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軍政聯席會議

年假朝休結束之後,天策府各機構轉入正常軌道,關中、夏州、靈州和豐州四大區域的刺史級別官員在上元節前趕到長安,參加於正月十六開朝之後的民政會議,而軍部的營一級主官除了漢中尚有戰事之外也開始召開軍政會議,各自討論新的一年內天策府的各項計劃。所以正月的下半個月李玄清和岑天時以及徐天翔基本上都是在一場場會議當中度過。

岑天時和徐天翔在各自完成李玄清年內劃定的各項目標之後,於889年正月二十召開了軍政兩大機構第一次聯席會議,開始了天策府新一輪的改革計劃,並且爲未來天策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爲889年是昭宗龍紀元年,史稱“龍紀革新。

這次會議共計花了三天時間,第一天是民政主導,徐天翔和總參的部分人員列席參加。會議一共有三個議題。第一個就是區域劃分,鑑於目前天策府轄區雖然已經比較集中,但是各區域如果按照之前的劃分的話,顯然不夠合理,所以在民政部最新的規劃當中,徹底改變了以前那種原有的支離破碎的劃分模式,改成了縣、州、省的模式,關內成立關中省,轄區南起鳳翔,西抵黃河,北到延州,東到潼關的區域,以楊秋爲關中省布政使,治所就在長安;夏州宥州等黃河南原原党項地域成立夏州省,治所在夏州,以党項人豐厚爲夏州布政使;以靈州爲中心,西起河西走廊東部,包括溫末人佔領的區域爲靈州省,以原交通廳長吳作棟爲靈州布政使;豐州包括前套地區在內成立豐州省,以代豐州刺史、原靈武軍時代靈州刺史張奎爲豐州省布政使,治所就放在豐州。而漢中等地因爲尚有戰事,所以暫時沒有立即建省,暫時仍然延續以前的州縣模式。

這樣一來,原本的很多官員體制也跟隨這次區域劃分而進行調整,大量唐時的官員被裁撤,部分被已經擴建爲天策府行政學院招收,進行再培訓充實天策府自己的官員隊伍,其他大部分遣散回家,唐末以來臃腫的官僚集團在天策府境內被一刀切,徹底肅清了這股風氣。

而伴隨着行政區域的劃分而產生的裁撤官員的實際情況,天策府行政學院等專門的教育機構計劃被這次會議重點討論,按照李玄清的建議,以教育廳爲主要管理機構,成立後世那種垂直的教育體系,從小學、蒙學到大學的專門體制也開始在會後正是鋪開。按照教育廳的規劃,用五年的時間在天策府轄區內的每個縣建立一所蒙學,十所小學的、每一州建立十所蒙學,五十所小學、每一省建立一所學院的模式完成整個教育體系的佈局,經費由每年教育廳報預算,財政廳分年批覆撥款。而且四所省級學院也不再和以前一樣,鑽研於經史子集等經典書文,而是按照天策府的模式,每一所省級學院都是專科學院,側重於某一類型學問的鑽研。比如說設在豐州已經建成完工今年就可以開課的豐州商學院,其主要的專業方向就是經商,把商事系統統一的劃分出來,傳導先賢在這方面的知識並且結合現行的商業制度講授知識。慕容瀚海的父親慕容天奇把自家的所有產業都扔給女兒之後毛遂自薦當了這所商學院的第一任院長。

而隨後開工建設的關中、夏州和靈州的大學除了關中是行政學院以外,其他的基本上也都是專注某一行業的專科學院模式。爲此民政部匯合各個部門從現在開始全力宣傳新式教育的優點,倡導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扭轉百姓心中“學而優則仕”的觀念。

此外工商廳也會像下面各大豪商大族吹風,鼓勵他們派遣子弟進入商學院、工學院學習深造,天策府推移士兵和軍官如果有這方面的需求也可以通過軍隊系統開具證明,進入各所學院、蒙學再學習。

這是一項劃時代的工程,需要改變的事情太多,光憑教育廳一個機構獨力難支,所以李玄清給了教育廳長元和象徵着天策府統帥的銀羽劍符,必要的時候可以調動天策府下轄的各個機構配合行事。並且再次頒佈了一項說明,就是以後如果需要其他部門配合的,在公文的行文中點明,由上級機構批准,除自己部門之外,需要配合的部門也要下達文件,這樣也就省去了自己老是給銀羽劍符的麻煩了。這種東西給過之後還要備案,然後各級通報,最後回收,流程太過於複雜。

而原本在教育廳的事情完結之後工商廳和財政廳準備彙報李玄清半年前安排的那個計劃的時候被打斷。

“慕容,那個計劃今天說不清楚,需要召開專門的會議來討論,而且對於此時的天下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革新,所以放到明天專門的會議上進行討論。今天這邊軍部這邊還有事情要說。”李玄清擺擺手打斷了慕容瀚海的舉動。

慕容瀚海和祁紅依言坐了下來,但是卻給了與會人員極大地好奇,到底是什麼讓李玄清如此的鄭重?聯席會議居然都嫌說不清楚?不過此時卻不好去問,看到幾人嚴肅鄭重的表情,就知道這件事有多大。

不過這件事被打斷之後,徐天翔領銜的軍部開始了自己的計劃。按照總參的計劃,天策軍的軍階級別此時也正式公佈出來。這種來自後世的軍階軍銜制度和這個時代繁雜臃腫的級別制度截然不同。這也是李玄清思索良久才定下來的,目的是爲了配合改革軍餉,實行津貼制度。這種制度還爲軍官和士兵推移提供了依據,爲此新兵處和各正規部隊開始在全軍實行退役制度,凡十八歲以下,四十五歲以上未取得士官軍銜者必須在今年六月份之前完成退役,民政部需要配合軍部做好推移軍人的安置工作,確保軍隊退役人員的生存和生活問題。

其次就是後勤部所屬產業的所有權轉移的問題。按照總參後勤部的規劃,除了軍工產業之外的所有附屬作坊、工礦等等全部移交給工商廳,涉及到國計民生的產業國營,其他產業全部拍賣出去,所得收益除了安置退役軍人之外,部分作爲講武堂的籌建費用,另外的走財政廳作爲軍隊整編採購費用。

徐天翔說完之後,後勤部左天成開始詳細說明後勤部的產業分佈,並配備各產業的詳細情況說明,之後的事情就是關於全軍薪餉制度的改革。從889年正月開始全軍實行最新的福利制度,左天成彙報了全年基本的軍隊開支情況,除了日常的採購費用之外,大頭就是津貼制度。按照目前天策軍在冊25萬的人員數量計算,全年光是津貼就要發放一百三十萬兩白銀。

這一個結果也讓民政部各機構第一次意識到天策軍的開銷之大。岑天時見到左天成說出數字之後尷尬的表情笑道:“看來啊,你們軍部之前能夠糊弄過來還真是不容易,現在好了這麼大的攤子一下子扔過來,我都想扔回去了。”

李玄清一笑道:“軍隊正規化纔是我們要做的大事,不能夠給後世留下隱患,以後凡軍隊開支都需要在年初聯席會議上公佈,和民政部商議之後實行,並且所有賬目往來都要從財政廳走,避免軍隊主官掌握財政權力。保證軍政兩大部門相互制約,奠定萬世之基石。這樣就算咱們這一代人老了,死了,後世也能夠按照我們定下的規則來治理這個國家。”

李玄清的這番話算是說到了衆人的心坎中去了,唐末的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切膚之痛讓衆人對此毫無疑義。

左天成的話說完了李玄清朝新兵處的張成點了點頭,後者站起身來道:“由於後勤部公佈津貼制度和退役制度,那麼我們現在採用的募兵制度也就不合時宜,而且費用太高,無法作爲軍隊長久的支撐,所以募兵制度也從今年起開始做出改革。”

天策軍之前採取的是府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的政策,但是現在這一套已經不適合當前的形勢,而且募兵制的弊端太大,所以李玄清此次拿出來的就是後世的全民義務兵役制。從889年開始天策府轄區內年滿20歲的成年男丁身體沒有疾病的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服役期爲三年,其中一年爲新兵訓練,兩年爲正規兵。服役期滿之後如果沒有取得士官軍銜或者特殊兵種,會自動退役,退役時軍隊會補貼一部分金錢或者免費推薦一份工作。

這份報告一下子將會場的氣氛點燃。岑天時急忙道:“主公這個時候採用義務兵役制是不是太早了?民衆的情緒剛剛安撫下來,徵兵會不會帶來其他的隱患?而且大量青壯年抽調入伍會讓其他民政工程失去勞動力啊。”

李玄清拍了拍岑天時的肩膀笑道:“先生算的不對。首先在義務徵兵之前軍隊會退役人員,這樣一來對對衝一部分,其次新兵處這邊會每年制定徵兵計劃報給民政部民政廳,還有醫療檢查這一項,會根據情況調整計劃的。”

岑天時聽到李玄清的話才放下心來笑道:“張成的話讓我差點嚇死,還好有這個不然真成了窮兵黷武了。”

李玄清擺擺手示意張成坐下繼續道:“今天聯席會議還有一個重要內容,那就是天策府政治權力的分配問題。”看了一眼在座的人點頭笑道:“天策府有幾項原則必須請各位牢記,其一是軍政分離,其二是律法獨立,其三就是人人平等。這是天策府治國之本,希望大家時刻牢記。今年我們的聯席會議是軍政兩大部門,明年就要加上律法院三家相互制衡,相互配合,共同搭建天策府最高權力分配的格局。”

“主公的意思是將律法院獨立出來?那麼巡捕廳怎麼算?”岑天時想了想問道。

“巡捕廳繼續作爲民政部的一部分,但是巡捕廳的上級一個是民政部,另外一個就是律法院。巡捕廳負責實施,律法院負責審覈,以及律法條文的制定,他們二者也是一種制衡,防止任何一方失去控制,導致權力失衡。”李玄清淡淡的解釋了幾句之後不再繼續這個話題,這種三權分立的雛形也只能倚靠一代代人去完善,自己要做的就是負責鑿空拓荒,將政治的基石奠定下來,讓後世之人在自己奠定的基礎上填補細節。

岑天時顯然也明白李玄清的心思,從天策府組建開始他就開始感受到李玄清一項項新政策的目的所在,雖然手段匪夷所思,從來沒有見過,但是細細反思卻能夠從中體會到這種分權方式的奧妙。尤其是他們這個時代的人皇權思想根深蒂固,李玄清的思想顯然已經體悟到了權力分配的最高原則,皇權之下的所有權力需要制衡,需要牽制,這樣才能保證平衡,保證穩定,這纔是一個盛世所需要的政治制度。

會議還在繼續,但是天策府的最高領導的心思卻飄到了會場之外,想到了以後的政治生活。

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中大戰(一)第六十七章 長安來使第二百七十七章 戰象騎兵的盛衰第六百一十二章 埃及大戰(上)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五百五十六章 思召城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五十章 打出來的帶路黨第六十五章 一戰定西北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觸即散第七十一章 孤鷹嶺之戰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安西一統第二百二十七章 融入這個時代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二百二十九章 德州角逐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燒杭州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六百一十五章 戰術佯動第九十八章 趁亂打劫(上)第五百九十六章 絕境求生(上)第二十七章 戰前整編第六十五章 一戰定西北第十九章 突擊強化(一)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四百八十九章 誘敵之計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設衛生部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死一戰(下)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河西貿易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六百零三章 東和西打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滅第二十六章 聯軍大營第五十四章 前世今生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下)第三百三十章 火燒虎丘關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血吸蟲病防治辦法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五百一十七章 遏制天方教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鹹海攻略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軍艦隊編制和佈局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五十六章 鐵血戰魂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部合一(上)第二十七章 選拔出徵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二百八十三章 進軍西南第四百八十九章 誘敵之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綿州之戰(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德州角逐第六百一十三章 埃及大戰(中)第七十章 奔襲原州第三百四十八章 肅州風雲(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于闐國滅(三)第五百五十七章 西極城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二百四十章 行業准入資質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四百一十五章 歸義軍的落幕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歸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島諜影第四百零九章 減竈法第一百五十七章 滄州之戰(六)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心戰術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原發展規劃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洲政變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國(中)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出焉耆第二十章 突擊強化(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錢鏐渡海(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假薛洋第四百七十八章 安集延生死(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是勝是負第三百三十六章 孤城遙望玉門關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三百八十五章 拖後腿
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中大戰(一)第六十七章 長安來使第二百七十七章 戰象騎兵的盛衰第六百一十二章 埃及大戰(上)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五百五十六章 思召城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五十章 打出來的帶路黨第六十五章 一戰定西北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觸即散第七十一章 孤鷹嶺之戰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安西一統第二百二十七章 融入這個時代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二百二十九章 德州角逐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燒杭州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六百一十五章 戰術佯動第九十八章 趁亂打劫(上)第五百九十六章 絕境求生(上)第二十七章 戰前整編第六十五章 一戰定西北第十九章 突擊強化(一)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四百八十九章 誘敵之計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設衛生部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死一戰(下)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河西貿易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六百零三章 東和西打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滅第二十六章 聯軍大營第五十四章 前世今生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下)第三百三十章 火燒虎丘關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血吸蟲病防治辦法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五百一十七章 遏制天方教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鹹海攻略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軍艦隊編制和佈局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五十六章 鐵血戰魂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部合一(上)第二十七章 選拔出徵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二百八十三章 進軍西南第四百八十九章 誘敵之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綿州之戰(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德州角逐第六百一十三章 埃及大戰(中)第七十章 奔襲原州第三百四十八章 肅州風雲(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于闐國滅(三)第五百五十七章 西極城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二百四十章 行業准入資質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四百一十五章 歸義軍的落幕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歸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島諜影第四百零九章 減竈法第一百五十七章 滄州之戰(六)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心戰術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原發展規劃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洲政變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國(中)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出焉耆第二十章 突擊強化(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錢鏐渡海(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假薛洋第四百七十八章 安集延生死(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是勝是負第三百三十六章 孤城遙望玉門關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三百八十五章 拖後腿