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

鐵山關一戰,呂惠卿是有驚無險的拿下,也幸好是鐵山的守將太大意了,李喜平沒有料到,呂惠卿會率會州大軍來到鐵山關下,開始還以爲是象以前一樣,是宋軍派來的斥候部隊,聽說有宋軍出現在關前的小河邊,李喜平大喜過望,這送功勞的又來了。

他沒有料到,這次的宋軍不是象以往送功勞的,而是來要他的老命的。他的部隊給劉日河和秦方亮纏住時,不料到從旁邊衝出另一支部隊,那是常理的後軍。

這一來,以他的一萬多人的部隊,對宋軍近萬人的廂軍,大家勢均力敵。

而呂惠卿則親率中軍兩萬人到達了鐵山關下。

只有五六百人的鐵山關,給宋軍只一次衝鋒便丟盔棄甲,宋軍長驅直入,佔領鐵山。

當兩萬宋軍出現在李喜平面前時,他才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如今他已經前無去路,而又後退不得,鐵山關上那飄揚的宋軍的旗幟,讓李喜平欲哭無淚。

那一個大大的“呂”字終於讓他明白,是西夏人心中有名的天殺星呂瘋子呂惠卿佔據了自己的鐵山。

隨着呂惠卿那咬緊牙關的一個字出口:“殺。”三萬會州廂軍猶如發了狂一般衝入西夏兵陣地。

鐵山一戰的勝利,預示着宋軍已經到達蘭州城下,蘭州的攻破是指日可待了。

同一時間,高光遠、种師中、劉延慶的大軍也在各地開始打響了這場以宋軍挑起的光復之戰。

高光遠的大軍在接到呂惠卿的軍令之後,迅速從洮州向積石軍和西寧秘密進發,同一時間,种師中的秦州中軍也從鞏州全線開始佈防一直延伸到洮州。

在呂惠卿打響光復之戰的第一槍後,高光遠的軍隊也在廓州毫無防範的情況下輕而易舉地把西夏兵拿下,西夏的軍隊佈置重點本也不在這一邊,而且一個小小的廓州,更不放在高光遠這員北宋在西北的虎將眼中。

而在永興軍路的劉延慶卻在好整以暇,只讓手下柳一洪領一彪人馬在邊境虛晃一槍,從東到西的劫掠一趟,把西夏人氣得是直冒煙,要出去與柳一洪決戰時,大宋的兵馬早已經跑遠了。

只有种師中那邊是最困難的,他軍中的戰線最長,從西到東,整整近兩百里的邊防線,從最西的河州的循化城到懷羌城到通會關,再到熙州的南川堡和慶平堡,一路上幾大關塞,本來面目人在這裡佈下了重兵把守。

不過秦州本是當年种師道的大本營,西北禁軍基本上全部都集中在秦州,呂惠卿是剛剛接手西北防務,也不好一下子把他們全部抽調回去,而且呂惠卿對手下的西北廂軍中的鐵軍已經有了感情,所以情願回會州去率他的廂軍,种師中對熙河一帶也比較熟悉,所以還是由他進擊此處爲好。

种師中兵分三路,一路由原種師道的得力部將秦州邊將顧定國率領奔熙州,直取南川堡和慶平堡,逼近熙州城。一路由他的先鋒豐平率一部人馬直插循化、懷羌一線,种師中則親率中軍居中策應,取通會關。

三路人馬中,顧定國速度最快,因爲熙州一直以來因爲靠近鞏州,雙方曾在此多次進行過拉鋸戰,由於宋軍人多而西夏兵人少,他們知道不敵大宋,故此佈防很弱,顧定國大軍一到,慶平堡和南川堡很快給他攻破,兵鋒直指熙州。

豐平的循化、懷羌戰線進展也不錯,只是种師中在通會關下差點吃了大虧。

种師中到達通會關時,正是夜間三更時候。他的先頭部隊高德和李一功是在黃昏後就到達的,已經預先在帳篷內燒起木炭,所以种師中一到,馬上就召開軍事會議。

負責刺探通會關軍情的是李一功。李一功是通會關的本地人,情況比較熟悉,部下又多是西北人,所以他擔負起刺探軍情的任務後,從黃昏到達開始就不斷派人進入城中,探明各種動靜。同時,李一功又派人捉獲了住在通會關的三名小販,是今日上午封閉城門之前才從城中出來的,向他們詳問了北門一帶的守城情況,然後才放走。

當晚的重要軍事會議一開始,种師中便向李一功詢問通會關的動靜。李一功恭敬地站起來,說道:“通會關說是關,其實它是實實在在的一座城,由於我們的先頭斥作近三四天來出沒於通會關一帶,探知他們把守城的主要兵力放在南門一帶,其實也是防止我們會從洮州方向進攻他們,通會關新任巡撫李關明,是前靜塞軍司總兵李晟的侄子,他的副手是梁國榮。梁國榮的將士有一半駐紮在南門大街。城上滾木礌石擺得極多。”

种師中又詢問了其他各個城門的防守情形。李一功將各城門擔負鎮守的各統領的名字,—一說了出來,並把西夏官兵的數目也說了個大概。對於城中所存的糧食、柴火約有多少,能支持多久,也都談了自己的看法。

聽完李一功的稟報後,种師中思考了一下,決定從凌晨起,按照預定方略,從南門和北門,全面猛攻。手下各個大將都分了任務,主要力量放在南門和北門之間的西門。會議之後,諸將退出。李一功也退出了中軍大帳,到南門外他自己的駐地,重新召集大小諸俾將,部署攻城事項。种師中留下高德又談了很久,然後才各自去佈置。

高德一走,种師中想睡一會兒。可是他剛剛脫去外邊衣服,躺了下去,忽然聽到遠處殺聲暴起。他重新披衣,奔出屋外,看見北門的方向有火光,又聽見殺聲也是從那兒傳來。他知道是李一功已經開始行動了,向身邊的親兵吩咐:“趕快備馬!”

李一功原駐在南門,但是通會關北門的一個將領李澤是他的族兄弟,种師中和部下衆將的意思本是在讓李一功利用此層關係賺開北門,長驅直入通會關的。

李一功知會李澤後,李澤知道是种師中親自領兵前來,心中有所意動,因爲種氏兄弟在西北威名太盛,那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

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十四章 山雨欲來第八十章 朝臣之見第十二章 謀劃北國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二章 借屍還魂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三十章 宮內宮外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三十章 宮內宮外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六十三章 驚天一擊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八十七章 沈府地陷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一百零三章 呂氏瘋子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二十一章 名將出山第七十三章 會聚秦州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三十七章 西北大員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二十一章 名將出山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五十六章 火器缺陷第十四章 山雨欲來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五十六章 火器缺陷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十六章 雷霆萬鈞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軍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
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十四章 山雨欲來第八十章 朝臣之見第十二章 謀劃北國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二章 借屍還魂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三十章 宮內宮外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三十章 宮內宮外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六十三章 驚天一擊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八十七章 沈府地陷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一百零三章 呂氏瘋子第十一章 四方勢力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二十一章 名將出山第七十三章 會聚秦州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三十七章 西北大員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二十一章 名將出山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五十六章 火器缺陷第十四章 山雨欲來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五十六章 火器缺陷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十六章 雷霆萬鈞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軍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