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

李格非打了一個漂亮的太極推手,輕輕鬆鬆的把一個大難題又推回到了皇上身上。我心想,李格非這貌似書生的大理寺卿正可不簡單哦,單是這一份審時度勢的能力便不容小覷。我知道他與四王素有交好,本以爲他會力保徐海的,孰料其會看出我大力打壓四王之意,卻是站在公允的立場說話。

我不置可否,想看看衆臣工怎麼說。

但是衆臣工也不知皇上的心意,他們只知道剛纔的三位尚書的意思是保全沈揭,現在沈揭已經沒事了,管他怎麼處理徐海。他們也不太好說話,畢竟這徐海是蔡王府的人啊,一不小心,可能會得罪皇上或是蔡王也難說。

八賢王瞧了衆臣一眼,他老人家可是心知肚明是什麼回事,無論是好人壞人,只好自己來當了。畢竟衆臣工不好說,而四王因爲牽涉到他們的利益,也不敢說,只有自己是身在局外,可以爲此事說上一兩句話的了。

“陛下,請容許老臣說上兩句。”八賢王出列道。

“八王叔請說。”

我知道八賢王肯定會爲徐海說情,不過此事我也不太想大張旗鼓的處理,畢竟蔡王也是皇室中人,只要給他一點顏色看看就夠了,倒也不用太給他難堪。

八賢王不緊不慢的道:“皇上,剛纔李卿正說得不錯,不偏不倚的維護大宋律法的嚴肅性是大理寺的職責所在,這徐海如此飛揚跋扈,確實也該給點苦頭他吃吃,以儆效尤。”

說到這裡,八王爺頓了一下。只見蔡王趙似臉色一陣不安,心想難道連八賢王也是這樣認爲嗎,看來所謂的雪中送炭的少,落井下石的多啊,人千萬不要走背運,一旦走背運了,說不定連喝涼水都會塞着牙縫呢。

八賢王看蔡王趙似的臉色變幻,心知他是怎麼想的,這也難怪蔡王,自他的一母同胞哲宗登基以來,趙似是盛氣凌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八王也想他經過此事以後,可以收斂收斂,不然要是犯下什麼事來,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他了。

八賢王語氣一轉,誠懇地道:“皇上,此事是不是給老臣和諸位王爺一個面子,畢竟徐海還是蔡王徐妃的親弟弟,要是太過了於皇室的臉面也不好看,老臣以爲,就給徐海杖責四十,給他一次機會,警告他一下,不要發配充軍罷。”

既然有八賢王出頭,衆臣工又見皇上是在頷首微笑,一些善於揣摩聖意的臣子也就紛紛爲徐海求情,包括宰相韓忠彥和其它的三位尚書也是支持八賢王的建議,只有陳王、蔡王、衛王、定王四個人無動於衷。

我稍微的故作考慮了一下,散淡的道:“好吧,既然有八王爺和衆位卿家求情,那這次就放徐海一馬,杖責四十吧。”

說完,我轉向曾佈道:“曾卿家啊,朝會以後讓五城兵馬指揮的巡哨營把人犯轉給你,在開封府大堂當堂杖責四十,以儆效尤。”

這一來,蔡王趙似也就無話可說了,事情到了如今的地步,能夠不發配充軍就是好事,自己難道還能求皇上赦免了徐海不成,趙佶可不比是自己的哲宗哥哥。

待徐海一案事情一了結,宰相韓忠彥馬上出列道:“啓稟皇上,臣與六部尚書聯本有事要奏。”

衆臣工一聽不由大爲驚奇,這以宰相和六部尚書聯名上奏的事可是歷朝甚稀,要不是牽涉到軍國大事,那是很少有的事情,大家不禁豎起耳朵,到底朝中出了什麼大事?

“呈上來。”

小林子快步下去把韓忠彥的奏本拿了上來。

我掃了一眼,見是韓忠彥和六部尚書啓奏關於改革御史臺的一攬子方案,其中大體設想和我當初與他們商量的差不多,便讓小林子把奏本傳下去給衆人瀏覽。

衆人只是簡單的看了一遍,奏本就回到了韓忠彥的手中,不過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這並不是韓相和六部尚書的主意,而是皇上授意他們如此做的。

只看改革後的都察和監察兩院直接受命於皇上就知道了,要是韓相和六部尚書的意思,就算不是爭權,也要把這一份好差事謀到手的,豈可讓皇上一人獨佔。而且這麼大的一件事,沒有皇上的授意,想來韓相和六部尚書還沒有這麼大膽。

“韓相,你向衆卿家解釋一番吧。”

韓忠彥在心中腹擬好說辭,不慌不忙地道:“皇上,諸位同僚,關於御史臺的改革,老夫與六部尚書醞釀已久,御史臺當初的設立是爲了糾察各路地方和京中文武百官,而近幾十年來,御史臺卻漸漸走了樣,變成了直接與內閣和六部九卿爭名奪利的工具,歷次朝中的倒相風波,都是御史臺在推波助瀾。”

“各位同僚,這並不是我韓忠彥在相位上存了什麼私心雜念,改革後的都察院還同樣負責糾彈中央百官,要是各位對丞相的作法有什麼異議,同樣可以通過都察院直接彈劾,且不用經過朝會,由都察院院長直接上達天聽。”

“其次是原察院的監察御史已經形同虛設,根本無法監察地方各路官吏,以致地方民情和官情無法上達天聽。”

“這次的御史臺改革經老夫與六部尚書商議,決定把御史臺一分爲二,御史臺原察院改爲監察院,屬下監察御史,職責不變,主要負責監察地方各道的官吏,並在各地設立分院。各地分院直屬於監察院直接管理,地方各級部門不得插手和干涉。”

“御史臺原臺院改爲都察院,屬下的侍御史,職責不變,負責糾彈中央百官,並負責參與大理寺的審判活動和審理皇帝交付的案件,巡視糾察京城。”

“取消殿院和中侍御史,其原負責的糾彈百官在宮殿中違法失禮之事,並巡視朝會職責改由禮部和班直金吾衛負責,兩院不再具有原先御史臺聯同中書侍郎的封駁權。這封駁權原來的用意是怕朝中皇上不明下情,聖旨與內閣有分歧時用的。而當今聖上聖明,老夫與六部尚書生怕有些有心人以此爲由,使皇上政令無法迅速下達,延誤朝政和戰機,故擬以取消。”

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三十七章 西北大員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軍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九十一章 河東路帥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七十章 陳留軍營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軍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一百零七章 破敵前夕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一百零一章 一個圈套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五十一章 以任代罰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四十八章 漏洞修復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二章 借屍還魂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八十章 朝臣之見
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三十七章 西北大員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軍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九十一章 河東路帥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七十章 陳留軍營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軍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一百零七章 破敵前夕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一百零一章 一個圈套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五十一章 以任代罰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四十八章 漏洞修復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二章 借屍還魂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八十章 朝臣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