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 傳言(中)

遼天慶九年五月初一,丙午。西元1119年6月10日

南京析津府。

“當真?!”大遼秦晉國王、都元帥、南京留守耶律淳幾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君材,此事當真!?”他兩步跨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左企弓的身前,聲音直顫。

“千真萬確!”左企弓狠狠地點着頭,用力答道,臉上的表情也如在做夢一般:“女真當真是被東海人打敗了,據說是十萬兵全軍覆沒,連主帥完顏婁室都戰死了!”

這個傳言一開始是幾個在長生島做生意的漢商帶回來的---他們自渤海乘船入界河注,再轉入桑乾河,直達析津府,一路皆是乘船,行程不過五六日----左企弓起初也是不敢相信,只當是笑話。但這兩日從長生島回來的商人越來越多,有契丹有漢人,口口聲聲是親眼看見女真人的屍骨在長生島上堆積如山,還有不少人帶回了腹部有着完顏部烙印的戰馬,他才認真起來,使人去打聽詳情,不過心中仍是半信半疑;直到今日,他的一個在長生島做買賣的族人也帶回了同樣的消息,左企弓方敢確信。

耶律淳在廳中踱起了步子,“完顏婁室是黃龍府萬戶,既然連他這個主帥都戰死了,那女真人在長生島最少也要丟掉三千兵……”他是帶過兵的,知道所謂十萬大軍不過是誇大之辭,但能號稱十萬,那實際上肯定得有一兩萬。除去那些投了女真人的叛逆,完顏婁室手上再怎麼樣也得有三千自家人。

左企弓搖頭:“據下官聽到消息,此戰單單俘虜就超過了三萬。其中女真有三千多。繳獲的戰馬則更多,竟有三四萬!”

耶律淳停住腳,回頭瞪大眼睛直愣愣的看着左企弓繼續說着讓他難以置信地話:“如果這個傳言屬實。生俘兩萬,那跟隨婁室出戰的士兵至少得有五六萬人。其中生女真差不多也應該會有一萬!”

“一萬?!”耶律淳厲聲問道。

左企弓緩緩點頭:“一萬!”

耶律淳的呼吸一下粗重起來。一萬生女真啊!自天子親率地七十萬大軍慘敗於兩萬女真騎兵之後,這北地又有何人敢當萬名女真鐵騎一擊?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本就是屢戰屢敗的契丹人宣揚出來的。當這句話傳開後,遼軍再碰到人數多一點的女真兵時,便都是還沒開戰便一鬨而散。無人敢於回頭接戰。甚至遇見打着女真旗號的契丹、渤海和庫莫奚的叛逆們,也是逃跑的時候居多。而東海軍不但殲滅

“想不到……真想不到……”耶律淳不知該用什麼詞來表示自己的驚訝,只能連連搖頭。他對於東海這個幾乎與女真人同時開國地新興國家,也是有些瞭解。

尤其自長生島開埠後。遼國地南京道中,東海商人越來越多,而去往長生島的遼國商人也絡繹不絕,來往兩地的商人不僅帶來絲綢、香料、瓷器等特產,甚至還有重弩刀劍等上品軍器---雖然數量不多,價格也貴,但耶律淳還起竭盡所能地全數購下----同時。他們也收購了大量北地的特產。如羊毛、皮料等物。

就連耶律淳地妻妾,也常常提起東海的名字----她們沒有哪天不用東海出產的絲綢和香精---而他書房裡的玻璃油燈也同樣出自於東海。但他所瞭解到的。卻僅僅是東海的商隊衆多,水軍強盛。但從沒想過他們能有擊敗女真人的實力。

實力?他身子突地一震,能打敗女真人地實力……

“來人!”耶律淳一聲大喝,對應聲而入地從人道,“去請大石林牙來!”

回頭再對上左企弓:“左相,可願去長生島一行?!”

宋宣和元年五月十一。西元1119年6月20日

東京開封府。

暴雨連天。

天地間都被雨水掩蓋,彷彿一道瀑布從天河上直灌入汴梁城中,放眼望去,都是白花花的一片。從五月初六下起地暴雨已經持續了六天了,卻一直沒有停歇,連勢頭都不見稍緩。

汴河、金水河、五丈河,這些橫貫汴京城中的河流,全都漫了上了,把附近街市盡數淹在了水裡。就連京中地水井,都無一例外汩汩地向外涌着水花。

早上傳來的消息,城外汴河的水位已經與大堤平了,雨水再不停,大堤怕是要保不住。因爲黃河泥沙的緣故,汴河是地上河,在河中行船能看到兩岸房屋的屋頂,河底比汴京要高出數丈。這麼高的水位,若真的垮下來,水入汴京城。少說也要死上十萬人。據說道君皇帝,因這水勢一夕數驚,而相公們也都禁中日夜值守,只是卻全然拿不出一條有用的對策。

趙琦披着油布雨披,在府裡四處巡視,幾個長隨挑着玻璃燈罩的氣死風燈,走在他前面,爲他照亮面前幾步遠的地方。

他的宅邸,乃是道君皇帝親賜,位於外城正南的南薰門內。緊靠着國子監和太學。他這兩年便藉着近水樓臺的優勢,結識了不少太學生,其中也頗有幾個不得志的外舍生注,被招攬去了東海爲官。

今次暴雨,始建於後周,只在仁宗和神宗年間修葺過、已是老朽不堪的國子監,被洪水淹了三尺多深。幾天下來,屋舍的牆壁都給雨水泡酥了,昨夜風起,一下坍了七八間,砸死砸傷十多人。

國子監的祭酒、教授們見情況不妙,連忙疏散太學生,附近五嶽觀、延真觀、葆真宮一下被塞進了上千名太學生。而趙琦也開放府邸,接收了幾十個相熟的太學生來暫住。

於路走來。一間間的房屋都探視過,借住他府中地太學生都已安頓了下來。趙琦爲他們準備得十分周全,換洗衣物、洗漱用具、文房四寶都一應俱全。服侍的僕人也都恭謹。趙琦也便收到一路謝聲。

趙琦暗自欣喜。平常時,除了一些受了他資助的貧寒士子,其他人都對他少有恭敬。他是質子,是東海臣服於大宋地象徵,就算有個輕車都尉的勳官,也換不來大宋未來棟樑們的誠心一禮。

趙琦不喜歡國子監裡的那些鼻孔朝天的傢伙,他也不喜歡這座城市。他喜歡大海,喜歡那一望無際的感覺。喜歡微鹹的海風。喜歡海船上那股子杉木和桐油的味道。

只是他知道,他現在是回不去地。雖然好面子地道君皇帝不會真的把他當人質拘在京中,但只要他的侄兒還沒有被正式冊封做東海國世子,趙文是絕對不會同意他回去。陳正匯也不會讓他回去,而他的王兄也一樣不願在基隆看到他地身影。王家無私情,大宋太子與鄆王爲那張位子鬧得水火不容,他的王兄把他當賊防着也沒什麼好奇怪。

想到這裡,他意興闌珊,方纔因太學生們的道謝而帶來的欣喜,已是無影無蹤。轉回身。也懶得再繼續探視。直接向他居住的主院走去。

“三郎!”府中一個都管,急匆匆地冒雨過來。

“什麼事?”趙琦問道。他已不是當年那個好虛榮的小孩子。雖然他是東海國的瀛洲侯,大宋地輕車都尉。但他還是讓身邊地人喚他三郎。用錢收買不到的人心,只要表示着親近,卻很容易拉攏過來。

“高掌櫃來了!”

快步走進後院中廳,三人正站在廳中等候。趙琦認識其中領頭地----高明光,本是與童貫聯絡的密使,而後又被調回參謀部,但一年前又被派回東京來,打着着陳家商號東京分號大掌櫃地名義,實際上是東海派駐在開封的職方司頭子。兩月前,他回基隆述職,算算時間,也該這個時候回來。

“這麼大的雨,你們怎麼進的城?”略敘寒溫,趙琦問道。現在開封府城門四閉,禁止出入,他很好奇三人是用什麼辦法混進城來。

“從東水關進來的。”高明光說着,絲毫不露口風。

“東水關?!”趙琦驚問道,“今天東水關上,那個通真達靈的林道士正奉了聖旨,上城厭勝施法止雨啊?多少人看着,怎麼可能混得進來?!”

高明光的兩個隨從大笑起來,一人笑道:“這多虧了高家哥哥,略施小計,就讓一羣役夫拿了棒子把他追出了三條街卻。我們輕而易舉就進來了。”

另一人邊笑邊喘:“聰明神仙注這次丟了大臉。甜水巷的姐兒們都出來了,拿着脂粉盒子把他砸進了太廟。守太廟的張十五可真是得意了,平日裡不是王公貴戚、不砸個幾千幾萬貫,誰能一下見到那麼多行首粉頭?”

“哦?”趙琦望向高明光:“高兄弟竟然有如此手段!”

高明光神色淡然,輕描淡寫道:“只是說了幾句話,傳了點流言罷了!”

“原來如此!”趙琦點頭。沒在追問,也沒必要再追問。他很清楚這高明光散佈流言的水平有多厲害。

去歲宮中大火,燒燬殿宇五千餘間,後苑廣聖宮和宮女們居住的地方被燒成了白地,死傷無數。東京城中,很快便有傳言說是道君皇帝想再修新殿,嫌拆了麻煩,直接就點火燒了。

當大火起時,道君皇帝和王黼、李邦彥、樑師成等人就在宮城中觀賞火景。如此無稽之談,卻有不少人信---有延福宮在前,艮嶽在後,京中百姓都道這事道君皇帝做得出來----一時議論紛紛,甚至連言官們都信了,上書諍諫的一個接着一個,惹得道君皇帝大發雷霆,接連貶黜了七八臺諫官。又讓皇城司大捕四方,纔好不容易把這風波壓下去。但道君皇帝的名聲卻也越發得臭了。

而這一切,便都是他眼前這位一臉從容恬淡的青年一手所爲。其人心計手段皆是上上,他王兄也是因此把他放在京畿房主事這個職方司最重要的位置上。

見高明光不想談論閒事,趙琦便換過話題,便問正事道:“高兄弟此次回臺灣,覲見了王兄沒有?可有什麼話要傳給我?”

“下官沒有遇到大王。”高明光搖搖頭,從懷裡掏出一封用油紙包裹的信函,遞給趙琦:“王后和娘娘卻託下官給君侯帶了些禮物。不過什物太多,又碰到今天這種情況,沒法兒帶不進城,便都留在城外的莊院中,等水退後,再送過來。”

趙琦接過信,沒有拆看,卻問道:“外臣回國,王兄次次都要接見,怎麼會不見高兄弟你?”

高明光道:“大王領兵出征去了!”

“去哪裡?!”趙琦驚問,現在還有哪個地方需要趙瑜親自領兵?

“軍情重事,下官沒敢多問。”高明光頓了頓,又道:“但七天前,下官從海州上岸時,卻聽說長生島那裡跟金人打了一仗,我軍大獲全勝,殲敵十萬,而領兵的……正是大

注:宋遼界河,黃河北支流。

注:徽宗時,廢解試、省試,以三舍法取代科舉。太學生按水平高低,分爲外舍、風舍、上舍,通過考覈,逐級晉升。入上舍者,可直接授官入仕。

注:即是北宋末年有名的道士林靈素。他被封做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先生,而徽宗皇帝平時則稱他爲聰明神仙。至於登城止雨被役夫追逐一節,見續通鑑:京城暴水,遣靈素厭勝,方率其徒步虛城上,役夫爭舉梃,將擊之,走而免。

第20章 文治(上)第7章 四方(上)第36章 決戰(上)第59章 投奔(上)第7章 先鋒(上)第13章 父兄(上)第3章 老種(下)第1章 老種(上)第37章 異變(中)第30章 祭靈(下)第31 回航(下)第4章 東京(上)第23章 傳承(五)第12章 和議(中)第32章 輕取(下)第34章 出戰(上)第35章 移民(下)第33章 跳牆(下)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47章 道阻(一)第13章 包圍(上)第10章 宣傳(上)第40章 內附(上)第44章 交涉(下)第17章 軒波(下)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10章 三國(下)第40章 內附(上)第32章 輕取(下)第13章 硝煙(上)第25章 野心(上)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32章 冬雨(上)第45章 蔡攸(下)第19章 開局(上)第30章 戰備(上)第26章 俘王(中)第31章 跳牆(上)第5章 西路(二)第2章 老種(中)第51章 道阻(五)第17章 變奏(下)第24章 風雨(下)第57章 西軍(中)第7章 西路(四)第7章 敵至(上)第30章 回航(上)第10章 宣傳(上)第19章 戰象(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28章 帝國(下)第24章 西路(七)第22章 球賽第43章 帝位(下二)第25章 失算(上)第43章 帝位(下三)第55章 涌金(下)第15章 間奏(下)第26章 俘王(中)第17章 商戰(中)第51章 杭州(上)第3章 使團(上)第53章 杭州(下)第19章 戰象(下)第24章 西路(七)第26章 天子(中)第10章 迎擊(下)第29 傳言(中)第36章 股票(上)第36章 海上(下)第31章 輕取(中)第42章 帝位(下一)第4章 西路(一)第42章 大石(下)第33章 南行(上)第18章 豐收(下)第28章 焚城(上)第24章 風雨(下)第62章 門戶(下)第1章 平安(上)第28章 雄心(上)第57章 西軍(中)第14章 包圍(中)第29章 雄心(下)第37章 湄嶼(上)第1章 平安(上)第1章 夜話(上)第25章 突遇(下)第2章 三年(下)第18章 神機(下)第3章 使團(上)第4章 東京(上)第8章 投奔(下)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44章 蔡攸(上)第24章 輿論(上)第13章 西行(下)第2章 平安(下)第4章 奪城(下)
第20章 文治(上)第7章 四方(上)第36章 決戰(上)第59章 投奔(上)第7章 先鋒(上)第13章 父兄(上)第3章 老種(下)第1章 老種(上)第37章 異變(中)第30章 祭靈(下)第31 回航(下)第4章 東京(上)第23章 傳承(五)第12章 和議(中)第32章 輕取(下)第34章 出戰(上)第35章 移民(下)第33章 跳牆(下)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47章 道阻(一)第13章 包圍(上)第10章 宣傳(上)第40章 內附(上)第44章 交涉(下)第17章 軒波(下)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10章 三國(下)第40章 內附(上)第32章 輕取(下)第13章 硝煙(上)第25章 野心(上)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32章 冬雨(上)第45章 蔡攸(下)第19章 開局(上)第30章 戰備(上)第26章 俘王(中)第31章 跳牆(上)第5章 西路(二)第2章 老種(中)第51章 道阻(五)第17章 變奏(下)第24章 風雨(下)第57章 西軍(中)第7章 西路(四)第7章 敵至(上)第30章 回航(上)第10章 宣傳(上)第19章 戰象(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28章 帝國(下)第24章 西路(七)第22章 球賽第43章 帝位(下二)第25章 失算(上)第43章 帝位(下三)第55章 涌金(下)第15章 間奏(下)第26章 俘王(中)第17章 商戰(中)第51章 杭州(上)第3章 使團(上)第53章 杭州(下)第19章 戰象(下)第24章 西路(七)第26章 天子(中)第10章 迎擊(下)第29 傳言(中)第36章 股票(上)第36章 海上(下)第31章 輕取(中)第42章 帝位(下一)第4章 西路(一)第42章 大石(下)第33章 南行(上)第18章 豐收(下)第28章 焚城(上)第24章 風雨(下)第62章 門戶(下)第1章 平安(上)第28章 雄心(上)第57章 西軍(中)第14章 包圍(中)第29章 雄心(下)第37章 湄嶼(上)第1章 平安(上)第1章 夜話(上)第25章 突遇(下)第2章 三年(下)第18章 神機(下)第3章 使團(上)第4章 東京(上)第8章 投奔(下)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44章 蔡攸(上)第24章 輿論(上)第13章 西行(下)第2章 平安(下)第4章 奪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