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

高永年大聲道:“衆位將士,今天陛下與新任兵部種尚書和我微服私訪至此,在下以前忝爲步軍司虎翼軍都指揮使,未能整治兵馬,幾年來愧對皇恩,愧對大家。下面,請陛下給大家訓話。”

我露出一身黃袍,衆將士呼啦啦地跪下:“參見我皇陛下,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衆將士平身。”

“左右二軍領軍副都指揮使何在?”

“左軍領軍、副都指揮使王法能,右軍領軍、副都指揮使曹傑參見陛下。”

我瞧了一眼隊陣,已看出了端倪,左軍五個方陣人數大多有三千人左右,且軍容風紀齊整,而右軍,則不堪入目。

“曹將軍,右軍每月在戶部支軍餉幾許啊?”

“這……”曹傑囁嚅道。

“說。” 我一臉怒容。

“十二萬貫。”

“如何開支呢?”

“禁軍月支每人四貫,合十萬貫,軍費二萬貫。”

“哦,曹將軍每月還淨賺約七萬貫呢,恭喜曹將軍了,這吃空餉可是一筆好生意啊。”

曹傑臉色發白,不由自主跪下道:“皇上饒命,皇上饒命啊。”

“來人啊,把曹傑拖出去斬了。”

“皇上饒命,皇上饒過微臣一命吧。”

這一來,种師道與高永年倒急了,忙跪下道:“陛下不可,這曹傑乃前朝曹太后胞弟,現樞密院左直丞曹昆之子,念在曹家也是世代將門和忠公體國的份上,就饒過他這一次吧。”

其實我也不想殺他,只不過是殺雞給猴看,用一招敲山震虎儆戒諸將罷。既然种師道和高永年求情,那就賣這一個人情給他們,也顯得自己恩威並用。

“好吧,既然有種卿家和高卿家爲你求情,朕就放你一馬,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饒,就罰你將這幾年所貪的幾百萬貫全部上交內庫,革去功名,永不敘用。去吧。”

“謝皇上不殺之恩,謝皇上不殺之恩。”

“左軍副都指揮使王法能。”

“臣在,臣每月所支軍餉均登記在冊,這幾年來餘下有幾十萬貫都還在軍需官手中。”

“哦,你倒還謹慎。”

“微臣不敢。”

“好,” 我指着左軍有四千人且軍容齊整的第一軍道:“這一軍的虞候是誰(按大宋軍制,虞候屬從五品,在軍中已是將軍的級別,屬尉將。)?”

“右軍第一軍虞候林沖參見陛下。”

“林沖,好,你這一軍不錯。”林沖,我在前生中可熟悉了,水滸傳中的英雄,傳說是精通十八般武藝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可是一員虎將啊。

“着王法能爲虎翼軍都指揮使,林沖爲虎翼軍副都指揮使,暫領左右兩軍。”

“虎翼軍全體將士們,朕今天與兵部種尚書、刑部高尚書來這裡的目的,是整治虎翼軍,朕宣佈,從今天起,凡是不願爲軍的,准許你們脫籍爲民回原籍,發半年軍餉。”

“陛下萬歲,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王法能、林沖。”

“未將在。”

“朕要你們在三天內統計出虎翼軍準確人數,朕要的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虎翼軍,凡不合格者,包括各虞候和各指揮及軍中都頭,一律剔除出軍。”

“种師道、高永年。”

“微臣在。”

“你們二人分頭馬上到殿前司和馬軍司,整治各軍,凡有貪污或侵吞軍餉者,一律革職永不敘用。”

※※※※※※※※※※※※※※※※※※※※※※※※※

三天了。

這三天,种師道與高永年馬不停蹄在各軍中來回巡視,其中殿前司的神勇、宣武、驍騎三軍每軍各一萬人,馬軍司的雲騎和武騎軍每軍五千人,禁軍上四軍的捧日、天武、龍衛、神衛等四軍每軍三萬人。

在這幾軍中,只有一萬驍騎軍是皇上的親兵,由我親自遴選,從原軍中留下五千人,又在捧日、天武、龍衛、神衛上四軍中和林沖的虎翼軍中各抽一千人,組成精銳中的精銳。

各軍都指揮使的人選,种師道可不敢僭越,而目下樞密院已形同虛設,右直丞因高永年升任刑部尚書由五城兵馬指揮使宗澤接任,但他資歷太淺,左直丞曹昆前天因其子虎翼軍曹傑貪污一事牽連,給皇上罷免。作爲兵部尚書的种師道,便義不容辭的擔起這個責任。

午後。

种師道把各軍都指揮使的人選拿去給趙佶審覈,恰好在宮門口遇見去給趙佶稟報虎翼軍整頓情況的林沖(王法能暫時調驍騎軍),兩人便一同前往。林沖則虛心向种師道請教。

“給種卿家和林將軍賜座。”

林沖戰戰兢兢不敢坐,种師道習慣了皇上平易近人的這一套,忙向林沖一笑示意。

“皇上,這各軍的都指揮使的人選,還請陛下早日定奪。三軍不可一日無將啊。”

“唔,不錯,種卿家有什麼人選呢?”

种師道正在醞釀該怎麼說時,我向林沖發問:“林卿家,你的虎翼軍整治得怎麼樣了?”

“啓稟陛下,虎翼軍已整治完畢,共有二萬人,末將領左軍,只是在右軍領軍上與王將軍有點相左,請陛下定奪。”

“哦,那王法能將軍保誰人領軍啊?”

“原右軍虞候盧俊義。”

我心中一喜,好傢伙,原來這盧俊義也在軍中,那可是一個寶啊。這盧俊義不是林沖的師兄嗎?爲什麼林沖會不同意呢?這林沖有意思。

“那林將軍以爲呢?”

“因爲…………”

“因爲盧俊義是你師兄是嗎?” 我笑道:“好,這一回朕聽你的,不知這盧俊義武藝如何?”

林沖一臉疑惑,不過想想師父周侗就明白了,忙回答:“勝過末將多矣,末將在師兄手下只能過十多招而已。”

這一下,連種師道也不禁心奇起來,因爲當天我曾經讓林沖與童貫比試,童貫在百招之外,才小勝林沖。那盧俊義武功豈不更勝童貫,甚至於可能比大內第一高手李憲更高明。

“既然如此,盧俊義調入殿前司爲驍騎軍指揮使,兼御前班直侍衛首領一職。”

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一百零一章 一個圈套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一百零三章 呂氏瘋子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四十八章 漏洞修復第八十七章 沈府地陷第六十七章 皇城血腥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十四章 山雨欲來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一百零三章 呂氏瘋子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
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一百零一章 一個圈套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一百零三章 呂氏瘋子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四十八章 漏洞修復第八十七章 沈府地陷第六十七章 皇城血腥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十四章 山雨欲來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一百零三章 呂氏瘋子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