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秦昭王五十一年,白露一場森森霜霧,天氣頓時冷了。

霜降八月初,時令乖戾天下失序也。尋常庶民雖不諳此等天人玄機,卻對年景冷暖看得一清二楚。十幾年間大戰連綿,天下疲軟失形,天道時令豈能不亂?先是燕齊六年苦戰,兩國同時衰敗。緊跟着秦趙兩強大鏖兵,長平血戰趙國奄奄一息。戰後秦國兩次攻趙兵敗,也是垂垂無力。倏忽之間,戰國中期號稱天下四強的秦趙齊燕一齊衰落,天下頓時沒了光彩。大軍對壘的廣袤戰場沉寂了,使節縱橫的寬闊官道冷清了,逃窮避戰的難民潮消失了,商旅交錯人馬喧囂的關隘也蕭疏了。人鬥累了,天看累了,連大河南北莽莽叢林中的大象都蟄伏到山坳裡去了。大國小國強國弱國,都成了卸套老牛,粗重地喘息着,連向夙敵嘶吼一聲的力氣都沒有了。

天地翻覆的戰國之世,第一次進入了令人戰慄的寂然峽谷。

這個寒冷的秋日,燕趙邊境人跡寥落,從北方羣山銀線般抽出的燕趙官道一進易水河谷便埋進了茫茫輕霾,清晨的太陽也變得紅濛濛混沌起來。一陣清脆激烈的馬蹄聲如急雨而來,倏忽從北方官道掠進了河谷山口。堪堪兩個轉彎,一陣大笑聲在高處突兀盪開,茫茫霜霧中恍若天外之音。驟然之間駿馬一聲長嘶,急雨般的馬蹄聲驟然收斂,騎士高聲喝問:“何方高士?現身說話!”

“蔡澤離燕,欲投何處?”霾中聲音渾厚悠遠。

“閣下何人?知我蔡澤之名!”

“落拓不遇,燕山蔡澤也。唐舉豈能不知?”

騎士頓時一陣大笑:“易學大家中途截道,卻是爲何?”

“足下匆匆南下,未免操之過急也。”話音落點,一個身影已經站在了騎士對面的大石上,依稀可見一領青袍一頂斗笠一支竹杖,分明一個世外隱者。

“足下何意?蔡澤不明。”紅衣騎士一臉不屑的微笑。

“弱冠離家,遊說諸侯十五年不遇,足下不思因由何在?”

“天下昏昏,不識我長策大謀也,豈有他哉!”

青袍者哈哈大笑:“怨天尤人,唯不責己,孔孟之迂闊也。”

“唐舉!”騎士馬鞭直指,“我計然家與孔孟一轍麼?”

“計然之學重經濟,輕法治,與秦國南轅北轍也。”

騎士臉色倏忽一變,跳下馬來一拱手道:“先生教我。”

青袍者篤篤一點竹杖:“秦以法治立國,治秦得以固法爲本。法固,而後行計然長策,固法與富國並舉,咸陽方可立足矣。”

騎士臉色倏忽又是一變:“先生莫非爲范雎預謀退路?”

“才大心小,蔡澤也。”青袍老者悠然一笑轉身而去。

“且慢!”騎士深深一躬,“蔡澤尚有一請。”

“老夫知無不言。”老者悠然一笑。

騎士語態昂昂:“聞先生易學精深,相人如神,曾相李兌百日之內必任趙國丞相,此後應驗無差!蔡澤敢請先生一相。”

“大丈夫當爲則爲。預斷吉凶,非名士之道也。”

“先生差矣!”騎士驕傲地笑着,“蔡澤不憂功業不成,何求預斷吉凶。吾所憂者,人生苦短也!唯請先生明示,蔡澤人壽幾何?”

“既然如此,老夫做一回相師也罷。”目光從騎士身上掃過,青袍者淡淡一笑,“足下身形五官特異不羣:鼻粗仰天,脖頸奇短,肩寬高聳,膝攣羅圈,眉眼擁擠,面色焦黑透紅。此相謂之‘魋顏蹙齃’,爲異人異相,可享高壽也。”騎士兩手漫不經心地絞着馬鞭不以爲然地搖搖頭:“高壽之說模糊無定,不當出自大師之口。料事能測百日之期,相壽豈一個‘高’字了得?”青袍者微微一笑道:“足下既要詰難相學之深淺,老夫便直言不諱了:自今而後,足下尚有四十三年生期,當在七十八歲時壽終正寢。”騎士片刻愣怔卻又立即一陣哈哈大笑:“佩相印,結紫綬,膏粱齒肥,四十三年足矣!”

青袍老者一點竹杖:“然則,老夫尚有一言……”

“功業之事,無須先生指點。”騎士一拱手,說聲告辭飛身上馬。那匹雪白的駿馬一聲長嘶,風馳電掣般去了。青袍者看得一陣,搖頭嘆息着消失在了雲霧山中。

旬日之後,蔡澤進了咸陽,在尚商坊的燕山社寓住了下來。社寓者,商社寓所也。燕山社寓,燕國商社公寓也。此時燕國商旅大見萎縮,咸陽燕商已經遠遠沒有了燕昭王時的聲勢,皇皇一片燕式庭院,空蕩蕩日見蕭瑟。不意有故國名士入住,燕商們不禁大喜過望,捐金大宴,將赫赫有名的六國大商與旅居咸陽的山東名士們一撥撥請來,川流不息地與蔡澤做風雅盤桓。蔡澤卓爾不羣,第一次宴席高談闊論:“即墨大戰,燕齊兩衰。長平大戰,秦趙兩衰。若無變身新法,秦國不能再起也!”有士子問先生志向,蔡澤更是語驚四座:“秦相范雎,可取而代之也!”

一時席間譁然。不消幾日,蔡澤公然謀求秦國丞相的勃勃雄心,在咸陽巷閭流傳開來,成了轟動秦人的一則奇聞。消息傳到丞相府,范雎笑了:“狂狷之士多奇才,此人倒是值得一見。”於是,家老奉命駕着六尺傘蓋的青銅軺車,請來了這位燕國名士。

蔡澤灑脫不羈,下得軺車不待通報,站在門廳一陣大笑道:“應侯何在?燕山蔡澤來也!”徑自搖着奇特的羅圈步悠悠然進了兩廂燈火之中。方入第三進大庭院,一陣笑聲從迎面風燈搖曳處飄了過來:“未飛先振翼,聲聞三千里,必是燕山鴻鵠來也!”隨着笑聲,一人布衣散發大步走到面前。蔡澤一拱手高聲道:“其翼若垂天之雲,不振焉得高飛?”范雎不禁大笑:“驚世大言,天下無出其右也!”蔡澤呵呵笑了:“豈敢豈敢,原是在下心虛,大言壯膽而已。”范雎揶揄笑道:“老夫贊爲鴻鵠,足下竟自認北溟鯤鵬,一驚一乍,果是遊說有術也。”蔡澤這才肅然一躬:“不敢班門弄斧,在下原是爲進言丞相而來。”范雎虛手一扶笑道:“既是有備而來,廳中說話。”

進得廳中,范雎吩咐女僕煮茶。蔡澤一聳鼻頭笑道:“秦有太一山,這茶香算得純正。”范雎道:“飲得太一茶,差強秦人了。”蔡澤大搖其頭:“未必未必,在下縱是吃得肥羊燉,也還是燕人一個。”范雎笑道:“做得秦國事,自是秦國人,何在乎吃羊吃茶?”蔡澤又是大搖其頭:“未必未必。應侯爲秦做事十餘年,莫非秦人了?”說話間女僕將熱騰騰茶水捧了上來,范雎揚手一個虛請,悠然笑道:“先生左右遮擋,看來是有話在心不吐不快也。有何說辭,老夫洗耳恭聽。”

蔡澤對着大陶杯冒出的騰騰茶氣深深地做了一個吐納,方纔悠然笑道:“應侯天下大器,何以見事如此遲緩?”見范雎只似笑非笑地盯着自己,又是一笑,“天有四時,人有代謝。功成者退,後來者進,君以爲然否?”

范雎鼻頭哼了一聲,還是沒有說話。

“心境高遠,方得名士人生也!應侯以爲然否?”

“……”

“功業千秋傳頌,天年善終無災,可是人生善事?”

“……”

蔡澤大是尷尬,終於不甘這種有

問無答的自說自話,細長的手指叩着座案一瀉直下:“五百年來,天下強國之功臣莫過於越之文種、楚之吳起、秦之商鞅也!然三人皆功成慘死,餘恨悠悠。細究三人政行,皆是建功之纔有餘,立身之道不足也!雖有功業刻於史書,終無大德流傳後世,誠爲憾事哉!”

范雎笑了:“足下鯤鵬高遠,敢問何爲傳世大德?”

“功成而能身全,名士之大德也!”蔡澤詞鋒大展,“功成身死,是爲小德。無功身全,是爲無德。惡行遺臭,等而下之。大丈夫建功立業,當以全身而終爲上。功成身死,人生至境之泰半,與賢哲極致相去甚遠,不足效法也!”

“以鯤鵬高見,五百年來何人當可效法?”

“陶朱公范蠡,武信君張儀,全功全德也。”

“啪!”的一聲,范雎拍案而起:“蔡澤大謬也!大丈夫不以天下興亡爲己任,唯以個人安危爲至高,談何大德傳世?文種治越安民,寧自殺於相位而不隨范蠡隱退。吳起變楚,明知與貴族爲敵而不避兇殺。商君變秦,寧取殺身之禍而止息秦國內亂。此三人者,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寧負重屈己而不荒政誤民,寧做犧牲而不亂政誤國,堪稱大德之最高風範,忠節之千古楷模也!至於范蠡張儀者流,知難而退,見禍而走,狗苟蠅營于山野林泉,竟有爾等視爲全功全德,當真令范雎汗顏也!足下自詡展翼鯤鵬,說辭卻如蓬間雀,如此欲取范雎而代之,未免小瞧這顆秦國相印了!”

“應侯之見,何爲名士大德?”面色通紅的蔡澤勉力支應着。

“以義死難,以身全國!”范雎齒縫間擲出八個字,大袖一揮,說聲家老送客,徑自去了。蔡澤難堪愣怔,一時茫然不知所措,及至家老道一聲先生請,才惶惶然跟着家老搖了出去。

是夜月明星稀,范雎被蔡澤攪得心緒不寧,在後園池邊漫步遐思。正在轉悠,卻聞婆娑竹林中一陣笑聲:“望水者,心在山野林泉也。”范雎聞聲不禁大喜:“原是唐舉兄到了,無怪風清月明也!”隨着笑聲,竹林中走出了一個青袍老者,竹杖搭手一拱道:“慣做不速之客,有擾範叔雅興了。”范雎哈哈笑道:“正在憂思難解,哪裡來的雅興?走,書房清靜,痛飲一番。”唐舉笑道:“與人相約遊歷,酒卻免了。順道前來,只是送一卷奇書,供你這書癡消遣罷了。”范雎一聲嘆息:“縱有奇書,何消胸中塊壘也!”唐舉從背上解下一個青布包袱遞了過來:“只讀此書,保範叔心神通泰。”范雎雙手接過青布卷笑道:“也好!唐兄素來神龍見首不見尾,酒,日後再補也罷。”

唐舉哈哈大笑,一聲告辭,倏忽消失在竹林之中。

范雎也不過問,悠悠然回了書房。燈下打開青布包袱,卻見粗粗一卷竹簡,用麻線捆紮得分外仔細,解開繩結抖開竹簡,剛一鋪開,題頭赫然五個大字——評點計然書!范雎大是驚訝,仔細一看,這卷書簡非同尋常:韋編連綴極是精緻講究,搭手摸去,竹簡背後竟沒有一個皮線繩結;紫色竹簡刻正文大字,綠色竹簡刻評點小字,紫綠相間,文評有別,分外簡明清爽;竹簡天地打磨得極爲光滑,還分別塗出一道藍色(天)與黃色(地),藍黃天地偶有眉批,硃砂書寫,懸於石粉過白的中間刀刻文字之上,似白璧之上鑲進了顆顆紅色珠玉,上手入眼爽心悅目。范雎書吏出身,嫺熟書房事務,一看便知此書是高人名士凝聚心血之孤本傑作,否則斷不會如此講究。按此書製作之精,外面還當有或銅或木之書函,目下沒有,定然是唐舉揹負不便,將函去掉了,殊爲可惜。然則,真正令范雎驚訝的,還不是這諸般考究的書式製作,而是這失傳數百年的奇書再現,且有人如此精心評點。

計然者,春秋末期晉國之智謀奇士也。此人遊歷吳越,收了個叫做范蠡的布衣之士做學生。范蠡後來成了越國上大夫,輔助越王勾踐復仇滅吳,成就了一代霸業,後來飄然隱退泛舟湖海,於陶地以“朱公”名號染指商旅,不到十年富甲天下,於是被商旅呼爲陶朱公。這《計然書》,是范蠡隱退後輯錄老師計然之言論,並參以自己見解所成,全書七策八千餘言,說的是一個邦國致富術。富國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爲“絕世富經”,名士則稱之爲“計然七策”。

如此一部奇書,兩百年來只聽人說不聞人學。縱是名士大家雲集的稷下學宮,也沒有教習《計然書》的名士大家。這部口碑相傳的奇書,亦如計然、范蠡,湮沒在變幻莫測的人世沉浮中去了。此等奇書突兀面世,范雎如何不驚訝非常?

顧不得細細揣摩,范雎一目十行地瀏覽起來。幾節讀過,發現這《計然書》的評點比本文更是奇特。本文曰:“知戰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評點雲:“今世多戰,修備更在戰後。大戰國乏,唯知養息致富而後起,國可長盛。四強皆衰者何?不諳戰後修備之道也!”隨着本文主旨,評點者又將計然的“修備知物”細化爲養息富國之六策:通貨物、振百工、平物價、輕稅賦、重水利、興農桑。每策之後又有細化,林林總總精當齊備。范雎雖非經濟之才,畢竟爲相秉政多年,對國計民生之要害關節還是清楚的,一看此等見解,便知評點者決然一個經國致富之行家裡手,不禁連連讚歎,一口氣看了下去。

五更雞鳴,范雎猶在捧着書卷揣摩,品咂端詳之間,突然放聲大笑起來。

蔡澤回到燕山社寓,大商們紛紛聚來聆聽高論,以爲這鯤鵬名士的相府之行必是一鳴驚人,都想請這“未冠丞相”先行指點秦國商機。存了這個想頭,商人們分外慷慨熱絡,蔡澤未回時,社寓正廳已是大宴齊備錦衣如雲,紛紛議論如何酬謝這個看重商旅的名士丞相了。燕國商人們更覺光彩過人,興奮呼喝應酬不已。

不想,蔡澤進得大門一臉憤激之色,尚未就座便對着衆人一個長躬:“范雎不識時務,蔡澤愧對諸位,告辭!”一甩紅衣大袖徑自走了。燕商們大是難堪,一陣愣怔連忙追出來勸阻,不想蔡澤出門便飛馬而去,一時蹤跡皆無。山東商人們大覺無趣,頓時紛紛散去,只留下幾個燕商對着滿廳酒宴兀自發呆。

飛馬疾馳,暮色時分蔡澤到了藍田塬下的松林坡。正欲躍馬出林,蔡澤卻驟然勒住馬繮愣在了當道——前方樹下的一方大青石上,一個青袍斗笠的老者正對着他悠然發笑。蔡澤頓覺難堪,走馬上前黑着臉道:“先生笑我麼?”

“足下不當笑麼?”

“蔡澤固當笑,先生更當一笑!”

“噢?”

“唐舉易相大家,料運南轅北轍,豈非可笑!”

“此時尚有如此說辭,無可救藥也!”唐舉一點竹杖站了起來,“守不當志,言不當行。縱有天命,亦當流於無形。足下好自爲之,老夫就此別過。”

“且慢!”蔡澤跳下馬一拱手,“蔡澤究竟何錯?”

唐舉無可奈何地一笑:“趙良說商鞅故事,足下可知?”

“何消問得!”

“足下見範叔說辭,不覺與趙良同出一轍麼?”

“敢請明示。”蔡澤依舊一副較真口吻。

“趙良之

錯,足下之誤,皆在唯以全身之道勸人急流勇退。殊不知歷來國士入政,最是崇尚忠貞節義之犧牲,最是蔑視明哲保身之中庸。范雎兩次舉薦無節之人,誤國害己,原本已對全身無節者深惡痛絕。足下操流俗猥瑣說辭,卻自以爲是,豈能不大大碰壁?就實而論,足下本經濟謀國之士,本當直面闡發治秦主張,宣示富國謀略。明察如范雎者,量君之才,自會一力舉薦。范雎雖計較恩怨,終不失天下胸懷也。否則,孤傲範叔如何能延請足下入府聚談?老夫言盡於此,足下卻自思量。”

蔡澤臉色陣紅陣白,乖戾桀驁之氣倏忽一掃而去,不禁深深一躬:“大師之論,爲我十五年遊說撥雲見日。蔡澤明於事而暗於人,離秦後定當惕厲錘鍊,不負大師指點。”

唐舉笑了:“蔡澤命在咸陽,談何離秦而去?”

“大師是說,重返咸陽依然有望?”

“行事守正,自有天道。”

“好!”蔡澤精神一振,“得大師指點,蔡澤絕不會再次鑄錯。告辭!”一拱手翻身上馬絕塵西去了。

林中一陣大笑聲傳來:“唐兄費勁也!善舉已罷,上路了。”唐舉轉身對着林中笑道:“此事若成,全賴那捲奇書之功。只是老夫無法賠你了。”林中人笑道:“只派得用場方算珍奇,我又不想做丞相,要那物事何用?”唐舉邊走邊笑道:“此等事終是盡心也,日後是蔡澤自己了。走,隨你到南國消閒去也。”入得松林片刻,馬蹄沓沓車聲轔轔,一直從藍田塬向東南去了。

蔡澤重回咸陽,做派大變。

頭一樁,蔡澤住進了咸陽國人區的秦人客棧,而後早出晚歸,細心踏勘秦國官市民市百工作坊。看了三日,蔡澤只覺大有裨益,深感自己下車伊始哇啦哇啦實在是狂躁淺薄。從此蔡澤日每入市,將咸陽民生與官府治理摸了個一清二楚。半月之後,蔡澤又西出咸陽到郿縣訪查踏勘。郿縣本是老秦人聚居的第一大縣,關中第一富庶之地。全縣二十八里,裡裡都有勤耕得爵的官身農夫。秦人將村叫做“裡”,二十八里也就是二十八村。蔡澤一里一里訪去,之後又在縣城踏勘三日,一月下來,對秦國耕戰之法有了紮實明晰的見解。第一場大雪降臨時,蔡澤回到了咸陽,埋頭三日,擬就一卷《富秦六法》,要重新拜訪丞相府,與范雎做一番長策較量。

正在第四日清晨,雪花輕柔如柳絮飛揚,一輛青銅軺車轔轔駛到客棧大門。店主匆忙迎出,又立即飛也似的跑進了店中,及至拉着蔡澤出房,一名黑袍官員已經恭敬地站在了庭院中:“在下行人張固,奉王書請先生入宮。”說着將一卷竹簡雙手遞了過來。

“閣下奉王書召我?”蔡澤衝口一問。

“秦王沉痾在身,禮數不周處尚請先生見諒。”

行人恭敬,蔡澤卻一陣不安,倏忽之間有些茫然。這“行人”本是秦國執掌邦交事務的官員,隸屬丞相府,除了涉及邦交,行人不會直奉國君書令辦理具體事務。今日行人前來,莫非此事與范雎相關?果真如此,只怕大壞。素聞范雎睚眥必報,最是計較恩怨,豈能說自己好話?定然是范雎故伎重施,要借秦王之手除掉自己!范雎啊范雎,身爲天下第一相國,如此胸襟安得立足?蔡澤一介布衣,死則死矣,卻偏是要在秦王面前撕破你的僞君子面具!心念及此,蔡澤再不猶疑,回房揣起書卷隨行人登車去了。

片刻之間,軺車進了王城。蔡澤隨行人進了西偏殿,卻見白髮白鬚的一個老人面色睏倦地半躺在一張極大的榻上,想來是赫赫聲威的老秦王了。蔡澤赳赳大步搖上前去,氣昂昂一拱手:“燕山蔡澤,參見秦王!”“先生入座。”蒼老疲憊的秦昭王擡手一指右手大案,待蔡澤入座,淡然一笑,“人言先生有經緯之才,有訪秦之苦。我大秦正在艱危之時,先生何以教我?”蔡澤極是機敏,一看秦昭王氣色,心知此王已耐不得長篇大論,一拱手開門見山道:“蔡澤師計然富國之學,訪秦又擬《富秦六法》,今呈秦王閒來一觀,便知秦國經濟之弊,亦知秦國致富之道也!”蔡澤只尋思儘速撂過這個話題,便可相機揭露范雎之險惡。

“先生不妨大要言之。”秦昭王顯然有延續話題之意。

“大要而言:秦國經濟弊端在於富源閉塞,六年大戰已國庫空虛民力疲弱。秦國重新崛起之道,只在法、富、強、清四字並重,猶如駟馬鐵車之穩固飛馳也!”蔡澤兩句話說完停頓下來,只等老秦王口吻扭轉話題。

秦昭王老眼驟然生光:“何謂富源閉塞?”

蔡澤心無所求,說得分外灑脫利落:“秦之財富,在於近百年積累所成。積累之緩慢,遠不及大戰耗費之所需。其所以如此,在於富源閉塞未開,出入渠道不暢。但遇連綿大戰,支出遠大於歲入,一旦不能速勝,或不能從戰敗國掠財補充,元氣便會大衰!何謂富源閉塞?其一,依賴外商周流財貨,限制國人商市,自斷商旅稅源;其二,田雖私有而水利未開,民衆耕耘之力不能生髮,賦稅不能擴大;其三,唯知獎勵耕戰,不知獎勵生育,人口來源不豐。此大要也,細目數來,皆在《富秦六法》之中,秦王自看可也。”

“駟馬鐵車,卻是何說?”秦昭王分明意猶未盡。

“秦以法治立國,然唯法不能成天下。固法之外,尚須富、強、清並重,方可長盛不衰。富在開源,強在衆民,清在官吏。法治鞏固,富源大開,人口衆多,吏治清明,此謂駟馬也!有此駟馬駕馭邦國戰車,何懼一戰兩戰之敗哉?”

“好!應侯這次終是沒有走眼。”一拍坐榻,秦昭王霍然站了起來,“委屈先生暫做客卿,輔助丞相處置國政如何?”

驟然之間蔡澤心中一亮,立即深深一躬:“蔡澤受命!”

出得王宮,蔡澤根本沒心思去辦理印信府邸等諸般事務,立即來到丞相府拜訪范雎,要做一次坦誠的負荊請罪。誰知相府掌書卻說丞相巡查郡縣去了,走前留得一書,叮囑蔡澤若來便得開啓。蔡澤當即開書,寥寥兩行大字:

蔡澤已受王命,掌書着即安置其代行丞相署理國政。

良久默然,蔡澤對着書簡深深一躬,說聲請掌書稍待,匆匆走了。來到王城,蔡澤請見秦王。守在秦王書房的王室長史卻捧出了一卷竹簡,說是秦王教他看罷定奪。蔡澤覺得蹊蹺,忐忑不安地打開竹簡,一時愣怔了:

辭相書

范雎頓首:臣任丞相十數年,雖於邦交有尺寸之功,然亦有錯薦兩人之罪。長平大戰後老臣才思枯竭,無良策重振秦國,忝居相位,實爲誤國也!今有蔡澤,治國之論特異深刻,察秦之細,過臣多矣!若得其人爲相,定有良策興國。老臣請卸任丞相之職,請以蔡澤爲相治秦。范雎有先薦之錯,所薦當否,唯王明察決斷。

蔡澤一陣唏噓感慨,對着長史一拱手道:“敢請轉稟秦王:蔡澤雖可暫署丞相府,然願請回應侯領相職,蔡澤輔之可也。”長史笑道:“原是秦王要大人定奪,無須稟報。”一番思忖,蔡澤明白定然是秦王無法挽留范雎,教自己相機行事了。

日色過午,蔡澤不再多說,出王城快馬一鞭,自咸陽東門直向藍田塬而來。

(本章完)

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秦風_秦軍服飾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五 豐京廢墟的遠古洞窟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七章 瓦釜雷鳴_四 七百名罪犯一次斬決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名將_李牧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曠古未聞的商戰故事名將_白起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七 北上九原 突兀改變的大巡狩路線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楔子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一 天人亂象 三策應對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四 秦步決魏騎 公子卬全軍覆沒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一 櫟陽城陰雲四起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諸子百家_道家第八章 政俠發難_四 荊南突然失蹤 刺客突然出現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大事年表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
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秦風_秦軍服飾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五 豐京廢墟的遠古洞窟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七章 瓦釜雷鳴_四 七百名罪犯一次斬決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名將_李牧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曠古未聞的商戰故事名將_白起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七 北上九原 突兀改變的大巡狩路線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楔子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一 天人亂象 三策應對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四 秦步決魏騎 公子卬全軍覆沒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一 櫟陽城陰雲四起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諸子百家_道家第八章 政俠發難_四 荊南突然失蹤 刺客突然出現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大事年表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