”
聽完宋獻策的長篇大論,朱有孝不由得心中大讚,這他媽和清朝末年西方人打破海關邊防以後採取的策略何其相似!被打破海關邊防以後,清王朝不斷的割地和賠款,大量的財富被掠奪,大批的農民和商人破產,當人們在飢寒交迫中苦苦掙扎的時候,活下去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希望。於是伴隨着槍炮而來的神甫就成了他們的救星,本來就沒有什麼堅定信仰的人們,爲了吃飽肚子活下去,哪管什麼或者說那裡明白基督耶穌和老天爺有什麼區別。但是當這些人信仰了基督耶穌之後,就要遵守教規,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不在祭拜祖宗神靈,這就和家族發生了衝突,被家規族約懲罰的時候,就有教堂做主,這就有了此起彼伏的教案事件,鬧得朝廷苦不堪言,也許就是強大的祖先崇拜習慣挽救中華文明,沒有讓基督耶穌在華夏的大地上肆意傳播。想到了這些,朱有孝決定在將來傳播中華文明的時候,一定要尊重當地的居民習慣,哪怕是有些走樣,也最好不要到處發生衝突。再想到有了宋獻策這樣的人才幫助李自成,就憑朱由檢那兩下子,明朝的滅亡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一光道士聽完了黃道周和宋獻策二人的談話,心裡激動不已,道教自老子李耳創建以來,一直沒有能夠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雖然信衆不少,但是始終不如佛教那麼讓人信服,這可是中國自己的本土宗教啊!現在皇帝陛下打算大力向天下傳播,而且還有朝廷戶部撥款支持,那要是還不能發揚光大,就純碎是這些道人都是笨蛋了。
一光道人站起來使了一個道教的禮,向大家說道:“黃先生和宋大人的意思是要支持道教向四方傳播,貧道在此表態,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絕不會辜負陛下的期望。還有就是和傳統的儒家文化相結合,融入儒家文化,改進道教的部分不適合傳播的部分,讓四夷都來信仰我們大明的文明。”
朱有孝看着一光道人笑了一笑,說道:“老道不要企圖完全憑藉朝廷的勢力拓展道教勢力,我的意思道教要和西方的基督教一樣,憑藉自己的力量發展,不過我會讓牛金星幫助你們的,你們可以接受商人的捐獻,並且在新取得的土地上不受金額的限制,軍隊也可以幫助你們維護傳道的安全,但是朝廷戶部不會因此撥付一分錢,這需要道教和牛金星進行溝通。”
一光道人聽了朱有孝的話,感到更是高興,因爲朱有孝的意思是道教要爲皇帝服務,而牛金星就是皇帝的錢袋子,只要能夠滿足皇帝的意思,幫助皇帝收服民心,道教就可以得到財力極大的皇家支持。接下來幾個人又探討了一些如何將儒家和道家的精華溶和到一起,就讓他們自己去找人,無論那裡的大儒和道家仙長,只要他們願意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的,都可以找來商量,總之要把這件事情辦好。
朱有孝把信仰這個問題交給了這些人去研究,過了一段時間等他們把結果拿了過來,不過朱有孝並不是太滿意,於是就把這些研究的結果傳到了李信的手裡,並且把自己的目的也給李信做了說明,要求李信把這個東西弄得更加簡潔、明晰,讓就算不識字的老百姓也能一聽就懂,而且願意接受。朱有孝相信李信的儒家文化研究,應該是有非常深厚的基礎,比自己從後世瞭解的的儒家文化,應該懂得更多,而且更會變通的使用。
接到朱有孝的信件,李信感到朱有孝的目標太遠大了,而讓自己去歸納、梳理,並且最後做下定論,那是對自己的絕對信任。李信放下手中的雲南具體事務,潛心研究了一番朱有孝送來的材料,最後就意簡言駭的總結出:皇權天授,濟世救人;普天之下,皆爲子民;清靜無爲、慈儉不爭;修身養性,抱朴守真這十六個字,其意思就是大明的皇權乃是上天所授,來到世間就是爲了濟世救人,普天之下的人都是皇帝的子民,都會得到皇帝的關愛,大家都要做到安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情,要仁慈恭儉,莫要爭權奪利,要注意鍛鍊好自己的身體,培養出良好的品行,維護好自己的本心。還把道家的諸位神靈各自寫出一些小故事,組織出諸神的結構圖譜,還建議朱有孝請一些人做成連環小畫書,既能讓人一看就明白,順便還可以讓小孩子識字,從娃娃做起,讓他們從小就接受大明道家文化的薰陶。
朱有孝對李信忽悠人的本事真是佩服,這信仰問題李信竟然知道要從娃娃做起,要從根本上驅逐他們原來的信仰,同時從不知不覺中接受大明的文化,這纔是真正的文化侵蝕,也許過了二十年後,華夏文明真的會做到普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