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取汝州

bookmark

義軍攻佔了陽翟、郟城,兵威大震,隊伍擴充到五萬多人,王仙芝、黃巢和衆將大力整訓,在很短時間裡,就產生了很強的戰鬥力。因爲王重隱、徐唐莒在許州一帶不斷襲擾唐軍,使宋威、曾元裕、崔安潛產生了誤判,以爲義軍要攻打許州,故爾唐軍蝟集一團,將重兵投入許州一帶。

宋威和曾遠裕二人素來不睦,各帶各的軍,各唱各的譜,無形中削弱了戰鬥力,崔安潛暴虐異常,許州內部矛盾重重,這就在客觀上爲義軍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條件。

王仙芝、黃巢召集衆將,開始籌劃攻取汝州事宜,王仙芝興奮地說:“據偵察,汝州剌史王鐐是宰相王鐸堂兄弟,此人只會清談,不會帶兵打仗,我決心集中主力,拿下汝州。汝州一旦被我軍佔領,東都洛陽必然會納入我軍的攻擊範圍,唐軍就會調遣重兵防守,我軍可揮師南下,佔領中原廣大地區,夯實根基,再出師北伐,可得天下!”

衆將聽了,都點頭稱讚這個戰略高明,可以實施。黃巢“砰”的一拳擂在桌子上,激動地說:“大將軍剛纔的分析,符合實際情況,我看要馬上施行,戰機稍縱即逝。這個戰略的關鍵在於汝州的奪取,事不宜遲,我看明天就發兵攻打汝州,夜長夢多啊,一旦唐軍察覺我軍意圖,這個戰略構想要實現就相當困難了。我的想法,思鄴和林言守陽翟,防止曾元裕增援汝州,我守郟城,阻擋宋威、崔安潛,喬鈐、牛鋒率兵一萬作爲先鋒,攻打汝州東門,造成我軍從東門進攻的假象,只許敗,不許勝,驕敵之心。仙芝、尚讓、君長率精兵二萬,以突然動作,迅速從汝州南門突入,入城後和喬鈐、牛鋒夾攻唐軍,然後我軍再集中主力,和宋威、曾元裕決戰。徹底斬斷一直跟在我們身後的這條尾巴。”

王仙芝大喜,果斷地說:“我看黃大哥這個打法很棒,考慮了各種因素,各位弟兄,你們還有沒有不同意見?”衆將均舉手表示同意,王仙芝濃眉一揚,大聲說:“明天五更各部開始按黃大哥的部署行動!”衆將齊聲:“好!”

天交五鼓,喬鈴、牛鋒率先頭部隊一萬人向汝州挺進,午飯後,稍作休憩,進逼汝州東門,軍豉大作,殺聲四起。可把王鐐嚇壞了,他連忙召來守城主將董漢勳,聲音也變了調:“漢勳,王仙芝主力來打咱們的汝州了,汝州危在旦夕,你可有良策退敵?”董漢勳仰天狂笑:“這羣烏合之衆,別人怕他,我董漢勳可不怕他們!王大人不必擔心,我現在就點兵出城迎敵!你在城頭擂鼓助威!”董漢勳一番話,王鐐恐慌之心稍安。

不一會,東門開處,唐將董漢勳全身披掛,跨下烏騅馬,手提開山大斧,親領八千唐兵鼓譟而出,擺了個一字長蛇陣。董漢勳按轡大罵:“齊魯草寇,膽大包天,敢犯我中原地界,認識董漢勳否?”喬鈐仰天大笑:“當今天子我也不放在眼裡,區區董漢勳,在我看來,就像廟裡的泥像,恨無靈驗!”

董漢勳大怒,縱馬掄斧直奔喬鈐,喬鈐持三尖二刃刀,迎面相敵。二將刀斧並舉,酣鬥五六十合,不分勝負。董漢勳副將劉承雍挺槍出陣,夾攻喬鈐,喬鈐力敵二將,毫無懼色,約戰十餘合,喬鈐賣個破錠,撥馬拖刀就走,劉承雍性急,緊追不捨,看看趕上,挺槍往喬鈐背後剌來,喬鈐一閃身,提刀劈去,可憐劉承雍沒有回過神來,已做了刀下之鬼。董漢勳折了愛將,忿怒異常,驅兵大進,與義軍殺在一塊,喬鈐、牛鋒且戰且退,董漢勳發誓要爲劉承雍報仇,捨命強攻。

王仙芝、尚讓、尚君長率二萬大軍隱藏在汝州南門外的樹林裡,得探馬飛報,董漢勳親率主力追擊喬鈐,撫掌大笑!他當即下令:全軍攻城!

霎時間,義軍萬箭齊發,完全壓制住南門唐軍。義軍在郟城還趕造出了攻城車,這回派上了大用場,十幾輛攻城車輪番撞擊南門,上百架雲梯架在城牆上,義軍將士矯健的身姿在南門外晃動。烈火卷雄風,烽煙天邊涌。不到半個時辰,義軍潮水般地涌進了汝州城!“天補平均”大旗在汝州城牆上高高飄揚!

“活捉王鐐!活捉王鐐!”義軍將士吶喊着四面尋找王鐐的蹤跡,王鐐如驚弓之鳥,在親兵催促下換上了百姓的衣服,混在百姓堆裡,想乘隙溜出汝州,可百姓的眼晴是雪亮的,貪官污吏這時想溜,百姓不答應!汝州有一名士,姓趙名璋,此人一身正氣,文武雙全,帶了很多青年投奔了王仙芝。王仙芝命他率軍把守汝州城門,尚君長負責查抄府庫錢糧,自己和尚讓率一萬精兵殺出東門,和喬鈐圍攻董漢勳。

董漢勳獲悉汝州失守,不禁淚流滿面,仰天長嘆:“天不佑唐,非戰之罪也!”揮斧率所部和義軍死戰,但大勢己去,董漢勳再驍勇善戰,此時也無力迴天。可憐董漢勳一代名將,戰至精疲力竭,被牛鋒的雁尾钂緊緊逼住,牛鋒瞅準時機,一鏜將董漢勳挑於馬下,復一鏜,結果了性命。餘衆見主將殞命,都無心戀戰,紛紛投降。

此時一輪紅日西下,天漸漸地黑了下來。天黑好逃命,此時的王鐐,就像兔子坐上虎皮椅—六神無主。他和幾個親兵化裝成百姓,在汝州城內轉悠了好幾圈,想溜出城去,可是各個城門盤查很緊,難以脫身。王鐐心一橫,對親兵說:“再不逃,等天黑城門關了,我們就沒有機會了。”

於是幾個親兵圍着王鐐,一步一回頭地走向西門,想逃出去投奔堂哥王鐸,只要到了長安,有堂哥幫忙,還能做個一官半職。一會兒西門到了,王鐐戴着一頂破草帽,拄着一根短木棍,,強忍住心頭的傷痛,一步一瘸地“挪”向城門。

“你們是什麼人?到哪裡去?”幾十個義軍戰士圍了上來,開始盤問。“弟兄們,我們是汝州城外逃荒的百姓,這幾年,莊稼失收,沒有飯吃,我們幾個就到汝州討飯來了。現在看到義軍佔領了汝州,開倉放糧給百姓吃,我們好開心啊,現在回去通知老鄉們到汝州領糧食,請弟兄們放行。”王鐐的一個親兵“隨機應變”,編了一個故事,編得很像。

義軍戰士看這幾個人穿得破破爛爛,可憐巴巴的,就信以爲真,就準備打開城門,放王鐐他們過去。王鐐暗喜,加快腳步向城門走去。就在這時,一個聲音從遠處傳來:“王鐐,認識我否?”王鐐一楞,擡頭一看,二腿發軟,不由自主地癱在地上,口裡喃喃自語:“我怎麼這麼倒黴?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個時候他來!”

剛纔那個喊王鐐的人就是趙璋,他曾經在汝州做過小吏,當然認識王鐐。剛纔他在巡城,看到一羣人在西門,中間一個白白胖胖,雙耳下垂,引起了他的注意,因爲王鐐就是這個長相。趕過來一看,真的是王鐐。就這樣王鐐成了王仙芝的階下囚,終日流涕。

汝州大捷,王仙芝和衆將忙着出榜安民,整頓軍馬,積草屯糧,以對付唐軍更大的圍剿。東都洛陽一日三驚,官吏們拖家帶眷,出城逃難,官不當了,逃命要緊。這些官吏知道,平日作威作福,百姓恨他們入骨,一旦義軍攻陷洛陽,他們是絕對沒有好果子吃的。三十六計,走爲上計,逃命吧!

長安大明宮宣政殿裡,李儇在龍椅上二眼通紅,自從知道王仙芝攻佔汝州後,他一連幾日茶飯不思,別看他平日嘻嘻哈哈,遊樂無度,那是因爲他覺得天下太平,有玩的本錢。如今義軍的烈火快要燃到京城了,他焉能不急?唐僖宗李儇的智商絕對不低,他其實是挺聰明的一個人,只是聰明用錯了地方。

此時的李儇,一改往日的浪蕩,而是臉罩寒霜,詰問衆臣:“衆愛卿,朕聞亂民王仙芝起事於魯南,大鬧於中原,如今攻陷汝州,兵鋒直指洛陽,可有此事?”宰相盧攜出班啓奏:“陛下,確有此事,如今洛陽人心惶惶,百官紛紛外逃,朝廷不少命令,無人執行。請陛下速速委派朝廷大員赴洛陽理事,同時調遣精兵強將拱衛洛陽,追剿王仙芝,則社稷可保無虞。”

李儇掃視了一下羣臣,提高了音量:“盧愛卿所奏,句句在理。哪位愛卿有破敵之法,可速速奏來!”

鄭畋出班啓奏:“陛下勿憂,可令昭義節度使曹翔率軍南下守衛東都宮殿。命左散騎常侍曾元裕爲副招討使從許州撤兵回洛陽防守。令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守住鄧州的要道,令邠寧節度使李侃、鳳翔節度使令狐綯把守陝州和潼關,形成一道以洛陽爲中心的防線。這樣,京城至洛陽一線萬無一失。再嚴令宋威、崔安潛及王仙芝附近唐軍圍剿王仙芝,誰的轄區出了事誰負責。等到王仙芝叛軍軍力大損、糧草告急時,各道唐軍全線出擊,一舉剿滅王仙芝!”

此時百官議論紛紛,有的贊成,有的反對。朝堂上有一個人,此時心煎火燎,他就是宰相王鐸.王鐸此時最擔心的是他的堂弟王鐐,王鐐從小和他一起長大,雖是堂兄弟,但因爲王鐐從小沒了爹媽,就在王鐸家長大,所以二人情同手足。王鐸當上宰相後,想法設法爲王鐐謀了個汝州剌史,那兒離京城近,凡事都能照應到。這次王鐐被王仙芝抓住,漏網的親信到王鐸府上求救,可把王鐸急壞了,連日精神恍惚,頭上多了好幾根白髮。什麼國家大事,都沒有這位堂弟重要。

剛纔王鐸聽到衆臣議論,朝廷要調兵和王仙芝拼殺下去,心裡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他想,這樣打打殺殺下去,他弟弟肯定沒命的。

爲了救王鐐,王鐸此時顧不上朝廷大局了,閃出朝班,伏地啓奏:“陛下,衆臣計議調兵,圍剿王仙芝,本意相當不錯,這種反賊,絕對千刀萬剮!可是我們不能感情用事,要考慮長遠啊!想我大唐開國二百多年了,百姓一直很安穩,國外商人絡繹不絕到我國經商,大唐的威名,傳遍四方。四夷畏服,萬民擁戴。老臣以爲兵者,國之兇器也。當我們集結軍隊去剿賊時,應該想一想我們爲什麼要用殺人來解決問題,怎麼能夠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而不是去想怎麼去殺更多的人。臣認爲光剿不撫肯定不行,要剿撫並用,才能國泰民安。老臣懇請陛下降詔,安撫亂民,如果亂民罷手。願意歸順朝廷,則朝廷可保元氣,大唐威名更加遠揚,望陛下三思!”

第二章 智取長垣第三十九章 火燒驛館(2)第三十二章 計中計第十一章 雄師狂飆第二十章 黃王五行陣(1)第二十一章 黃王五行陣(2)第十八章 挺進浙西第十六章 劍指南疆第二十六章 愛民如子第十章 黑雲壓城第六章 毒如蛇蠍第二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十一章 洞庭譜壯歌第二十二章 黑色樑田陂(1)第十三章 知兵非好戰第八章 失於察兵第二十三章 黑色樑田陂(2)第二十七章 血淚傖悲歌第三十二章 湘陰縱敵第二十八章 猛虎掏心第七章 同仇敵愾第三十一章 輕敵冒進第二十七章 丹心碧血映青史第九章 勢如破竹第八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七章 盤馬彎弓雄師出第十八章 江南大戰略第一章 東征颶風(1)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二十章 痛擊八都軍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二十五章 黑色樑田陂(4)第二十三章 奇襲江陵第十三章 危機四伏(1)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第三十二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4)第十九章 沙陀兵南下(1)第三十七章 民歸如流水第三十九章 訪賢赤山島第二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十章 攻守易勢(2)第十章 取汝州第三十三章 外線出擊(4)第三十八章 結義太浮山第十一章 攻守易勢(3)第三十九章 痛殲王牌軍(3)第二十八章 霹靂手段(2)第二十二章 公判鬥雞臺第十七章 寺名話英雄第二十五章 火攻唐兵第十三章 知兵非好戰第八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三十一章 外線出擊(2)第九章 故布疑兵第五章 叛齊降唐(3)第十五章 休言女子無英物第十八章 江南大戰略第二十九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1)第二十一章 用兵如神第三十章 討李唐檄第二十二章 黑色樑田陂(1)第二章 東征颶風(2)第三章 兵貴神速第二十三章 計險厄遠近第三十二章 湘陰縱敵第二十章 深入敵後第二十四章 隱真示假第三十三章 外線出擊(4)第三十四章 嶺南烽火第三十六章 大反擊第三十九章 荒唐聖斷卷首語第三十二章 湘陰縱敵第四十章 荊門喋血第三十九章 痛殲王牌軍(3)第三十八章 痛殲王牌軍(2)第五章 金色蛤蟆爭努眼第十章 圍獵淮南(1)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二十五章 血戰松溪(2)第二十九章 分險相拒第二十四章 血戰松溪(1)第五章 波詭雲譎第三十五章 通了敵情第七章 雷霆出擊第二十三章 飛兵越仙霞(2)第三十九章 訪賢赤山島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三十三章 裡應外合第九章 泣淚藥兒嶺第二十章 深入敵後第一章 長垣風雲起第三十二章 計中計第十四章 意外打擊第十八章 江南大戰略第三十五章 分進合擊第五章 金色蛤蟆爭努眼第十八章 佔毫州第二十五章 黑色樑田陂(4)第六章 毒如蛇蠍
第二章 智取長垣第三十九章 火燒驛館(2)第三十二章 計中計第十一章 雄師狂飆第二十章 黃王五行陣(1)第二十一章 黃王五行陣(2)第十八章 挺進浙西第十六章 劍指南疆第二十六章 愛民如子第十章 黑雲壓城第六章 毒如蛇蠍第二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十一章 洞庭譜壯歌第二十二章 黑色樑田陂(1)第十三章 知兵非好戰第八章 失於察兵第二十三章 黑色樑田陂(2)第二十七章 血淚傖悲歌第三十二章 湘陰縱敵第二十八章 猛虎掏心第七章 同仇敵愾第三十一章 輕敵冒進第二十七章 丹心碧血映青史第九章 勢如破竹第八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七章 盤馬彎弓雄師出第十八章 江南大戰略第一章 東征颶風(1)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二十章 痛擊八都軍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二十五章 黑色樑田陂(4)第二十三章 奇襲江陵第十三章 危機四伏(1)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第三十二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4)第十九章 沙陀兵南下(1)第三十七章 民歸如流水第三十九章 訪賢赤山島第二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十章 攻守易勢(2)第十章 取汝州第三十三章 外線出擊(4)第三十八章 結義太浮山第十一章 攻守易勢(3)第三十九章 痛殲王牌軍(3)第二十八章 霹靂手段(2)第二十二章 公判鬥雞臺第十七章 寺名話英雄第二十五章 火攻唐兵第十三章 知兵非好戰第八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三十一章 外線出擊(2)第九章 故布疑兵第五章 叛齊降唐(3)第十五章 休言女子無英物第十八章 江南大戰略第二十九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1)第二十一章 用兵如神第三十章 討李唐檄第二十二章 黑色樑田陂(1)第二章 東征颶風(2)第三章 兵貴神速第二十三章 計險厄遠近第三十二章 湘陰縱敵第二十章 深入敵後第二十四章 隱真示假第三十三章 外線出擊(4)第三十四章 嶺南烽火第三十六章 大反擊第三十九章 荒唐聖斷卷首語第三十二章 湘陰縱敵第四十章 荊門喋血第三十九章 痛殲王牌軍(3)第三十八章 痛殲王牌軍(2)第五章 金色蛤蟆爭努眼第十章 圍獵淮南(1)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二十五章 血戰松溪(2)第二十九章 分險相拒第二十四章 血戰松溪(1)第五章 波詭雲譎第三十五章 通了敵情第七章 雷霆出擊第二十三章 飛兵越仙霞(2)第三十九章 訪賢赤山島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三十三章 裡應外合第九章 泣淚藥兒嶺第二十章 深入敵後第一章 長垣風雲起第三十二章 計中計第十四章 意外打擊第十八章 江南大戰略第三十五章 分進合擊第五章 金色蛤蟆爭努眼第十八章 佔毫州第二十五章 黑色樑田陂(4)第六章 毒如蛇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