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西路(五)

bookmark

大宋洪武十九年三月廿一。壬申。【西元1144年4月18日

河西路肅州【酒泉。

從地圖上看。窄長的河西走廊就像一根橫挑着西域和中土的竹製扁擔,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就如這條扁擔上的竹節。不過在地理教科書中,卻被稱爲連接關中和隴右行省的橋樑。在橋樑兩側,不是水流,而是山嶺和沙漠。每年的春天,從北方沙漠颳起的沙塵暴,就會像山洪一般爆發南下,但到了河西走廊,卻撞上了高聳的祁連山。前路被阻,沙塵暴便衝向山腳下的綠色通道。

今天春季的風沙依然如往年一般狂暴,烈風捲起的沙礫,鋪天蓋地,就像子彈一般密集。從護臉的頭巾縫隙中望出去,視野中都是一片被沙塵染出的渾黃。一支駝隊在漫天的沙塵中步履維艱的跋涉。他們的坐騎都是慣在沙漠中行走的牲畜,但駝峰上的騎手卻多是初出茅廬的少年,是第一次見識到西北荒漠的天地之威。

“史先生,還有多久能到肅州?”頭巾後的聲音很年輕,甚至還帶着幾分稚氣。聲音的主人喚着領頭的騎手,委婉的表示自己的疲累。

就算是風聲,史正志還是聽到了自己學生的聲音。他從馬上回頭,卻見緊跟在他身後方纔與他說話的學生,胯下所騎的駱駝正轉過脖子張嘴想咬背上的騎手。

“小心點,別讓駱駝咬着!”史正志連忙提醒道,“這東西可不刷牙,被咬傷了,傷口會感染的!”

“俺知道了!”少年用力扯了一下繮繩,讓胯下的駱駝重新將頭對上前方。這一路上,他的這匹駱駝一直都跟他作對,一開始還噴了他一臉口水,現在又想着咬他,幾次下來,馭使駱駝的技術反而見漲。

史正志這時擡起頭來,望着沙塵瀰漫的天空。他沒想到今天剛從驛站出來沒一個時辰,沙塵暴就颳了起來。照現在這個樣子,也不可能按照計劃趕到八十里外的肅州了。

“到了前面的一個驛站就停下來罷,今天走不了了。”

史正志的話從隊列前段一下傳到了末尾,引起了一陣小聲的歡呼。史正志所說的驛站就在十餘里外的不遠處,在驛站周圍是一座小鎮,靠着一條從南方祁連山融下的雪水所匯成的河流,而維持鎮內的生計。

一個多時辰後,史正志領着自己學生,走進了名爲寧河的小鎮。在鎮民好奇的目光中,找到了鎮中高高聳立的烽火臺,直接走了過去。他並沒有弄錯,而是因爲在河西走廊沿線,都是用烽火臺代替了驛站。或者說驛站就建在烽火臺下。由於此處同時兼有驛站和烽火的作用,便相當於一人兼做驛站的驛卒和烽火臺烽子兩份工作。

寧河鎮的驛館與烽火臺連在一起。四五丈高的烽火臺旁是兩層高的驛館,根本就是一棟建築。當史正志一行牽着駱駝過來的時候,幾名驛卒正忙着在院中飼餵另外的一隊駱駝。看到又是一支駝隊過來,一名驛卒便抱怨着攔在門口,可當他一眼看到領隊的史正志胸口的軍銜時,臉色大變。銀月的標誌,在這座小鎮中幾乎沒有出現過。

見比他們高上幾十級的長官前來,駐紮在烽火臺中的士兵們一下收拾起懶散的表情,立正敬禮。而聽到消息的驛站驛丞——他還兼着烽火臺的烽帥和當地郵局的局長兩職——連忙從屋中跑了出來。並不是老成持重的樣子,但口齒伶俐,對着第一次相見的史正志都能滿口諛詞。不少人心中腹誹,他當個小二比當驛丞有前途。

“聽口音,老兄應是關西人罷?”史正志也是被煩得夠嗆,反問着驛丞。

驛丞一邊將史正志等一行近二十人帶進驛館的正廳,一邊回答道,“俺是秦州人氏。”

“秦州啊!……怎麼搬到寧河來的。”

“多虧了官家賜土。要不然,俺還是秦州的一名破落戶。”

今朝以洪武爲名,武功之勝,數千年來無一朝能及。雖說江南這兩年因爲紡織而鬧出些事來,但對於關西的百姓們來說。在洪武天子的治下,卻是幾百年來難得的快活日子。不需要再繳苛捐雜稅,也不需要在西虜來攻時扛槍上陣,更不需要爲徵西大軍糧食供給而千里轉運。而且他們與黨項、吐蕃數百年來的恩恩怨怨,就在這十幾年中終於有了一個完美結局。

舊時宋夏邊境各州,家家戶戶都有人戰死沙場。沒有一人不與黨項有着血仇,沒有一家不供奉着死於党項刀下的先人神主。前朝花了一百年沒能做到的事,洪武天子只用了三年多,就將西夏滅國,甚至一點後患都沒有留下。而且趙瑜不僅將党項人從寧夏全數清楚,還將原本被党項人竊據的漢家故土拿出一半重新分給飽受戰亂之苦的邊境漢人。就像這個驛站的驛丞和驛卒,也是被趙瑜的賜土政策所吸引,將家室搬到了這做名爲寧河的小鎮。

“院子裡的那些駱駝是什麼來路?”史正志再問着,爲了以防萬一,多問一千遍也不爲過。

“是一支地理學會派出來的探險隊。”

走進正廳,迎面而來的就是一股子濃濃的羊羶味。史正志皺了皺鼻子,只見陰暗卻高聳的正廳中有着一條長長的餐桌,餐桌兩邊坐着十來人正灌着酒水。在他們的胸口處,還有幾人彆着地理學會的徽章,其中有一個明顯是胡人的傢伙,胸口上卻也有一名學會徽章。

史正志命驛丞帶着他的學生去樓上的鋪位放行禮,自己卻一屁股坐在了那名胡人的對面。很自然的打了個招呼,互相通了姓名——沙里夫.伊德利斯,出身大食,是這支探險隊的特邀成員。只費了一點口水,沒說幾句,兩人就熟悉了起來

“不知伊兄,你們今次要去哪裡?”

“先是敦煌。然後去于闐!”

“走天山南麓?”史正志有些吃驚,“那是大漠啊!”

“也不一定要走大漠。只是要探探路啊!如今隴右在天山以北的一部分已經屬於大宋,而天山以南還沒有歸附,我們是爲大軍先行一步。”

“大理之後就是于闐了嗎?”史正志有些感慨。比起前朝,如今的大宋領土,整整擴張了三四倍還多。十幾年來連續不斷的開疆闢土,其豐功偉績,放到歷朝歷代都是值得大書特書。

如今中原本土之外,在西北有寧夏路、河西路、青海行省、隴右行省。在北方,有九原行省和綏遠路,在東北則是遼寧路、吉林行省、遼北行省,以及樂浪路,即佔領不過數載的前高麗國,南方則是融交趾、真臘、等爲一體的安南行省。而在海外的藩國封疆,還有東瀛、南洋和金洲三個藩屬大區。

但就算有了這麼多土地,但如今的官家卻好像仍不滿足。在攻下了高麗三年後,大宋國中再次響起了戰鼓聲。全軍上下厲兵秣馬,下一個目標就是大宋周圍最後一個獨立的國家——大理。當年太祖皇帝曾以玉斧劃大渡河爲界,用燭影斧聲中的重要角色將大宋的西南邊疆定了下來。

其實史正志很清楚,大宋需要得最迫切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當年從高麗得到的三百萬奴工,對於整個大宋對勞力的渴求來說,完全是杯水車薪。雖然天下太平之後,人口數量飛速的增長。但不過舉國上下到現在仍不過一億五六千萬——這還是趙瑜免除丁稅後,隱戶出現的緣故——要想補足勞動力上的缺口還是有些困難。所以趙瑜不斷選擇開戰,只爲擄掠人口。

正廳突然喧鬧了起來,一羣少年從驛館二樓的樓梯上走了下來。他們脫掉了身上的斗篷,露出下面的軍袍,每一個都很年輕,沒有一人超過二十歲。

“是出來進行行軍演習的?”伊德利斯問道。

“算是罷!差不多。”史正志用着模棱兩可的語氣回答。

伊德利斯笑了笑:“帶着一羣小鴨子出來,可真是不方便啊!”

‘小鴨子?!’

史正志被逗得一笑。回頭看了看他的學員們。十幾人剛剛進了大廳,現在卻又散了,好些人在烽火臺中上上下下的好奇打量着,根本還沒明白及時休息的重要性。的確。雖然他帶的這一隊小子,未來必然是大宋軍隊的中堅,但現在他們確是嫩得連身上的黃毛都沒褪去。

一隊學員終於結束了對烽火臺的參觀,再一次回到了大廳中,找着長桌上的空位,與地理學會的探險隊面對面的坐了下來,等着待會兒開飯。幾個少年剛剛坐定,就看見探險隊中的一人鼻樑高挺,眼窩下陷,看上去不似漢兒。

“怎麼還有個夷人?!”

“大概是高昌、回鶻的遺民罷?做嚮導的。”

十幾個少年交頭接耳着,不時偷眼去望着伊德利斯。對這一支去探索天山南麓的隊伍中有着一個夷人,都大感興趣。一個才十五六歲的少年也在皺着眉死盯着伊德利斯,毫不掩飾自己的視線。坐在他旁邊的同學推了少年一下,“寧鍾,你怎麼了?沒看過夷人,被嚇到了?”

寧鍾皺着眉頭盯着伊德利斯:“俺好像認識他!”

“哪裡認識的?!”

“在俺李世伯的家裡。”

“地理學會的那個推薦你上軍學的世伯?”

寧鐘的同學都聽他說起過他的推薦人,一個走遍東北河山,繪製了混同江流域詳細地圖的第一流的地理學家和探險家,同時也是擁有皇宋地理學會銀質徽章的成員。不過對於李乾的另一個身份,寧鍾卻是隻字未提。不過他很清楚,他的同學肯定有不少人知道地理學會與職方司的關係。

寧鐘點了點頭,“應該不會錯。這夷人身上帶着地理學會的徽章,肯定是我在李世伯家中見到的那一個。”

“皇宋地理學會也開始招夷人了……”說這話的年輕人聲音中有着濃濃的不以爲然,“要是讓他們泄露了我大宋的軍情地理,職方司可就要罵娘了。”

“照我說,將夷人都貶做奴工好了,反正他們的頭腦跟牲口也差不多。”另一人也在旁邊說道。

少年們七嘴八舌,這時卻聽着砰的一聲響。循聲望去,卻見史正志正虎着臉瞪着他們。三十多歲的軍學教授,在這羣還未成年的軍學學生眼中,頗有幾分威嚴。他一發火,小子們都不敢說話了。

在洪武五年剿滅西夏之後,史正志曾經跟隨靖安一營遠行萬里,直抵高昌,將唐時的隴右道的北段【新疆北疆收復回來。後又在西域征戰了八年,直到四年前,方積功升至校尉。被調回了中樞,在軍學中擔任教授。今次他帶出來的是軍學第二十期學員,他們在完成了第一年的學業後,按照慣例分班抓鬮各自去了天南海北,進行爲其半年的遠征實習。這對史正志來說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尤其這支隊伍中還有幾個身份特殊的學員。若是途中出了什麼意外,他下半輩子就沒好日子可過了。

“陳伯銘!”史正志突然出聲。

“在!”一名十六歲上下的矮個少年立刻站了起來。在衆學員中,他是最穩重的一個,進了烽火臺後,並沒多說話。

“你帶着……”

就在這時,屋外的風聲猛然轉利,一陣刺耳的尖嘯聲蓋住了史正志接下來的話。與此同時,從緊閉的門窗處,卻又透過縫隙飛進來無數沙塵。每年開春後,河西走廊中的風沙方向幾乎都是固定的。在這裡修得建築都沒有在迎着風沙的位置上開門開窗。但就是在背風處的門窗中,都捲進瞭如此多的沙礫來,屋中的人們皆是心驚這屋外的風沙該有多大!

“是黑風!”史正志也忘了方纔要說的事,“看今天這模樣,怕是要刮上一兩天。下午肯定是走不了了,今天就先住下罷。等兩天後,風停了再上路!”

伊德利斯眨了眨眼睛,“聽校尉的口氣,莫非來過多次河西?”

“俺只是在隴右待了幾年,多是在西州高昌【今吐魯番和伊州【今哈密,不過也有到安西龜茲去的,見識過多次黑風暴,所以心裡有數。至於河西,只是當年一來一回時走過。”

“校尉是當年是在靖安一軍嘍?”

“俺是在嶽帥手下奔走過。”

“原來如此,難怪如此年紀就做了校尉。”伊德利斯點頭贊着,“靖安本是靖平國中、安定百姓之意,本不如野戰、虎翼諸軍,但在嶽帥手下,卻能遠征西域,收復隴右……”

一個學生揚起頭,自負的說道:“‘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就算靖安軍走到天邊,卻還是靖平國中!這個道理,也不是夷人能懂的。”

“但還有一句叫‘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無論漢夷都應是天子的臣民!但如今卻是漢人居於天上,卻驅使夷人做馬牛。”伊德利斯笑說着,但反駁的言辭卻是極犀利。

“大膽!”兩名學員拍案而起,“一介蠻夷竟敢妄議朝政。”

“俺是漢人!有戶籍的!不然可進不了皇宋地理學會。”

伊德利斯的一口官話說得字正腔圓,甚至還帶了點兩浙的鄉音——自從趙瑜定都北京,有數十萬江南富戶被遷到因多年的戰亂而變得荒蕪人煙的燕山腳下,還有大批覆員並就地安置的士兵,也多是兩浙人氏。他們的到來,讓直隸路的口音,也就是通行的官話雅言,變得更接近南方的腔調。

不過伊德利斯的表態,卻更讓兩名學員惱火,“你那也是漢人模樣?!華夏神胄也是你敢冒稱的?”

伊德利斯笑而不言,而他同屬於探險隊的同伴卻一個個站起,與兩名少年怒瞪起來。

“李六,平甫,坐下來!”陳伯銘一聲斷喝,硬壓着兩人老老實實的坐下,轉過頭來,他又對伊德利斯道歉道,“先生,我這兩個同學心直口快,非有惡意。言辭間多有得罪,請勿見怪。”

“無妨!無妨!”伊德利斯很豁達的揮了揮手,他這些年在中原也碰到過不少次類似的情況,也早有了應對的經驗。

但被陳伯銘喝止的兩人還是餘怒未歇,當陳伯銘坐下後,他們在他耳邊壓低聲音道:“他可是在說官家不是!”

陳伯銘搖了搖頭,“言者無罪,天下事本就是讓天下人來議論。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閉塞言路比讓人議論兩句朝政的危害要大得多。與其讓人言不由衷的贊同,還不如讓人將心裡的反對意見直接說出來。”

陳伯銘的聲音很低,但還是傳到了幾個有心人的耳朵裡。史正志側臉瞥了陳伯銘一眼,微不可查的點了點頭。

經過方纔的一鬧,儘管爭執已經被陳伯銘所開解,但兩支隊伍間的氣氛卻也熱鬧了不起來。見着天色將晚,在驛丞的安排下,便各自在烽火臺邊的驛舍中歇了下來。

在長達五六張的通鋪邊,寧鍾聽着屋外嗚嗚的風聲如鬼哭狼嚎,就着走廊上透進來的一點微光奮筆疾書。

“在給家裡寫信?”一名同學湊了過來。

“是啊,順便收集一下郵戳。”寧鐘點着頭。

自從趙瑜將遍及全國的郵政驛傳系統投入民間之後,給國庫帶來收入極爲豐厚。在充裕的資金支持下,郵政制度也逐漸變得完備起來。有郵票、有郵戳,設計得也很精巧,而且也出現了護郵的隊伍。也因此,現在寫信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喜歡上了收集全國各地的郵戳。寧易也是其中的一人,因爲軍郵是免收郵費,每到一處,寧易就會向家中寄一封書信回去,順便將郵戳蓋上。

那名同學看着寧鍾手中的鉛筆動得飛快,一轉眼,又見寧鍾手邊已經放了一封信箋,“怎麼已經寫了一封?給家裡寄兩封?”

“也是家信,不過是給李世伯和我兄弟的。”

“你真是夠閒的。”同學搖了搖頭,“早點睡吧,也許明天風就會停了也說不定!”

第13章 和議(下)第13章 和議(下)第19章 衢山(上)第6章 西路(三)第1章 三年(上)第40章 後續(上)第22章 球賽第4章 新港(下)第16章 遭遇(上)第14章 父兄(下)第28章 攤牌(上)第4章 新港(下)第17章 神機(中)第50章 聖公(下)第37章 湄嶼(上)第44章 決勝(中)第7章 紛亂(下)第36章 股票(上)第36章 異變(上)第31章 人心(下)第4章 使團(下)第64章 等待(下)第39章 帝位(上)第29章 攤牌(下)第21章 開局(下)第43章 餘波(中)第20章 開局(中)第6章 西路(三)第29章 連橫(中)第21章 開局(下)第11章 孤舟(上)第10章 綢繆(下)第37章 島南(下)第61章 九五(下四)第29章 攤牌(下)第34章 經濟(中)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16章 商戰(上)第35章 經濟(下)第9章 迎擊(上)第62章 門戶(下)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21章 陣線(下)第61章 九五(下四)第61章 九五(下四)第11章 孤舟(上)第22章 武功(上)第22章 武功(上)第24章 風雨(下)第4章 使團(下)第24章 喪事(下)第24章 輿論(上)第48章 江山(下)第16章 船場(下)第20章 開局(中)第36章 覆亡(下)第33章 經濟(上)第20章 文治(上)第25章 輿論(下)第18章 神機(下)第23章 清化(上)第18章 謀算(上)第9章 綢繆(上)第14章 間奏(上)第23章 武功(下)第43章 交涉(上)第22章 球賽第47章 江山(中)第5章 戰前(上)第29章 連橫(中)第50章 道阻(四)第30章 連橫(下)第27章 旅順(下)第19章 衢山(上)第16章 變奏(上)第33章 南行(上)第8章 交趾(上)第15章 傳承(一)第14章 硝煙(中)第30章 祭靈(下)第7章 敵至(上)第25章 突遇(下)第5章 滿萬(上)第11章 宣傳(下)第24章 輿論(上)第3章 滅國(上)第13章 父兄(上)第22章 勇氣(下)第39章 帝位(上)第29章 西路(八)第6章 對手(下)第44章 交涉(下)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7章 未雨(上)第12章 靖安(下)第19章 衢山(上)第45章 亂象(二)第20章 勇氣(上)第2章 三年(下)第6章 天津(下)
第13章 和議(下)第13章 和議(下)第19章 衢山(上)第6章 西路(三)第1章 三年(上)第40章 後續(上)第22章 球賽第4章 新港(下)第16章 遭遇(上)第14章 父兄(下)第28章 攤牌(上)第4章 新港(下)第17章 神機(中)第50章 聖公(下)第37章 湄嶼(上)第44章 決勝(中)第7章 紛亂(下)第36章 股票(上)第36章 異變(上)第31章 人心(下)第4章 使團(下)第64章 等待(下)第39章 帝位(上)第29章 攤牌(下)第21章 開局(下)第43章 餘波(中)第20章 開局(中)第6章 西路(三)第29章 連橫(中)第21章 開局(下)第11章 孤舟(上)第10章 綢繆(下)第37章 島南(下)第61章 九五(下四)第29章 攤牌(下)第34章 經濟(中)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16章 商戰(上)第35章 經濟(下)第9章 迎擊(上)第62章 門戶(下)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21章 陣線(下)第61章 九五(下四)第61章 九五(下四)第11章 孤舟(上)第22章 武功(上)第22章 武功(上)第24章 風雨(下)第4章 使團(下)第24章 喪事(下)第24章 輿論(上)第48章 江山(下)第16章 船場(下)第20章 開局(中)第36章 覆亡(下)第33章 經濟(上)第20章 文治(上)第25章 輿論(下)第18章 神機(下)第23章 清化(上)第18章 謀算(上)第9章 綢繆(上)第14章 間奏(上)第23章 武功(下)第43章 交涉(上)第22章 球賽第47章 江山(中)第5章 戰前(上)第29章 連橫(中)第50章 道阻(四)第30章 連橫(下)第27章 旅順(下)第19章 衢山(上)第16章 變奏(上)第33章 南行(上)第8章 交趾(上)第15章 傳承(一)第14章 硝煙(中)第30章 祭靈(下)第7章 敵至(上)第25章 突遇(下)第5章 滿萬(上)第11章 宣傳(下)第24章 輿論(上)第3章 滅國(上)第13章 父兄(上)第22章 勇氣(下)第39章 帝位(上)第29章 西路(八)第6章 對手(下)第44章 交涉(下)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7章 未雨(上)第12章 靖安(下)第19章 衢山(上)第45章 亂象(二)第20章 勇氣(上)第2章 三年(下)第6章 天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