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

我吁了一口氣,因爲在歷史上种師道的兩個兒子種浩和種溪是死在西北戰場上的,弟弟种師中也是死在與金兵的沙場上,而現在種溪還在老家洛陽,種浩嗎,我是不想讓他走上歷史的老路,不然種家可和老楊家有得比了。

而這些東西我怎麼能透露,說出去也沒有人相信,只好說是朱武說的,借鬼谷門人之口,讓他們不敢懷疑。

“朱先生說你們種家是:生於西北、滅於西北。”

“生於西北、滅於西北。”這是朱武說的,种師道心中對這句象打機鋒一樣的啞謎懷着一種心理恐懼。

照這麼說來,皇上不讓種浩涉足西北卻是爲了他們種家着想,而不是猜疑和扼制。

“種尚書啊,你現在明白是什麼回事了吧,朱先生說的一些話玄而又玄,朕也無法準確地猜出它是什麼意思,不過爲了安全起見,還是不要讓種浩到西北去爲妙,要是不出其它意外,一待西北戰事一了,种師中也不要在西北了,就讓他到北方去幫幫楊燕雲吧。”

“謝陛下隆恩。”

種浩的心剛纔是七上八下的,因爲現在皇上是他和小李綱心中的崇拜,要是象剛纔那樣無端猜疑大臣,還是什麼中興之主,那還不如師父朱先生呢,幸好不是,皇上是在爲自己的種家着想啊。

看着他們五人站了起來,個個好象是鬆了一口氣的樣子。難道我有這麼可怕,我會是個暴君嗎?

“沈總監,昨日朕在兵部聽聞你發明了一個弓弩叫做神臂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啊?”

“啓稟陛下,這是一種弩弓,式樣是微臣設計的。弩身長三尺二寸(約一公尺),弩弓長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兩弭各長九寸二分(0.29公尺),弝長四寸,兩閃(弝和弭之間)各長一尺一寸一分,弦長二尺五寸(0.78公尺),箭長數寸。以厭木爲身,檀爲梢,鐵爲鐙子槍頭,銅爲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爲弦。弓長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入榆木半箭桿。我軍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爲二百五十步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卻達到了三百四十餘步。這樣對敵人的騎軍就構成了威脅,彌補我軍騎兵太少而屢屢受制於党項人和契丹人的不足。”

“好啊,沈愛卿不愧是沈氏三傑中的傑出人物,有神臂弓在手,可勝多幾十名騎兵了,要是此次西北有事,憑此神臂弓可增多幾分勝算,沈卿則功不可沒啊。”

“陛下謬獎了,微臣哪有什麼功勞啊。”雖然沈良是謙虛地說,但是臉上還是一臉得色。

我想起昨日在兵部時种師道和我說的,沈氏三傑在軍器上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神臂弓和突火槍。

中國的早期火槍,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以前總以爲是沈括發明的,現在我才知道是由沈良製造的,當時叫做“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爲: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槍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這種原始的火槍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懾作用,首先,由於**的原料配比問題,其推力相當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爲射擊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運用現代的“三點一線”式瞄準方式,再因爲其槍管爲竹管,在射擊了大約四到五次之後,槍管末段的竹質就會因爲**爆炸時的灼燒而變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會折斷,更有甚者,射擊的時候因爲膛壓過高幹脆炸膛,竹子哪裡撐的住那樣的爆炸。所以,一個二十人的火槍隊,一次射擊能有5個人成功的開火就已經是萬幸了,這射出的五發子彈,有兩顆能在到達敵人的面前之前不掉下來就又是一種萬幸了,而到了敵人的面前可能又會有一顆子彈從敵人的身旁飛過,而最後的子彈,結果因爲敵人的甲冑堅固。總而言之,威懾,威懾力量而已。

而當時沈括發明的火箭是在普通箭矢的箭身上綁上藥管,靠**的推進力在空中做二次加速(一次加速是靠弓弦的彈性發射),這樣箭矢的射程和威力就可以大幅增加。

雖然突火槍是比火箭進了一步,但是在如今的條件下,要想製成現代的槍支是不可能的,首先在槍管上依照現在的科技條件就無法完成,我在現代也不是什麼理工科高材生之類的人,當然也不能造出***來。

不過**我還是懂得一些。

“沈卿家啊,你那突火槍顯然比令尊的火箭更進了一步,看來你們父子倆對**頗有研究,不知近來對**的運用有什麼好的想法,說來給朕聽聽。”

我微笑着向沈良道,話剛一說完,旁邊的沈小蝶便插話道:“我兩浙沈家是**世家嘛,當然對**有研究了。”

沈良一聽沈小蝶如此沒上沒下地對皇上說話,忙斥喝道:“大人在說話,你小女孩子家插什麼嘴,還不跪下來請皇上恕罪。”

說着,沈良馬上跪了下來道:“請皇上恕罪。”

沈小蝶嘟着一張小嘴,很不情願地跪了下去。

我笑了笑道:“沈卿家,朕都說了,今天朕是微服來訪,大家不必太拘禮,起來吧。”

我見他們父女倆起來之後,向沈小蝶道:“你們兩浙沈家是**世家嗎?那你對**有何認識?”

沈良正要制止沈小蝶說話,种師道向沈良瞧了一眼,暗中點了點頭,沈良想到剛纔种師道向他說過的話,心中嘆了一口氣。

這回沈小蝶卻學乖了,也不着急回答,向着沈良道:“爹爹,這個問題還是你來回答吧。”

沈良輕咳了一聲,向皇上發問道:“不知陛下想要知道關於**的什麼東西?”

沈良以爲皇上只是一時好奇心起,想知道一些簡單的**知識,不料皇上一開口,便讓他大吃一驚。

“朕想知道現在你們沈家的**配方。”

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三十一章 商戰告捷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八十八章 危險試驗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七十章 陳留軍營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一百零七章 破敵前夕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四十八章 漏洞修復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五十二章 上兵伐謀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十二章 謀劃北國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六十七章 皇城血腥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五十六章 火器缺陷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七十三章 會聚秦州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
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三十一章 商戰告捷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八十八章 危險試驗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七十章 陳留軍營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一百零七章 破敵前夕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四十八章 漏洞修復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五十二章 上兵伐謀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十二章 謀劃北國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六十七章 皇城血腥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五十六章 火器缺陷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七十三章 會聚秦州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