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清化(上)

bookmark

政和六年十二月初六,乙丑。西元1117年1月10日

雖然是冬日,但交趾畢竟算是熱帶,日頭之烈不遜於中原的初夏。太陽出來不過半日,地面上的積雨大半都已蒸乾。除了一些低窪之地還留有些殘水,清化城中已經看不到昨日那場暴雨的痕跡。

不過戰火留下的痕跡卻顯眼得緊。城中府衙還留有餘火,斷壁殘垣舉目皆是。兵械旗幟到處散落,倒斃的屍體在大街小巷中也隨處可見。不過最醒目的還是清化城北門處的那段城牆,從城門向兩側延伸出去,總計三十丈的城垣完全垮了下來。尤其正中的北門舊址,全瞧不出一點城門的模樣,只剩一堆碎木土塊,以城門爲圓心,飛出了數十丈外。

“你們到底在城門底下堆了多少火藥啊?連個門樣子都看不見了!”趙文看得乍舌不已。這爆炸後的場面比他曾經見識過的幾次爆破試驗要可怕得多。不僅幾十丈的城牆毀了,連城內的屋舍都受到了波及。百步之內的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垮塌,離得最近的城門衛所更是被半截敵樓砸到了地底。*

“沒得數!反正就是一車。幾門火炮都毀了,留着藥包也沒用,就一起堆了上去。”陸賈回答着。他陪着趙瑜、趙文在瓦礫堆裡走了兩步,突然腳一崴,像是踩到了什麼東西。他低頭一看,卻是半截大腿。他一腳把殘肢踢開:“說實話,一開始真沒想到有這麼大的威力。本來只是想把門弄開,沒想到城牆都沒了。幸好大隊離得遠,不然把自己都能搭進去!”

“不過點火的兩個兵現在還躺着呢!都已逃到了二十丈外。還是被震昏了。擡起來的時候,七竅都往外流血,差點就以爲沒救了!”胥定國在旁插話道。他這個野戰一營的第一都都頭,昨日一戰立了大功,便被趙瑜親自點了名過來陪話。

“你們炮隊裡地爆破手呢?火藥計量難道他沒學過嗎?”趙文問道。這時鼻中衝進一股子惡臭,他左右看看,只見就在身邊,一段泛白帶血的腸子正掛在坍塌的牆頭,胃裡隨即一陣翻滾。=

陸賈搖頭嘆道:“炮隊昨日傷亡了有一多半。連朱兄弟都重傷了。三個爆破手也是一死二傷。我們也只能自己估摸着來,只知道往多裡堆,哪還顧得了份量?”

他看着趙文捂嘴欲嘔,忙把腰間盛酒的葫蘆遞過去。

趙文謝了一句接過葫蘆,打開後連灌幾口,便還了回去。他轉過身來,不再看地面上碎肉四濺的場面,對陸賈道:“陣亡二十一,輕重傷三十五。你的炮隊損失慘重啊!”他和趙瑜進城之後,第一件就是探視傷員,第一營的傷亡數字也瞭然於胸。“你們怎麼就沒防着會被包抄呢?!”

陸賈低頭自承:“的確是末將的失疏。見兩側地形不利,便沒把交趾人分兵包抄地可能性考慮進來,就只顧着前面了!若是論罪,皆是我一人之責!”

趙文搖頭:“如果單說此事,你有責任,朱正剛有責任,作爲參謀長,趙大才沒有盡到輔佐之責,也一樣有責任。二十一人枉死之過。可不是你一人能擔下來的。”

“好了!好了!沒有哪個人打仗會一點錯不犯,只要能彌補過來,日後注意不要再犯就行了。”既然趙文唱起了紅臉,白臉的工作也就落在趙瑜身上,“畢竟是場大勝!”他回頭衝着陸賈、胥定國笑道:“先敗強敵,再破堅城。一日之間,兩場惡仗,皆是以少敵多,卻都贏了。這樣的戰績。就算寫進史書裡,也是夠資格的。”

陸賈忙低頭謙道:“不過是殺敵千人的小仗,那裡夠資格寫進書裡的!何況昨日兩仗,也就對上那四千交趾兵時打得兇一點,這清化城,根本就沒怎麼打。炸開了北門,守將自己燒了府衙就逃了,也只是在城中平亂時,稍稍費了點力氣。算不得功勞。”

趙瑜笑道:“但分兵守在西門外。趁機捉到了交趾主帥,還不是功嗎?好歹也是一國太尉。相當於大宋樞密使的人物啊!”

陸賈依然謙虛不已,但眼中嘴角還是忍不住流露出一點自得的笑意。\昨日清化北港官道一戰,雖然被象軍偷襲後陣,但他帶着一都槍兵,卻殺敗數千敵軍,陣斬敵軍主將----戰後審俘,才知道那個寧死不屈地老將竟然是交趾殿帥,放在大宋,也照樣能稱太尉了。

擊敗了交趾殿帥的四千大軍,第四營的援軍才姍姍來遲。不過休息了一個時辰,陸賈他又帶着一千兵直攻清化城。在清化城下,他先派了兩都人馬大張旗鼓去守着東西二門,又在北門下堆起了一車炸藥。本想着圍三闕一,逼城中守兵從南門逃走,但沒想到北門被毀後,那個交趾樞密使卻帶人從西門衝出---可能是想得太多了----正好被堵上。

一百名步兵沒有正面硬阻,而是讓開去路,配合陸賈臨時派來地二十名騎手,銜尾追擊,輕輕鬆鬆的把五百交趾精兵全數殲滅,交趾前軍主帥、金吾太尉黎伯玉見勢不妙,下馬請降,卻是識趣得緊。

一日之間,殺一太尉,俘一太尉,這個戰績,當年郭逵帶着三十萬宋軍,也沒能做到。率部不逾千人,就立此大功,郭逵若是還活着,聽到這個消息,怕是要一頭撞死了。陸賈與所有參與此戰的東海將領一樣,都在參謀部下的指導方略中,看過四十年前的這個戰例。有了宋軍的戰果做參照,他自然知道自己的功勞有多大,雖然口中遜謝,但心中免不了要暗暗得意。

趙瑜誇了兩句,便收住了嘴。離開了北門廢墟地帶,當先往城中走去。主街上,來回巡視的東海軍見到趙瑜一衆,紛紛止步行禮。參加昨日之戰的第一營和第四營一部,都已經休息了。這些巡兵,都是今日跟隨趙瑜前來地第四營餘部。

看看城中還在冒着濃煙的府衙,趙瑜問道:“昨日的火,今日的煙,胥浦渡的交趾人應該都能看到罷?而且昨天北門的爆破聲也不小,不知他們會有什麼反應?”

趙文沒有答話,他知道這是趙瑜在考陸、胥二人。陸賈先偷眼看了趙文一眼,方小心翼翼的回答道:“清化是交趾四府,南方重鎮,此城一失,交趾人必然要全力收復。不過清化有六千軍駐守,卻一日盡沒。收到這個消息,李乾德恐怕也會掂量掂量。多半會先在胥浦渡駐紮數日,等全軍盡數渡過南桑河後,方全師來攻,以圖一舉收復清化。”

趙瑜微微點頭:“如果我要活捉李乾德,你有什麼辦法?”

陸賈皺眉想了想,道:“要活捉李乾德,必須先要殲滅剩下的五萬交趾軍。但我軍人數太少,擊敗敵軍容易,要想全殲卻有些難。就像昨日官道一戰,四千交趾兵大半散入野地,還有一些先一步逃回城中,真正消滅的就只有一千。”

趙瑜慢慢走着:“那就是沒辦法嘍?”

“不!”陸賈搖頭,作爲有點野心地將領,在接下任務後,早就考慮過戰局接下去的展,以及相應的對策,甚至還跟朱正剛和趙大才討論過,現在不過是敘述出來罷了。“爭戰之要在於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我東海長於水戰,炮利船堅。雖然現在是在陸上對上交趾人,但也沒必要把戰船的戰力都白白浪費着。”

趙瑜轉頭與趙文對視一眼,笑着說道:“繼續!”

“末將覺得,既然李乾德要來攻城,就等他來好。等交趾全軍渡過南桑河,就用車船封住水道,隔絕南北,讓李乾德來得去不得。清化府是交趾國南方重心,有南方最大軍糧囤倉。現在既然已落入我軍手中,交趾人的後勤就只能靠從北方運來。只要他們渡河後斷了水路,數日之內就要斷糧。就算李乾德下令就地徵集,怕是也緩不濟急。”

“也就是說,要把他們餓死?好像慢了點!”趙瑜半開玩笑的說道。

“餓是餓不死,但足以讓其軍不戰自潰。只要交趾人潰散,以我軍兵力盯住護衛李乾德的禁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如果李乾德早早得逃回北面呢?二十多條車船,守不住整條南桑河!而且李乾德很有可能只派兵渡河,自己卻不過河,而直接回升龍府,那該怎麼辦?”

陸賈沉聲道:“那不是更好?我們本來不就是有着突襲升龍府的計劃嗎?只要升龍府周邊不再聚集着五萬人,攻下升龍府又有何難?照樣可以活着李乾德!”

第35章 出戰(下)第40章 故人(下)第38章 異變(下)第9章 迎擊(上)第13章 西路(五)第23章 傳承(五)第8章 投奔(下)第8章 敵至(下)第39章 戰線(下)第5章 西路(二)第36章 覆亡(下)第20章 文治(上)第15章 傳承(一)第39章 故人第20章 衢山(下)第47章 江山(中)第48章 助守(下)第3章 使團(上)第34章 南行(下)第10章 守城(下)第3章 新港(上)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26章 開春(上)第34章 南行(下)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28章 傳言(上)第30章 人心(上)第21章 陣線(下)第36章 覆亡(下)第54章 涌金(上)第11章 夜談(上)第6章 紛亂(上)第41章 帝位(中下)第24章 清化(下)第5章 對手(中)第38章 異變(下)第33章 祭靈(中)第26章 失算(下)第2章 三年(下)第16章 變奏(上)第35章 出戰(下)第16章 船場(下)第39章 故人第23章 風雨(上)第50章 道阻(四)第32章 祭靈(上)第17章 商戰(中)第43章 帝位(下三)第29章 焚城(下)第62章 九五第1章 三年(上)第6章 天津(下)第6章 西路(三)第56章 九五(中二)第40章 關山海(上)第32章 祭靈(上)第39章 戰線(下)第46章 江山(上)第14章 西路(六)第33章 跳牆(下)第25章 野心(上)第42章 關山海(下)第27章 野心(下)第38章 異變(下)第44章 餘波(下)第12章 夜談(下)第30章 傳言(下)第42章 餘波(上)第29 傳言(中)第24章 喪事(下)第10章 綢繆(下)第3章 奪城(上)第3章 老種(下)第31章 輕取(中)第34章 經濟(中)第34章 南行(下)第29章 攤牌(下)第19章 戰象(下)第36章 決戰(上)第13章 和議(下)第26章 開春(上)第35章 改變(下)第45章 明教(上)第13章 包圍(上)第30章 回航(上)第6章 西路(三)第53章 道阻(完)第21章 開局(下)第25章 俘王(上)第1章 平安(上)第27章 俘王(下)第39章 土着(下)第27章 帝國(中)第16章 軒波(上)第33章 南行(上)第20章 百神第24章 喪事(下)第17章 傳承(三)第34章 經濟(中)第36章 決戰(上)
第35章 出戰(下)第40章 故人(下)第38章 異變(下)第9章 迎擊(上)第13章 西路(五)第23章 傳承(五)第8章 投奔(下)第8章 敵至(下)第39章 戰線(下)第5章 西路(二)第36章 覆亡(下)第20章 文治(上)第15章 傳承(一)第39章 故人第20章 衢山(下)第47章 江山(中)第48章 助守(下)第3章 使團(上)第34章 南行(下)第10章 守城(下)第3章 新港(上)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26章 開春(上)第34章 南行(下)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28章 傳言(上)第30章 人心(上)第21章 陣線(下)第36章 覆亡(下)第54章 涌金(上)第11章 夜談(上)第6章 紛亂(上)第41章 帝位(中下)第24章 清化(下)第5章 對手(中)第38章 異變(下)第33章 祭靈(中)第26章 失算(下)第2章 三年(下)第16章 變奏(上)第35章 出戰(下)第16章 船場(下)第39章 故人第23章 風雨(上)第50章 道阻(四)第32章 祭靈(上)第17章 商戰(中)第43章 帝位(下三)第29章 焚城(下)第62章 九五第1章 三年(上)第6章 天津(下)第6章 西路(三)第56章 九五(中二)第40章 關山海(上)第32章 祭靈(上)第39章 戰線(下)第46章 江山(上)第14章 西路(六)第33章 跳牆(下)第25章 野心(上)第42章 關山海(下)第27章 野心(下)第38章 異變(下)第44章 餘波(下)第12章 夜談(下)第30章 傳言(下)第42章 餘波(上)第29 傳言(中)第24章 喪事(下)第10章 綢繆(下)第3章 奪城(上)第3章 老種(下)第31章 輕取(中)第34章 經濟(中)第34章 南行(下)第29章 攤牌(下)第19章 戰象(下)第36章 決戰(上)第13章 和議(下)第26章 開春(上)第35章 改變(下)第45章 明教(上)第13章 包圍(上)第30章 回航(上)第6章 西路(三)第53章 道阻(完)第21章 開局(下)第25章 俘王(上)第1章 平安(上)第27章 俘王(下)第39章 土着(下)第27章 帝國(中)第16章 軒波(上)第33章 南行(上)第20章 百神第24章 喪事(下)第17章 傳承(三)第34章 經濟(中)第36章 決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